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感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感问题的探讨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社会责任感,是指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它具体表现为个体思维的社会化,即把思考对象由自我扩展到社会;还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生活主动而全面的参与行为。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公民,其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突出地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与支持,对政治生活的关心与参与。本文通过对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既看到了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更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即部分公民不能正确认识和承担自己对国家、民族和集体的责任。作者以分析的结果为事实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对策以及途径。

一、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社会产生各种消极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

往往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

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

方面。

(一)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表现

1.政治领域。官本位思想严重;滥用公共权力,把公共权力作为满足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手段;法律意识薄弱,情大于法观念盛行;在其位不谋其政。

2.经济领域。生产活动的短期化现象严重,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生产规模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忽视消费者利益,产品质量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

场;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3.文化领域。文化产品数量大增,但质量下降;作品精品少,重复,剽窃,盗版侵权,制黄贩黄的现象时有发生。4.思想道德领域。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严重滑坡,机会主义、拜金主义、重利主义盛行;一些人善恶不分、美丑不分、以耻为荣、思想颓败;个人信用短缺,诚信成为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二)人与人关系方面的表现

1.实惠化。与他人交往时,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趋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2.冷漠化。对他人缺乏信任,心理防备加重。3.市场化。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势交易等盛行。

(三)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表现

只知道不断地向自然界扩张和索取,却忽视对自然界的保护,造成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无节制,使自然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如今,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二、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传统的破除导致的人们心理的失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

是这种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单位

办社会”曾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在这种“单位制”情况下,公民的生老病死几乎

全部由单位负责,公民社会生活的保障、社会行为的管理、社会关系的调节和社会生活矛盾的解决,也主要都是通过“单位”来进行。在这种社会分工的不发达,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性的客观条件下,公民个体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需要和追求上的差别,形成了稳定的、单

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享受到了过去时期想都想不到的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人们

普遍的目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品市场经济所奉行的价值利润原则

刺激了人们过去被政治气氛压抑的私欲,人们便感到过去“神圣”的传统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于是过去那崇高的精神品格,那伟大的偶像人格都失去了神圣的光彩。失落的“神圣”传统,使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心理基础受到冲击,必然造成社会的震荡和人们

心理上的失衡。

(二)道德缺失造成个人价值观的失落

市场经济建立以前,我们的社会思想道德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而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体系,则与我国古代传统道德一脉相承:即在义与利的价值导向上,都重

义轻利;在公与私的价值取向上,都强调公重私轻;在理与欲的价值动向上,都重理轻欲。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的快速变迁,面对社会利益的巨大调整,公民对自

身价值的思考,已从纯社会本位走向了个人本位,原本不为强调的自主意识、个性独立

意识、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了大力的彰显,且又超过了一定的度,从而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自己的身上。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

物质财富上,人们在社会竞争下,无形中把个人的成败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为了财富的获得、物质的享受,社会传统道德体系失去了基本的规范作用,原有的社会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解体。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

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

象严重存在。[2]”(三)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冲击了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交往基础随着信

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的人数已达到2.98亿人,居世界第一位。手机网民数则首次超过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2.6%。这意味着不到5个中国人当中就有1人是网民,该比例也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如今,人们会经常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开展网上交易,发表个人见解。网络已成为人们与社会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甚至不排除将来会成为一种主要方式。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传统的中介环节发

生了根本改变,致使在原有体制下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赖以依附的社会基础和个体的主体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