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纲概述
吸虫纲概述PPT课件
![吸虫纲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1aa90af46527d3250ce073.png)
诱发变态反应
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炎性反应
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2. 病变的主要部位:肝的次级胆管 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危害性是患者的肝受损
3.病变形成
(1)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诱发胆囊内色素结石的形成: 死虫、虫卵、脱落的胆管组织→结石核心→胆石
一、形态
1.成虫: 外形、吸盘、睾丸分支的特点
活布氏姜片吸虫成虫
猪小肠内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活囊蚴
2.姜片虫卵:口诀
卵中之王是姜片,个大壳薄淡黄染; 小小卵盖不明显,内有卵黄受精卵。
二、生活史
1.发育过程:1)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2)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二、生活史 2.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寄生部位 — 小肠 2)感染阶段 — 囊蚴 3)感染方式 — 经口 4)宿 主: a.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 扁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 — 菱角、荸荠 b.终 宿 主 — 人 c.储存宿主 — 猪
吸虫纲概述
吸虫纲
一、形态特征
1.多数虫体背腹 扁平,呈舌状、 叶状,少数呈 线状;
2.具有口、腹吸盘; 3.多为雌雄同体; 4.消化道不完全; 5.大多数虫卵有盖
吸虫纲
二、生活史特点
1.虫卵必须下水才有机会发育 2.均为生物源性吸虫,需一种以上中间宿 主 3.发育的基本阶段:
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 →囊蚴→童虫→成虫
1,532 2.4
麦穗鱼 2700个囊蚴/g
五华
1,227 24.6 鲩鱼
16.7
麦穗鱼 100
全省64个县、市有华支睾病流行
人感染率25.5%左右
吸虫纲实验报告结论
![吸虫纲实验报告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987c4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0.png)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吸虫纲动物形态学特征的观察,深入了解吸虫纲的分类、形态结构及其与寄生生活的关系。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对吸虫纲动物有了以下结论:一、吸虫纲动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1. 吸虫纲动物隶属于扁形动物门,是一类具有特殊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
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吸虫纲可分为肠道吸虫、肝胆吸虫、肺吸虫、皮肤吸虫等。
2. 吸虫纲动物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有三胚层结构。
体表无纤毛和杆状体,但有保护性的皮层。
消化系统简单,趋于退化,部分种类消化系统完全消失。
3. 吸虫纲动物具有发达的生殖系统,繁殖量大。
雌雄同体或异体,生殖器官高度分化。
部分种类具有多个幼虫期,完成复杂的发育过程。
4. 吸虫纲动物具有吸附器官,如吸盘、小钩和小刺等,用以固着于寄主的组织上。
这些吸附器官在吸虫纲动物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吸虫纲动物的寄生生活1. 吸虫纲动物适应寄生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环境相对稳定、有局限,营养丰富。
为适应这类环境,其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也无一般的上皮细胞。
(2)神经、感觉器官趋于退化,除外寄生种类有些尚有眼点外,内寄的种类眼点感觉器官消失。
(3)吸附器官如吸盘、小钩等发达,用以固着于寄主的组织上。
2. 吸虫纲动物的生活史复杂,通常需要两个以上寄主。
例如,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寄主,分别是淡水螺和鱼、虾等水生动物。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多种吸虫纲动物,包括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等。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这些吸虫纲动物的形态特征,如睾丸分枝、卵黄腺、肠管等。
2. 实验结果显示,吸虫纲动物具有明显的适应寄生生活的形态特征。
例如,吸盘、小钩等吸附器官的发达,以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退化等。
3.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吸虫纲动物的生活史复杂,需要两个以上寄主。
例如,肝吸虫的生活史需要淡水螺和鱼、虾等水生动物作为中间寄主。
四、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吸虫纲动物形态学特征的观察,验证了吸虫纲动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及其与寄生生活的关系。
吸虫纲
![吸虫纲](https://img.taocdn.com/s3/m/e667e67c01f69e3143329468.png)
本病不经治疗,轻症能自愈,重症可死亡。 一旦确诊后,经有效药物治疗,症状很快好转, 但胆汁中虫卵消失或成虫完全杀灭并不容易。 应做好卫生宣教,不吃生菜、不饮生水。加 强动物粪便管理和杀灭螺蛳
←
肝片吸虫
实物图
肝片吸虫
生活史 受精卵→草食动物与人→胆管或胆囊→小肠→ 粪便→ 虫卵→ 淡水螺→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水草→ 囊蚴 →猫狗人
←
疾病&防治
肝片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吸虫 (Fasciola hepatica)寄生在人体的肝脏胆管所 引起的疾病,主要为牛、羊的寄生虫病。 【流行特征】 分布广泛,流行于全世界,尤其畜牧地区 均有感染。以中南美洲、欧洲、非洲及苏联较 常见。国内各地均有发生,动物感染率甚高, 发病率高达10%~100%,成为牧区牛、羊病 死的重要原因。人亦可被感染
盾腹吸虫
生活史 自体受精或异体受精,通常主要是异体受精,因为阴 茎突出,可以看到交配,而且精巢和卵巢不同时成熟。 受精卵在子宫里发育,卵在子宫里时,幼虫已开始发 育,幼虫有口吸盘和简单的后吸盘(图3-2-22)。当腹 吸盘上的两侧小槽先出现,此时排泄系统很发达,生 殖系统原基也出现。被寄生的珠蚌科宿主如被鱼、蛙 或龟吞入,则寄生虫出来,进入宿主的胃或肠内,这 样,熊、蛙等可能成为第二个宿主了
华枝睾吸虫——生殖与受精
在成卵腔中,被很多来自卵黄腺的卵黄细胞包 围。 卵黄细胞的作用:①提供受精卵发育的营养② 分泌一些物质形成卵壳 梅氏腺的功能:①对卵壳的形成其作用②刺激 卵黄细胞释放卵黄物质③活化精子 ←
华枝睾吸虫——生活史
受精卵→猫狗人→胆管或胆囊→小肠→粪便→ 虫卵→ 淡水螺→ 毛蚴→ 胞蚴→ 雷蚴→尾蚴 →淡水鱼、虾→ 囊蚴 →猫狗人
第二章 吸虫纲
![第二章 吸虫纲](https://img.taocdn.com/s3/m/ae5e6b3fb7360b4c2e3f64c9.png)
一、形态
1.成虫
• 呈椭圆形,虫体肥厚,背侧略隆起,腹面扁
平,似半粒黄豆。
• 大小:(7.5~12)mm×(4~6)mm×(3.5~5.0)mm。 • 口、腹吸盘大小略同,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
腹吸盘位于体中横线之前。
•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管及两支弯曲的肠支。
• 卵巢一个,分5~6叶,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
• 概论 • 一、形态
• 二、生活史
• 三、致病
• 四、实验诊断
• 五、流行与防治
概论
•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又称肺吸虫,成虫寄生
于人及猫、犬科动物的肺脏,引起
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以在 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主要症 状有烂桃样(铁锈色)血痰和咯血。
• 2.防治措施 •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勿生食水生植物,如菱角、茭
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 行区开展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消灭扁卷螺。
• 3.治疗药物
• 吡喹酮是首选药物,中药槟榔也有较好的疗效。
第三节 卫氏并殖吸虫
水鱼、虾。
• 感染阶段:囊蚴。 •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和猫、犬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二、生活史
三、致病
• 轻者无明显症状,或出现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 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
• 严重感染者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胆管炎、胆囊炎、
胆结石、肝胆管梗阻等 • 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 儿童严重感染可导致侏儒症。 • 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传播媒介:水生植物,如茭白、菱角和荸荠等;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8edf3066bec0975f565e246.png)
口吸盘近体前端, 直径约0.5mm, 腹吸盘靠近口吸 盘,漏斗状,肌 肉发达,较口吸 盘大4~5倍,肉 眼可见。
2. 虫卵
最大的蠕虫卵,130~ 140µm×80~85µm ;
呈椭圆形 ; 淡黄色; 卵壳薄,均匀,卵盖较
小不明显; 内含卵细胞1个,卵黄
细胞20~40个 。
姜 片 吸 虫 生 活 史
•成节近方形, 每一成节具雌 雄生殖器官各 一套。睾丸约 150~200个, 卵巢分左中右 三叶,中叶小。
1.4 孕节 Gravid proglottid
子宫向两侧分 支,每侧约7~ 13支,每一支 又继续分支, 呈不规则的树 枝状;每一孕节 中约含4万个虫 卵。
猪带绦虫活动孕节
Note : less than 13 lateral uterine branches (one side).
2. 虫 卵
虫卵直径平均34µm; 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卵壳很薄,易脱落; 壳内为胚膜,较厚,
棕黄色,在光镜下呈 放射状条纹; 内含球形的六钩蚴, 有3对小钩 。
卵壳很薄,在虫卵自孕 节散出后,卵壳多已脱 落。
胚膜较厚,棕黄色,在 光镜下呈放射状的条纹。 内含球形的六钩蚴,有3 对小钩
五、流行防治
1. 分布 亚洲东部、东南亚。我国除东北、内蒙、 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外,18个省、区有报道。 我国江南水乡流行,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养猪有关。 2. 流行原因 (1)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啃菱角的外皮而生食。
有人在一个菱的外皮上检到688个囊蚴。猪的感染 率高(青饲料喂猪)。
2.流行原因
二、生活史特点
1、 生活史复杂, 间接发育型;
2、 需要1-2个中间 宿主,是生物源 性蠕虫
吸虫纲主要特点与形态特征
![吸虫纲主要特点与形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5489db231b765ce04081421.png)
三、致病
3.合并症 重度感染、肝硬变,腹水。 (1)肠梗阻 (2)大量虫体寄生引起:消瘦、贫血、下痢、 水肿、腹水。 (3)儿童可出现侏儒症。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检查 (1)粪便直接涂片法。因虫卵大,产卵量 大,一条成虫每天产卵15000个,故检出 率高,易诊断。 三片可查见91.3%的感染者。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五型: 1、癫痫型,最常见; 2、颅内压增高型; 3、脑膜炎型; 4、精神障碍型; 5、运动障碍型。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3)眼囊尾蚴病:
深部玻璃体 和视网膜下 最常见。 患者视力下 降,可感虫 体蠕动,重 者可致盲。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呈椭圆形 ; 淡黄色; 卵壳薄,均匀,卵盖较
小不明显; 内含卵细胞1个,卵黄
细胞20~40个 。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姜 片 吸 虫 生 活 史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中间宿主:扁卷螺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水生植物媒介
菱角 茭白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布氏姜片吸虫活囊蚴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1.4 孕节 Gravid proglottid
子宫向两侧分 支,每侧约7~ 13支,每一支 又继续分支, 呈不规则的树 枝状;每一孕节 中约含4万个虫 卵。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猪带绦虫活动孕节
吸虫纲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
Note : less than 13 lateral uterine branches (one side).
(3)眼囊尾蚴病:
(三)吸虫纲
![(三)吸虫纲](https://img.taocdn.com/s3/m/dacd87fb4693daef5ef73d6a.png)
吸虫(trematocle)不分节,背腹扁平,两侧对 称,呈叶状或长状,少数呈圆柱状。寄生于人体
的4种主要吸虫均较大,肉眼可见。有2个吸盘,1
个位于虫体前端,围绕在口腔周围,称为口吸盘; 1个在虫体腹面,称为腹吸盘。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和肠。肠在腹吸 盘前分叉成两肠支,沿虫体两侧向后延伸,末端 为盲管。无肛门。除血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 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
或阴茎。阴茎通入生殖腔。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
巢、输卵管、卵膜、卵黄腺及子宫等。卵细胞由
卵巢产出,在输卵管 受精和接纳卵黄细胞后,进
入卵膜形成虫卵。虫卵由卵膜进入子宫,经由雌、 雄共有的生殖孔排出体外。
吸虫成虫构造模式图
吸虫的生活史较复杂。成虫期寄生在人体或
其它哺乳动物体内,人是其终宿主,其他哺乳动 物是其保虫宿主。幼虫期寄生在多种水生动物体 内,这些动物是其中间宿主。有些吸虫需要一种 中间宿主,有些需要两种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
主多数是淡水螺蛳。大多数吸虫的基本发育阶段
分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及囊蚴。
寄生于人体的吸虫主要有肝吸虫、姜片虫、 肺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等。有些吸虫在终宿主体内 交配(如血吸虫),有些可自体受精(有肝吸 虫),然后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必须进入
水中才能继续发育。
第三章 吸虫纲
![第三章 吸虫纲](https://img.taocdn.com/s3/m/26ebadccb9f3f90f77c61b01.png)
(二)免疫学诊
常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分布范围
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波及200多个县。各地人群感染 率高低不一。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自治区)为本病重流行区。
防治原则
1、开展卫生宣教,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水源污染
第三章 吸虫纲
第一节 概述
吸虫纲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一、分类 按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形态不同分为三个个亚纲: 1.单殖亚纲: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的皮肤、鳃腔、口腔内; 2.盾腹亚纲: 3.复殖亚纲: 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内,少数种类寄生 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体内。(寄生于人体的有30多种) 我国常见的主要有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虫、卫氏并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
二、形态
(一)成虫 成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有口吸盘或腹吸盘,起吸附和移动作 用。
1.消化系统
3.排泄系统
不完整,有口无肛门。肠管分左右两支。
2.生殖系统 除裂体吸虫外,都为雌雄同体。 位于虫体两侧的管状系统,
焰细胞—毛细管—集合管—排泄囊—排泄孔—体外
吸虫成虫的排泄系统
(二)虫卵
椭圆形,可含有多个卵细胞。
(三)生活史
生活史较复杂,但基本生活史类型包括卵、毛 蚴(刚从吸虫卵中孵化出的幼体)、胞蚴(毛蚴之后呈囊状,无消化器 官、排泄器官和分泌腺等)、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 (从囊中脱出的幼虫与成虫)。
第1节
华支睾吸虫
1874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加尔各答一华 侨尸体胆管内。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肝 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本病在日本、朝 鲜、越南和中国感染率较高。
吸虫纲(Trematoda)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知识分享
![吸虫纲(Trematoda)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知识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9ae075b37c1cfad6195fa74b.png)
吸虫纲(Trematoda)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营寄生生活。
按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形态不同分为三个个亚纲:单殖亚纲(Monogenea)、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和复殖亚纲(Digenea)。
单殖亚纲的种类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的皮肤、鳃腔、口腔内;其他两亚纲,盾腹亚纲和复殖亚纲的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内,少数种类寄生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体内。
生活史趋向复杂,外寄生种类生活史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寄主,一个幼虫期;内寄生的复杂,常有2个或3个寄主,具有多个幼虫期,如从受精卵开始经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到成虫(在不同种吸虫、幼虫期有所差别),且幼虫期(胞蚴、雷蚴)能进行无性的幼体作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无疑它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这些都是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结果。
单殖亚纲的种类营内寄生或外寄生生活。
生活史简单,直接发育,不更换寄主。
主要寄生在体表和排泄器官或呼吸器官等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如口咽腔、鼻窦、眼、耳、泄殖腔、直肠腺等,少数寄生在膀胱内。
最多在鳃室,有时在皮肤上。
常缺少口吸盘,体后有发达的附着器官,其上有锚和小钩、眼点有或无。
排泄孔一对,开门在体前端。
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生殖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
常常是卵生,有的是胎生。
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为钩毛蚴,体上有纤毛,并有一个后端附着盘。
复殖亚纲的种类成虫是各类脊椎动物的体内寄生虫。
生活史复杂,需要2个以上的寄主,由数个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相交替。
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体披纤毛,称为毛蚴。
无性生殖世代中的胞蚴、雷蚴及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的软体动物腹足类,有的种类寄生于瓣鳃类。
囊蚴(metacercaria)因种类的不同可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人以及植物等生物体上。
成虫有吸盘一个或2个,体后部无复杂的固着器,成虫无眼点,而幼虫有退化的感光器。
这类寄生虫寄生在肠内的一般称为肠吸虫,例如布氏姜片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的称为肝吸虫如肝片吸虫;寄生在血液中的则称为血吸虫。
15章3节吸虫纲
![15章3节吸虫纲](https://img.taocdn.com/s3/m/046d60a5f705cc1754270913.png)
1. 分布 2. 流行因素
⑴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⑵ 中间宿主:豆螺、沼螺,鱼、虾。 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 (六)防治
1.卫生宣教、改进饮食卫生习惯。 2.加强粪便和水的管理。 3.查治病人、病畜:吡喹酮等药。
二、卫氏并殖吸虫
(一)形态
成 虫
虫卵
尾蚴
囊蚴
肺吸虫病变犬肺图
尾蚴
主)
人、猫、狗、猪、鼠等脊椎动物 (终宿主、保虫宿
(三)致病 1.童虫致病 尾蚴皮炎、肺部损害
2.成虫致病 急性血吸虫病
3.虫卵致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四)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粪便找虫卵(直接涂片法、自然沉 淀法)毛蚴孵化法、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2.免疫学诊断 皮内抗原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
发育 发育 豆螺体内
发育 发育 淡水鱼、虾体内
寄生。虫卵随 粪便排出。 口腔---消化道
(一中间宿主)
(二中间宿主)
成虫
人、猪、猫等体内(终宿主、保虫宿主)
(三)致病 肝胆管损害,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四)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粪便找虫卵(直接涂片法、自然沉 淀法) 2.免疫学诊断:皮内抗原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吸虫尾蚴皮炎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五)流行
1.分布 2.流行因素 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源粪便污 染水;与疫水接触。 (六)防治 1.查治病人、病畜:吡喹酮等药 2.加强粪便和水的管理 3.消灭中间宿主钉螺 4.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疫水接触
血吸虫在中国及世界分布
四、血吸虫
• 种类: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 1904)
•
曼氏血吸虫(S.mansoni 1907)
第二节 吸虫纲
![第二节 吸虫纲](https://img.taocdn.com/s3/m/644b6e55fe4733687e21aa6a.png)
致病机理 1.致病因素:机械刺激、代谢产物和分泌物等
诱发变态反应
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炎性反应 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2. 病变的主要部位:肝的次级胆管 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危害性是患者的肝受损
(1)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诱发胆囊内色素结石的形成:
死虫、虫卵、脱落的胆管组织→结石核心→胆石
(2)胆管胆囊炎
(3)胆汁性肝硬变
胆管内上皮细胞有脱落和增生, 管壁因结缔
纤组织增生而变厚,并有大量腺体增殖,邻近肝
细胞有脂肪性变、萎缩和坏死现象。 (4)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
华支睾吸虫致病机理
分泌物与代谢产物 胆管上皮脱落 增生
癌变
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机械性刺激与压迫
胆管阻塞
虫卵、死亡虫体碎片
阻塞性黄疸
胆石症 细菌感染 胆汁性肝硬化
中华分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 虫(liver fluke) ,成虫寄生于人体或其它脊 椎动物的肝胆管内,引起华支睾吸虫病,亦 称肝吸虫病。
• 本虫最早于1874年在印度加尔哥达一华侨 尸体的胆管内发现,因此,此虫也称中华 支睾吸虫。
1956年, 在我国广州郊区一明朝古墓 尸体的肠道里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
经 口 食 入
虫卵
囊蚴
扁卷螺
水生植物
宿主:终宿主-人,中间宿主-扁卷螺,水生 植物为植物媒介。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产出虫卵随粪便排 出体外。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姜片虫成虫的致病作用包括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 产物被宿主吸收引起的变态反应。
姜片虫的吸盘发达、吸附能力强,可使被吸附的粘 膜坏死、脱落,肠粘膜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 以至形成溃疡或脓肿。病变部位可见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 寄生虫数较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及消化不良,排 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 发生肠梗阻。在营养不良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 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水肿、腹 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少数可因衰竭、虚脱 而死。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3f93049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7.png)
4)晚期可形成肝硬化或诱发肝癌 第12页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第13页
三、致病
1、夺取营养:
肝吸虫病患者 (中,12岁)与正常女孩 (左,12岁;右,6岁)
引发发育不良,侏儒症 侏儒症
2、机械刺激:
胆管上皮脱落增生,
胆管炎,胆结石
3、胆管上皮癌
4、肝硬化腹水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第14页
华支睾吸虫感染晚 期病人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第2页
吸虫纲
一、形态特征
1.多数虫体背腹 扁平,呈舌状、
叶状,少数呈
线状;
2.含有口、腹吸盘;
3.多为雌雄同体;
4.消化道不完全;
5.大多数虫卵有盖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第3页
吸虫纲
二、生活史特点
1.虫卵必须下水才有机会发育 2.均为生物源性吸虫,需一个以上中间宿 主 3.发育基础阶段: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第1页
教学课题: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布氏姜片虫(姜片虫)
• 教学目标:
1.掌握肝吸虫、姜片虫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 2.熟悉肝吸虫、姜片虫试验诊疗 3.了解肝吸虫、姜片虫流行与防治
• 教学重点:
虫卵、生活史特点、致病性
• 教学难点:
肝吸虫致病机制、病理改变
五、流行
1.分布
2.流行步骤
1)必须有虫卵下水机会
2)在同一个池塘内必须有第一、二中
间宿主并存
3)与饮食习惯相关
吸虫纲概述专题知识讲座
第18页
六、防治标准
1. 控制传染源:
吡喹酮、阿苯哒唑等 2.切断传输路径 3.保护易感人群 •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fbac0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d.png)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吸虫纲的主要特征》吸虫纲(学名:Trematoda)是一类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的扁形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将介绍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一、体型特征:吸虫纲的成体形态多呈扁平状,长条形或椭圆形。
其体长一般在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之间,较大的种类可达数米。
吸虫纲的体表通常由外皮覆盖,外皮上布满颗粒状或鳞状的体表突起,有助于其附着在寄主的体表或内脏壁上。
二、消化系统:吸虫纲的消化系统非常简单,通常只具有单口。
它们通过附着在寄主体内,吸取寄主体液和细胞渣滓,从而供给自身养分。
三、生殖系统:吸虫纲的生殖系统非常复杂,具有雌雄异体。
通常一个个体同时具有雌雄生殖器官。
雌性生殖器官通常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泡等部分,雄性生殖器官则包括睾丸和输精管等组织。
吸虫纲的生殖细胞会在寄主内或外产生发育,并通过寄主体外环境或其他生物体携带而传播。
四、复杂的生活史:吸虫纲的生活史非常复杂,常涉及两个或多个寄主。
一般来说,吸虫纲的发育需要经历孤性和配子两个阶段。
孤成虫寄生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通过繁殖产生无性繁殖阶段(即俗称的“囊尾蚴”),然后通过第一中间宿主的捕食或其他途径进入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无性繁殖阶段经过发育,形成性成虫,然后寄生在最终宿主体内。
五、对宿主的危害:吸虫纲是一类寄生虫,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危害。
它们通过摄取寄主体液和细胞渣滓来滋养自身,同时也会吸取宿主身体中的养分,使宿主营养不良,并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某些吸虫纲的成虫或其卵会对寄主的内部器官产生机械损伤,导致器官结构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总结起来,吸虫纲主要特征包括扁平的体型、简单的消化系统、复杂的生殖系统、复杂的生活史以及对宿主的危害。
这些特征使吸虫纲成为一个独特的生物群体,对我们了解寄生虫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