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偏酸润肺
据《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专家说,酸味起到收敛肺气的作用,而辛辣则起到发散泻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节,不可发散,因此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
另外,《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说。专家介绍,夏天对人体消耗极大,秋季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气,也就是常说的秋燥。“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饮食上还应注意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黄鳝、鲫鱼等。《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生地粥。当然,也不能忘记去除体内湿邪。因为湿邪易困脾,使脾阳不畅,运化不利,损伤脾气,生痰,伤肺。秋季时节,可适当食源自文库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萝、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养脾生津。
专家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也就是说,人们在养生时,应顺应四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后,天气从炎热转为寒凉,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的时刻。
预防秋季常见病
中医专家介绍,往年立秋后,临床上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胃肠炎等病例较多见。主要原因是秋季经常出现气温突变,冷热不均,人体新陈代谢受到抑制,不能及时适应变化,因此人们应当提早准备、预防为主,结合食疗保健,真正做一位身健体康的养生达人。(苏冉)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立秋了,也进三伏(末伏)了,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早晚温差也逐渐变大,民谚有“早立秋凉飕飕(上午立秋),晚立秋热死牛(下午立秋)”之说,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之近日雨水偏多,温度仍然较高,空气闷热潮湿,湿热交蒸,因此,人们在养生方面应以养阴防暑去湿、预防秋季病为主。
从养阳到养阴
养生专家们介绍,立秋后天气依然闷热,严格说在气象学上还不能算真正的秋天。可以说,此时正是夏、秋交替时期,养生既要照顾到夏末的炎热,又要力求平稳过渡。
运动不在冷水中游泳
立秋之后,虽然初秋气温依然较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气温温差逐渐加大,应注意增减衣服,特别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俗语有“立秋十八天,河里无澡洗”的说法。专家们强调,立秋后再过十八天左右,虽然气温依然很高,但是河水和室外泳池,特别是深水处的水温逐渐变低了,不适合像夏季一样在河里游泳了,否则容易受寒得病。
疾病冬病夏治最后一伏
“冬病夏治”是依据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由于特色突出、疗效确切,获得了很多人的肯定。
如今冬病夏治进入最后一伏,患者应抓紧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适合于慢支、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手段有膏药、内服中药等。另外,部分皮肤病如牛皮癣患者也可以尝试夏季温泉洗浴,这也是被实践证明对部分患者确有疗效的辅助疗法。
进补防燥不腻
很多人认为秋天应该进补,贴秋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体体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烦意乱、疲倦乏力,尤其是体质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可在秋季适当进补,以补充一夏天的体能透支,提高体质,迎接冬天的来临。
但由于刚刚立秋,此时进补与中秋、深秋还有所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以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为佳,不提倡过早过多食物油腻食品和羊肉等过于温热的补品。否则极易使原本伤津的胃肠道负担过重,诱发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可以用莲子、桂圆、黑芝麻等煮成汤粥食用。
据《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专家说,酸味起到收敛肺气的作用,而辛辣则起到发散泻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节,不可发散,因此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
另外,《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说。专家介绍,夏天对人体消耗极大,秋季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气,也就是常说的秋燥。“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饮食上还应注意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黄鳝、鲫鱼等。《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生地粥。当然,也不能忘记去除体内湿邪。因为湿邪易困脾,使脾阳不畅,运化不利,损伤脾气,生痰,伤肺。秋季时节,可适当食源自文库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萝、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养脾生津。
专家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也就是说,人们在养生时,应顺应四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后,天气从炎热转为寒凉,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的时刻。
预防秋季常见病
中医专家介绍,往年立秋后,临床上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胃肠炎等病例较多见。主要原因是秋季经常出现气温突变,冷热不均,人体新陈代谢受到抑制,不能及时适应变化,因此人们应当提早准备、预防为主,结合食疗保健,真正做一位身健体康的养生达人。(苏冉)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立秋了,也进三伏(末伏)了,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早晚温差也逐渐变大,民谚有“早立秋凉飕飕(上午立秋),晚立秋热死牛(下午立秋)”之说,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之近日雨水偏多,温度仍然较高,空气闷热潮湿,湿热交蒸,因此,人们在养生方面应以养阴防暑去湿、预防秋季病为主。
从养阳到养阴
养生专家们介绍,立秋后天气依然闷热,严格说在气象学上还不能算真正的秋天。可以说,此时正是夏、秋交替时期,养生既要照顾到夏末的炎热,又要力求平稳过渡。
运动不在冷水中游泳
立秋之后,虽然初秋气温依然较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气温温差逐渐加大,应注意增减衣服,特别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俗语有“立秋十八天,河里无澡洗”的说法。专家们强调,立秋后再过十八天左右,虽然气温依然很高,但是河水和室外泳池,特别是深水处的水温逐渐变低了,不适合像夏季一样在河里游泳了,否则容易受寒得病。
疾病冬病夏治最后一伏
“冬病夏治”是依据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由于特色突出、疗效确切,获得了很多人的肯定。
如今冬病夏治进入最后一伏,患者应抓紧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适合于慢支、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手段有膏药、内服中药等。另外,部分皮肤病如牛皮癣患者也可以尝试夏季温泉洗浴,这也是被实践证明对部分患者确有疗效的辅助疗法。
进补防燥不腻
很多人认为秋天应该进补,贴秋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体体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烦意乱、疲倦乏力,尤其是体质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可在秋季适当进补,以补充一夏天的体能透支,提高体质,迎接冬天的来临。
但由于刚刚立秋,此时进补与中秋、深秋还有所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以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为佳,不提倡过早过多食物油腻食品和羊肉等过于温热的补品。否则极易使原本伤津的胃肠道负担过重,诱发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可以用莲子、桂圆、黑芝麻等煮成汤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