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6408c1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a.png)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词类活用(词性转换)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一词多义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2.歌曰(歌词,名词)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Ⅱ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Ⅱ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e8a292b160b4e767fcfc0.png)
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简释:所谓“文中句子的理解”,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文中句子的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5.文中信息的筛选。
简释:它要求在基本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等相关信息。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简释:它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准确归纳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https://img.taocdn.com/s3/m/f77b5db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6.png)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终将战胜即将到来的高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099366f604a1b0717fd5dd8d.png)
高考总复习·语文
(1)汝初闻言而怒。 (2)客逾庖而宴。 解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有疑 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 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 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 是修饰关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高考总复习·语文
“且”作副词,常表示让步或距离不大、时间不长。用于 与 后 句 分 句 ( 含 “ 怎 么 ……”“ 何 况 ……” 意 思 , 常 有 “安”“何”“况”等词)呼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如⑩。后一部分是数词、数量词,表距离不大,可译为“将 近”,如⑧。表时间不长,可译为“将要”“将”,如⑨⑩; 有时还可以译为“暂且”“姑且”,如⑫、⑬。
D.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
高考总复习·语文
解析:A项“其”,前者代词,代李迪;后者副词,表祈 使语气,当、可。B项“之”,前者代词,代“亡卒”;后者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以”,前者与 “何以”构成固定结构,是“以何”的倒装;以,介词,用。 后者连词,表目的,用来。D项“乃”,均为副词,竟然。
因此,考生在熟练掌握考纲圈定的18个虚词外,为扎实文 言基础,还应该熟练掌握教材中常见的17个虚词:安、但、耳、 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见。 因为它们在文言翻译或断句考题中经常出现,而且有可能成为 采分点。
高考总复习·语文
高考总复习·语文
诊疗精讲 考生解答虚词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课内句没有把握, 甚至连课内句来自何处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准确分析了。因 此,最重要的是要熟记课内古文名篇名句,认真归纳课内含 有规定的虚词且意义和用法不会产生争议的句子中的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其次是知道课内的,却不知道运用迁移法灵活 解决试卷上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做题时,运用有关语法知 识和文言常识,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课件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67a52ab7360b4c2e3f64c2.png)
边练边悟2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方法(比喻、互文、用典、 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任__凭__小__船__随__意__漂__荡__。__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臣__活__着__死__后__也__要__像__结__草__老__人___那__样__报__答__您__的__大__恩__。_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三、翻译基本意识: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 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 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 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 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边练边悟5 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
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 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译文:_此___时__,__高__桢__的__母__亲__在__沈__州__,__他__于__是__前__来__投__降__,__把__高__永__昌__送__投__降__文__书__不__是__出__于 诚___心__一__事__告__诉__斡__鲁__,__斡__鲁__于__是__进__攻__高__永__昌__。__(_采__分__点__:__“__遂__”__“__降__款__”__;__“__遂__来__降__” 省__略__主__语__;___“__告__以__永__昌__降__款__非__诚__”__,_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__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b0a20e5901020207409ca5.png)
(2)、副词
时间副词:初、方、将、且、既、业、昔、曾、尝、向、 索、适、即、旋、猝(卒)、俄、立、勿、暂
程度副词:极、甚、颇、略、少、殊、至、尤、良、绝、益、 愈、弥、倍
范围副词:皆、贤、举、俱、一、悉、凡、总、全、反、惟、 独、特、只、直、但
语气副词 表肯定、否定:必、固、成、良、信、务、不弗、 未、勿、毋、无(亡)、靡、莫、罔
1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文言虚词分类:六大类:代、副、助、介、连、叹
第一人称:余、我、吾、予 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尔、女、汝、而、乃、若
第三人称:其、彼 指事代词:斯、此、兹、彼、之其、夫、然、尔 (1)、代词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奚、(wū) 无定指代词:或、莫 特殊指代词:者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
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暮到江陵。
9
出现在感叹句与疑问句之 中,也叫主语后置。
4、谓语前置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5、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以“于……”为标志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以”以”为标志 例如:a: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b: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9126cc8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e.png)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 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 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 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二)清官周忱 [明]焦竑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 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 “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 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 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 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注释】①闲:爱好。②应制:奉皇帝诏令。③阛阓(huán huì):街市。④赘:肿瘤 。⑤缒(zhuì):牵连。⑥洎(jì):及。⑦颡(sǎng):额,脑门子。⑧缣(jiān):这里指绢 。⑨盖:因为。⑩鬻(yù):卖。
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六)
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柳宗元的优秀品质?
从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方面突出其优秀品质。
(四)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 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 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 一。
C
A.且毕其说而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叩头谢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C.恐敌之因粮于我也 恐前后受其敌
D.己巳之难
此事古难全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D
A.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
文言文阅读(散文)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教案:
![文言文阅读(散文)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03ae1e650e52ea55189846.png)
SUNIONG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教案文言文阅读(散文)从06年以来,古代散文开始在高考中崭露头角,经过几年的发展,古代散文逐渐受到了高考命题专家们的青睐。
09年高考18套卷子中,8套都考察了古代散文,与史传散文平色秋色。
古代散文包括古代叙事散文、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古代议论性散文等在二轮备考时,应该注重此专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的技巧。
2009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一、实词的判断方法。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虚词的判断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之词语理解-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之词语理解-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051a4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02.png)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之词语理解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
法曰:“用众进止。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
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
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
’此有以见秦师之乱。
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
”太宗曰:“然。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fa89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a.png)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2文学常识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
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
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专题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专题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65341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e.png)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1.《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及 编撰而成。
它以 为主,记录了 。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 篇。
2.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 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 ”。
二、内容简介。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字音字形论.语( ) 说.( )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逾.(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四、朗读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9.不逾矩.. ;10.温故.而知新.; 11.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13.可以为...师矣 ; ; 。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5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 含答案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5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4a7192c5da50e2524d7fad.png)
课案5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精准翻译应该落实采分点1.落实好实词(2019·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
答案: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尚”,崇尚;“薄”,轻视;“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落实好实词,多义要确定,如“微”的翻译,“立”的翻译;活用要译准,如“薄”的翻译。
疑难要推断,古今要区分,专用要理解。
答案: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2.落实好虚词(2017·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以为”,认为;“于”,在。
答案: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在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虽”,即使;“必”,必定;“于”,在。
答案: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既”,已经;“不徒”,不只是;“其”,它的,代先王书;“以”,用来;“必”,必定。
答案:(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3.翻译好句式(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6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6](https://img.taocdn.com/s3/m/b0835282360cba1aa911da4c.png)
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 “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 不同,则“意义”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 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 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 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 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 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 (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 的合音)。
Ⅲ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理解,灵活辨析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虚词:重点虚词 掌握关键能力 准确辨析八个虚词的易混用法 练就科学素养(一) 实词推断方法专练 练就科学素养(二) 六个高频虚词专练 练就科学素养(三) 文言实词和虚词专练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虚词: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 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 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 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 会作实词的。
二、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 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 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 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7235e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a.png)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一高分方案3文中信息要点和观点写法的准确辨析
![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一高分方案3文中信息要点和观点写法的准确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3257301ed9ad51f01df25e.png)
2.段意: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崔嵬,重者凝立,皆环梁遮囿。梁长二丈,
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 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推 挡,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 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答案:天台石梁瀑布总体特点——壮观。
4.段意: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
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 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答案:龙湫瀑布的特点、龙湫与石梁瀑布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感慨。
5.段意: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
参考译文:大自然造化的才能,真是很强大啊!同样是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水, 而浙西三挂瀑布却有三种不同的情态,最终没有重复的笔法。 壬寅年,我游天台石梁瀑布,四面高耸的山峰巍然挺拔,大块沉重的山崖沉稳 地竖立着,都围绕着石梁遮拦围合。石梁长两丈,宽三尺左右,好像一只巨大 的龟背横跨在山腰上,石梁的下面被(水)掏空。水来自华顶峰,直落平流折 叠四层,到石梁会合,如同万马结集成队,穿过石梁而狂奔。凡是被岩石阻挡 的水必定愤怒,愤怒了必然号叫。凭借从千尺之高一跃而下之势,被众多的 乱石阻挡推击,自然怒势难抑,响声震天,人相对着说话而听不见声音。我坐 在石梁上,恍惚好像骑在瀑布上。走在山脚下抬头仰望,就感觉到飞沫溅湿 头顶,目光被飞沫晃得眼花缭乱,坐和站都不能稳,仿佛自己的身体都要被水 一起冲走。瀑布上面的寺庙叫上方广,下面的寺庙叫下方广。因为喜爱瀑布 的缘故,就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932c51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a.png)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文言文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文言文知识2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鹤峰县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十一课内文言文梳理课件新人教版
![鹤峰县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十一课内文言文梳理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19c988168884868762d6f7.png)
1
(1)赖 遁 yì kuì (2)玩固 顽固 (3)梦话题 聋
迁而改变 , 事实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吗 ?
(4)难道历史会因时代变
2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被迫进行战略撤退 (2)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
桥
3 例如 : ①请问我县古城建设项目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②请问您是如何加强
古城建设质量的 ?③请谈一谈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和相应措施是什么。
关于〞巴黎圣母院火灾”的主题阅读 【新闻快报]
巴黎圣母院遭遇严重火灾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 , 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 , 其标志 性尖顶在烈焰下倒塌。数百名消防员赶到现场抢救 , 最终成功控制 火势 , 保住圣母院的主体结构。16日早上 , 在大火燃烧了近15个小 时后 , 巴黎消防员宣布火灾已全部扑灭。虽然主体建筑骨架和两座 钟楼在大火中幸免于难 , 但圣母院的塔尖坍塌 , 三分之二的屋顶被 毁。消防人员称 , 一些内部结构仍有倒塌风险。火灾没有造成人员 死亡 , 但有一名消防员受重伤。法国文化部部长表示 , 巴黎圣母院
7 例如一 : 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 , 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极其宝贵的财富。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国耻永不能忘 ! 但我们应理性爱国 , 巴黎圣母院着火 实属意外 , 世事无常 , 我们要珍惜当下。例如二 : 文化是有国界的 , 但文明 没有。巴黎圣母院的损失 , 是曾经的文明的逝去 , 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法国 人 , 更是全人类。为巴黎圣母院痛心 , 也为那段历史痛心。当年雨果曾经为 圆明园仗义执言 , 展现了伟大的人文情怀 , 今天我们也要珍惜巴黎圣母院这 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的艺术品将被转移到卢浮宫保管。
【新闻聚焦] 全世界在为巴黎圣母院哭泣
文言文知识梳理-古今异义专题
![文言文知识梳理-古今异义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d2fb1f76c66137ee061934.png)
古今异义专题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必修一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古义: 出使的人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 缺少的东西 (4)微夫人之力不及比 今义:妻子 古义: 那人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 古义: 走投无路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今义:鼻涕 古义: 眼泪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21)卿可去成婚 (22)蹑履相逢迎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物品的种类 自然界万物 (29)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 古义: (30)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低头抬头 今义: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31)所以游目骋怀 今义: 古义:用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2)白露横江 二十四节气之一 今义: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3)凌万顷之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今义: 古义:旷远的样子 (3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数字,十一 今义: 古义:十分之一 (3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今义: 古义:不同寻常 程度副词,很 (3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指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今义: 古义:泛指学习的人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 古今异义
(19)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指色彩 古义: 指神态、脸色、姿容 (20)老大嫁作商人妇 指年龄大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古义: (21)凄凄不似向前声 今义:指方位 古义: 时间副词,指从前、刚才 (22)曲终收拨当心画 今义:指“提醒” 古义: 指“在….中心” (23)整顿衣裳起敛容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古义:指整理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5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5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f577a3915f804d2b16c1c6.png)
课案5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精准翻译应该落实采分点1.落实好实词(2019·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
答案: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译文:解析:落实好实词:“尚”,崇尚;“薄”,轻视;“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落实好实词,多义要确定,如“微”的翻译,“立”的翻译;活用要译准,如“薄”的翻译。
疑难要推断,古今要区分,专用要理解。
答案: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2.落实好虚词(2017·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以为”,认为;“于”,在。
答案: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在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落实:“虽”,即使;“必”,必定;“于”,在。
答案: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译文:解析:注意虚词“既”,已经;“不徒”,不只是;“其”,它的,代先王书;“以”,用来;“必”,必定。
答案:(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3.翻译好句式(2018·浙江原文见课案1真题呈现)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贵阳五年中考命题规律鱼我所欲也,议论文,贵阳近5年未考,——*《庄子》故事两则,寓言故事,贵阳近5年未考,——曹刿论战,记叙文,2015年贵阳已考,①释词②译句③层次④概括内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文,2011年贵阳已考,①释词②译句③内容概括④人物形象*愚公移山,记叙文,贵阳近5年未考,——考情透视, 根据贵阳近5年来文言文的考查来看:①选文都出自九年级上下册中的文言文讲读课;②题型没有变化;③题量4题;④分值除2014年是13分外,其余4年都是12分。
只是考点根据选文文体略有变化。
预计2016年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不变,极大可能性要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贵阳中考考点突破【例1】(2015贵阳中考)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公将战,曹刿请见。
③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乃入见。
⑥问:“何以战?”⑦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⑧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⑨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⑩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⑪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⑫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第19题4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惠未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涉及到通假字,古今异义,在解题时必须结合原文,进行揣摩,解释其语境义。
(1)“间”的本义是“缝隙”,这里是“参与”的意思;(2)“以”在这里作介词,是“拿”,“把”的意思;(3)“徧”是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4)“牺牲”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答案】(1)参与;(2)拿,把;(3)通“遍”,遍及,普遍;(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第20题2分)翻译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句子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采用“译+串+顺”的方法。
先一一对译,再准确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串联成句,最后要看语序是否要调整。
翻译时应在抓住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
句中“肉食者鄙”是关键字眼,“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指目光短浅。
【答案】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第21题2分)下面对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层次的把握,难度较大。
阅读分析可知①至⑤句是讲述曹刿请见的原因。
⑥至⑫是讲请见的过程(战前准备)。
回答本题时首先要通读选段,把握内容,再根据理解准确划分层次。
【答案】A4.(第22题4分)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①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②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否抓住本文的主要观点,即战争应具备条件,前后两个空,一个是问题,一个是答案。
【答案】①何以战;②政治上取信于民,文言实词和虚词(近5年必考)【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近5年贵阳考查过的文言虚词有“以”“乃”“于”。
余下的11个也要纳入复习的范围。
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和靠平时积累。
文言句子翻译(近5年必考)【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内容理解与概括(2011、2012考查过)【方法指导】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例2】(2015乌鲁木齐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做题。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乡人曰其.真不知马也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D.公问其故.马无故.亡而入胡【答案】D2.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人物特点要从其言行入手,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有为国效劳、为国捐躯的责任心和爱国精神。
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认为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表现出他洞察时政,深谋远虑的特点。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表现出他善于观察,把握战机的特点和沉稳冷静,机敏果断的性格。
【答案】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4.(原创题)本文是如何做到过渡自然、上下勾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密相连。
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5.(原创题)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人物分析(贵阳2011、2010考查过) 【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
其中包括了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和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形象概括的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