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历史观(上)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标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引起的。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列宁说:“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页)
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
第一,阶级根源
第二,社会根源
第三,认识论根源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
(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物与植物的分布状况等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一族的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好坏,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质量。
第三,地理环境还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
第四,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主要有:
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二)作为人类历史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
所谓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及其变化规律。与物质生产相比,人口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
1、人口生产的特点
2、人口因素的影响作用(3点)
第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是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会对该国、该省份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的或负面的作用。
第三,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也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3、人口因素在历史进程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一,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第二,人日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三,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
4、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
5、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三)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基础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基本标志。
第二,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的方向与过程。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则是指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了把握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应首先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
1、生产力及其构成。
(1)生产力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
(2)生产力的构成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由两大类要素构成: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
●非实体性要素
社会生产力系统中还包括一些非实体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管理等等。
2、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类型。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的内容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方面所组成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与基础。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经济基础及其社会作用。(以下继续吴倬书P268)
●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中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阶级与阶层。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社会作用。
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由该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
(1)上层建筑的涵义与内容
●涵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内容
上层建筑包括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国家及其本质
●涵义
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国家的本质
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国体是指社会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为国体服务。
●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还表现在国家的职能上。国家的职能分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类。
对内职能:
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