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标准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调查编图规范DB37T 4314-2021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编图规范DB37T 4314-2021 1:50000

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编图原则 (2)编图种类 (2)5地理底图与地质底图的一般要求 (2)1:50 000地理底图 (2)1:50 000地质底图 (2)6图件编制 (4)实际材料图 (4)水文地质图 (6)地下水质量分区图 (15)地下水资源图 (16)地下水开采潜力分区图 (19)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图 (19)立体水文地质结构图 (20)包气带结构图 (22)地下水环境图 (23)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和埋深分区图 (24)地下水水化学图 (25)地下水水位变差图 (28)7补充说明 (29)附录A(规范性)图式 (30)参考文献 (43)引言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山东省自2012年陆续开展了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基础性、公益性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汇编过程中编制了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的图式图例,为了进一步规范1:50 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的编制,更好的推动山东省1:50 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制定本文件。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编图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1:50 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的编图原则、内容、表示方法和图式图例。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图件标准图幅的编制,其他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的编制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T12343.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1部分:1:25 0001:50 0001:1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9710地理信息元数据GB/T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 0001:50 0001:100 000地形图图式DZ/T01571: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 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 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8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3 遥感地质调查 .....................................................................................................................14 水文地质测绘 .....................................................................................................................14 地球物理勘探 .....................................................................................................................16 水文地质钻探 .....................................................................................................................18 水文地质试验 .....................................................................................................................20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1 地下水动态监测 .................................................................................................................23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01一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1∶50 000)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 (11)23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3规范性引用文................................................... ......................3术语和定义................................................. ................................................... ..............................4总则................................................. ................................................... . (5)4.3任务................................................. ................................................... (5)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55)6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设计书编制原则................................................. ................................................... .. (9)6.2设计书内容要求................................................. ................................................... .. (9)6.3设计书审批................................................. ................................................... .. (10)7图幅调查................................................. ................................................... .. (10)7.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 .10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 (13)7.2.1平原地区................................................. ................................................... .. (13)7.2.2丘陵山地地区................................................. ................................................... (13)7.2.3岩溶地区................................................. ................................................... .. (14)7.2.4滨海地区................................................. ................................................... .. (15)7.2.5内陆盆地区................................................. ................................................... (15)7.2.6黄土地区................................................. ................................................... .. (16)7.2.7红层地区................................................. ................................................... .. (17)7.2.8冻土地区................................................. ................................................... ..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 (18)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 . (20)7.3.4地球物理勘探................................................. ................................................... (22)7.3.5水文地质钻探................................................. ................................................... .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 .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 .. (27)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 (29)8综合评价................................................. ................................................... ..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 .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 . (30)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 (31)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8.2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 .36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36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 (39)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 .. (41)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8.2.5供水安全论证................................................. (45)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 (45)8.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 (47)9图件编制................................................. ................................................... .. (47)9.1编图基本原则................................................. ................................................... (47)9.2单幅图................................................. ................................................... .................................4811.3综合评价图................................................. (48)10数据库建设................................................. ................................................... ...........................4810.1基本要求................................................. ................................................... ...........................4910.2数据库内容................................................. ................................................... .......................49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 ...........4910.4数据库格式................................................. ................................................... .. (49)11成果................................................. ................................................... . (50)11.1单幅图成果................................................. ................................................... (50)11.2区域成果................................................. ................................................... . (51)12成果验收................................................. ................................................... ...............................5212.1野外验收................................................. ................................................... .........................5212.2报告审查................................................. ................................................... .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图幅验收要求(初稿)一、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认定:1、凡进入设计经费预算的各类野外调查、物探、钻探、野外实验、样品采集分析等工作量都需要审核工作量完成情况;2、根据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确认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未见到原始资料的实物工作量不予认定。

二、对图幅达到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定额的评价1、鉴于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定额包括本次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因此,需要将测区可以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钻探、物探等工作量资料,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一并提交验收,以便综合评价图幅的实物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水文地质点(主要是泉、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钻孔、水井、坎儿井、矿区排水坑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以及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污水排放沟渠、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如渗水洼地)占路线观测点比例应大于50%,长观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少于20%。

3、水点原则上均匀分布,每四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点。

具有水量资料(指通过抽水试验获得的水量,不含通过访问估计的水量)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4、水文地质观测点(机井、民井、泉及地表水体)应采集简分析水样,其中20~50%的代表性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5、由于各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底界深度差异较大,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除按照钻孔数量控制外,还可以通过进尺数控制,建议按照不低于900m/100m2的钻探进尺控制。

控制深度要求揭露具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组)或含水构造带。

考虑到区域对比和拼图,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统一大致的勘查深度。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北地区以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为勘查目的层。

(本次验收的南通地区第Ⅲ承压含水层为开采层、第Ⅳ承压含水层为后备开采层,孔深超过300m)。

6、已进行过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40%。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等4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等4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
50000)》等4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5.06.11
•【文号】2015年第15号
•【施行日期】2015.06.1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文水环境
正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等4
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2015年第15号《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等4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于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

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
DZ/T0282-2015《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3-2015《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4-2015《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DZ/T0285-2015《矿山帷幕注浆规范》
2015年6月11日。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4.3 任务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 基本要求 6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 设计书审批 107 图幅调查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7.2.3 岩溶地区 147.2.4 滨海地区 157.2.5 内陆盆地区 167.2.6 黄土地区 167.2.7 红层地区 177.2.8 冻土地区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8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8 综合评价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2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9 图件编制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479.2 单幅图 4811.3 综合评价图 4810 数据库建设 4910.1 基本要求 4910.2 数据库内容 49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10.4 数据库格式 5011 成果 5011.1单幅图成果 5011.2区域成果 5112 成果验收 5212.1 野外验收 5212.2 报告审查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二00八年三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负责人:单海平项目负责人:时坚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1)4 设计书的编制 (5)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后记 (45)附录1 (47)附录2 (60)前言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

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

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

5.DD 2019-05 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50 000)

5.DD 2019-05 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5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50 000)Specificationfor database constructionof hydrogeologicalsurvey(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建库原则 (2)4.2建库程序 (2)4.3建库方法 (2)4.4建库要求 (2)5 数据库内容 (2)6 数据表间关系 (3)7 数据库建设 (3)7.1建库软件和硬件 (3)7.2野外数据采集 (4)7.3数据表入库(交换) (4)7.4数据综合分析 (4)7.5数据导出 (4)8 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 (4)8.1技术文档要求 (4)8.2元数据库质量要求 (4)8.3数据库质量评价要求 (4)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文地质野外调查表 (5)A.1地面调查类 (5)A.2动态观测记录类 (34)A.3采样取样类记录表 (49)A.4野外试验方法类 (51)A.5水文地质钻探类 (56)附录B(规范性附录)命名规则 (68)B.1数据库名称命名规则 (68)B.2属性表名称代码 (68)B.3数据项编码规则 (69)B.4调查点统一编号编码规则 (69)B.5元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 (69)B.6照片视频命名规则 (69)附录C(规范性附录)调查数据表填写说明 (71)C.1基本信息类表 (71)C.2路线小结等综合类表 (71)C.3现场工作记录类表 (74)IIC.4地质地貌类调查表 (74)C.5水文地质点调查类表 (79)C.6环境地质类调查表 (83)C.7动态观测记录类表 (85)C.8采样取样类记录表 (91)C.9野外试验方法类 (91)C.10水文地质钻探类表 (94)附录D(规范性附录)代码表 (102)附录E(规范性附录)数据库表间关系图 (106)图E.1地质地貌调查表关联关系 (106)图E.2水文地质调查表关联关系 (106)图E.3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表关联关系 (108)图E.4水文地质钻探表关联关系 (109)参考文献 (111)I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图幅验收要求(初稿)一、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认定:1、凡进入设计经费预算的各类野外调查、物探、钻探、野外实验、样品采集分析等工作量都需要审核工作量完成情况;2、根据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确认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未见到原始资料的实物工作量不予认定。

二、对图幅达到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定额的评价1、鉴于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定额包括本次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因此,需要将测区可以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钻探、物探等工作量资料,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一并提交验收,以便综合评价图幅的实物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水文地质点(主要是泉、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钻孔、水井、坎儿井、矿区排水坑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以及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污水排放沟渠、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如渗水洼地)占路线观测点比例应大于50%,长观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少于20%。

3、水点原则上均匀分布,每四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点。

具有水量资料(指通过抽水试验获得的水量,不含通过访问估计的水量)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4、水文地质观测点(机井、民井、泉及地表水体)应采集简分析水样,其中20~50%的代表性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5、由于各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底界深度差异较大,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除按照钻孔数量控制外,还可以通过进尺数控制,建议按照不低于900m/100m2的钻探进尺控制。

控制深度要求揭露具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组)或含水构造带。

考虑到区域对比和拼图,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统一大致的勘查深度。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北地区以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为勘查目的层。

(本次验收的南通地区第Ⅲ承压含水层为开采层、第Ⅳ承压含水层为后备开采层,孔深超过300m)。

6、已进行过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40%。

(完整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完整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总则 (5)4。

3任务 (5)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基本要求 (6)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设计书编制原则 (9)6。

2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设计书审批 (10)7图幅调查 (10)7。

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

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2)7.2.1平原地区 (12)7。

2.2丘陵山地地区 (13)7。

2。

3岩溶地区 (14)7。

2。

4滨海地区 (14)7。

2.5内陆盆地区 (15)7.2。

6黄土地区 (16)7.2.7红层地区 (16)7。

2.8冻土地区 (17)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7)7。

3。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7)7。

3.2遥感调查 (18)7。

3.3水文地质测绘 (19)7。

3.4地球物理勘探 (20)7。

3。

5水文地质钻探 (24)7。

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7。

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8)8综合评价 (29)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29)8.1。

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9)8。

1。

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0)8.1。

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1)8。

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5)8.2。

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5)8。

2。

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7)8。

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39)8。

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4)8.2。

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5)9图件编制 (45)9.1编图基本原则 (45)9。

2单幅图 (46)11。

3综合评价图 (46)10数据库建设 (46)10。

1基本要求 (47)10.2数据库内容 (47)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7)10。

4数据库格式 (47)11成果 (48)11。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

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 yqingwen@yqingwen@《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2006-12-22目录目录 (i)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2)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3.2 工作程序 (2)3.3 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4.1 地形资料准备 (3)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7)5 野外踏勘 (7)6 设计编审 (8)6.1 设计编写 (8)6.2 设计审查 (8)7 调查内容 (9)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9)7.1.1 沉积岩 (9)7.1.2 火山岩 (10)7.1.3 侵入岩 (11)7.1.4 变质岩 (12)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3)7.1.6 第四纪地质 (13)7.2 地质构造调查 (14)7.3.1 异常查证 (15)7.3.2 矿产检查 (15)7.3.2.1 概略检查 (15)7.3.2.2 重点检查 (16)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7)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8)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8)8.1 测制目的 (18)8.2 布设原则 (18)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19)8.3.1 沉积岩剖面 (19)8.3.2 火山岩剖面 (19)8.3.3 侵入岩剖面 (19)8.3.4 变质岩剖面 (19)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20)8.3.6 混杂岩剖面 (20)8.3.7 构造地质剖面 (20)8.3.8 矿化(体)带剖面 (21)8.4 测制精度要求 (21)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22)9.1 部署原则 (22)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23)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23)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24)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4)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5)11.1 资料整理 (25)11.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6)11.3 野外验收要求 (27)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8)12.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8)12.2 成果图件编制 (29)12.2.1 地质图编制 (29)12.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 (29)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30)13.1 原始资料数据库 (30)13.2 最终成果数据库 (30)14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31)14.1 提交资料要求 (31)14.2 成果评审要求 (31)14.3 资料归档要求 (3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33)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5)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8)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1)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3)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3S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原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带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1比5万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

1比5万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

1比5万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
摘要:
1.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简介
2.1 比5 万的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具体内容
3.1 比5 万的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简介】
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是我国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标准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1 比5 万的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具体内容】
1 比5 万的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是指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其危害程度和防治难度,分为1 级到5 级,分别对应不同的防治措施和资金投入。

其中,1 级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采取最严格的防治措施和最大的资金投入;5 级为最轻微的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采取最基本的防治措施和最小的资金投入。

【1 比5 万的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的意义和影响】
1 比5 万的地质灾害待查验收评分标准的实施,对于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这一标准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优先顺序,使得防治工作能够更加有序、高效地进行。

其次,这一标准为地方政
府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防治指南,有助于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附录3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附录3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附录3 图示图例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图元参数表代表性水点图元参数表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剖面其他图元参数表(续1)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资源分区及数量变化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系统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热水温度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2)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咸水体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水化学分区图元参数表环境地质问题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采集点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同位素等值线或散点分布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组分图元参数表野外调查图元参数表基岩构造图元参数表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其他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质量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潜力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7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间夹非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5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互层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3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钞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少于30%)大泉、地下河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其他可溶岩类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泉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和·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漠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裸露型岩溶含水岩组表层岩溶带厚度(m)裸露型岩溶水埋深(米)相应的含水岩组和富水性色带迭加白色条带。

岩溶地区 15 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数据库标准

岩溶地区 15 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数据库标准

B.3 成果图件数据字典 ................................................................................................... 27 B.3.1 成果图层内部属性数据字典 ..................................... 27 B.3.2 成果图层外挂属性数据字典 ..................................... 53 B.4 成果报告数据字典 ................................................................................................... 7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代码表 .......................................................................................... 78 参考文献................................................................................................................................. 87
岩溶地区 1:5 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数据库标准
(版本:1.3)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13 年 3 月


前 言 .......................................................................................................................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万)征求意见稿地调局2003.10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引用标准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 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万-1:20万)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国家地质总局,1976,地质出版社)GB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总则3.1应在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

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3.2目标是: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为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开发和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西南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地质基础信息;为岩溶地区各项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为岩溶水文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基本任务是:3.3.1查明区域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岩溶泉及蓄水构造形成的地貌地质条件。

3.3.2查明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发育特征。

3.3.3查明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李永军编2003年4月于西安前言为了保证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野外工作、室内整理、报告编写等各环节有章可循,做到所有调查成果格式统一、表述统一、图式统一,提高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质量,现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有关制度和规范、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项目各填图组、专题组要严格执行本细则有关规定,并在工作中进一步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完善。

本细则未涉及的有关内容参照下列有关要求等执行。

执行本细则中,应参照执行的有关标准、技术要求指南有: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2.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4.DZ/T0158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5.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6.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7.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8.DT/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9.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1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项目管理制度汇编11.魏家庸等,1991,《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房立民等,1991,《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3.高秉章等,1991,《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周维屏等,1993,《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本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妥请及时告知项目技术负责,以便修改、完善。

一、剖面测制(一)实测剖面1.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

无论实测或修测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臵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环境污染指数等)。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158—19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