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合集下载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完整版)1:5万地球化学普查野外工作方法初稿(张华)(2008)剖析

(完整版)1:5万地球化学普查野外工作方法初稿(张华)(2008)剖析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内容与适应范围1.1本规范对地球化学普查的工作性质、目的任务、测区选择、设计书编写、野外工作方法、特殊景观区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原始图件编制、地球化学图、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定了统一标准。

1.2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成矿区带的矿产普查、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地质体(地层、构造、火成岩等)异常的查证、物探、化探和地质资料所圈定的找矿远景区靶区缩小等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也可供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

适用的工作比例尺为1:50000、1:100000、1:2500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14496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14839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DZ/T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地球化学普查为基础性、公益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兼有以基础性、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主向商业性矿产勘查转化的部分特点。

3.2 工作范围应覆盖我国全部可工作的国土面积。

此项工作可按国际分幅部署工作区,也可按成矿带、矿集区或异常聚集区的具体范围部署工作区。

3.3 本项工作的成果,主要为成矿带、矿集区和异常聚集区圈定找矿靶区、资源潜力预测、找矿远景评价、地质填图、基础地质研究、环境与土地质量评价以及社会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应用。

3.4 工作基本比例尺为1:50000,在交通很不便利、通行十分困难区可采用1:100000,因勘查目标的需要也可采用1:25000。

3.5 依据地理景观特点和地球化学普查工作条件,可将我国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图1)。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理解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理解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解读一、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编制的必要性1、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便于项目管理、验收。

3、规范1:5万水文地质调查行为,提高成果质量。

二、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主要内容1、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与总原则2、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3、设计书编审4、调查内容5、技术方法6、综合评价7、成果编制与验收等。

说明:对规范七个方面的内容,着重解读前三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见相应授课课件。

三、对几个重要术语和定义的理解含水层:能赋存、传输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可渗透岩层(体)。

含水岩组:地层层序相连、含水特征相似、水力联系密切的可渗透岩层(体)组合。

含水层富水性:含水层输导、汇聚、产出地下水的能力。

通常用规定口径、规定降深的单井出水量或泉水流量来表征。

水文地质填图单位:描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而设定的最小含水岩组单位。

可根据不同工作目的、比例尺要求设定。

水文地质调查点:描述局部水文地质特征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泉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地表水体,以及钻孔、机井、民井、坑道等地下水人工露头。

环境地质调查点:描述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现象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采矿沉陷、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荒漠化、石漠化、冷浸田等。

地质地貌调查点:描述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的地质地貌因素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层、岩石、构造、化石等地质露头,分水岭、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扇间洼地等地形地貌,以及溶蚀、溶洞、落水洞等岩溶现象。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点:为掌握地下水开采情况而设置的调查统计点。

包括单井开采量、水源地开采量、生活用水开采量、灌溉用水开采量、工业用水开采量等。

上述术语和定义,有的术语是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基础上,对其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使含义更清楚易懂,如含水层、含水岩组;有的术语是延伸其含义,如水文地质调查点、含水层富水性。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 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 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8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3 遥感地质调查 .....................................................................................................................14 水文地质测绘 .....................................................................................................................14 地球物理勘探 .....................................................................................................................16 水文地质钻探 .....................................................................................................................18 水文地质试验 .....................................................................................................................20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1 地下水动态监测 .................................................................................................................23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置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置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注在图上。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 (11)23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3规范性引用文................................................... ......................3术语和定义................................................. ................................................... ..............................4总则................................................. ................................................... . (5)4.3任务................................................. ................................................... (5)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55)6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设计书编制原则................................................. ................................................... .. (9)6.2设计书内容要求................................................. ................................................... .. (9)6.3设计书审批................................................. ................................................... .. (10)7图幅调查................................................. ................................................... .. (10)7.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 .10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 (13)7.2.1平原地区................................................. ................................................... .. (13)7.2.2丘陵山地地区................................................. ................................................... (13)7.2.3岩溶地区................................................. ................................................... .. (14)7.2.4滨海地区................................................. ................................................... .. (15)7.2.5内陆盆地区................................................. ................................................... (15)7.2.6黄土地区................................................. ................................................... .. (16)7.2.7红层地区................................................. ................................................... .. (17)7.2.8冻土地区................................................. ................................................... ..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 (18)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 . (20)7.3.4地球物理勘探................................................. ................................................... (22)7.3.5水文地质钻探................................................. ................................................... .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 .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 .. (27)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 (29)8综合评价................................................. ................................................... ..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 .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 . (30)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 (31)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8.2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 .36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36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 (39)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 .. (41)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8.2.5供水安全论证................................................. (45)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 (45)8.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 (47)9图件编制................................................. ................................................... .. (47)9.1编图基本原则................................................. ................................................... (47)9.2单幅图................................................. ................................................... .................................4811.3综合评价图................................................. (48)10数据库建设................................................. ................................................... ...........................4810.1基本要求................................................. ................................................... ...........................4910.2数据库内容................................................. ................................................... .......................49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 ...........4910.4数据库格式................................................. ................................................... .. (49)11成果................................................. ................................................... . (50)11.1单幅图成果................................................. ................................................... (50)11.2区域成果................................................. ................................................... . (51)12成果验收................................................. ................................................... ...............................5212.1野外验收................................................. ................................................... .........................5212.2报告审查................................................. ................................................... .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DD 2008-02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D 2008-02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8-02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10月目 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3.1 目的 (1)3.2 任务 (1)4 基本要求 (2)5 调查区分级 (2)5.1 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 (2)5.2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2)5.3 调查区分级 (2)5.4 调查基本工作量 (3)6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4)6.1 一般规定 (4)6.2 地形地貌 (4)6.3 地质构造 (4)6.4 岩(土)体工程地质 (4)6.5 地表水和地下水 (5)6.6 环境因素 (5)6.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5)7 滑坡灾害调查 (5)7.1 基本要求 (5)7.2 滑坡灾害核查 (8)7.3 滑坡灾害调查 (8)7.4 滑坡灾害测绘 (8)7.5 滑坡勘查 (8)8 崩塌灾害调查 (9)8.1 基本要求 (9)8.2 崩塌灾害调查 (9)8.3 崩塌灾害测绘 (10)8.4 崩塌灾害勘查 (10)9 泥石流灾害调查 (11)9.1 基本要求 (11)9.2 泥石流调查 (14)9.3 泥石流灾害测绘 (14)9.4 泥石流灾害勘查 (15)10 不稳定斜坡调查 (15)10.1 基本要求 (15)10.2 不稳定斜坡调查 (16)10.3 不稳定斜坡测绘 (16)10.4 不稳定斜坡结构和软弱结构面勘查 (16)11 基本调查方法 (16)11.1 资料收集 (16)11.2 遥感调查 (17)11.3 地面调查 (19)11.4 钻探 (19)11.5 山地工程 (20)11.6 物探 (20)11.7 测试与试验 (20)12 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 (21)12.1 设计书编写 (21)12.2 成果报告编写 (22)13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23)13.1 质量检查 (23)13.2 最终成果验收 (24)附录A (规范性附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表 (25)附录B (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分类表 (33)附录C (资料性附录)土体的主要宏观结构类型 (34)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图幅验收要求(初稿)一、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认定:1、凡进入设计经费预算的各类野外调查、物探、钻探、野外实验、样品采集分析等工作量都需要审核工作量完成情况;2、根据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确认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未见到原始资料的实物工作量不予认定。

二、对图幅达到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定额的评价1、鉴于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定额包括本次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因此,需要将测区可以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钻探、物探等工作量资料,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一并提交验收,以便综合评价图幅的实物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水文地质点(主要是泉、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钻孔、水井、坎儿井、矿区排水坑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以及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污水排放沟渠、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如渗水洼地)占路线观测点比例应大于50%,长观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少于20%。

3、水点原则上均匀分布,每四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点。

具有水量资料(指通过抽水试验获得的水量,不含通过访问估计的水量)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4、水文地质观测点(机井、民井、泉及地表水体)应采集简分析水样,其中20~50%的代表性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5、由于各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底界深度差异较大,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除按照钻孔数量控制外,还可以通过进尺数控制,建议按照不低于900m/100m2的钻探进尺控制。

控制深度要求揭露具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组)或含水构造带。

考虑到区域对比和拼图,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统一大致的勘查深度。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北地区以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为勘查目的层。

(本次验收的南通地区第Ⅲ承压含水层为开采层、第Ⅳ承压含水层为后备开采层,孔深超过300m)。

6、已进行过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40%。

1:5万水文地质图编制要求

1:5万水文地质图编制要求

1:5万水文地质图编制要求讲课大纲一、水文地质图编图原则1、以区域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为依据,科学直观表达。

2、遵守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符合国际惯例和传统习惯;3、力求科学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二、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内容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规律,包括含水岩组类型、结构及富水性、地下水埋深及水流系统特征、地下水化学特征;2、区域地质与构造背景。

三、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方法(一)主图表达的主要内容1、地下水及含水岩组类型三级划分(表示):第一级:按照地下水赋存空隙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四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水。

黄土裂隙孔洞水,红层裂隙孔隙水、玄武岩裂隙孔洞水、冻结层水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地下水也可分别表示。

第二级:在每类地下水中,按照地层时代和宏观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含水岩组。

第三级:在每个含水岩组中,宜按照地层组、段岩性及含水特征划分含水岩亚组(层)。

(1)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的划分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的划分表(2)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划分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的划分表(3)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含水岩组划分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含水岩组的划分表(4)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变质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的划分表2、富水性按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用普染色进行表示。

含水岩组亚类色调接近,色调深浅反映富水等级。

3、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多层结构的含水岩组(主要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深度、承压水分布范围及承压自流水分布范围。

4、地下水流系统反映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包括水流系统边界及性质,等水位线、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强径流带、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

5、地下水化学特征反映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水化学类型、特殊化学组分等(1)地下水水质按TDS划分为:➢淡水(<1克/升);➢微咸水(1-3克/升);➢半咸水(3-10克/升);➢咸水(10-50克/升)。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图幅验收要求(初稿)一、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认定:1、凡进入设计经费预算的各类野外调查、物探、钻探、野外实验、样品采集分析等工作量都需要审核工作量完成情况;2、根据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确认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未见到原始资料的实物工作量不予认定。

二、对图幅达到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定额的评价1、鉴于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定额包括本次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因此,需要将测区可以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钻探、物探等工作量资料,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一并提交验收,以便综合评价图幅的实物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水文地质点(主要是泉、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钻孔、水井、坎儿井、矿区排水坑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以及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污水排放沟渠、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如渗水洼地)占路线观测点比例应大于50%,长观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少于20%。

3、水点原则上均匀分布,每四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点。

具有水量资料(指通过抽水试验获得的水量,不含通过访问估计的水量)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4、水文地质观测点(机井、民井、泉及地表水体)应采集简分析水样,其中20~50%的代表性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5、由于各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底界深度差异较大,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除按照钻孔数量控制外,还可以通过进尺数控制,建议按照不低于900m/100m2的钻探进尺控制。

控制深度要求揭露具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组)或含水构造带。

考虑到区域对比和拼图,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统一大致的勘查深度。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北地区以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为勘查目的层。

(本次验收的南通地区第Ⅲ承压含水层为开采层、第Ⅳ承压含水层为后备开采层,孔深超过300m)。

6、已进行过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40%。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岩溶地区 15 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数据库标准

岩溶地区 15 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数据库标准

B.3 成果图件数据字典 ................................................................................................... 27 B.3.1 成果图层内部属性数据字典 ..................................... 27 B.3.2 成果图层外挂属性数据字典 ..................................... 53 B.4 成果报告数据字典 ................................................................................................... 7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代码表 .......................................................................................... 78 参考文献................................................................................................................................. 87
岩溶地区 1:5 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数据库标准
(版本:1.3)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13 年 3 月


前 言 .......................................................................................................................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万)征求意见稿地调局2003.10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引用标准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 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万-1:20万)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国家地质总局,1976,地质出版社)GB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总则3.1应在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

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3.2目标是: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为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开发和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西南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地质基础信息;为岩溶地区各项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为岩溶水文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基本任务是:3.3.1查明区域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岩溶泉及蓄水构造形成的地貌地质条件。

3.3.2查明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发育特征。

3.3.3查明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李永军编2003年4月于西安前言为了保证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野外工作、室内整理、报告编写等各环节有章可循,做到所有调查成果格式统一、表述统一、图式统一,提高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质量,现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有关制度和规范、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项目各填图组、专题组要严格执行本细则有关规定,并在工作中进一步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完善。

本细则未涉及的有关内容参照下列有关要求等执行。

执行本细则中,应参照执行的有关标准、技术要求指南有: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2.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4.DZ/T0158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5.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6.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7.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8.DT/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9.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1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项目管理制度汇编11.魏家庸等,1991,《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房立民等,1991,《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3.高秉章等,1991,《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周维屏等,1993,《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本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妥请及时告知项目技术负责,以便修改、完善。

一、剖面测制(一)实测剖面1.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

无论实测或修测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臵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环境污染指数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比5万)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比5万)

1. 范围1.1 本要求规定了 1:5 万区域矿产调查(以下简称 1:5 万矿调)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引用标准、目的任务、工作程度、提交的成果等。

1.2 本要求是 1:5 万矿调的总体技术要求,也是该项工作质量监督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2. 引用标准或参考标准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D 2000-01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3. 1:5 万矿调工作性质、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3.1 工作性质1:5 万矿调是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前期基础工作,是为矿产预查直接提供靶区和勘查基地的区域找矿工作。

3.2 目的任务为战略性矿产勘查发现一批可供预查的矿产地和找矿靶区,以解决矿产预查基地紧缺的问题。

为政府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提高矿产可持续供给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为提高国家勘查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3.3 部署原则在重要成矿区带选择成矿有利地段,采用国际分幅、多幅联测的方式分阶段部署。

3.4 工作程序与工作周期应遵循资料收集、立项论证、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野外验收、报告编写、评审验收、资料汇交等程序。

项目工作方案、实物工作量、资金预算按年度分别编制,项目工作周期一般为3-5年。

4. 设计编写要求4.1 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全面收集工作区内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科研等各类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编制工作程度图,有一定工作程度的地区还应编制矿产卡片。

作为设计编写前的必要程序,应以地质成矿观点为指导,按区域成矿单元处理以往化探数据,综合分析1:20万(或1:50万)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布范围及检查情况,综合地球物理等信息圈定有利异常及重点工作区,作为部署野外调查工作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二00八年三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负责人:单海平项目负责人:时坚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1)4 设计书的编制 (5)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后记 (45)附录1 (47)附录2 (60)前言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

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

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

经修改完善后下发西南八省(区、市)地调院。

2004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号为总[2004]015-01。

工作项目名称: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

实施单位为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针对地质调查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技术进步,修订和完善部分原有技术标准,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和发展。

本技术要求制定的工作任务:1、在已编写的《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初稿的基础上,明确调查任务、调查与评价方法和精度要求;提出设计编写、图件编制、报告编写和成果验收要求等。

2、编制完成《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及说明书。

根据工作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本技术要求更名为《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经过近5年的运行,综合西南八省(区、市)地调院承担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单位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对本技术要求试行后提出的修改、补充意见由时坚负责进一步补充完善。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写,岩溶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规律调查的、岩溶水系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的技术要求,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手段实施要求,岩溶水资源评价、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岩溶地区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和修测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国家地质总局,1976,地质出版社)GBT12329-1990岩溶地质术语GB/T14157-93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0060-93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万~1:20万)GB/T15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万) DZ/T0133-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GB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级分类标准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 2004-2)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岩溶地区开展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提高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的精度,编制岩溶流域地下水开发规划建议,进行地下水开发工程可行性论证,提高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为从根本上解决岩溶地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为各项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与保护提供基础性水文地质资料。

3.2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标是:在岩溶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和石漠化严重地区,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水系统特征,评价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规划和地下水开发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3.3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3.3.1调查流域的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盐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岩溶泉及蓄水构造形成的地貌地质条件。

3.3.2调查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发育特征,以及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

3.3.3 调查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注意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对三类岩溶水水量、水质的影响。

3.3.4调查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调查地下河的允许开采量,以及堵、蓄、提、引等岩溶水开发地质工程的地质条件;蓄水构造的允许开采量和钻井提水的工程地质条件;岩溶泉扩泉引水的环境地质条件。

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建议和工程方案。

3.3.5 调查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对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评价,预测其演化趋势。

特别是对近二十年来地下河、岩溶泉及区域岩溶水的流量、水位、水质及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评价。

3.4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选点→下达任务书→收集资料→编写设计书→设计书审定→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和监测→勘探和试验→成果分析、图件数字化→编制报告和图件→成果审查→成果提交。

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遥感、地质测绘、洞穴探测、物探、示踪、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应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21世纪初部分地区开展的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

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相比,本次调查工作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3.5 应根据岩溶发育情况采用综合手段开展调查,尽量使用能够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如: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系统理论,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计算机技术,地质雷达、浅层地震勘探、CT、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高密度电法等物探新技术,同位素分析,现代天然和人工示踪技术,洞穴探测技术,自动化监测技术等。

3.6 水文地质调查和岩溶水的开发利用调查分类进行:对地下河,主要通过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洞穴探测、物化探和示踪技术,并通过钻探论证,查明地下河的发育规律、补、径、排条件、水资源变化和开发利用条件,以堵、蓄、引、提、截地下河水为主要开发形式;对于覆盖型及埋藏型岩溶水,主要通过物探、钻探技术方法圈定富水地段。

开发方式:一是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采用钻探打井抽水,二是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地区,采用开挖地下集水槽抽水。

对表层岩溶水,主要通过地面调查和岩溶动力条件现场测试,调查表层岩溶带的分布、结构和涵养水源的潜力,调查表层岩溶泉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增大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的途径,以增加表层岩溶泉水资源的量和出流时间。

通过与地头水柜配套建设来开发利用表层岩溶泉水。

岩溶流域内各类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应统一规划,注意统筹兼顾,与环境协调发展,不产生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3.7 岩溶地区1∶5综合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3.7.1 在已有等于或大于1:1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地区,可采用修编的方法,在充分搜集与利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补充岩溶发育规律,地下河、岩溶泉、蓄水构造和表层岩溶水和区域岩溶水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等的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

分析说明岩溶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和20多年来的变化。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重点地区,应提高工作精度,按本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调查。

地面水文地质测绘分为正测和简测两种情况。

简测调查以岩溶水的线路追踪调查为主。

3.8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和遥感解译图作为底图,所有的调查资料均要整理成电子文档,并按照统一的格式建立数据库。

4 设计书的编制4.1 岩溶地区1∶5综合万水文地质调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

根据下达的任务书,由项目承担单位编制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设计书。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

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形图、航卫片,地下水调查、勘查、监测和开发利用情况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

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家目标与社会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需解决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

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实施。

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写出书面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主要内容和一般格式如下:(1)设计书封面,包括项目名称、编号,承担单位,提交日期;(2)设计书内封,包括项目名称、编号,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编写人、预算编制人,提交日期;(3)项目任务书,设计书审查意见,审查专家名单,设计书内容简介;(4)前言:包括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目的任务,区域自然地理和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5)工作部署: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内容、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实物工作量及时间安排等;(6)经费预算和预算编制说明;(7)组织管理及质量保证;(8)预期成果;(9)附图:主要包括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工作部署图(可作为插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