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卿建

[摘要]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做出回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斗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开辟了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实践理论意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概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八七会议”到1928年,中共在各地发动了百余次武装起义。一次次的起义,诸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然而起义的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无法占领中心城市,起义力量唯一的路子就是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发,其中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尤为明显。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就是毛泽东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作出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文家市决策的正确性。文家市决策作出了向罗霄山脉进军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在此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进入井冈山地区,毛泽东便抓紧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恢复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改编了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扩大工农革命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扩大红色区域,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工农兵政府,初创了井冈山根据地。

后来的革命活动或多或少地不自觉的践行了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发的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在国际共运史上是个新的突破,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革命实践与当时条件的局限,只把小块红色政权与将来的湘鄂赣三省总暴动相联系,还没有同夺取全国胜利联系在一起;还没有解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已乡村为中心;“工农武装割据”三方面的具体路线也还没有形

成。所以还不能说这时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必须指出,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这条革命道路的初步形成。

为了打破湘赣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联合“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于1929年初出击赣南闽西,创立了两大块革命根据地,扩大了“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的理论阐述,发展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决策,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基本形成①。

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强调指出,这“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②。“工农武装割据”的军事路线、土改路线、根据地建设路线的形成和不断总结完善,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①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

①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丰富并发展了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他们争取解放的信心和斗志,并为其他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例如尼泊尔。

参考书目: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李思、肖子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史》,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郑德荣、王维礼:《中国革命及纪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郑德荣等:《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1927-193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⑥黄修荣:《国共关系史》(上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