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

一、考纲解析

概括分析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概括分析题往往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二、考向分析

概括分析四流程

第一步,整体把握

从宏观上对全文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二步,定比对区间

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应依次回归文本,锁定比对区间。

第三步,定比对角度

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相互比较,从七大设误角度进行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作出相应判断。

第四步,查对正误

再次回读原文,查对原文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地方,要有借题解文意识,最后确定答案。

掌握概括分析题的7大比对角度

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

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在具体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七个角度着手。

1.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时间错位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3.地点不合

命题者将原文中人物的不同活动地点故意混淆,在选项中设置“地点错误”的陷阱。辨析时应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设置错误。

4.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5.无中生有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选项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6.因果错置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所给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7.以偏概全

这类干扰项往往是命题人故意增删表范围的词语或程度词,造成以偏概全的陷阱,考查考生是否能准确地找出选项中的错误。

三、新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

....,授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日:“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感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思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敌也。”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政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入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建议改任枢密使”错,原文中是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

故选B。

参考译文:

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敦厚稳重而沉默寡言。因父亲的恩荫补为秘书校书郎。考中进士后,授予伊阙知县之职,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三次升职为尚书度支员外郎、在集贤院当值,编修《三朝宝训》,同时编修起居注,被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判的名号太重,是不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速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二、文言文阅读

(2021·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

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

..、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

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除江东转运副使,以疾辞,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

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

..,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

十罪,诏落职罢祠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一甲赐进士出身。

B.丁钱,人口税,封建时代朝廷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亦称“丁赋”“丁口钱”。

C.耆艾,古代以五十岁为艾、六十岁为耆,尊长、师长之义,与“耆宿”的意思不同。

D.罢祠,免去祠禄官之职。宋京师有些庙宇、宫观设此职,由宰相、翰林学士等兼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救灾有方,政绩卓著。浙东饥荒,他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来招募各地的米商,为灾区捐赠粮食;同时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长远的谋划安排,得到皇帝的认可。

B.朱熹爱民如子,移风易俗。任职浙东时,凡在政事方面有不利于百姓的,就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任职

漳州时,因当地百姓不懂礼节,他就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教化百姓。

C.朱熹作风严峻,不畏权贵。他的下属州县官吏惧怕他的威仪,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对韩侂胄等近臣窃取权柄的危害,他也敢于上疏直言。

D.朱熹钻研理学,著述颇丰。他竭尽一生精力,钻研穷究圣贤经典的意旨和训示原意,相关著作有一百多卷;朱熹去世后,朝廷把他对于《大学》等作训解的书立于学官。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答案】

2.C

3.A

4.A

5.(1)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摒弃随从人员,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2)正赶上朝廷讨论要划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熹于是察访事宜,选择好人员物品和丈量的方法献上。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淳熙五年,担任南康知军,来到郡上后,他兴利除害,正遇上干旱好久没有下雨,(他)讲求治荒政策,救活了很多百姓。事情结束后,(他)上书请求按规格推恩行赏纳粮的人。

“岁不雨”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讫事”结构和语意完整,“依格”作“推赏纳粟人”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一甲赐进士出身”错误。应是“二甲赐进士出身”。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为灾区捐赠粮食”错误,原文为“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即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汇集到这里来出售,非“为灾区捐赠粮食”。

故选A。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钩访民隐,探访民情;按行,巡行;屏,摒弃。

(2)关键词:会,正赶上;行,划分;乃,于是;上,献上。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担任南康知军,来到郡上后,他兴利除害,正遇上干旱好久没有下雨,(他)讲求治荒政策,救活了很多百姓。事情结束后,(他)上书请求按规格推恩行赏纳粮的人。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天乘坐单车上路,(朱熹)又因纳粮的人没有行赏,辞去了职务。(等到朝廷)对纳粮救灾的人实行奖赏以后,(他)才接受了这一职务。朱熹刚一拜任,就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减免他们的税收,等(他)来到郡上,客商的米船已经像辐辏一样汇集而至。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摒弃随从人员,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郡县官吏害怕他的威仪,甚而至于有人自行引退,部属一片整肃。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有不便于百姓的,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在救济灾荒之余,他随事谋划,一定要定下长久之计。有攻击朱熹的人,说他疏于处理政事,皇上对王淮说:“恰恰相反,朱熹的政绩很可观。”光宗即位后,(朱熹)被任命为江东转运副使,因病辞去,改任漳州知州。(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钱,减免经总制钱四百万。因为当地风俗(百姓)不懂得礼节,(他)择取古代丧葬嫁娶的礼仪,演示给他们看,让父老们(进行)解说,来教导子弟。(他)常常忧心不能推行丈量土地、划定界限的危害,正赶上朝廷讨论要划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熹于是察访事宜,选择好人员物品和丈量的方法献上。宁宗继位,韩侂胄自认为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居位于朝廷主掌政事。朱熹担心他会妨害政事,多次发表言论,并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上奏抨击韩侂胄。恰逢彭龟年出外护送使者,朱熹于是上疏斥责左右亲信窃取权柄的过失,在讲席上再次申说这个观点。皇帝御批写道:“我怜恤爱卿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居立讲席,已授给你宫观的职位。”庆元二年,沈继祖担任监察御史,诬告朱熹十大罪状,(朝廷)下诏除官,罢免(他)祠禄官一职。庆元四年,朱熹因为自己已年近七十,请求退职,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他做学问,大多是(主张)穷尽事理来获得知识,反躬自求,亲自实践,并且以保持敬心

为主。(朱熹)曾说古代圣贤道统的传续散布在书册(之后),圣人经典的意旨(就)不明了,而且道统的传续(也)开始隐晦(不显)。于是他竭尽一生的精力,来钻研穷究圣贤经典的意旨和训示原意。(他)所写的书都(能)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训解立于学官。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与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别录十卷。

(2021·全国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李白,字太白,不读非圣之书,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

..之后,驰驱屈、宋,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

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节选自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减)

(2)代宗即位,以左拾遗

...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B.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C.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D.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后用来泛称文学。毛泽东有词句“稍逊风骚”。

B.东山,山名;又名谢安山。本文借指谢安。东晋时谢安辞官隐居会稽东山,后来又出山做了大官。成语有“东山再起”。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后人对《春秋》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如《左传》。

D.左拾遗,官职名。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之缺”。杜甫曾任此职,被称为“杜拾遗”。

8.试分别分析文中“帝用疏之”“禁樵采”的原因是什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答案】

6.D

7.C

8.(1)皇上对李白的宠爱,李白的秉性,自然让人产生嫉妒;心术不正的人在皇上面前陷害贤能,诽谤忠良;小人与优秀人同在朝中作高官,正直的言论无法上传至皇上,就被疏远了,得不到重用。(2)禁樵采,主要出于保护李白的陵墓;出于对李白的敬仰。

9.(1)古人今人的文集,无法流传,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相抗衡啊。

(2)范传正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她们改嫁给士族作妻;二位孙女以孤独穷苦而委身于平民,命注定为由,不愿再改嫁。范传正嘉奖并赞叹她们,并免除她们丈夫的徭役。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卜商”做“愧”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杜预”做“惭”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

故选D。

句子翻译:我想:评论《诗经》的精义,我比不上卜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阐明《春秋》的微言大义,我惭愧比不上杜预(杜预,晋人,曾注《左传》)。(引用这两个典故意思是我李阳冰不敢对李白的作品妄作评论)自从中原发生战事,李白逃避战乱达八年之久,当时所写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遗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收集来的。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由原文“天宝中,皇祖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可知,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祖皇帝亲自下车马迎接,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对李白说:“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里道德显著怎么会这样?”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由此可知,皇上对李白的宠爱,李白的秉性,自然让人产生嫉妒;

由原文“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可知,坏人好人同朝为官,因为一些利害关系就会成为诽谤的借口。由此可知,心术不正的人在皇上面前陷害贤能,诽谤忠良。

由原文“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可知,忠言不被采纳,于是皇帝疏远了他。由此可知,小人与优秀人同在朝中作高官,正直的言论无法上传至皇上,就被疏远了,得不到重用。

(2)由原文“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可知,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的墓,

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由此可知,禁樵采,主要出于保护李白的陵墓,出于对李白的敬仰。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遏而不行:无法流传。唯:只有。六合:天下。敌:抗衡。

(2)告二女:省略主语“范传正”。妻:给……作妻。以:因为。更:改。嘉:嘉奖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

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1)李白,字太白,不读那些不是圣贤写的书,所以他说的话大多像是神仙说的话。凡是所写的文章,言语之中多含寄寓之意。从夏、商、周以来,《国风》《离骚》之后,追赶屈原、宋玉,古往今来,仅有有李白一人。卢黄门说:“陈拾遗(陈子昂)提倡改变颓靡的文风,天下的文章忽然就变了风格,可到如今诗歌还是有梁、陈时代宫廷的靡靡之风。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质变化,靡靡之风如同扫地一样被扫得干干净净。古人今人的文集,没人看了,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相抗衡啊。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祖皇帝亲自下车马迎接,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对李白说:“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里道德显著怎么会这样?”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坏人好人同朝为官,因为一些利害关系就会成为诽谤的借口;忠言不被采纳,于是皇帝疏远了他。李白于是就放浪举止饮酒无

度,撰写的诗歌,多次声称要隐居。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一并自称为“饮中八仙”,(贺知章等)称李白是谪仙人。朝中官员赋谪仙之类的诗歌多至数百首,大多是写李白不得意的事。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做官了,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

李白不嫌弃我,来与我同舟欢游。正准备卸任时,李白却患了重病。他写有书稿上万卷,还没有好好编辑。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我,让我给他写篇序言。我想:评论《诗经》的精义,我比不上卜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阐明《春秋》的微言大义,我惭愧比不上杜预(杜预,晋人,曾注《左传》)。(引用这两个典故意思是我李阳冰不敢对李白的作品妄作评论)自从中原发生战事,李白逃避战乱达八年之久,当时所写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遗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收集来的。序文写于宝应(唐代宗年号,762 年)元年十一月乙酉日。

节选自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减)

(2)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好离家游玩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到他死了,先葬在青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他的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她们的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她们于是伤心地说:“先祖是想埋在青山的呀,临时葬在东麓,这不是他原来的想法啊。”范传正就把李白移葬在青山,并立了两石碑。他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他们改嫁给士族作妻;(二孙女)以孤独穷苦而委身于平民,是命该注定的为借口,不想再改嫁了。范传正嘉奖并赞叹她们,并免除她们丈夫的徭役。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2021·广西南宁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海陵迁都燕京,石随例入见海陵指石曰:“此非葛王之舅乎?”

葛王,谓世宗也。石知海陵忌宗室

..,秩满,托疾还乡里。世宗留守东京,海陵使副留守高存福伺察世宗动静,石因劝世宗先除存福,然后举事,世宗从之。天宝元年,以定策功为户部尚书。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惟陛下无牵于众惑。”上意遂决,即日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滥不法,石即劾奏之。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闻者悚然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

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上表乞脑骨,以太保

..致仕。十六年薨,谥襄简。山东、河南

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钢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石是之。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北鄙岁警,朝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曰:“北俗无定居,出

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不可疲中国

..世宗庙廷。

..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明昌五年,配享

注:①正隆,金海陵王的第三个年号

(节选自《金史·李石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B.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C.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D.石司宪既久年浸高/诏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领尚书事/军国大事/涉于利害/识其可否/细事不烦卿也/进封平原郡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室,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历代专设官员来主管宗室的事务,如“宗正”

B.太保,官名,周代始置,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C.中国,在古时含义不一,初时本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有时也指京师为“中国”。

D.配享,指功臣祀于帝王宗庙;也指孔子弟子或历代名儒祀于孔庙。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石行事周密,协助世宗举事。世宗留守东京,海陵派副留守高存福暗中监视世宗动静,李石劝世宗先除掉高存福,后举行暴动,世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李石考虑深远,提出不同意见。在多数群臣劝世宗驾临上京时,李石建议应趁此机会直接奔赴中都,向天下发号施令,建立千秋万代的大业。

C.李石正直敢言,弹劾贪污官员。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徒单子温担任安化军节度使,李石弹劾他,宰相很不满,问为何弹劾时,他的回答义正辞严。

D.李石熟悉北地,建议十分中肯。北人要进犯,朝廷想发动百姓挖深沟来抵御,李石认为北人居无定所,

可用怀柔政策待之,他的建议得到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

(2)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

【答案】

10.B

11.C

12.C

13.(1)兵、民是一样的,哪个轻哪个重?立国所凭仗的是纪纲。

(2)又讨论与罪犯有牵连的人的罪行(或又讨论协同犯罪的人的罪行),久议不能定,李石说:“罪行有疑点,只有从轻处理。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司宪既久”“年浸高”是“石”的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CD。“领尚书事”是“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长江中下游一带”错误,应是“黄河中下游一带”。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宰相很不满,问为何弹劾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意思是“宰相问李石奏事为什么这么久”,所宰相问的是“奏事为什么这么久”,并非“为何弹劾”。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孰,谁、哪个;恃,凭借;“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判断句。(2)从坐,协同犯罪的人;决,定;轻,从轻处理。

参考译文: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是贞懿皇后的弟弟。海陵迁都燕京,李石按惯例入朝谒见。海陵指着李石说“:这不是葛王的舅舅吗?”葛王,说的是世宗。李石知道海陵忌讳宗室,任期届满,以有病为托辞归还乡里。世宗留守东京,海陵派副留守高存福暗中监视世宗动静,李石就劝世宗先除掉高存福,然后举行起义,世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大定元年(1161),李石因协助世宗决策有功而拜户部尚书。阿琐杀了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然后派使者进东京上表,群臣中多数劝世宗驾临京都。李石上奏说“:正隆远在江、淮一带,寇盗蜂起,百姓万民盼望东方,应该趁现在这个机会直接奔赴中都,占据腹心要地来向天下发号施令,这是千秋万代的大业。只请陛下不要让众人牵着走。”皇上于是拿定了主意,当日就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是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贪赃枉法,李石就上奏弹劾他。李石退出来后,宰相问李石奏事为什么这么久,李石严肃的说“正是因为天下犯法贪污的没有全部被杀灭罢了。”听到的人感到震动。李石掌管法令已经很长时间了,年龄渐渐高了,皇帝诏书上说:“太后的兄弟只有爱卿一人,所以命令你统领尚书省的事。有关国家军队的大事,涉及到利害关系,议定其可行不可行,至于琐细的事情,就不烦请爱卿了。” 又进封李石为平原郡王。他上表请保尸骨。李石以太保的身份退休,大定十六年(1176),李石逝世,谥号“襄简”。山东、河南的军民关系很坏,争田的事屡次发生,没有停止过。有司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暂且应该借用土地。李石持不同意见,他说:“兵、民是一样的,哪个轻哪个重?立国所凭仗的是纪纲,纪纲不明,所以下面敢于轻视和冒犯。只有让他们明确划分疆界的道理,宣示有关法律禁令,让他们不再争执,才是长久之计。”催促官员去查问,从此军民的争夺就停止了。

北京百姓曹贵阴谋造反,朝中大理廷议时,说曹贵等人有阴谋,但很长时间没有行动,定罪最重是论斩。李石同意这个意见。又讨论协同犯罪的人的罪行,久议不能定,李石说:“罪行有疑点,只有从轻处理。他进朝,向皇上详细汇报了情况,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因此与本案有牵连的都免于死罪。北部边疆一带年年报警,朝廷想发动百姓挖深沟用来抵御北人。李石说:“北人不定居,出没无常规,只有以德政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不能把中国有用的力量搞得很疲劳,如果这样做一点好处也没有。”原来修深壕的建议于是搁置起来了。明昌五年(1194),皇诏李石配享世宗庙廷。

(2021·河南新乡市·高三二模)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性不妄交,

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太祖

..临夏州,以俭为录事,深器敬之。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前,肉袒

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

..劳之。太祖又与俭书曰:“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闻之嘉叹。”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七载。

及梁元帝嗣位

..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俭对曰:“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远。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虑。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太祖与俭书曰:“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遂令俭镇江陵,进爵昌宁公,迁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天和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高祖,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

(选自《周书·长孙俭传》)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B.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C.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D.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

B.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由年纪最长的儿子来继承君位。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俭勇于揽责,肉坦自罚。百姓状告长孙俭部下泉璨,后经审问查证情况属实,长孙俭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职,肉袒自罚,并惩罚了泉璨,从此没有谁敢犯法。

B.长孙俭精于吏治,移风易俗。荆州之地年少之人不尊敬年长之辈,长孙俭殷勤地加以劝导,同时致力于推广农耕和蚕桑并习练武事,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C.长孙俭积极建言,受到奖赏。长孙俭认为江陵梁元帝心怀异谋,于是写信禀告太祖,陈述攻取梁朝的计谋,后来太祖平定江陵,并因此赏赐给长孙俭奴婢三百人。

D.长孙俭非常敬业,忠心可鉴。长孙俭有一次去朝廷奏事,遇上大雪,于是在大雪中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面无倦色:他还在遗书中请求将自己葬在太祖皇帝陵墓之侧。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

(2)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答案】

14.D

15.C

16.A

17.(1)生性不乱交往,倘若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王公贵族上门拜访,长孙俭也不与他们相见。(2)官吏百姓们上表请求为长孙俭建筑一座清德楼,树碑立传,朝廷议论允许了。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

句意可以翻译为:本来图谋江陵,是由你出谋划策的,如今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有智谋的人能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就有所发现,这是多么妙啊!但是吴民离散,这事要靠招抚慰安,使南方重镇顺服,非你不可。“今果如所言”,“今”是本句的时间状语,位于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B;

“但吴民离散”,“离散”是“吴民”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通常由年纪最长的儿子来继承君位”说法错误,我国封建王朝通常是嫡长子继承君位,而不是年纪最长的儿子。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并惩罚了泉璨”与原文不符,原文“舍璨不问”,放过泉璨不加责问。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点:

(1)“同志”,志同道合的人;“虽”,即使;“贵游”,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造门”,上门拜访。

(2)“表”,名词作动词,上表;“构”,建筑;“许”,允许。

参考译文:

长孙俭,是河南洛阳人。本来名叫庆明。长孙俭年少正直,有操守德行,生性不乱交往,倘若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王公贵族上门拜访,长孙俭也不与他们相见。孝昌年间。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任员外散骑侍郎。太祖莅临夏州,用长孙俭做录事,很赏识、敬重他。

当时荆、襄刚刚归附,太祖表扬长孙俭功绩显著,应该委派他到东南任职,授任他为荆州刺史。他所管辖的郑县县令泉璨被百姓起诉,推究调查获悉实情。长孙俭便将僚属都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这是由于刺史教诲不够明确,诚信不能覆盖万物,这是我的罪过,不是泉璨的罪过。”于是就在官署的大厅前面袒露身体责罚自己,放过泉璨不加责问。从此他属下的城市官员都肃然起敬励精图治,没有谁敢犯法。魏文帝下诏书去慰劳他。太祖又寄书信给长孙俭说:“近来路人传颂你属下的县令有罪,你自我杖责三十下,用来使属下肃然生畏。我听闻此事后不由嘉许感叹。”荆蛮的旧风俗,年少之人不尊敬年长之辈。长孙俭对此殷勤地加以劝勉诱导,风俗大为改观。长孙俭致力于推广农耕和蚕桑,同时习练武事,所以边境能够没有忧虑,百姓安居乐业。官吏百姓们上表请求为长孙俭建筑一座清德楼,树碑立传,朝廷议论允许了。他在荆州共呆了七年。

等到梁元帝在江陵继承皇位,表面上与邻国和睦友好,内心却怀有其他打算。长孙俭秘密写信禀告太祖,陈述攻取梁朝的计谋。于是太祖征召长孙俭入朝,向他询问谋略。长孙俭答道:“现在江陵处于江北,离我们不远。荆州的军用物资器械,储藏蓄积已经很久了,如果大军向西征讨,一定不会有匮乏的忧虑。况且兼并弱小,攻伐昏昧之敌,这是军事上良好的原则。”太祖认为他说得很正确,于是对长孙俭说:“按照你所说的,我攻取江陵已算晚了。”就命令长孙俭回到荆州,秘密做好准备。不久,太祖命令柱国、燕公于谨统率军队讨伐江陵。平定了江陵,因为长孙俭最先谋划此事,赏赐给长孙俭奴婢三百人。太祖写信给长孙俭说:“本来图谋江陵,是由你出谋划策的,如今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有智谋的人能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就有所发现,这是多么妙啊!但是吴民离散,这事要靠招抚慰安,使南方重镇顺服,非你不可。”于是就命令长孙俭去镇守江陵,晋爵为昌宁公,升任大将军,移调镇守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长孙俭旧日曾去朝廷奏事,当时遇上大雪,于是站在大雪中等待报告,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竟然没

有倦怠的面容。他奉行公事勤勤恳恳,都与此相似。天和三年,因为疾病回到京城。担任夏州总管,死后,留下遣表给高祖,请求把自己葬在太祖陵墓的旁边,并把官府所赐的住宅退还给官府。

(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三十六年,巡按辽东。巡抚

..赵楫与总兵官李成梁弃宽奠新疆八百里,徙编民六万家于内地。已论功受赏给事中宋一韩论之下廷弼覆勘具得弃地驱民状劾两人罪及先任按臣何尔健康丕扬党庇疏竟不下时有诏兴屯,廷弼言辽多旷土,岁于额军八万中以三分屯种,可得粟百三十万石。帝优诏褒美,命推行于诸边。边将好捣巢,辄生衅端。廷弼言防边以守为上,缮垣建堡,有十五利,奏行之。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四十七年,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宣

慰辽东。旋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经略

..肩背;河

..,京师

..。未出京,开原失,廷弼上言:“辽左

东,辽镇腹心;开原又河东根本。欲保辽东则开原必不可弃。敌未破开原时,北关、朝鲜犹足为腹背患。今已破开原,北关不敢不服,遣一介使,朝鲜不敢不从。既无腹背忧,必合东西之势以交攻,然则辽、沈何可守也?乞速遣将士,备刍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毋独遗臣以艰危,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疏入,悉报允,且赐尚方剑重其权,数月守备大固。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后,数百里无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节选自《明史·熊廷弼传》)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论功受赏/给事中宋一韩论之/下廷弼覆勘/具得弃地驱民/状劾两人罪/及先任按臣何尔健康丕扬党庇/疏竟不下/

B.已/论功受赏/给事中宋一韩论之/下廷弼覆勘/具得弃地驱民/状劾两人罪/及先任按臣何尔健康丕扬党庇疏/竟不下/

C.已/论功受赏/给事中宋一韩论之/下廷弼覆勘/具得弃地驱民状/劾两人罪/及先任按臣何尔健康丕扬党庇/疏竟不下/

D.已/论功受赏/给事中宋一韩论之/下廷弼覆勘/具得弃地驱民状/劾两人罪/及先任按臣何尔健康扬党庇疏/竟不下/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指的是明代皇帝派出巡视地方、抚军安民的官员。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

B.经略,筹划治理;也指明、清时期的一个掌管军、政事务的官职。在文中意为前者。

C.辽左,辽西地区。“左”和“右”在古代指称方位时,“右”指东面“左”指西面。

D.京师,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口众多泛称国都。文中指明朝首都北京。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廷弼为国分忧,建言献策。他发现辽地多闲田,就上书朝廷倡议兴办屯田,让八万兵中的三分之一去屯种,皇帝下诏推行到边境各地。

B.熊廷弼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他在辽多年,杜绝馈赠礼物,核实军用物资,不作无原则的宽容,使得军容军纪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C.熊廷弼善于谋划,治理有方。他在战火之后,吊祭死于战事的人,炫耀兵威,召集流亡移民,修理防守器具,布置兵马,稳固了人心。

D.熊廷弼以身作则,不畏艰险。他初到辽地的时候,安排下属去安抚沈阳,但下属因害怕而不敢前往,他就亲自巡视,表现出非凡之勇。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入,悉报允,且赐尚方剑重其权,数月守备大固。

(2)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

22.开原如果不丢失,对明朝守卫边境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8.C

19.C

20.A

21.(1)奏折呈进宫中,都答复允许,并且赏赐尚方宝剑来增加他的权威,几个月后防守设施大为坚固。(2)总兵贺世贤以距离敌人近为由而劝阻他,熊廷弼说:“到处都是冰雪,敌人不会想到我来这里。”22.①开原是河东的根本,开原不丢失,则容易守卫整个辽东。①开原不丢失,则北关、朝鲜就会成为敌人的腹背之患,成为明朝的外援。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评论功绩受到奖赏,给事中宋一韩弹劾他们,交付熊廷弼审核,熊廷弼详尽地了解到他们放

全国卷语文真题历年(14--17)高考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 有以折之 ..。”及肄射,将 ..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 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 .....,.吾且往大国分画 矣.。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州,又改郓州。上元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 上之 ..;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 马光墓。哲宗以问将 ..,召为佑神观使。 .....,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2020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一、(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元年①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②。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③,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④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⑤,偶语者弃市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⑦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⑧。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释】①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②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霸上:古地名。③组:绳索。④轵道:亭名,后以“轵道”借指亡国投降。⑤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⑥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⑦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⑧吏:指当时的大、小官员。案堵:同“安堵”,形容百姓安居乐业。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2处)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又让.不受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将或.言诛秦王一食或.尽粟一石 B.乃以秦王属.吏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乃.不知有汉 D.系颈以.组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C.刘邦攻入咸阳,考虑到利害关系,听从了张良和樊哙的劝告,没有进驻宫中,而是退守霸上。 D.沛公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因为和各路诸侯约定在霸上汇合。 5.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就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能力训练十一文言文阅读(二)

专题能力训练十一文言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 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 ..。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 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 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 ..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 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 ..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 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 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有改动)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 头曰/唯使君所命/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古代一种官职,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属员外级,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 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B.“通漕”,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2020备考专题-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 (时间:45分钟满分:61分) 一、(2019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2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庐.墓侧( )

(2)人以为不可绝嗣.( ) (3)德秀自乳.之( ) (4)会.虎为暴( ) 答案:(1)搭建庐舍(2)继承人(3)喂养(4)适逢,正赶上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导析:B项,均为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A项,副词,才/副词,竟,竟然;C项,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项,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哥哥有儿子,我的祖先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娶

文言文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 (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 一、(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 ..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第一时段(8~10分钟):读懂文言 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答案第一段: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三段: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2.明意辨理: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

专题复习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2 一、(xx·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有人于.此。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乃:副词,就 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4小题,1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深敬重之。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幼赴阙..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舍此而去,!孰敢不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素无居宅,帝以芝清忠履正,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位特进,于是征为光禄大夫,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 车,..“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分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爽懦惑不能用A./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而/不苟免//宣帝嘉之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B.爽懦惑不能用/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不诛/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遂委身受戮C. 爽懦惑不能用 //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宣帝嘉之不苟免而口不论直志当死下狱芝坐爽遂委身受戮爽懦惑不能用D. ////////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 3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A.《三坟》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C.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D.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A.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B.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2016-2018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 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一、课标文言文21篇单篇阅读 一、1. (4分)(1)竭尽自己的心力 (2)疑惑 (3)能忍受 (4)改变 2. (4分)(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 (3分)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 4. (3分)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也是一无所得。 5. (3分)因为孔子讲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传达了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胸怀,所以后世很敬仰他。 二、1.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间”,前者译为“参与”,后者译为“夹杂”。B项中的两个“属”,前者译为“类”,后者译为“连接”。C项中的两个“请”,前者译为“请求”,后者译为“请教”。D项中的两个“故”,均可译为“所以”。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均可译为“凭借”。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相当于“比”。D项中的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者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故选B项。 3. (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 (2)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第(1)题“狱”是“案件”,“虽”要翻译成“即使”;第(2)题“鼓”是动词“击鼓”;“再”翻译成“第二次”。 4. (2分)B 【解析】本文第一段写了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时详写了曹刿对战机的判断, 至于战争的规模及具体过程等方面则略写或不写,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据此可知,全文并 没有记叙战争的全过程,B项表述有误。故选B项。 5. (2分)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或“有家国情怀”)、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