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缝合原则、技巧及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伤口缝合原则、技巧及注意事项(欢迎大家讨论)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讲到了手术切口及入路的选择与操作,但是很少有教科书讲到伤口缝合的问题。也许了有人会很不屑地说,这是外科总论的部分,外科基本功,还需要讨论?但是再看看实际操作中,很多专家级的外科医生,缝合上也千差万别。说一个简单的例子,髋关节的 Moore 入路,外旋肌组(犁状肌、上孖肌、下孖肌等)几乎都切断了,那么在缝合时,有些教授就用爱惜邦线把外旋肌组再缝回去,而有些教授则觉得没有必要缝合,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倒底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又有哪些技巧呢?很多时候,都是下级医生在缝,这种差别就更大了,欢迎大家讨论。
我先来说说吧,算是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指正、批评:
1、个人觉得,大多数时候,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软组织复位、固定”的原则,怎么切开的,就怎么缝回去,跟骨折的复位、固定原则差不多。而且缝合时不留死腔,是最重要的则。每一层缝合都需对称、全层。少数人缝合后表皮呈桔皮样的外观,很观看。
2、手术切开时,要注意解剖层次清晰,有些外科医生手术解剖层次很乱(当然多数时候都是上级医生切的),缝合时都不知道哪对着哪?而且还有一点,看到很多人手术切开后,切口两端暴露不充分,越到深层切口越窄,呈“V”字形向深层分布,当影响操作的时候,又在皮肤延长切口,这都是不太可取的。合理的操作应该是,逐层切开,每一层都向两端完全切开到位,再去切开下一层,不要没有到位就向深层去切,发现浅层没完全切开,又回到浅层继续向两端切;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适当做到深层切开比浅层更长一些(多次情况下一个甲钩一拉就可以解决问题:浅层用甲钩拉向一端牵开),以致于不会呈“V”字形向深层分布;有时候切口不够长,深层“偷”一点就可以解决问题,没有必要延长皮肤切口。
3、大多数骨科手术入路都是从神经界面和肌间隙进入的,所以肌纤维没有切断的地方,肌层是不需要缝合的,每个块肌肉都应该有独立的运动功能,缝合在一起反而引起术后活动时疼痛。
4、像髋关节手术这种,关节囊应该是“T”或“工”字型切开,而不是将关节囊完全切除(见过少数医生将关节囊几乎全部切除或电刀烧掉了,个人觉得这样不太合适),缝合时关节囊应该是尽量予以缝合的。
5、非直线切口,先缝合拐角处,以免缝合不对称,这应该就不用多说了。
6、在什么体位切开,就在什么体位缝合,这样更有助于软组织自然复位。如少数医生,做膝关节手术时,膝下垫东西,膝屈曲30°切开,那么在缝合时也应该尽量在膝屈曲30°缝合,而不建议在完全伸直位缝合。再像部分肩关节手术,如果是在外展位切开的,就应该在外展位缝合,再不是在内收位缝合。因为改变体位后很容易造成伤口一侧拉伸,一侧皱缩,对合不良。
7、"T“"形或接近"T“"形伤口(特别是开放伤的患者,伤口不规则),我习惯如下图的缝合方法(我们科老总称“胡氏”缝法,但感觉在哪见过,但就是找不到出处),没必要缝很多针,打很多结,这样缝合完后呈“口”字形,个人觉得这种缝合方法比较美观,而且一针解决问题。而且我通常是软组织预复位后,第一针先解决这个叉口。这种伤口很多人喜欢皮内缝合这,个人觉得不是很好
8、骨膜切开了的,最好需缝合骨膜。
9、神经血管游离了的,特别是离内固定物比较近的,如肱骨段的桡神经,最好带少放软组织予以隔离、保护,以免与内固定物摩擦而损伤,并在手术记录中详细记录,方便取内固定时知道神经位置,特别是神经移位了的,需详细记录。
10、补充:看到楼下有人发的缝合后的髋关节伤口,个人觉得缝合得太紧了,打结的线只要把伤口带拢就行了,没必要打得很紧,拉得都皱起来了。伤口的愈合不是靠切口间的挤压,而是在无压力、血运良好的状态下愈合的。
11、补充:缝合后的对皮很重要,看到很多人缝完了,皮也对了,但是只是做了一个样子,没有真正起到作用,特别是缝线下方的皮肤要对好,而不是只关注两针缝线之间位置的对合。自己对皮对得怎么样,自己亲自去拆线的时候就知道了,线一拆,发现那一小块没对好,很难看。
最后恳请大家来提出问题、给出个人的观点和体会,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如Moore入路的外旋肌组缝不缝?怎么缝?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