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爱莲说完美版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说明莲花的可爱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第11段)分说莲花的不同流俗的可爱之处。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对《爱莲说》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背景:《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
2. 文章结构:《爱莲说》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说明莲花的可爱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第11段)分说莲花的不同流俗的可爱之处。
3. 莲花的品质:在《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对比来突出莲花坚贞的品格。
他认为荷花从淤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4. 文章主题:《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5. 比喻手法: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莲花的品质。
例如,他把莲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把菊花比作“隐逸之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之人”。
6. 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莲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
例如,他把莲花与菊花、牡丹进行对比,以突出莲花高洁、正直、不媚俗的品质。
7. 语言特点:《爱莲说》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周敦颐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来描绘莲花的品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8. 意义:《爱莲说》不仅是一篇描写莲花品质的优美散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文学作品。
(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docx
(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docx《爱莲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它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 】蕃(f án):多。
【2 】染:沾染(污秽)。
【3 】濯:洗涤。
【4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 】涟:微波。
【6 】妖:美丽而不端庄。
【7 】通:贯通。
【8 】直:挺直。
【9 】不蔓(màn) 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 】蔓:牵牵连连。
【11 】枝:枝枝节节。
【12 】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13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14 】亭亭:耸立的样子。
【15 】植:立。
【16 】亵(xi è)玩:玩弄。
【17 】亵:亲近而不庄重。
【18 】隐逸:隐居的人,隐士。
【19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 20 】噫(y 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 】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 】鲜(xi 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23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4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5 】众:多。
【26】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当;当然。
三、理解性默写1、《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字词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爱莲说文言文翻译《爱莲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林语堂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和思考。
在翻译这篇文言文作品时,需要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并恰当而准确地转化为现代汉语。
文言文常常使用古代的词汇和短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古代词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转换,保持意思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另外,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子组织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文言文的修辞和句法特点。
翻译《爱莲说》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参考以下要点:•保持意境:《爱莲说》以赞美和思考荷花为主题,翻译时应注意保持原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选择准确的现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深情与美感。
•解读古词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古代词汇和短语,翻译时要对这些词语进行解读,并选择现代汉语词汇进行恰当的转换。
可以在翻译文中适当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古代词汇的含义。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注重修辞和表达技巧,翻译时应注意保持原文中的修辞效果。
例如,对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比喻、反问等,可以选择相应的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以传递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二、字词翻译在《爱莲说》这篇文言文作品中,有许多特殊的字词需要注意翻译。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词及其翻译:•荷花:lotus,表示文字表面意思即可。
•香径:fragrant path,指通向荷花的小径。
•腥:fishy,形容荷花散发出的淡淡花香。
•翠竹:green bamboo,表示文字表面意思即可。
•鲜艳:bright and beautiful,形容荷花的颜色鲜艳夺目。
•丰腴:lush,形容荷花茂盛的生长状况。
•耐寒:cold-resistant,形容荷花能够抵御寒冷的能力。
•凋零:wither,指荷花凋谢、枯萎。
•香蕉:banana,此处指荷花的花蕾,因形状类似于香蕉而得名。
在翻译字词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整体意思进行判断。
在确保准确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知识汇总
《爱莲说》知识汇总)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谥号“元公”,著《周敦颐集》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爱莲的原因,说说喜爱莲的道理。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
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甚蕃(f án ) 淤泥(y ū) 濯(zhu ó) 清涟(li án ) 蔓(m àn ) 亵玩(m àn ) 噫(y ī) 颐(y í) 鲜有闻(xi ǎn ) 隐逸(y ì) (一)重点词语1.甚蕃 (很多) 文体知识创作背景原文呈现字音字形词语汇释2.陶渊明独爱菊 (只,惟独)3.出淤泥而不染 (连词,表示转折) (沾染)4.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5.不蔓不枝 (长蔓延) (生枝节)6.香远益清 (更加)7.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立)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9.余谓菊 (我)(认为)10.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11.陶后鲜有闻 (少)12.宜乎众矣 (应当)(多)(二)通假字(三)一词多义1.之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
《爱莲说》内容归纳
《爱莲说》内容归纳《爱莲说》一、文章内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三、语音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四、通假字五、古今异义词六、词类活用七、一词多义八、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九、特殊句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十、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十一、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含五篇)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含五篇)第一篇: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惟独)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分枝)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1.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3.主体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4.重点音义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 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5.重点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10、出:长出。
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1、淤(yū)泥:污泥。
31、盛:广。
12、染:沾染(污秽)。
32、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13、濯(zhuó):洗涤。
33、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
14、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 变化。
清水
34、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15、妖:美丽而不端庄。或妖艳。
3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
16、通:贯通;通透。
词,的。
17、直:挺立的样子。
36、鲜(xiǎn):少。
18、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37、闻:听说。
19、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38、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0、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
39、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
雅。
吧。
21、益:更加。
40、宜:当。
22、清:清芬。
41、众:众多。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明确: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生长在淤泥里,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香气传播越远,更显得清香,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 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少听说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重点语句停顿 1、可爱者/ 甚蕃。 2、世人/ 盛爱牡丹。 3、予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 而不妖。 4、可远观 / 而不可亵玩焉。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从莲的:生长环境、气质、外形、姿态、香气、态度 来描写莲花。 2、莲花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气质)低调、谦虚, (外形)正直,(香气)美名远扬,(姿态)不攀权附贵,(态度)受人尊重,是花中君子。 3、作者对莲花、菊花、牡丹的评价、感情及在文中的作用: 莲花——君子——洁身自爱,美名远扬——喜爱 菊花——隐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喜爱——正衬莲花(用菊花的…正衬莲花的…) 牡丹——富贵——追名逐利,爱慕虚荣——厌恶——反衬莲花(用牡丹所代表的…反衬莲 花的…) 明确:作者写菊是用菊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质正面衬托莲花的高贵,用牡丹所象 征的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形象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来表 达自己洁身自好、谦虚低调、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
晋陶渊明⑤独爱菊。
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
②可爱:值得喜欢。
③者:……的花。
④蕃:多。
⑤独:只。
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
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
②予:我。
③独:只。
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沾染(污秽)。
⑥濯:洗。
⑦清涟:清波。
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
②直:挺立。
③蔓:生藤蔓。
④枝:生枝茎。
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更加。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植:竖立。
⑨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
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
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少。
③闻:传闻。
④同:和……一样。
⑤宜:应当。
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篇1一、内容梳理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三、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中考试题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说”的文体特点。
二、字词解释。
1. 重点实词。
- 蕃: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独:只。
(晋陶渊明独爱菊。
)- 盛:大规模。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予: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染:沾染(污秽)。
- 濯: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妖:美丽而不端庄。
-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 隐逸:隐居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也。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噫:叹词,相当于“唉”。
- 鲜:少。
(陶后鲜有闻。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 一词多义。
- 之。
- 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 焉。
- 语气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兼词,于之,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清。
- 清澈。
(濯清涟而不妖。
)- 清香。
(香远益清。
)三、句子翻译。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5.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一、文学常识1.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宋代理学创始人。
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2.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还可以发表议论(重在议论)的文体。
二、原文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甚(2)蕃()。
晋陶渊明独(3)爱菊。
自(4)李唐来,世人甚(5)爱牡丹。
予(6)独爱莲之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不蔓(12)不枝(13),香远益(14)清(15),亭亭(16)净(17)植(18),可远观而不可亵(19)玩(20)焉(21)。
予谓(22)菊,花之隐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24)!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26)乎众(27)矣(28)!三、注释(1) 之:的。
(2) 甚:很。
(3) 蕃:多。
(4) 独:仅,只。
(5) 自:自从,从。
(6) 甚:更,特别。
(7) 予:我。
(8)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9) 染:沾染。
(10) 濯:洗涤。
(11)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12) 妖:美丽而不庄重。
(13) 蔓:生出枝蔓。
(14) 枝:生出枝节。
(15) 益:更加。
(16) 清:清芬。
(17) 亭亭:挺立的样子。
(18) 净:洁净。
(19) 植:竖立。
(20) 亵:亲近而不庄重。
(21) 亵玩:玩弄。
(22) 焉:相当于“呢”。
(23) 谓:认为。
(24) 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25) 噫:相当于“唉”。
(26) 鲜:少。
(27) 宜:当然。
(28) 众:多。
(29) 矣:相当于“了”。
四、译文水中、陆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开始,世上的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爱莲说知识点归纳引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张建封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描写莲花的形象,展示了唐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感。
本文将对《爱莲说》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解析。
知识点一:莲花的美丽莲花是《爱莲说》中的核心形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莲花的美丽。
- 描绘形象:诗中通过对莲花外形的描写,如“荷叶上寄露”,“海盗欢容”,使读者感受到莲花的纯净和美丽。
- 比喻手法:莲花在诗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如被比喻为生命的象征,“纤纤凤足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知识点二:文人的情感表达唐代文人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这些特点也体现在《爱莲说》中。
- 亲近自然:诗中作者喜爱莲花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的追求。
- 自由意志:诗中莲花自由自在地生长,没有受到任何束缚。
这与唐代文人崇尚自由的情感相契合,也反映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追求自由的内心表达。
知识点三:态度与价值观《爱莲说》还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 对生活的热爱:诗中莲花是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象征,通过对莲花的赞美,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 追求卓越:莲花在诗中被赋予了高度和纯洁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追求。
通过分析《爱莲说》,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涵盖了莲花的美丽、文人的情感表达以及作者的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传达了唐代文人尊崇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追求。
这些元素使得《爱莲说》成为了一首深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14:爱莲说
十四、爱莲说1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2花,可爱3者4甚5蕃6。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7李唐8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9爱莲之10出11淤泥12而不染13,濯14清涟15而不妖16,中通外直17,不蔓不枝18,香远益清19,亭亭净植20,可21远观而不可亵玩22焉23。
(甚爱一作:盛爱)[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予谓24菊,花之隐逸者25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6者27也。
噫28!菊之爱29,陶后鲜30有闻3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3。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文章简介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
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
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
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
”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一、莲的品格在《爱莲说》中,郑燮通过对莲的观察和描绘,将莲塑造成了高洁、清雅、坚贞的形象。
他说:“对于普通黄泥之躯,大抵是骡或驴也;只有莲花,透净泥而不妖媚,淡馨疏淡,纯退圣洁就是了。
”这里所展现出的莲的品格,正是作者希望人们效法的。
莲的花瓣洁净无瑕,宛如仙子,而且莲叶虽然长在淤泥之中,却能自己不沾染污垢,这种高洁的品性着实令人钦佩。
二、莲的生命力《爱莲说》中,郑燮还描绘了莲的生命力之强。
他说:“莲之为物,稼穑之所匪矣。
丑妇虽装修,比之尚有余孽者也。
又因茎繁而根茂,盖环枝局叶及根皆出泥而不娑。
盖以养根者之恒,岂若纷纷拔萃但扶之耳?自兹可语若备哉矣。
”郑燮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莲的生命力强大,尽管生长在淤泥之中,但依旧能够茁壮成长,充满生机。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启示,让人明白顽强的意志和勤劳才能获得成功。
三、莲的美学价值在《爱莲说》中,郑燮对莲的美学价值做了深入的探讨。
他说:“莲之洁丽,难与比肩之者矣。
丈夫久居原野,爵级未能升迁;合庐者每以淡素复之。
局俄目之妍皮肤,欲被鲜服执旌节者,人谁为不笑?惟莲耶。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莲的美丽无比,以及其不同于世俗的品味和魅力。
在诸多花卉之中,莲花独具风采,其淡雅清新的气质,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
四、莲的哲理意义郑燮在《爱莲说》中不仅赞美了莲的高尚品性和美学价值,还从中探寻了人生的哲理意义。
他说:“人生不长于才,岂可立而忘本根为求矣?益始凋枯,固自枉然,遗烈之功少谁永播。
至肤优游盛智者更事韫艾留情,不叶虱哀,盖根本者所以通固也。
其未立而头戴百二之花,暮挞也。
”这段文字在表达莲的高尚品格的同时,也在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莲花虽美,却从未失去本根,不至于因此而骄纵自满。
这也是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修身齐家、崇德向善,充满谦卑之心,守住本心的教诲。
五、莲的涵养之道《爱莲说》中,郑燮还从莲的生长形态和气质特点中悟出了种种涵养之道。
他说:“因叶子末心之密而竟上花欹曲者,莫深结乎泉种;以水幽而淀活者,莫肆布乎幽塘。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大全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大全《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1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全文翻译正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蕃,多.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染:沾染(污秽);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啊” 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指隐居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
周敦颐,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思
路框图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惋惜
爱莲说世人——甚爱——牡丹(反衬)托物富贵——鄙视言志予——独爱——莲君子——赞美
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有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
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
2.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全文始终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彼此对照,突出主旨。
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
写作
目的本文通过对莲的赞美,表明作者以“君子”自况,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①清: _清__香___
②亭亭: _挺__立__的__样__子___ ③亵:亲__近__而__不__庄__重__ (2)①蔓:原意为枝蔓,活用意思为_生__枝__蔓__。 ②枝:原意为枝节,活用意思为_长__枝__节__。 ③远:原意为遥远,活用意思为 _远__远__地__、__在__远__处____。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2. 对比、衬托的手法。文中几次以菊正衬、以牡 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 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文中 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 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译文:_对__于__莲__花__的__喜__爱__,像__我__一__样__的__还__有__什__么___人__呢__? 7.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古义:_当__然___,今义:合适,应当。
二、文意理解 1. 试就课文中“出淤泥而不染”一句谈谈你的理
解。(课后习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第一部分 古诗文教材 知识梳理
二、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及训练
七年级(下)
第三篇 爱莲说 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1)①可爱:_值__得__喜__爱__的___
②蕃:_多_____ ③独:_仅__,只___ (2)之:__助__词__,__的___ (3)译文(画线句):_晋__朝__陶__渊__明__只__喜__爱__菊__花__。_
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 衬,突出了莲的高贵(高洁)品质。
4. 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 “牡丹”?(’13德州)
示例: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 5.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 这些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 这句话表 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鄙弃。
2. 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3红河)
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 活态度。 3. 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 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13西双版纳)
三、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
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写作特色 1.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朴实
无华地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骨,寄寓了作者对理 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 追名逐利的心态,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示例: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 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 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的现象诱导, 说法很绝对。生活中,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 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 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最后我 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1)之:_定__语__后__置__的__标__志__,__无__实__义___
(2)隐逸:_隐__居___ (3)判断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鲜:古义:__少____今义:新鲜。 (2)之:_结__构__助__词__,__的_ 6.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①染:__沾__染__(__污__秽__)___
②濯: _洗__涤____ ③清: _清__澈____ ④妖: _美__丽__而__不__庄__重___ (2)①之:助__词__,_用__在__主__谓__之__间__,取__消__句__子__独__立__性_ ②而: _表__转__折__ (3)译文:(_而__)__我__只__喜__欢___莲__花__的__出__自__污__泥__却__不_ _受__污__染__,__在__清__水__中__洗__涤__过__却__不__显__得__妖__媚__。_
(3)植:古义:_竖__立__今义:种植。 (4)①而:_表__转__折__,__但__是__
②焉:_这__里__相__当__于__“__呢__” (5)译文(画线句):
(_人__们__)__可__以__远__远__地__观__赏__,__却__不__能__贴__近__去__玩__弄__它__。__
莲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 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缛节,美德广布四方, 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6. 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有何表达效 果?
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结尾这一 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名利、贪慕 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7.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 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 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 要谈谈你的看法。(’13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