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说明书第二部分九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部分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1.历次相关规划回顾与评述
改革开放以后,与九台市城市发展相关的规划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一个是在吉林省域层面上,主要是2005年的《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在长春市域层面上,这里主要评述200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第三个是在九台市层面上,重点评述2001年版的九台市总体规划。

1.1.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2005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的修编工作。

规划中提出了实施“两个集聚”的城镇化战略和“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同时提出了至2020年,吉林省域形成“一区、四轴、一带”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区”即指长(春)吉(林)都市整合区,而本次规划的九台市就位于长吉都市整合区内。

规划城镇等级体系中九台市为县级市,卡伦湖镇和西营城镇为省级重点镇,上河湾镇、其塔木镇和土们岭镇为县域中心镇。

在城镇规模结构规划中,确定2020年九台市人口为20~50万人,卡伦湖镇为5~10万人,龙嘉镇和东湖镇为1~5万人,其塔木镇、土们岭镇和西营城镇为0.5~1万人,其他乡镇小于0.5万人。

在职能结构规划中确定九台市为工业型市县。

1.2.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2005年,由长春市人民政府组织,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家单位共同编制了《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十字双轴”的城镇空间结构,九台市正位于以图乌复合交通轴为依托的吉林-农安次要城镇发展轴上。

规划中还确定九台市的发展思路为:壮大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花卉、苗木、旅游等新兴业态,重点建设东湖省级开发区。

这轮总体规划提出至2020年,九台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万,城市用地规模达到35-40平方公里。

规划确定九台城区为长春市的次中心城市,龙嘉镇和卡伦湖镇为重点镇。

图3-1 长春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1.3.九台市总体规划(2001~2010)
2001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九台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室共同编制了《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该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九台市的城市性质是“依托吉、长两市经济发展的,以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的,开放发达的长春近郊市”。

该轮总体规划提出至2005年,全市人口达到88.5万,其中城区人口21万;至2010年,全市人口97.8万,其中城区人口25万,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为23.8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4平方米。

确定规划控制区用地90.41平方公里。

1.4.2001年版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1.4.1.实施情况
2006年的本次总体规划现状调研的统计数据表明,现状建成区用地规模为20.76平方公里,人口为20.34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2.06平方米。

2001年版《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九台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室共同编制。

总规的近期规划期限为2005年,预测近期城区人口规模为21万;总规的远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预测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3.85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
为25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5.4平方米。

为了分析2001年版总规的实施情况,现将2005年九台市城区建设用地现状情况与2001年版规划确定的2010年有关数据进行比较(见图3-2、图3-3、表3-1)。

1.4.
2.总体比较
人口规模:2001版总规预测的城区近期人口规模预测为21万人,远期人口规模为25万人,2005年现状人口约为20.34万,规划与现状发展的水平比较接近。

根据九台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至2010年人口规模应与2001版总规的预测人口规模相当。

用地规模:2001版总规的远期2010年用地规模为23.85平方公里,而2005年现状用地规模达到20.76平方公里,已十分接近2001年版总规预测2010年用地规模。

再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按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即每年增长0.5平方公里的速度,到2010年,九台市区的用地规模将达到23平方公里左右,与上版总规规划的23.85平方公里比较接近,说明2001版总规对城市用地规模的预测比较合理。

1.4.3.分项比较
(1)公共设施用地
2005年现状公共设施用地为120.28公顷,比1996年现状64.1公顷增加了56.18公顷,10年间增加了一倍左右。

但与上版总规规划2010年的278.04公顷相比,差距还较大,若按之前1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到2015年也达不到2010年的规划指标。

因此,从目前公共设施用地的发展水平来看,是远低于上版总规规划的2010年的发展水平的。

(2)居住用地
2005年现状居住用地1087.19公顷,与1996年的现状1158.53公顷比较接近,但与上版总规规划2010年的699.65公顷相比,仍然没有减少。

2005年人均居住用地53.45平方米,远远高于国标18.0-28.0平方米/人的标准。

但是,通过现场调研,居住用地内各个中类的数据,可以看出四类居住用地数量占了全部居住用地78.19%。

原因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区的边缘村庄成为城市建成区的一部分。

这些村庄多以底层、低密度农民住宅构成,人均占地量较大,是一种低水平的蔓延。

因此从统计数字上,提高了居住用地绝对数量、相对比例和人均面积。

(3)工业用地
2005年现状工业用地259.97公顷,较1996年现状的138.8公顷增加了121.17公顷。

与上版总规规划2010年的381.6公顷相比,还相差121.63公顷。

若按前10年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工业用地达不到上版总规规划的规模,说明九台市近年来工业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

图3-2 2001年版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图3-3 2006年九台市城区现状(2006)
(4)道路广场用地
2005年现状道路广场用地520.34公顷,比1996年现状的15.8公顷增长了30多倍,与上版总规规划2010年的350.75公顷相比,还要多了169.59公顷。

这说明九台市近年来对道路广场的建设力度相当大,但同时也存在道路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

(5)市政设施用地
2005年现状市政设施用地16.98公顷,仅比1996年现状的15.1公顷增加了1.88公顷,而与上版总规规划2010年的78.32公顷相差甚远。

从人均市政设施用地指标上看,人均还不到1平方米,相对偏低。

这表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并没有达到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

表3-1 2006年九台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与2001年版总体规划平衡表对比
2.城市性质与职能
2.1.城市性质
2.1.1.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性质的描述
2001年九台市总体规划:2001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九台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室共同编制了《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该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九台市的城市性质是依托吉、长两市经济发展的,以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的,开放发达的长春近郊市。

2.1.2.相关规划对九台市城市职能与发展目标的描述
1)《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规划中提出至2020年,吉林省域形成“一区、四轴、一带”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区”即指长(春)吉(林)都市整合区,而本次规划的九台市就位于长吉都市整合区内,属于长吉次区域。

规划城镇等级体系中九台市为县级市,卡伦湖镇和西营城镇为省级重点镇。

在职能结构规划中确定九台市为工业型市县,对九台市主导产业的指引是九台市城区主要发展食品、机械、汽配等产业。

2)《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确定九台城区为长春市的次中心城市,龙嘉镇和卡伦湖镇为重点镇。

确定九台市的发展思路为:壮大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花卉、苗木、旅游等新兴业态,重点建设东湖省级开发区。

3)《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榆树、农安、德惠、九台等4个次中心城市。

努力构筑大长春经济圈,以高等级公路连通周边的农安、德惠、榆树、九台、公主岭、长岭等县(市)区,在100公里半径范围内构建一小时经济圈交通网,培育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

4)《九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资源、人才、产业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继续实施“工业主导、项目拉动、产业升级、富民强市”的战略,着力推进“一城两区”建设,带动“六业”发展,把项目开发的主攻方向向农副产品(食品)加工、医药、矿产能源、机械加工、现代服务和旅游六大产业集聚。

2.1.
3.城市性质
根据上述分析和相关的专题研究,本次规划所确定的九台城市性质为:长春市域东部的次中心城市、综合产业城市。

2.2.城市职能定位
城市职能定位与其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和其所拥有的自然禀赋有很大的关系。

城市职能的定位是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世界(区域或其他城市)
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其中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一般较能体现城市性质。

因此,九台市城市的职能定位在两个层面:一是长春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承载地,具有良好的、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的次中心城市;二是以食品、机加、建材、汽车零配件、非金属矿为主导产业的综合产业城市(详细分析参见《九台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

东部次中心城市:该定位主要强调的是生活职能的定位。

应对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在长春市区周边形成若干个次中心城市是必然的选择,九台市无疑在长春市域的东部承担了这样的职能。

同时,东部次中心城市的建设隐含着城市生活职能建设方面不仅仅要突出完善的、良好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而且要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活和谐城市环境。

即要创造出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有着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外迁的城市来。

综合产业城市:该定位主要强调的是生产职能的定位。

九台目前是一个以机械、化工、煤炭、食品加工为主的小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将是九台经济发展的主体。

由于煤炭产业逐渐萎缩,未来,九台必然在充分利用现有能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接替产业,扶持沸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的开采利用。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九台市逐步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性的加工业基地转变,将城区建设成为全市和市域的综合工业基地是城区的一个主导职能。

3.城市规模
3.1.人口规模
3.1.1.九台市城区现状城市人口规模
根据建设部规划司发文(97)建规字第8号文《关于上报核定城市规模材料的要求的通知》的规定:城市人口由三部分构成:
——城市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市建成区内的户籍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市建成区内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根据九台市统计局和公安局提供的2005年统计数据,2005年城市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为155610人,城市建成区内的户籍农业人口为47749人。

暂住人口系指虽有居住和工作地域的变化,但户籍始终留在原常住地的人口。

这其中的一部分人长期滞留于城镇,具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住所,实际上已成为城市的相对“稳定人口”同样占用城市资源,这部分人可视之为“自发的城镇化人口”。

本规划考虑的即是其中居住本地时间超过半年的暂住人口,短期滞留的流动人口不计入城市人口规模的统计范围。

根据九台市公安局提供的2005年统计数据,2005年九台市城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中的暂住人口为0。

根据以上分析,2003年九台城市人口现状规模=155610+47749+0=203359(人)。

3.1.2.九台城市规划人口规模计算
计算过程见人口专题
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一般可按如下办法进行计算:
P n=P1×(1+a+b)n(1+c)
其中:P n: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
P1:现状城市户籍人口,包括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a: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人口机械增长率
c:半年以上暂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系数
n:规划年限
1)P1(现状城市户籍人口)
根据九台市城的实际情况,此次规划九台市城采用的现状城市人口概念包括以下两部分:
——建成区内的城市户籍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建成区内的户籍农业人口。

根据九台市统计局提供的2005年统计数据,2005年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为155610人,城市建成区内的户籍农业人口约为47749人。

2005年九台市城城市户籍人口=155610+47749=203359(人)
2)a(人口自然增长率)
根据九台市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数据,九台市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在2~4‰之间波动。

根据“五普”人口年龄构成的分析,在规划期内人口的出生将保持平衡,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不会有明显减少。

因此,在预测中,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2010年取4‰,2010-2020年取3.5‰。

3)b(人口机械增长率)
九台市城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波动很大,变化趋势也不明显。

由于城区人口机械增长情况较为复杂,从近几年统计资料看,人口机械增长率在-22‰~0‰之间,考虑到九台市未来经济增长的变化因素,确定人口机械增长按高速、中速和低速三种速度进行计算和比较,三种速度下人口机械增长率的取值分别为10‰、6‰和2‰。

4)c(暂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系数)
九台市城暂住人口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九台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数,还有一部分是九台市城内高级中学的暂住人口数。

根据九台市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数据,2005年九台市城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内居住本地一年以上暂住人口为0人。

但应该指出的是,暂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系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九台市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上升阶段,因此该比例系数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九台市教育局提供的统计资料,在九台市区暂住的人口数为13657人,占户籍人口比例约为7%,而随着九台市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学校人口数也会不断的增加,并且将会增加大量的非农就业人口培训,高级中学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还会把不断的提高。

因此,在本次规划中暂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系数2005-2010年取10%,2010-2020年取16%。

根据上述P1,a,b,c的取值,按公式计算P n的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规划期末城区人口预测
注:表中人口数单位为“万人”,增长率单位为“‰”
近期远期人口按a、b取值分段计算
由于规划期限较长,期间不确定因素较多,以上人口预测并未涉及所有因素,因此给予10%的上下浮动空间,由此得到的人口规模详如表3-3所示:
表3-3 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一览表
注:表中单位为“万人”
3.2.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3.2.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
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02.06平方米/人。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比较合理,但从用地构成上看,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因为城中村占地较多,土地利用率不高。

规划考虑逐步改造四类居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人均用地指标。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的有关规定,规划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近期2010年为105平方米/人,远期控制在110平方米/人。

3.2.2.规划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人口规模预测,计算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如表3-4所示:
表3-4 规划期末城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注:表中单位为“平方公里”
近期201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人,用地规模达到25平方公里左右。

远期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人,用地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左右。

4.城区建设用地评价与发展方向选择
4.1.城区建设现状概述
九台城区现状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约20.7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约20.3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九台市市区各项基本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目前,九台市城市结构已由早期的“双中心”发展模式向“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变。

按《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所确定,九台市市区规划区面积为90.41平方公里,此数据在《九台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2010)》中也得到确认。

九台市城市建设由于受地域条件和营城煤矿采空区限制等众多原因限制,导致九台市市城区主要发展方向为西南向。

4.2.影响城市发展方向选择的因素
考察九台当前的状况,针对九台市城区和周边约46平方公里土地,本次规划选取以下对九台城区空间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加以评价,选取的五个评价因子为:交通门槛因子、地质条件(塌陷区和涝洼区)、建设条件因子、农田保护因子和景观生态因子。

并综合各因素进行分析,对九台市城区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支持与依据。

4.2.1.地域及交通门槛因子
旧城区南侧为吉长铁路,小南河和南山地域条件都阻碍了城市发展;九台城区北部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南部、东北部有丘陵和山体;主要路网有长图铁路线,九德公路和长吉北线两条过境公路,九台大街、曙光大道、工农大街、中央大街四条城市主干道,以及九营大街、长通路两条城市次干道;小南河贯穿九台市东西向,支流呈南北向伸入南部新区。

比较主要的过境交通线、河流水系以及坡度较大的山体对九台城区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门槛效应,要跨越这些门槛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城市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本次规划地域交通门槛因子主要选取了过境交通、城区周边的山体、基本农田保护区3项作为九台城区发展的限制因素,将用地评价范围的用地按影响从强至弱划分为3个等级,详见城区用地评价图中的地域及交通门槛因子分析图。

4.2.2.地质条件因子
九台市市区东部为一座具有120多年历史,现正面临破产塌陷迁移的营城煤矿。

该矿区处于煤炭资源枯竭期,由于地下采煤而出现了大面积的塌陷区,旧城区曙光大街以北为采空区,该地带的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均受到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九台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划出塌陷区范围,拟将居民迁往既定的安置区域,并划拨了大量资金进行塌陷区的整治。

4.2.3.建设条件因子分析
这一评价因子主要针对用地的拆迁难度做出评价,选取建筑质量作为评价的标准,现状
建筑质量好的用地拆迁难度大,现状建筑质量差的用地拆迁难度相对较小,现状没有建筑的区域无需拆迁。

根据此标准,形成三个等级:高难度改造建设区、中难度改造建设区与易建设区,详见城区用地评价图中的城区建设条件因子分析图。

4.2.4.农田保护因素
国家对耕地与农田的保护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所以把城区周边耕地与农田的现状也作为城区用地评价考虑的因素之一。

把基本农田划为高要求保护区,不适宜进行城区用地的拓展;一般农田则为中要求保护区;其他农用地则划为低要求保护区,详见城区用地评价图中的农田保护因子分析图。

4.2.
5.景观生态保护因素
本次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因子将评价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三个等级:河流水系水体部分属于生态高敏感区,不能进行建设。

其四周用地属于中度敏感区,对于河面较窄的河段两旁分别控制20米距离的中度敏感区,对于河面较宽的河段两旁分别控制30米距离的中度敏感区,而对于水库等高要求保护的水源地,周围则控制50米的中度敏感区,这些地区不宜进行建设。

其余用地属于一般地区,适宜建设,详见城区用地评价图中的景观生态因子分析图。

4.2.6.综合分析
将上述五个因子相叠合,得到最后的综合评价图,详见城区用地评价图。

从图中可见,九台市现状城区在南这一方向上有很大用地拓展空间,在西、北两个方向也存在一定用地拓展空间,东这一方向拓展空间较小。

以下对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做进一步分析与评价。

(1)东部
目前城区东部的营城经过国家改造资金的扶持城市建设面貌已经发生一定的改变,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本次规划而言是一种既成事实。

本次规划认为东部营城片区虽然受到塌陷区和涝洼区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地质条件会逐渐稳定,另外,一些非塌陷区和非涝洼区完全可以用作工业用地的开发,这样也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如铁路专用线等的基础设施。

再有就是,长春东湖生态经济开发区即将划归长春管辖,九台的工业只有依托九台工业园区,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营城原有工业矿业基础,对东部片区优化用地结构,适当缩小居住用地比例,将工业集中布置,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强化其工业基地的作用。

(2)西部
从现场调研的情况,结合九台市现状的经济实力来看,如果城市往西发展,一方面,九台城区将进一步形成带形发展的趋势,意味着市政基础设施的较大投入;另一方面,现状九德公路和小南河也是限制城市往西发展的两个大障碍,连续跨公路、跨河的发展会导致联系不便。

因此,规划建议在解决好包括道路系统和市政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布设与衔接的问题后,适当限制城市向西的发展,并且以过境公路——九德公路为界。

(3)南部
上轮九台总体规划确定了主要向南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至今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状城区一直延续到小南河流域,形成了一定的建设规模。

从用地条件来看,小南河以南还有较大面积的适宜建设的用地,因此,本次规划可以延续往南发展的趋势,南部可作为城区的发展方向。

(4)北部
市区北侧现状用地平整,较适于发展,但绝大多数的用地由于属于国家基本农田,根据国家现在对耕地的严格控制,可发展空间不是很大。

因此,城区北部开发应该遵循整合与现有城区的空间结构。

(5)总述
上述分析与评价可以汇总成表3-5:
表3-5 城市发展方向影响因子分解比较一览表
注:评价的等级从好到差的评价分为5级,依次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由于城区建设条件因子主要针对现状建成区范围,对于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影响不大,故不列入表格比较。

考虑九台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城市遇到的现实问题,规划强调九台城区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应基于促进城市发展、适应城市发展为首要目标。

因此,城市近期的建设应集中精力,要为快速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奠定必要的基础,不宜采取分散发展的模式。

同时,九台城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要强调与城市的每一阶段的开发时序紧密结合,每一发展方向的开发都应强调与城市整体利益相吻合。

本次规划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1)完善现状城区的内部结构是城市近期现实利益的体现,是九台快速提升经济实力的保证。

2)南部地区地形平坦,与现状基础设施的衔接较为方便,生态保持较好,可作为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