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静坐养生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静坐养生法
中国古代文人修习静坐养生法的很多,均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缠身,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静坐养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以此祛病延年,终享遐龄。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易,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收效颇大,直至晚年仍精力过人。
他在《看钟》诗中说:“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
”年近九十时,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己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
”静坐养生的健身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那么,该优先选择哪种静坐法呢?禅宗修习禅定的七支坐法最为常用,老少皆宜,效果显着,且方便易行。
所谓七支坐法,是指肢体的七处要点都要放置到位之意,此种坐法又称跏趺坐,俗称盘足坐法。
其法如下:首先,放好坐垫,双足结跏趺而坐,也就是双盘足。
初学者如果不能双盘,单盘亦可。
或将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将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刚坐。
其次,脊梁直竖,使脊椎每个骨节如算盘子般相叠竖直,但不可过分用力。
然后,将左右两手放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前,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
这便是禅修所说的“结手印”,此种手势名叫“三昧印”,也就是“定印”,使人较易进入静态。
与此同时,左右两肩稍稍张开,使之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塌背;头要正,后脑稍微向后收,前颚内收,双目微张,似闭还开,视线随意确定在座前3~4米处,但需熟视无睹,也可双目微闭,收效亦佳。
最后,舌尖轻舔上腭,犹如婴儿酣睡状,随之便可进入静坐状态。
每次结束静坐前,应摩擦两掌,使生热感,再以两掌轻轻搓脸若干次,用两手手指自前向后梳头若干次,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里,手背朝外,置于脐下三寸处,3~5分钟后再徐徐睁眼,离座,活动手脚。
初学静坐养生者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静坐以天朗气清和月圆之际最好,暴风雷雨等天气恶劣时则不宜。
②饭前饭后1小时之内不宜静坐,以免妨碍消化或分散心神。
③静坐前应先行洗漱,着宽松衣服,摘下手表、眼镜、饰物等,以便于气血贯通。
④静坐宜选洁净和空气流通之所,但不可让风直接吹到身上,防止外感风寒;静坐处宜安静,无器材,怕干扰,且光线不宜过暗,太暗则容易昏沉,光线亦不可太强,太强则易于紧张,心神散乱;室温过凉时,要将双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在热天静坐,也不宜使膝盖裸露。
⑤初习静坐者大多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需加坐垫,坐垫厚薄依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坐垫的软硬程度以适中为好。
⑥初习静坐不必勉强自己坐得太久,每次10分钟、20分钟即可,以后再逐渐延长。
如何解决静坐中的问题,是每个练习者都应该学会应对的。
初习静坐者往往由于不习惯而导致精神紧张,肌肉僵硬,不能很快进入静态。
你可以在口中默念“松”字时将音拖长,三遍即可。
同时,在意念上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全身放松,且面带微笑,不可冷峻或呆板。
对于心神过于散乱,短时间内难以入静的初学者,想要尽快进入相对静止状态,采用“外耳声法”无疑是颇佳的选择。
此法是,静坐时聆听有规律的外界声音,比如溪涧流水声、山间瀑布声、风吹铃铛声、寺院梵唱声等等。
当你将心念专一在声音上,能够轻松、自在、安闲地保持在这一状态时,渐渐会觉得声音变得悠长、悦耳、轻微。
坚持若干次静坐后,你会在静坐的某天某一时刻,于不知不觉中突然入于寂静,一切声音都听不到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都不存在了,这正是儒家所说的“坐忘”,道家的“虚极静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入静。
无论这一现象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都应该算是静坐养生的好现象。
随着静坐定力的加强,这一现象持续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
由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到几个小时。
另一个方法是“鼻息法”,也叫“安般守意法”。
其法是,静坐时,注意鼻呼吸出入的气,使意念与呼吸配合
为一,即“心息相依”。
此时注意数息、调息和听息,吸气进来细长慢,呼气之时快短急,在调整呼吸的同时,要耳听呼吸、脉搏和心跳,一路做下去,直至百息、千息方可。
当此之时,出息、入息的长短、轻重、冷热、有无,心中清清楚楚,“悉皆知之”,随着呼吸渐渐由粗且重到细而匀,直至趋于若有若无,细若游丝,甚至感觉不到自
己在呼吸,即转入道家所说的“胎息”,进入身心恬然凝静状态,也就是真正进入了定境。
在最初静坐的一段时间里,身体的不同部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冷、热、酸、麻、胀、痒、痛等感觉,其中犹以腿部和背部的感觉最为明显。
于是,一些人感到担心,以为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这很正常,而且应该算是一种好现象。
首先,腿部不习惯于盘足而坐,背部也不习惯竖直,酸麻的感觉就会很明显,随着静坐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便会逐渐适应。
同时,人体经络遍及全身,何处潜伏病机,该处经络便凝滞不畅,人在静坐时,气机发动,循经络而运行,遇到凝滞处便予以冲击,人即产生各种感觉,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直至气机畅达,这些感觉方可消失,这也正是自身疗治病痛的一个过程。
只要习静者了解其中的道理,持之以恒,很快就可达到初步健身的效果。
初练静坐者在练习静坐过程中,常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而针对这一现象,一般常用以下几种办法应对:或作适度运动;或系念鼻端,令心在一念之中无有分散之意;或观想脐中有一红色光点由下往上冲,到头顶散开;或以全身气力大呼一声“呸”;或捏住两鼻孔,强忍呼吸,最后由鼻孔喷出。
以上方法,可由静坐者根据各自情况自主选用。
初习静坐,要防止所谓“气沉丹田”的误导。
清末以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流行,各种武侠小说和相关影视剧的渲染,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修习原则几乎家喻户晓。
一些初学静坐的人一上座,便以讹传讹地想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能做到“气沉丹田”或“意守丹田”,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呼吸之气与人体气机本来就是两回事。
同时,人体气机循于经络,自有其运行规律,殊难为意念所控制,而且人在静坐时,你越想守住什么,便越守不住,徒增烦恼,只能使精神更趋紧张,有悖于静坐的初衷,倒是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更契合静坐养生的真谛。
-------------------------------------------------------------------------------------------------------------------------------------------------------------
百岁老人的“四度”养生经
心胸开朗,品行善良,热爱劳动,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坚持合适的体育锻炼,基本不挑食,不吸烟,少饮酒,按时睡觉、起床,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社会关爱,政府扶助。
专家介绍,不少老人家里并不富裕,居住条件也不好,但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小辈们的孝心和政府的关心却让老人身处斗室照样身心愉悦。
不温习烦恼
生活中有烦恼,不管是谁都会遇到烦恼,而且,有时烦恼还比快乐多,“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启功老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幼年丧父,中年丧母。
老年失去老伴,还曾被打成右派,哪会没有烦恼?他的聪明,他的智慧,是“不温习烦恼”,丢掉烦恼,放弃烦恼,忘掉烦恼,让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这也许就是他九十高龄时,依然精神健旺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真正做到“不温习烦恼”。
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温习烦恼,甚至去放大烦恼,强化烦恼,拥抱烦恼。
比如有些人上街买肉,回家一称,少了二两,烦恼立即涌入心头。
当时烦恼,第二天,第三天还在温习烦恼,让烦恼发酵膨胀,念念相续,骂世风日下,怨人心不古,恨自己被人所骗,恼自己老而无用。
丁
点烦恼,没完没了地温习,烦恼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乃至一连几天心头布满阴云。
其实,启功先生右派那样大的事都能化解,这买菜买肉缺斤少两的事,就当是花俩钱买个教训,一笑了之,不也就过去了吗?又何苦对它温习来温习去呢。
“不温习烦恼”,是人生的智慧,是做人的修养。
说到底,还是心有定力、自己主宰自己的一种品质。
我的“四度”养生经
年近七十岁的我,一年到头难得吃药打针。
要说有什么经验,我坦率地说:那就是养生益寿贵有“度”。
饮食有度宋代诗人陆游曾有“多寿只缘餐饭少”的名句。
因此,多年来,不论是外出赴宴,还是亲朋相聚,尽管美酒佳肴非常可口诱人,旁人劝敬时,我始终清醒理智地把握着自己的“度”,不贪杯、不饱食,尤其是晚餐只吃七成饱。
安逸有度许多人以为,人老了要多享受些,如有的人喜欢赖床贪睡,安于坐车、坐椅……可我不这样认为,生活中我劳逸结合,睡久了、坐久了就活动活动,改变一下生活状态。
名利知度和我同一个机关的另一名副处级干部,都是同时退下来的,我顺其自然,而他却一时受不了,刚退下来就生病住院,人一下子就苍老了不少。
我对他说,对于我们这些拼搏大牛生的老年人来说,应把物质生活和地位看得淡薄一些。
劳作有度常看到有些老年人,活动、锻炼、家务劳作处处要和年轻人攀比。
我给自己活动锻炼定的标准是:适体、适量、适度。
平时和老友们在一起下棋、打牌,我从不熬夜过度,很少伤神。
老有所为才有所乐
老是年龄的真实,不老是心态的显示。
人老了,都希望老有所乐。
其实,老有所乐首先得老有所为。
有位台湾诗人说:“看谁老得漂亮。
”言下之意就是要老得有精神,有智慧。
没有它,即使衣锦食甘,也索然无味。
每天半两“八珍”健脑明目
新鲜的蔬菜、好消化的粥、有营养的鱼类等都是老年人餐桌上的“主力军”。
而对于榛子、杏仁等高脂、高热量的坚果,一般的老年人都会敬而远之。
实际上,每天吃半两坚果,不仅不会造成脂肪、热量过剩,还可以健脑、减缓视力衰退等。
一般把杏仁、腰果、榛子、核桃、板栗、开心果、花生、葵瓜子等坚果类食品统称为“八珍”。
八珍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十几种重要的氨基酸,对大脑神经细胞有益的维生素B1、B2、B6、维生素E及钙、磷、铁、锌等的含量也较高,这些对缓解脑细胞衰老和改善健忘症状很有帮助,也正是老年人容易缺乏的。
多吃坚果还可以帮助老年人延缓视力减退。
咀嚼强度对提高视力起着一定的作用,老年人通常都吃一些较为
柔软的食物,面部肌肉力量变弱,睫状肌对眼球晶状体调节功能降低,视力也就容易随之下降。
所以,吃较硬的“八珍”,并长期坚持对食物进行充分咀嚼,可减缓老年人的视力衰退。
晚捶背好入睡
老年夫妇互相捶背,能使双方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状态,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有助于延年益寿。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方法,均沿脊柱两侧进行。
前者用虚掌拍打,后者用虚拳叩击,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
如此自上而下或自下向上轻拍轻叩,可以自身捶打,站着和坐着都可以,也可由他人捶打,接受者可站可卧。
捶背的速度以每分钟60~100下为宜,以不痛为度。
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30分钟为限。
捶背要注意:应握空心拳,不要把力量用在握拳上,捶打速度要快慢适中,刚柔相济,捶击的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
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尚未明确诊断的脊椎病变以及晚期肿瘤的患者,则不要捶背,以防加重病情或引起意外。
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用轻而缓的手法,以抑制肌肉和神经紧张;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可用强而快的手法,此法能使肌肉紧张、神经兴奋。
--------------------------------------------------------------------------------------------------------------------------------------------------------
养生妙招-静坐
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
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如今,这古老的东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
印度裔美籍物理学家玛哈里希把印度古代的瑜伽(相当于我国的静坐)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统一场理论结合起来,创编了自我调整身心的新方法-超觉静坐,颇受世人青睐。
他说:“人学会进入超觉意识状态,内心会变得平静,思想会变得富有成效,并能对环境发出轻快与协调的波。
”科学家对此方法进行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体在超觉静坐时,全身肌肉放松,心率、呼吸及大脑电波缓慢,高度有序,耗氧量减少,基本代谢率降低,免疫功能增强,全身小血管舒张,血中肾上腺素与其他紧张激素下降、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皮层功能同步化增强,神经功能协调统一等一系列生物生理变化,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
练习静坐,当推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
郭老1914年留学日本,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彻夜不眠,整天没精打采,多方医治无效、1915年一次偶然机会在旧书店中购得我国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全集》,内有“静坐”一章,郭老便每天照本联系,两周后便出现奇迹:整夜酣然入睡,头昏心悸消失,记忆力恢复正常,顽疾竟获痊愈。
于是,年轻的郭老便对静坐作了一翻考证研究,追溯历史,他认为静坐来源于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印度。
我国自古以来,凡导引、打坐、吐纳、行气、按跷、气功等,都离不开静坐,其鼻祖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著名养生家彭祖,以后传入儒家。
据《列仙传》载述:“彭祖,殿大夫也。
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8OO多岁当然是极为夸张的传说,但他肯定是位高龄老寿星,这是无疑的。
印度的静坐功瑜珈,是印度古代哲学的一个学派,也是闭目端坐,全身放松,控制呼吸,达到人静状态,我国
的坐忘异曲同功。
郭沫若在其《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
”
事实确是如此。
不光是佛家与道家主张静坐,以求顿悟,古代儒家也重视静坐,认为“静能生慧。
”并把静坐定为理学的必修课,甚至要求弟子们通过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以明理。
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诫弟子说:“当静坐涵养时,主要体察思绎道理。
”
实践证明,静坐对脑力劳动者防治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及排除心理障碍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美容功效。
静坐的具体做法:端坐椅子上、床卜或沙发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颔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切忌操之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
同时,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会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钟。
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在功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静坐是养生方法之一,作用是静以养心,还需与其他运动结合,发挥动以养身的作用,达到动静交替进行,养身养心的目的。
而不是饱食终日,坐着不动,无所事事。
让我还是以郭老的一段话来做本文的结束语:“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
我们是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