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及公平的关系

引言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其社会的资源由于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的限制,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稀缺性。
那么社会主体为了获得社会稀缺性资源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主体就会关注国家的分配职能部门以什么样的方式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于是就涉及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问题。
只要存在社会大生产和收入利益分配,就会有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二者关系理解的不同,引起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许多争论。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开展活力和社会稳定,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表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那么〞。
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根本原那么,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鼓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时机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开展的根底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那么,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一、效率与公平的内涵〔一〕效率的内涵1.关于效率的定义效率就经济意义而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从微观方面看经济效率就是生产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里的投入产出之比,即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大的价值产品,从宏观方面看,它是广义的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即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化,既包含人的因素,又包含物的因素,力求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增长。
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没有效率的公平是平均主义或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它们又有矛盾性。
1、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矛盾性
效率强调生产和财富的增加,要求把蛋糕做大;公平强调产品的分配和使用,要求把蛋糕分好。
3、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一致性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4、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

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关系,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如何处理好初次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认识,树立正确的公平效率观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平效率分配一、公平优先的分配原则及其评价公平优先原则在建国初期表现为平均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极度渴望有饭同吃、有衣同穿的的公平社会。
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把消灭剥削作为公平的目标,1947年,他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消灭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不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经济地位平等的思想。
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平等变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上,改革开放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在农村和城镇实行不同的模式。
在农村主要实行工分制,在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资制。
农村经历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条件下,国家取消了土地报酬,将社员私有的土地转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等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按照自愿互利原则折价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实现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合作社在有计划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合作社统一分配。
高级社取得的收入在扣除生产费用后进行分配时主要用于四部分:上缴国家的农业税收、完成国家统购的任务、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公积金和用于改善集体福利事业的公益金。
剩余部分根据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工分制或劳动日制的形式进行分配。
这种收入分配方式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劳动日和工分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社员实际付出的劳动进行准确计量难度很大,往往表现出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按劳分配很难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关系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关系探讨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和公平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两大首要目标,两者处于辩证且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存在对立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互利共赢的关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适得其反,就当前情况来说,协调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需要遵循党的三中全会精神,不断的进行反腐倡廉,切实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调节功能。
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必须正确认识以及处理二者的关系,努力做到高效率化和公平话,尽管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结构机理,但破坏二者关系就会使市场经济难以实现长久,切实把握二者的运用实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公平;关系近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其中效率和公平是人类文明的目标价值体现,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质在于利用市场经济解决资源所需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解决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实现效率与公平共赢。
若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将是人类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所做出的又一巨大贡献,这也必定会丰富社会主义发展史。
然而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注重经济发展,以效率为先,造成收入差距大,社会贫富差距基尼糸数达0.497。
超过国际警戒线0.4,0.4%的人掌握了社会70%的财富,形成高储蓄率,消费不振,风气浮躁,社会矛盾暴增。
而世界的另一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高福利,高保障制度,把公平放在优先地位,如希腊出台了从婴儿到坟墓的一生保障制度,由此造成工作人员和失业人员生活水平相当差别不大。
大大降低社会就业积极性,国家财政难堪重负,运行困难,甚至国家财政频临破产的局面。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能否形成和谐统一关系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此本文将对此问题作为全面研究。
一、效率与公平具有何种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想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何尤为重要。
所谓效率,就是只生产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主要指资源的优化率,就一般而言,效益和投入的比例或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效率。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一篇: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长期以来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学者在1985年的调查报告中提出。
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优先强调效率。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术语,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坚持这一提法的同时,又强调诚实、合法致富,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支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同时,对二者的关系和如何落实这个政策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第一次从不同的层面上界定了二者的不同地位,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并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四个要求: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了十六大的提法,同时,提出要加强对垄断行业和个人收入的监管。
然而,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却没有出现“效率优先”的提法,而是主张“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党的重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公平”概念。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胡锦涛还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以“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目标”,使公平的外延扩展到民主法制建设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一、效率与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研究从计划经济时期对市场经济的完全否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能够充分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为了持续适合世界经济进展的宏观潮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进展的要求。
市场作为一种调节资源配置的运行机制,不再被资本主义等社会形态所占有,而是逐渐融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中,并在推动我国现阶段社会化大生产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之所以要来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研究背景,是因为它一方面能有效规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人占有这个根本矛盾而带来的社会效率与公平难以均衡兼顾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既能利用市场经济的灵活性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高效率的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进展,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极大作用,应对市场失灵,促动社会的公平竞争与分配。
所以,能够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使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又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二、效率与公平的内在逻辑统一性从本质上来说,效率与公平并不冲突。
两者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个共同目标时,不但不矛盾,甚至是相互促动的、互补的关系。
例如: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又或者是自动化水平、工艺水平等的提升,这些新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使得社会化大生产的效率大大提升,推动生产力快速进展,促使社会财富激增,从而能够在更高的物质水平基础之上实现公平分配。
同时,多种生产要素又会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去,这种分配形式上的多元化促使各个独立经济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与分配,这样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别又能激励人们改进生产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
所以,无论是从效率到更高层次的公平,还是从公平反过来促动效率,最终必定会使整个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社会效益趋向最大化,进而逐步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性及相对应对策虽然从理论角度已经论证了效率与公平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但是这个对范畴在现实中往往给人一种此消彼长,背道而驰的感觉。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
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并开展了热烈讨论。
在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效率与公平之间是“两难选择”,二者不可兼得:如果选择了效率,就必然牺牲公平;同样,如果选择了公平,又必然失去效率。
这种观点,把效率和公平截然对立起来,完全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我认为,尽管效率和公平是社会发展中两个不同的目标,但二者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效率和公平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
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公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方式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
现代社会的公平,是通过社会整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价值准则。
从经济的角度说,公平就是“得其应得”;从政治的角度说,公平就是“平等待人”。
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体现在: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
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
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效率和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将从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的生产和利润。
在市场经济中,效率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不仅是企业的追求,也是国家的追求。
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效率。
公平是指在资源分配中,各方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是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和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反之,只有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
二、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只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
如果只追求公平而忽视效率,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垄断。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追求效率的同时侵犯公民的权益。
再次,要加强对社会的调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要加强对教育和文化的投入,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结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反之,只有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
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市场、企业和社会的监管和调控,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保障社会公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分配方面,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迅速扩大,同时带来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涉及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价值追求的理论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
因此,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按劳分配和效率与公平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科学社会主义的缔造者,通过对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深刻地认识到产品的数量和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真正公平与否;据此他们科学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产品分配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社会上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
在他们的代表著作如《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公平的概念作了许多阐述,主要在于: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学派各有不同的公平观,抽象的,超时代的永恒公平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公平的阐述用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对此作出准确而深刻的说明。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 对于效率,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别用“真正财富”和“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进行阐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公平和效益各自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
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
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公平也是各项竞技活动开展的基础。
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由活动的发起人(主要成员)制定,参与者遵守。
公平同时又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
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
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
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
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
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但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总是离不开具体的国情,及社会制度和体制。
我国现在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分析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分析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和治理中的两个核心目标,它们往往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
公平追求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而效率则追求资源的最优利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种辩证关系,并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处理二者的平衡。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
公平体现了社会正义,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而效率则体现了资源的最佳利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追求公平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效率,因为只有高效率才能为公平分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然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并非易事。
首先,公平对于资源的再分配常常会降低效率。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李鬼论”,即资源再分配将削弱个体的努力和积极性,导致效率的下降。
这是因为公平往往需要通过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例如通过税收、再分配等手段。
这种重新分配可能会削弱原本的激励机制,导致劳动投入的减少,从而降低整体效率。
然而,公平与效率并非完全对立。
实际上,公平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增益。
首先,公平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从而为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
其次,公平的实现也可以增加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因此,公平与效率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首先,政策制定者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政策的制定不能单纯追求高效,而要考虑到社会稳定和公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需要寻找平衡点,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的要求,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公约数”。
其次,科技和创新也可以为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的发展可以为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有力工具。
例如,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更加精确的分配和调控,从而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公平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而效率则是指资源的最大利用。
这两个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和效率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首先,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市场自由竞争来决定的,但是这种分配方式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来调节市场,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
这样做可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效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提高效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资源的最大利用,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
然而,公平和效率在市场经济中是相互矛盾的。
为了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如限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这样做会降低企业的效率。
反之,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政府可能会放松对企业的限制,这样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因此,如何平衡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一、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这样做可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三、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管理,防止科技创新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四、加强教育和培训。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论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精选】

论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讨论了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对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进行分析,最终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及社会主义本质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公平;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1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1.1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公平是一个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价值评价尺度,它是衡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两重含义,即生产领域的公平和分配领域的公平。
生产领域的公平是指人们在生产要素的占有和投入上具有平等的地位,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性;分配领域的公平则是指人们投入同等的生产要素,能够取得相应同等的报酬,即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平等合理,个人收入的多少与其投入的多少直接相关,即按劳分配,因此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即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也可以认为是劳动的绩效。
经济活动是有效率的,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人与物的技术结合和组织形式,呈现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评价。
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影响分配方式,更不影响人们对分配问题作出是否公平、公道的判断,只有通过所有制形式才会对分配方式产生影响。
1.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其矛盾性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
这种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在竞争中实现的,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终形成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矛盾与对立。
其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效率的提高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物质方面极大化,人民各取所需,社会公平得以实现。
试述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试述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试述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基于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考察的视角学号:2011104072 姓名:金佩菁专业:行政管理摘要:本文根据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阶段,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逐渐加深。
提出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失衡问题且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认为只有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方面来规范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实现社会公平,公平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能从失衡走向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平;效率;收入分配一、引言收入分配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问题。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也大大提高,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扩大,表现为社会弱势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在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普遍都认为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效率决定公平,公平反作用于效率。
有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表现在: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障,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或动力。
对立性表现在:过分强调经济效率会导致公平的损失,过分强调收入均等化,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率。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目标选择,学者们主要形成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第二种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观点,第三种是公平与效率并重的观点。
在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理论界比较推崇的观点,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收入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但并不意味着公平与效率必须同时、均衡地发展,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只有社会富裕了,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体现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体现在社会经济制度中,公平与效率是两个重要的价值观。
尽管二者经常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阐述其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体现。
一、公平与效率的概念公平是指资源分配的平等和合理程度。
在社会经济制度中,公平通常体现在财富和机会的分配上。
公平的实现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资源和发展自己。
而效率则是指资源分配的最优方式,使得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在经济领域,效率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配置上,通常是追求最大化的产出和最小化的成本。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常常被视为互相对立的概念。
某些资源分配方式可能会追求公平,但效率却受到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制度追求绝对平等的资源分配,那么个体的激励和创造力可能会受到压抑,从而降低整体的效率。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公平和效率并不是完全冲突的。
实现公平的资源分配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整体效率。
毕竟,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被公平对待,他会更乐意付出努力,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三、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公平和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纯粹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辩证关系。
在特定情况下,高效率可能会导致公平的缺失,而追求绝对公平可能会妨碍效率的提升。
以市场经济为例,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追求效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也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和公共政策来平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来实现资源的再分配,以提高整体的公平性。
四、公平与效率的体现在现代社会经济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首先,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通过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教育补贴等手段,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并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倡也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摘要效率与公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也是我国当今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因此,深入研究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公平效率领导人共同富裕政策一、理论上的关系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中的两大目标。
社会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又表现为人自身的发展,保障人的权利、增进社会公平,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
尽管效率和公平是社会发展中两个不同的目标,但二者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而要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科学认识它们的内涵。
效率是指人的活动的效率。
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1]这就需要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归根到底,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潜能,最充分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诉诸于公平。
公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方式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
“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而从社会上来看很可能是很不公平的。
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种科学来断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
”[2]公平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现代社会对公平的理解与古代显然是不同的,永恒不变的公平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此,“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必须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以上对效率和公平的分析表明,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它们的联系比较复杂,是对立的统一,是动态的平衡。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效率的提高恰恰依赖于公平。
没有平等竞争,就不会产生高效率。
所以,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公平,特别是取决于机会的公平,当然也取决于结果的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再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再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效率与公平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效率是企业和个人的首要目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常常会出现矛盾与冲突,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进行再思考,并探讨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一、效率与公平的内在关系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矛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是资源配置的关键,它通过竞争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总量。
而公平则是均等与合理的分配资源和收益,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效率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资源不均等来实现,而公平又要求资源的均等分配,效率和公平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
要实现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改革和创新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提高效率1. 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通过竞争可以激发企业活力,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一套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企业的竞争权益,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2. 政府引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责是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 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绩效。
三、促进公平1. 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
科学的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科学的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愈益拉大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观点以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争论就没有中断,而且随着我党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如何对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俨然成为一个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僵死的和非历史的统一;二者在统一过程中何者“优先”、何者“兼顾”必须视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而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
一探讨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存在于所谓一般的、理想的或线性的经济环境中,而是存在于非常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之中的。
如今我们探讨二者的关系,一定是在二者关系在某种环境中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和条件下,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中。
这一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绝对不能舍弃。
中国的国情不是可有可无的外界变量,而是内在于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变迁之中的,或者说二者的本质关系只有在中国具体的、变化中的国情之中、日益逼近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之中,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之中,才能实现和展开。
任何脱离这一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国情来谈论二者的关系,无论其数学模型如何精致、逻辑推理如何缜密,也是没有意义的。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有十三多亿的人口,城乡、地区和社会阶层的差异巨大,庞大的经济总量与极小的人均产值,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显著的不平衡,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二重性,我们在体制上、政策上高风险的尝试性探索等等因素,都会使得任何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变得面目全非。
这是我们在研究和实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论和政策措施时所必须高度关注的。
二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基础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公平与效率的涵义1.1公平的涵义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公平是具体的、相对的、阶级的和历史的。
任何公平都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相对公平,其衡量标准是历史的,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而言,人们评价哪一社会制度更加公平,都是和以前的社会制度相比较而言的。
人们在评价同一种社会制度时,也总是将某一特定尺度作为衡量公平与否的标准。
在评价和认识公平与否的问题上,人们总是以特定的目的为出发点,所以评价的标准与尺度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差异性。
1.2 效率的涵义从经济学角度看,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从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从哲学的角度看,效率是指人的活动与其所实现的目的之比,主要强调合目的性;从社会学角度看,效率则是社会的整体效率。
马克思主义认为,效率属生产力范畴,而且具有一定的合目的性。
“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效率是使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效率,指作为社会人进行实践活动并能使整个社会系统和谐运作的合目的性。
效率具有客观性、永恒性,追求效率永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真理要求。
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定义。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
人们总是希望社会具有较高的效率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又能够实现对财富的均等占有。
这双重目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促使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从表面上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实际上它是社会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与社会经济中各种物质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反映。
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二者的关系是效率决定公平、公平反作用于效率。
随着效率的提高,公平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反过来,公平又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
公平和效率作为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
从现实看,只有提高效率,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使可供分配的“蛋糕”增大,才有可能使人们分得较大的“蛋糕”份额,实现社会的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保障。
只有财富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各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经济的高效率。
公平和效率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转化的过程:社会应该是一个在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社会公平,又在较高公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效率,以创造更多财富实现更高公平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2.1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话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精辟概括。
这一科学论断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澄清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为我们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效率问题。
依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要取而代之,就因为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发达的生产力。
因此,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效率的提高。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高效率意味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反之亦然,二者是同生共荣的关系。
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效率的充分体现.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公平问题。
生产力发展了,效率当然上去了,但如果只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就会产生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种现象: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两极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社会严重不公平又反过来阻碍生产力发展,最终将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提高效率,消灭贫穷,而且要实现社会公平。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公平的体现。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的正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原始社会里,效率和生产力水平都极为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果实,这是极低层次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完全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在奴隶社会,一极是少数人的骄奢淫逸、为所欲为;另一极却是多数人的衣食无着、饥寒交迫。
虽然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更高,但就其本身而言却是既无公平又效率低下的社会。
在封建社会,多数时候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也出现过“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但那也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相对太平的社会。
绝大多数百姓仍受着残酷剥削和沉重压迫。
所以封建社会仍改变不了其人剥削人的本质,虽有一定效率,但严重缺乏公平。
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高效率却也有高度的不公平,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因此,从理论上说,不公平或缺乏效率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社会的共同特征,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崭新的社会形态,较以前的社会而言,既能更快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从而体现高效率,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又能体现社会公平,只要我国经济中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也要沿着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富之路前进,既加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公平为目的之效率,又走一条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之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以效率为基础又有高效率的公平。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最好诠释。
所以,从理论上说,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第一次为公平与效率的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要实现的效率是以公平为目的之效率,要实现的公平是以效率为基础的公平,而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提高效率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个社会公平问题。
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谈不上真正的效率,效率和公平直接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统一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
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
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
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就在于它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社会,不仅比资本主义社会更能实现公平,而且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生产力。
一、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我国理论界曾存在着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观点认为,效率和公平没有任何矛盾、冲突,是一种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正相关关系。
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
另一种观点认为,效率和公平互不相容,是一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相关关系。
追求效率必然要优胜劣汰,加快财富的积聚和集中,产生分配上的差异,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甚至两极分化;如果要讲公平就必然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公平和效率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公平和效率应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公平和效率的区别、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内涵不同: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是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率;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经济活动中的公正和合理。
2.特点各异:效率具有客观性、永恒性,追求效率永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真理要求;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要受生产力发展和具体制度安排的制约,相对于某些规则或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
与效率相比,公平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范畴,它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一定社会人们的理想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3.所属范畴不相同:经济学上的效率主要属于生产力范畴,但不仅仅属于生产力,还涉及到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和经济关系各个方面;经济学意义的公平基本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但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4.适用主体有侧重:效率主要是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则;公平主要应是宏观经济主体即政府经济活动的准则。
另外,公平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对立、冲突: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允许一定的不公政策和现象的存在。
①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区别。
A.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B.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1、效率优先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
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