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风险控制的企业财务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基于财务风险控制的企业财务治理研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上市公司不断出现一系列财务治理问题。
如整体业绩趋于下降,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利润操纵现象严重,关联交易的增加等等。
对于公司财务治理的研究,即使国外学术界也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明确的框架体系,有待理论和实证的进一步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框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财务治理模式,探寻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基于财务风险控制的企业财务治理框架将有为理解企业的财务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的实践。
1 财务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有关财权与财务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散见于企业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之中,并没有系统地、明确地提出财权与财务治理结构的概念范畴,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对财权与治理结构的研究集中表现于资本结构研究中的非数量性研究上,这种研究不需要对最佳资本结构的具体求证,而从其对财权的安排和对治理结构的影响的切入点出发,提出了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三个非数量性研究成果。
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直接探讨财务治理结构的文献很少,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
其中最吸引人的研究成果属马克·洛(Mark J·Roe )(1999)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美国的政治根源导致了美国上市公司所有权分散、公司财权相对集中于首席执行官,董事会受制于公司内部人员和首席执行官以及小股东的意愿未能体现等现象的产生。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集中于对财务治理概念的界定、财权与治理
结构的研究、财务治理体系框架的构建等问题的研究。
1.2.1财务概念的界定
对财务治理概念的界定,财务理论界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根据自身的理解,概括出多种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杨淑娥(2003)认为,“财务治理”从动态上看,一方面表现为财权配置中的动态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表现为新的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加入——融资结构的形成——对现有资本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也就是说她认为财务治理就是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供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
伍中信(2010)进一步提出财务治理是企业治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治理结构又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和表现方式。
同时进一步指出财务决策权是财务治理权、财权配置乃至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
衣龙新(2010)认为可将财务治理定义为:“基于股东财产所有权,在公司财务管理层面之上,由公司股东、董事会等治理层决策,经理层实施,以财权配置为中心,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作出决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规范三方面内容。
”
综合上述财务治理概念,首先,财务治理既是一种治理手段,也是一种对财权的制度安排系统。
其次,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一部分,财务治理结构应由利益相关者组成,包括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企业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
最后,财务治理强调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等方面。
因此,财务治理是一系列协调和规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财权安排机制的制度安排,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内外的利益冲突,达到各主体间的相互制衡,最终为顺利实现公司目标提供基础。
1.2.2财务治理的客体
我国对财务治理的客体财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财权内涵的研究和财权配置的研究。
代表性的财权定义有:刘贵生(1995)指出,财务是一种分配,而分配总是与分配权联系在一起,特定的分配权又总是掌握在特定的所有者手中,只有所有者才有可能享有分配权。
他特别强调的是财务分配主体必须是掌握着财务分配权的主体。
万燕平(2001)指出,财务治理权是由财务决策权、控制权和监督构成。
对于财权配置的研究代表有:李连华(2002)认为财权配置实质是财权在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分配行为。
张兆国等(2004)提出了利益相关
者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财务决策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分析了出资者、债权人、政府和员工的相机治理。
张栋(2006)认为,财权就是财务治理权,可分成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其中财务控制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
朱秀明(2007)从文化和道德视角论述企业财权配置利益相关者模式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主张通过文化培植和道德建设提升财权配置正式制度安排的运行效果。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财权是财务治理权,它是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收益权、决策权,控制权,监督权,执行权的综合。
财权配置形成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体系,并在良好的财务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循环,互为依托,形成财权配置的有机研究体系。
2 财务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按西方经济理论讲,财务风险是由于借入资金导致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
从定义上看出,财务风险与资本结构挂钩。
因为有负债经营,并且不能偿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所以产生了财务风险。
这也说明了如果没有债务,企业就不存在财务风险。
但这是一种狭义观。
一些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对风险作出了一些定义:John M.wachowicz Jr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扩展了财务风险范围。
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的变动。
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财务风险管理运动已经走向全球,成为一种国际性运动。
2004年10月,COSO委员会废除了沿用很久的企业内部控制报告,颁布了一个全新概念的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 Ri Management,简称ERM)。
新报告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用企业内部环境代替控制环境,扩大了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
针对财务风险进行的财务风险识别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识别方法和识别变量的选择方面,而且研究成果主要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
如Beyaer(1966)率先提出了单变量分析法。
Beyaer选择了79对公司组成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在公司破产前1-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断变量是营运资本/流动负债和净利润/总资产。
Atlmna于1968年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财务比率、判别分析和公司破产的预测”的论文,首次运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判别
分析。
Ohlson(1980)采用了105家破产企业和2058家非破产企业为样本,运用Logistic建立了预测模型,并分析了分割点的选择和两类误判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至少存在四类显著影响公司破产概率的变量,即公司规模、资产结构、业绩和当前的变现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Logistic回归分析代替判别分析法,在财务危机预测研究领域占据主流地位。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财务风险定义
我国财务风险日前在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代表的观点有:刘恩禄和汤谷良第一次对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论述。
王秀荣(2007)认为财务风险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
它牵涉到企业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企业环境中的各个因素。
同时也涉及企业的其他风险,如经营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等。
它是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风险货币化的集中体现。
于新花(2009)提出了财务风险的新定义:“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状况风险和财务成果风险。
即财务状况的变好或者变坏,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
企业的财务风险既是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可能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是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
于是,财务结构作为财务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财务的静态表现;财务成果则是财务运动的过程表现;两者共同构成财务风险。
”吕利芳(2010)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定义,她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从狭义上看是指由于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2.2.2 财务风险预警
国内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相关的研究有:吴世农、卢贤义(2001)选取70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70家对照公司为样本,检验了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ci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杨淑娥、徐伟刚(2003)运用统计学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Y计分模型,得出模型的回判准确率是最高的,并确定了包括速动比率、权益比率等在内的八个指标,为企业预测财务危机提供
了一种科学可行的预测方法。
杨淑娥,王乐平(2007)以T22、T23 期财务数据组合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作为研究样本,构建BP 神经网络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实验表明,使用面板数据进行的BP 神经网络预警分析特别显示出模型稳定、连续的预测性能,这正好适合构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中长期预警模型。
曲秀丽(2009)采用实证方法,选取了5 个财务指标作为模型变量,构建了一个基于极值原理的Fisher 线性判别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对企业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进行评价预警的能力。
综合上述观点,国内外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虽然分类不同,但有共同点,都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这种观点是一种广义观。
而对于财务风险识别方法,国内外的研究可概括为统计类和非统计类两大类,其中,统计类的方法主要有单变量分析法和多变量分析法。
非统计方法主要有模拟类预测方法、行为反映类方法和案例分析法三大类。
各种计量方法作为分析工具都有各自的适合条件,单变量模型判别法强调流动资产项目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而对变量模型法更注重企业盈利能力等度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决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方法,以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
3 总结
从中西方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来看,财务治理是一种以财权配置为核心,通过确定利益相关者在财权流动与分割所则具有的权责利来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与相互制衡的财权契约安排。
而企业的财务治理中不可避免的面临财务风险。
从中西方对财务风险的研究可以得出,西方的财务风险定义研究只涉及到货币资金,而我国的财务风险定义涉及到资金运动及处理生产关系两方面。
它的范围更宽,更便于研究财务风险。
中西方运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财务治理中的财务风险程度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有单变量分析法、多变量分析技术、Z计分模型、Logistic 回归分析、F分数模等等。
通过阅读大量研究文献,总结上述成果,我认为有必要综合财务治理和财务风险的研究,从财务风险控制的角度对财务治理进行研究。
通过以浙江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证实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对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性。
然后以财务治理机制为支柱,构建了一个基于财务风险控制的财务治理框架。
参考文献
[1]伍中信.建立以财权为基础的财务理论体系和财务运作体系[J].中国会计年鉴,2001 (2).
[2]刘恩禄,汤谷良.论财务风险管理[J].北京商学院学报,1989(3).
[3]曲秀丽.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机构实证分析——基于网络环境下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09(5).
[4]杨淑娥,王乐平.基于BP神经网络和面板数据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J].系统工
程理论与实践,2007(2).
[5]衣龙新.财务治理内涵再认识[J].会计之友,2010(2).
[6]万燕平.财务治理权在集团公司内部的配置[J].财务会计,2001(5).
[7]张栋.企业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研究[J].财会通讯,2006(6).
[8]李连华.财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J].会计研究,2002(10).
[9]张兆国,张庆,宋丽梦.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J].会计研究,2004(2).
[10]朱明秀.财权配置利益相关者模式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中央财经大学,2007(3).
[11]王秀荣.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及防范[J].中小企业科技,2007(10).
[12]于新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5).
[13]吕利芳.浅议企业财务风险[J].山西建筑,2010(2).
[14]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警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15]杨淑娥,徐伟刚.上市公司预警模型——Y分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
[16]刘贵生.财务原理论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17]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8]马克洛.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19]Bevaer.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etors of Failures in Empirical Researeh in Accounting[J].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eh,1967(1).[20]Altinna.Finance Ratios,Discriminant Anaylsis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anl of Finance,1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