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卜算子》

篇一: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弯新月正挂在稀疏的梧桐,这时正是夜深人静,什么人见到我独自一人徘徊往来?像缥缈无依的孤鸿之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受惊吓飞起却又顾盼回头,有多少怨恨可无人能够领省。拣完了所有的树枝都不肯停栖,宁愿栖宿在寂寞的沙洲熬受寒冷。)【注释】: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一.作者简介

?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

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2分)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1分)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分)

本词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

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蔑视流俗的心境。

篇二:苏轼——《卜算子》注解版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篇三:苏轼《卜算子》教师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是寒落疏冷。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

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