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上第五节《遗传与环境》word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第五节《遗传与环境》word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第五节《遗传与环境》word教案

第5节遗传与环境

、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五个课题,通过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观察、搜集和解

读数据的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常见的生命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变异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建立可遗传变异

和不遗传变异的概念,这既是前面章节知识的延伸,也为下一节遗传病就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

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

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途径:

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3、重难点的突破:

1)、提前分组进行种子在温暖黑暗环境和温暖明亮环境相对比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实验,统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株数。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应用大量的直观图片资料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整理、描述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使理论和实践结合。4)、练习反馈,及时巩固新知。

二、学情分析:

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性状遗传的规律性也已经初步掌握,而关于阳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的知识学生在七年级时就已掌握。

其次在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遗传这部分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顺利地进行本课

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要

求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学法指导:

三、教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练讲式以及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好实验,并充分利用现代

教育手段,在引入教学、教学实施中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各种竟答题等方式,激励大部分学

生的参与热情。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学

习。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2、

指导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2、分析整理实验数据、讨论、交流。表现的影响” 3、引导学习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3、阅读、观察、思考、讨论。

4、指导学习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4、阅读、思考并能区分变异的不同

类型。5、引导总结、反思、质疑。5、回顾总结、反思、

质疑。6、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完成竟答练习。七、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遗传物质(基因型)是相对稳定的。

三者关系性状表现(表现型)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起的变异。

变异

遗传与环境可遗传的变异: 由基因组成改变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套试题带答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第15章动物的运动 一、知识网络 1、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 以逃避敌害和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 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有利于动物的存活, 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 主要是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滑翔: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 某一高处向下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 这种飞行方式叫滑翔,是最省力的方式。4、运动形成过程: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 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二、基本知识 1.在不同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也不一 样,但都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的。 2.动物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一方面寻找 和摄取,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 的,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的 危害,所以动物的运动对动物自身的和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有:、、、。 4.动物的栖息场所大体可以分为:、 、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其相适应。 5.一般情况下,鸟类在飞行时要交替使用 飞行、等方式。 6.一个运动通常是由骨骼肌协调完成 的,而运动中消耗的能量来自于骨骼肌细胞内 的氧化分解。 7.根据形状不同,骨可以分为、、 和、不规则骨,如肩胛骨属于,椎骨属于。 8.一块骨包括了、、 和三部分。 9.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成蜂窝状,称为; 而骨干外周部的骨组织致密,称为。 10.骨质中有水分、、和。 11.骨连结有、、三种形 式,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12.全身的骨通过组成骨骼。 13.人体的骨骼肌有块,可分 为、、三大肌群。 14.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和三 部分共同完成。其中为杠杆,为 支点,为动力。 15.屈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16.骨骼肌受到传来的刺激可以产 生,它牵拉绕活动,于是 躯体就产生运动。 17.若骨的骨髓是黄骨髓,判断该骨的主人是(填 “儿童”或“成年”) 三、能力提高 18.下列哪种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他三种不同() A.豹 B.乌贼 C.狗 D.象 19.下列动物中,运动方式不是游泳的是() A.沼虾 B.鲸 C.中华鲟 D.水螅 20.下列可以利用附肢在水中划水前进的生物是 () A.水母 B.海龟 C.蛙 D.河豚 21.青蛙的四肢善于() A.爬行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动物运动知识点总结 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泳;陆地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运动基本方式:飞行 动物运动的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2、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课本13页图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骨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幼年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骨的成分:在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所以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在儿童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则这种骨的弹性大,硬度小;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多于2/3,则这种骨的硬度大,易骨折。 骨连接: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骨骼:种类分中轴骨(如颅骨、椎骨、肋骨、胸骨)、附肢骨【肢骨(肱骨和股骨)和带骨(锁骨、髋骨) 骨骼肌:肌腱和肌腹 3、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骨——杠杆;关节——支点;骨骼肌——动力 屈肘和伸肘运动肌肉的变化 当神经传来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知识要点 1、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先天性行为:一出生就会(如本能)(课本24页) 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形成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全新经典教案

全册教案导学案说课稿试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生物 全册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简要阐述动物的运动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几种运动方式,由此导入课,微生物也是可以运动的,故放在同一单元中,这可与植物在固定的生长环境相比较。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生物圈中许多动物的活动范围往往不局限于特定的环境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教材对此做了说明,避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绝对化。 所有动物的运动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动物的行为。这是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同时对来自身体内部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它受到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根据行为的发生和功能可细分,便于更好的理解纷繁多样的世界形成的规律。 动物的运动是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运动着的动物是在一个时时刻刻不断变化的生物圈中活动,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它是个消费者,是食物链结构的成分并且影响着环境。环境的恶化给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动物资源现状及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在本章具体内容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本单元还重点学习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所以本单元对其他动物的其他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简化,可通过别的途径加以补充。(2)在“区分先天性和后天学习行为”一课中以研究蜗牛和行为为实例,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区别,即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否需要后天的尝试与学习。然后再分析决定和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打下基础。(3)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解剖学、生态学、行为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内容,所以要把握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合理设计,把握重难点,因地制宜全选或部分选择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打★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 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 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 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关节软骨 软骨层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 骨膜 血管 长骨 的结 构 骨质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7、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10、骨的成分和特性 ★11、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 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 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 囊,④关节 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① ② ③ 关节的结构 ④ ⑤ 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一 第15章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都有重要意义。 1、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2、动物在水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 水中动物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 3、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1)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2)行走:如猫、狗、大象、马。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3)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4、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飞行,包括鸟类(翼)、昆虫(翅)、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鼓翼飞行,鸟类在飞行时常常是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交替进行。 5、强调: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②动物的结构与运动方式相适应。如:蛙在水中用蹼游泳,在陆地上用发达的后肢跳跃,蜈蚣靠步足爬行,大象靠四肢行走。 ③同种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但以其中一种为主。 ★6、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连结构成了骨骼,也可以说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构成。 7、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8、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9、骨的结构: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神经起调节作用。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 骨密质: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 骨质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 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骨松质的腔隙内始终保留红骨髓。 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强调:结构认识后,可以理解: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人体有206块骨。 10、骨髓: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长长:与骺端软骨层的细胞有关 ★11、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长粗:与骨膜内的成骨细胞有关 12、骨的成分和特性 ①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说明骨中含有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 ----骨煅烧时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灰白色的硬脆易碎的无机物,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 ----骨放在稀盐酸浸泡,溶解掉的是无机物并有气泡产生,剩下的是柔韧可弯曲打结的有机物, 说明骨中含柔韧的有机物,(将脱钙骨煅烧则完全燃烧)。 13、骨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无机盐主要是钙盐,使骨有一定的硬度。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2)有机物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一定的韧性。 因此,骨的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硬度主要由无机物体现,弹性主要由有机物体现。 14、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按一定的比例组成,使骨既坚硬又有弹性。 时期有机物无机物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15、骨连结:骨与骨之间靠纤维、软骨或骨组织相连。 ①不活动的骨连结:颅骨的连结等 骨连结的类型②半活动的骨连结:椎骨的连结等(椎间盘有弹性,减缓对脑的震荡) ③可活动的骨连结:也称关节:肩关节,膝关节等 16、关节的结构: (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面关节头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7、关节的特性:: 灵活性:A.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可减轻震荡和摩擦 B.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牢固性:A.关节头陷入关节窝内 B.关节囊包绕关节 C.关节周围及关节腔内有韧带加固 18、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就是脱臼。 19、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20、全身的骨骼肌有600多块,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1)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7167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15章动物的运动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 水中: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主要靠附肢的活动进行运动,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也能奔跑)。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飞行为主,滑翔是省力的运动方式,鼓翼飞行是基本方式。一般情况下,鸟类在飞行时交替使用鼓翼飞行与滑翔等。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股骨)、短骨(跟骨)、扁骨(顶骨)和不规则骨(蝶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其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 部分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 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有机物决定了骨的柔软性和弹性。无机物决定了骨的硬度 和脆性。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 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 容纳红骨髓),红色。 7、骨髓: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 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 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具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①、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②、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③、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燃料。 ④、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可以主动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利于有效躲避天敌的危害。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完成运动的器官、运动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 ①、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以足部肌肉伸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足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 ②、为什么龟、鳖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速度较慢? 四肢不发达,不能完全将身体抬离地面。 ③、当猫、狗、鹿、马等哺乳动物漫步行走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缓慢跑动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快速奔跑时,四肢变化又有什么特点? 一条腿举起而离开地面时,它就不再承担体重,身体重心落在其余三条腿组成的三角形内。 漫步行走时,前后肢交替前伸和后推;缓慢跑动时,这种交替加快;快速奔跑时,交替更为加快,甚至跨步时脚不着地而身体腾起。 ④、想一想,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跃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 青蛙的后腿较长,能跳到自身长度的12倍;袋鼠的后肢很发达,能够连续跳跃,最多能跳到自身长度的5倍远。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以列举鸟类、昆虫和蝙蝠等实例为主,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是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适应。 板书设计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清单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方式: 游泳 为主,还有划水、倒退等运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鼓翼飞行、滑翔 2.生物利于相应运动的结构: 青蛙、鸭、鹅趾间有蹼,利于游泳;兔子、青蛙后肢发达,利于跳跃;鸽子 胸肌发达,利于飞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 4.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成骨细胞可修复骨折,促进骨的长粗 骨骨质:骺端软骨层可促进骨的长长 骨髓:红骨髓可造血 特点:骨是人体内最大的“钙库”。青少年体内有机物大于1/3, 无机物少于2/3;老年人体内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多余2/3。 关节: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 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骨连接特点:关节面——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小摩擦,韧带增强牢固性灵活性 肌腱:结缔组织,位于相邻的骨上(两块及以上的骨) 骨骼肌 肌腹:肌细胞构成,可以收缩和舒张。 运动的形成: a神经传来的兴奋,促使骨骼肌收缩或者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转动。… b 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骨骼肌的收缩要 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 的分解。 十六章动物的行为 1.行为的获得途径: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会,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经验,也叫本能行为。是 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获得后天学习行为: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习获得。 途径学习能力强弱也与遗传物质有关。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取食、攻击、防御、领域、节律、社群、繁殖 : a 取食行为:动物对食物的获取、贮存、加工等行为。

b 攻击行为:同种生物间发生的争斗。 c 领域行为:动物对领地的占有行为。 d 防御行为:动物逃避敌害的行为。 e 繁殖行为:动物与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识别、占有空间、求偶、交配、抚育。 f 节律行为:有规律的有周期性的行为。年、月、日为周期,灵长类的月经周期。 g 社群行为:分工合作、出现等级。蜜蜂、蚂蚁、狮子、狒狒、猴子等。 3.动物行为的研究案例: ! a 法布尔——昆虫的研究——观察法 b 费里施——蜜蜂色觉——实验法 c 庭伯根——银鸥幼雏——实验法 d 劳伦兹——小野雁——实验法 4.动物行为研究方法: 观察法:不施加任何外界影响或影响降低到最小,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然后再观察。 联系: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实验法一定有观察。 … 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2.食物链与食物网: a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所形成的营养联系,形成了食物链。 b 食物链起始端为绿色植物,用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影响、改变。 4.我国特产珍稀动物: / 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白鲟、 中华鲟 5.动物资源的保护: 就地保护: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异地保护:迁出至繁育中心再引入(濒危动物,数量极少) 法制教育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 十八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1.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单细胞生物:球形、杆形、螺旋形。 细菌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单细胞:酵母菌;多细胞:蘑菇、霉菌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具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①、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②、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③、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共 60分) 1、 蛇和水母的运动方式分别是( ) A 、行走、漂浮 B 、爬行、漂浮 C 、行走、游泳 D 、爬行、游泳 2、 进食时不小心被鱼骨头卡住咽喉时,喝一点醋能使鱼骨较易咽下,其原因是醋能 A 、刺激咽喉扩张 B 、消化鱼骨 C 、使鱼骨变脆 D 、使鱼骨变软 3、 关节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和下列哪一项 A 、关节头 B 、关节面 C 、关节窩 D 、关节软骨 4、 我们在做引体向上,屈肘运动时,主要收缩的肌肉是 A 、肱二头肌 B 、肱三头肌 C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D 、关节囊 5、 以下是动物的某些行为,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①被蜜蜂蜇过的猴子,不再取食蜂蜜 ②涡虫在强光的刺激下,转移到光线较暗处生活 ③母鸡孵卵 ④老鼠走迷宫而取道食物 ⑤蜘蛛结网 ⑥老马识途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6、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A 、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捷 B 用摄影机拍摄猎豹的运动,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C 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繁殖期的活动 D 动物园用闭路电视研究东北虎生育幼虎的过程 7、 在北京奥运会上,外国运动员到北京参赛,开始的几天,由于时差的原因,白天没劲,想睡,晚上兴 奋难以入睡,这主要是 A 、舟车劳累 B 、体内的生物钟还未调拨过来 C 饮食不习惯 D 、出国前超负荷训练 8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应主动给老年人让座,这是关爱老人的一种美德。这样做可以防止老年人跌倒 骨折,因为老年人骨的成分时 13、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物的遗体并未堆积如山,这是 A 、有机物占1/3,无机物占2/3 B C 有机物多于1/3,无机物少于2/3 D 9、 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A 、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B 、哺育后代 10、 下列属于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是 A 、绿孔雀 B 、褐马鸡 C 、野鸭 11、 下列关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野生动物只是专业动物学工作者的事 C 保护多样性就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2、 下列不属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是 A 、保护珍稀动物资源 B C 为了在保护区内创造新物种 D 、无机物占1/3,有机物占2/3 、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多于2/3 C 、找到配偶 D 、逃避敌害 D 、麻雀 B 、保护动物多样性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D 、保护多样性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矛盾不可能解决 、保护代表不同地带的生态系统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北师大版)

(生物教案北师八年级上)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爬行奔跑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滑翔)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1、有利于个体生存 2、有利于种族繁衍 学生学校情况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事先布臵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的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

“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有条件时可利用多媒体提供资料学习。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 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是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适应。 课堂作业(讲评) P9思考与练习1、2、3题 (1)①×②√③×④×(2)草履虫——游泳乌贼——游泳野鸭——游泳、行走、飞行游蛇——游泳、爬行青蛙——游泳、跳跃蝗虫——爬行、跳跃、飞行(3)裁判员用眼观察,如果运动员的两腿出现腾空现象,就判其为犯规。 布臵作业《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参与班级活动,积极合作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 2、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 4、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 1、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骨的成分和特性; 3、躯体运动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2、躯体运动的形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阅读 板书设计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 1、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2、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清单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方式: 水中:游泳为主,还有划水、倒退等运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空中:鼓翼飞行、滑翔 2.生物利于相应运动的结构: 青蛙、鸭、鹅趾间有蹼,利于游泳;兔子、青蛙后肢发达,利于跳跃;鸽子胸肌发达,利于飞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膜:内有神经与血管;成骨细胞可修复骨折,促进骨的长粗 骨骨质:骺端软骨层可促进骨的长长 骨髓:红骨髓可造血 特点:骨就是人体内最大的“钙库”。青少年体内有机物大于1/3, 无机物少于2/3;老年人体内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多余2/3。 关节: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 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骨连接特点:关节面——关节头与关节窝构成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小摩擦,韧带增强牢固性灵活性肌腱:结缔组织,位于相邻的骨上(两块及以上的骨) 骨骼肌 肌腹:肌细胞构成,可以收缩与舒张。 运动的形成: a 神经传来的兴奋,促使骨骼肌收缩或者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转动。 b 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骨骼肌的收缩要 受神经系统的协调与控制。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 的分解。 十六章 动物的行为1.行为的获得途径: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会,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经验,也叫本能行为。就是通 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获得后天学习行为: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习获得。 途径学习能力强弱也与遗传物质有关。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取食、攻击、防御、领域、节律、社群、繁殖 a 取食行为:动物对食物的获取、贮存、加工等行为。 b 攻击行为:同种生物间发生的争斗。 c 领域行为:动物对领地的占有行为。 d 防御行为:动物逃避敌害的行为。 运动 系统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动物运动知识点总结 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泳;陆地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运动基本方式:飞行 动物运动的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2、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的功能:支持、保护、运动 (3)骨:是一种器官,根据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基本结构:骨膜、骨髓、骨质(骨松质、骨密质) 长骨的基本结构(1):(结合图形记忆) 骨质:骨密质(致密而坚硬,主要分布在骨骺,骨干的内侧) 骨松质(疏松,主要分布在骨干外周) 骨膜:有神经、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 骨髓:骨干:幼年(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骨骺的骨松质里终生存在红骨髓 长骨的基本结构(2):(结合图形记忆) 骨骺:骨松质(终生存在红骨髓),骺端的软骨层与骨的长长有关 骨密质(外):致密而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 骨干:骨松质(内):疏松,使力均匀分布全骨 骨髓:幼年(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骨膜:有神经、血管,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 ●总之骨髓: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 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5)骨的成分:骨是人体的钙库 有机物:以骨胶蛋白为主,与骨的韧性有关,可以燃烧,成人约三分之一 无机盐:以钙盐为主,与骨的坚硬性有关,溶于酸,成人约三分之二此外还含有:水 (6)骨的成分和特性(注意为什么儿童少年的骨易变形,老人易骨折) 在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所以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在儿童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则这种骨的弹性大,硬度小;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多于2/3,则这种骨的硬度大,易骨折。骨连结:不活动的骨连结、半活动的骨连结、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7)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包含关节头,关节窝 关节囊(结缔组织) 关节腔:有滑液,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关节的附属结构:韧带:增强关节的牢固性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打★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 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 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 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关节软骨 软骨层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 骨膜 血管 长骨的结 构 骨质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10 ★11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 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关节腔内的滑 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3、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 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14、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15、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骨、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保护心脏、肺等器官。 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构成骨盆,保护着膀胱和肠等器官,女性的骨盆还可以保护卵巢等器官。 ★16、躯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1节 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 ① ② ③ 关节的结构 ④ ⑤ 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打★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 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 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 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关节软骨 软骨层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 骨膜 血管 长骨 的结 构 骨质

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 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 分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 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 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 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 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 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 人体最大的“钙库”。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 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 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 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 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① ② ③ 关节的结构 ④ ⑤ 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 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 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 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 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 为骨提供营养。骨的生长包 关节软骨 软骨层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 骨膜 血管 长骨的结构 骨质

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7、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9、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11、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①关节软骨,②关节腔,③关节囊,④关 节头,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12、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 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 动时的摩擦。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3、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① ② ③ 关节的结构 ④ ⑤ ⑥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填空题)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万种,其栖息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2.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其生活环境的;其运动的意义是有利于动物的和。即 ①② ③④ 3.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陆地上的运动方式有;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 4.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组成;具有支持、运动、保护的作用。 5.运动是以为杠杆, 为支点, 收缩为动力形成的。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还需要能量供应,因此运动还需要系统、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6..骨据形态可分为、、、骨。 7.识图 ⑴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质、[3]骨膜、[5]骨髓三部 分。骨质有两种[7]骨密质、[6]骨松质。⑵.成年人具有造血功能的是红骨髓,位于[2]骨松质之中。图中[2]是血管,对骨的营养有重要作用。 ⑶当患者大量失血时,[4]骨髓腔中骨髓能够恢复造血功能。 ⑷长骨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是管状。这样的结构,使骨既轻便又牢固。 (5)对骨折后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的是[ ] 中的。 8.骨的长长是结果;长粗是的结果。 9.骨的成分包括、,其使骨具有和的特点. 10.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中 (1)骨燃烧时,烧掉的是,剩余物质是。 (2)骨浸泡于15%的盐酸中时,溶解的物质是,不能溶解的物质是。11.成人的骨,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这种骨;儿童少年的骨,有机物,骨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故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姿势;老年人的骨,无机物增多,骨的弹性变小,易骨折。 12.骨连接的三种形式:即。 13.识图 (1)关节的结构: [ ] ; [ ] ; [ ] (2)关节能灵活活动是因为[ ] 内有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