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希腊原子论和中国阴阳五行论(自然辩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腊原子论与中国五行论之比较
希腊原子论和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它的特点是“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的统一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它辫证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最早的形式是某种“浑沌”物产生天地万物;随后又出现以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如水、火、木、金、土等作为万物的本源;最后发展到以一种抽象的特殊物质,如“原子”、“元气”等作为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原子论”和五行论是属于这最后阶段的形式。古希腊留基伯、德漠克里特、伊壁鸡鲁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原子论”学说是希腊古代自然观的代表。“元气论”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传统。它萌芽于战国时期的宋、尹学派(在辩证思想方面甚至要追逆到古老的阴阳学说 ),王充、张载、王夫之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
一、古希腊原子论
希腊原子论也就是原子论,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数目是无穷的,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形状、体积和序列的不同。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永远运动于无限的虚空之中,它们互相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复合物。原子分离,物体便归于消灭。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那是最精细的原子;当构成灵魂的原子分散时,生命灭亡了,灵魂也就消失了。将他的认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即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不断地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思想。 一般认为,古希腊原子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公元前六世纪是希腊奴隶占有制社会形成时期。这个阶段的代表是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赫拉克利特。泰勒斯把水看成万物的始基,认为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水产生的。而阿那克西曼德则宣称是“无限”,这种“无限”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原素,而是普遍的、永恒的、无始无终的存在。“万物从‘无限’中产生,又复归于‘无限’。”阿那克西米尼确认万物的始基是空气。由于空气的稀薄和浓厚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实体,“当它很稀薄的时候,便形成火;当它浓厚的时候,则形成风,然后形成云,而当它更浓厚的时候,便形
成水、土和石头……。”与米利都学派同时期的赫拉克利特提
出“火”是万物的始基。由此,我们看出古希腊最早的素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以原素说做为自己世界观的根基的。
第二阶段即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哲学。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以德漠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路线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路线的斗争。德漠克利特提出,在自然中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粒子,它是永恒的不变的,并且处于经常的运动中,它们之间只有形态、大小、位置和次序的不同;原子本身是没有属性的,物体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由于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德漠克利特还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的原子论还只是物理学的假设,在他那里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机械的。
第三个阶段即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危机和没落时期。在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伊壁鸠鲁。他捍卫并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但有形态、大小之分,而且重量也不同,坚固的、不可分的原子永远在不断的运动着,“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
撞而向后退……这些运动都没有开端,因为原子与虚空是永恒的。”原子的直线运动是由于原子的重量不同,偏斜运动则是由于原子自身的、内部制约的结果。原子运动自动偏斜的理论是对德漠克利特原子机械运动的发展,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二、中国五行论
中国阴阳五行论也就是元气论,元气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源于客观世界,其最初的意义是很朴素的,用来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大雅》:“既景既冈,相其阴阳”,可以说是阴阳二字的本义。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
“五行”本指万物的最基本的五种物性:木、火、土、金、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日水,三曰木,四
曰火,五曰土。”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向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种五行之间存在着的生、克、乘、侮的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
三、两种理论之比较
尽管原子和元气分别被西方和东方学者认定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对这种本原的认识却迥然相异。
持原子论的西方学者认为各种物体是由一种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这种物质微粒称作“原子”。它们肉眼难以见到,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性质和重量。不同事物的性质特点是由组成它的原子在形态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因此,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只有借助“还原”,了解组成它的基本物质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舍此便别无他途。这就是统治着西方科学界的基本信念。这种信念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物质内部,孜孜不倦地“找到”最基本的物质单位,从而揭示了微观世界一幕幕诱人的实情。科学(也包括医学)就在这种不断深化的“探微寻源”过程中得以发展。然而,这一基本信念也带来了一些矛盾。例如,坚持万物的本原是一类有形的实体,就必须同时假定它的种类是有限的,而无限的宇宙物体和有限的万物本原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其次,“原子”既然是形态固定的,它所组成的事物内部必定是绝对连续、不可分割的,而外部边界则是清晰的,与其他事物绝对间断,没有联系。由这种原子集结而成的,只能是一个个孤立独存的实体;而两个事物之间则又是绝对的“无”,什么也没有。“宇宙就是许多物体和虚空”(伊壁鸠鲁)。因此,原子论自然观中存在着原子内部(也包括它所组成的事物之内部)绝对的连续性与原子间(包括所组成的事物之间)绝对的间断性之矛盾。基于此,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