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及供应商管理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及供应商管理解析

有数据显示,汽车总成本的约70%来源于汽车零部件采购环节,如果采购成本降低1%,利润将会提高5﹪—10﹪,而增加销售额的1%仅能提高的利润的1%,显然,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更容易增加利润,增强竞争优势。

一、汽车行业零部件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一)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比较

中国汽车制造业能否真正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取决于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没有强大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系统,中国汽车制造业就难以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经过几十年的改造、调整,正向着宽系列、集成化的现代企业形式转换,其国内市场供给量也从短缺步入了相对充裕的过剩,且已有少量零部件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但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比较,我国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无论在采购开发模式、采购系统的关键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汽车零部件采购开发模式比较

目前,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采购开发模式基本上有两种模式,即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

(1)以转包合作为基础的日本模式

日本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自制率低,平均只有30%,其余70%都是从零部件企业采购的。日本汽车厂商在汽车设计图纸确定前期,根据零部件价格、零部件厂商的设计开发能力和长期的改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动态评价,在开发的早期阶段选定零部件供应厂商。

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为了把不同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组织起来,日本企业主要采用了多层次转包体制,按照集成部件、稍加工组合部件和单纯加工部件3种情况,将零部件企业分为一级零部件协作企业、二级零部件协作企业和三级零部件协作企业,经过层层转包,最后将各层次零部件企业的零部件集中到整车厂商进行总装,形成金字塔型多层交互垂直式的、以合作为基础的分工转包模式。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各主要汽车公司形成了自己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采购体系和广泛的协作网,而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入主要汽车公司的协作网后可以长期稳定的供货。

(2)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的欧美模式

欧美模式的特征是自由竞争,择优选购。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是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的契约关系,其汽车零部件的采购完全自由,不受汽车零部件厂的制约,同时零部件企业也可以自主开发新产品供汽车企业选择,实现各自的发展。

而美国典型的做法是按详细图纸设计进行招标,主要根据投标价格为基准向多个零部件厂商订货。汽车制造厂与零部件厂的责任分明,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汽车公司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欧美的汽车制造厂商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也更加依赖于外部独立的零部件配套厂。

零部件厂商不再是传统的来料加工,而要承担产品设计、制造、检验、质量保证、及时供货以及市场服务的全部责任。同时,汽车制造厂逐步压缩直接供应源,尽可能减少直接交易的配套厂,形成了“宝塔”形供货体系。

一级配套厂向汽车制造商提供系统服务,这种服务是以总成而不是单个的零部件的形式,同时,分担汽车制造商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管理和协调二级、三级协作厂商。

(3)我国汽车零部件采购开发模式

我国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模式:最初,零部件厂作为汽车集团的核心企业层成员,成为汽车制造厂的全资子公司,满足汽车厂商的采购生产需要。

这些直属专业生产企业一般都具有技术开发、设计能力,汽车厂商根据生产开发的车型提供技术参数及使用要求,由零部件企业组织批量生产所需产品,相当于定购生产。

目前,我国有100多家汽车制造厂,但年产量超过10万辆只有少数几家。在每个大型汽车制造厂周围,都有由数目庞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群所构成的垂直分布的单一配套体系,如一汽、东风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均由上千家零部件企业构成。

我国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模式基本上是以汽车采购企业为核心,多层零部件供应企业环绕,中心为汽车生产采购企业,第二环为核心零部件生产供应企业,第三环是骨干零部件生产供应企业,第四环是协作企业。

在第二环,汽车制造企业全资控制核心零部件企业,享有对其完全控制权,汽车制造企业控制零部件的规格,向核心零部件企业采购所需产品。

在第三环,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控制管理骨干层零部件企业,并且整体部署骨干层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活动以采购所需产品。在第四环,骨干层零部件企业与协作层企业通过契约关系进行采购与供货的相关活动。

在这种以汽车配套为主的“依附式”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必须设有庞大的部门负责采购供应的管理、控制和协调,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运行成本很高,过高的成本最终被转嫁到汽车的价格上,使汽车销售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竞争的加剧,这种按某个整车系统配套的体系正在被打破。

2、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比较

采购作为企业供应链上的一个功能环节,其真正的压力是来自于企业外部供应链的约束,即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要想使采购管理水平得到发展,构建现

代采购体系是必需的。科学有效的采购体系能够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市场与复杂的、多变的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物流供应通道。

因此,应比较、分析优秀汽车公司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体系现状。

1、采购策略比较

全球采购是汽车工业全球化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各汽车制造公司纷纷打破传统的采购渠道,实行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合作与开发、全球销售的全球经营策略,制定了质量好、价格低、准时供货和服务好的采购政策,同时还从零件采购改为组件采购,以减少装配工作量。

2、零部件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采购的总目标是实现及时准确的采购,满足经营的需要,降低采购成本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零部件采购价格的比较和选择及成本控制是采购中的关键一环。

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大约有70%的零部件产品实行外部采购。丰田的汽车制造,从开发到生产各个阶段,都是与协作企业共同完成的。

因此,今天已经具备超强国际竞争力的丰田汽车公司及其高品质的汽车产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建立的严格、科学且持续改进的零部件采购体系。在我国,汽车公司的各个子公司都有各自的采购资源,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导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采购政策和采购标准不统一。

此外,因为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各供应商采购资源信息系统,供应商之间缺乏有力的竞争,也就无法采购到最有竞争力、最优价格的零部件。

3、选择供应商及与供应商关系

采购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又是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一座桥梁。企业必须重视采购管理,而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日本,各主要汽车公司形成了自己的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和广泛的协作网。汽车制造企业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生产专业化水平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强的制造商作为一级零部件供应商。

在欧美,强化零部件的外部采购,整车企业制定需要采购的零部件规格,并且将资料分给几十家可能的投标者,这样零部件企业间竞争激烈,汽车公司与汽车零部件企业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另外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都提出并实行了“供应商早期参与研发”的管理思想,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研发的有效性。而在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全资控制核心零部件供货企业。

汽车企业指定产品规格,只能向一家零部件企业采购订货,零部件生产企业缺乏有力的竞争,更不能参与零部件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这就给汽车制造企业采购到质量高、成本低的零部件带来限制。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