浅析我国腐败现象的历史及制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浅析我国腐败现象的历史及制度问题
姓名:郭圆斐
学号:0930*******
专业:社会学腐败问题
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决定将每年12月9日确定为国际反腐败日,今年的主题是“别让腐败扼杀发展”,旨在强调腐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指出,每一个人都应为反腐败作出贡献。他呼吁大家参加联合国的反腐败运动,鼓励人们保证不行贿、不受贿。以这种方式生活,世界就会更清白。
腐败在这里,专指那些行使国家管理公共职能的人类群体,忽视国家法律的存在,为了个人以及小集团的私利,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思想和道德水准极度的腐化堕落,致国家以及民众的利益于不顾,严重地败坏了社会的风气。
就如人们所看到的,腐败问题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给经济以及社会带来的问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若腐败问题不得以很好的解决,那么社会的秩序、法律的权威、政权的合法性都将被颠覆。不仅如此,腐败还会助长犯罪或恐怖主义的气焰。
俯观当代中国,腐败依旧猖狂,反腐形势仍不容乐观,造成今日如此现状的原因复杂,在这篇论文中,我想着重就历史原因与当今制度问题联合影响下的中
国当代腐败问题做一个浅析。
我国腐败问题背景
以下内容摘自环球网论坛:“(2008年)12月2日CCTV新闻1+1,首次公开承认公款吃喝、出国、公车开支每年九千亿。这个数字是由央视特邀观察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提供的,主持人柴静似乎吃惊的样子,重问道:‘您再说一遍,是多少?’王再次肯定地说:‘公款接待、公费出国考察、公车,也就是三公,一年9000亿。占这个行政开支的30%。’柴静马上问:‘财政部不是公布29个亿吗?’王锡锌答:“统计口径不一样吧,财政部可能指的是中央财政支出。’”文章写于08年末,找出08年的GDP一算,若是9000亿这个数字基本属实的话,那么我国一年“三公”的费用占了当年GDP的近3%。相比较同一年的教育投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48%,仍未达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更不用说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7%。
我列出以上数据,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三公”都是不必要且与腐败相联系的,使用得当且合理的话,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但若在中国,一提到“公款吃喝”这类字眼,总能够引起民众的反感。我本人认为其实“公款吃喝”应该是个中性词,至于为何在中国流落到现在这般人人喊打的境地,恐怕与我们社会的现状很大关联。
党的十六大来,在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氛围下,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腐败高官受到惩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和商业贿赂得到进一步治理。05年我们也开展过轰轰烈烈的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那么效果如何呢?看看如今的陈良宇、文强也就大致明白了。
中国当代腐败现象,无论是其数量、形式、复杂度、还是所涉金额均前所未有。根据资料,1992年之前被查处的高官腐败数量要远远大于1992年之后。根据中纪委在十四大上所作的报告,仅1987-1992年受到查处的省部级官员就达110人,其中1990-1992年为79人。但是从严重的腐败案件,也就是真正受到严厉的党纪、政纪处罚,甚至被司法机关判刑的高官数量,1992年之后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受到司法机关判刑的人数,在我们案例库所收录的64件高官腐败案件中,有31件被移交到司法机关,并依法进行了宣判,另有4件案件尚未宣判。其中1992年之前只有5人被判刑,而1992年之后达到了26人。从涉案金额上说,90年代查处的案件与80年代相比更是有大幅度提高。在1992年之前,在我们所统计的案例中,贪污、受贿等罪的涉案金额都没有达到10万,而1992年之后,在统计的37件案例中,有27件的涉案金额超过10万,其中12件超过100万,更有4件超过1000万元;在2000年之后发现的5件案例,涉案金额都超过100万。此外,查处腐败案件所直接挽回的经济损失也在迅速增加。这突出反映了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查处的一些案件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
不仅如此,我国的贪官们对于腐败问题的看法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最初贪污,行贿,受贿徇私舞弊,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敲诈勒索等带来的羞耻感罪恶感大多荡然无存,腐败不再是一件令自己蒙羞、令家人抬不起头的丑事,相反,这倒是自己“能力”的证明,因为大凡能够得上“腐败”级别的,多半有权有势,腐败地越严重,相应权势也越大。既跨越了道德上的那道坎,腐败势力在某些地区的猖獗便也顺理成章了。打开百度,在关键字栏输入“揭发腐败打击报复”
的字样,其跳出的结果足以令人对于相关势力腐败程度之深、触须之长、手法之恶劣、用心之狠毒大开眼界。腐败已在中国形成了气候,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北大推出校长推荐制自主招生方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之余,民众们很快将争论的焦点转向了新制度是否容易产生腐败的方向,并提出种种可被人为利用的漏洞。民众对于腐败的神经已经被严峻的事实锤炼到如此敏感的地步,不由令人涌起一股悲哀。
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在作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之一的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么个情节:北京的建国消息传来,蒋介石在台湾感叹,“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国民党是被自己打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蒋来说,属于他的时代只能永远黯淡于历史的前页。究其原因,恰是“腐败”二字。
纵览中国历史,启动——发展——成熟——持续——腐败——没落这一抛物线式的历程几乎是所有的王朝所无法逾越的,区别仅在于周期的长短而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教训让我们看到,腐败往往是国家威信下降,时局动荡混乱的导火索,若长此以往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则国家政权岌岌可危,后果不堪设想。
大凡朝代伊始,其吏治一般都比较清明,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的努力,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但是一旦进入到了中后期,政治的黑暗裹挟着权力的腐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