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间 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 淡自然。
再读:读出节奏美,感受语言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 韵律和谐,间用散句,参差错 落。用字颇多斟酌。
知人论世品情感: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知人论世品情感: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 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差一点被杀。十 二月他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 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 元丰六年,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此时张怀民被 贬黄州。
部编版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
山川与明月 最抚文人心
——《短文二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标学 习 目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
景手法。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将《答谢中书书》 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合为一课,细 心的小豫发现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7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7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请找出依
一据、。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
“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三、抒情、议论。以感叹总括全 总
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包含作者什么 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 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坠落 跃。
争相 跳出水面
潜游在水中的鱼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的人 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 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信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 秣陵人,去官隐居 茅山,人称“山中 宰相”。有《陶隐 居集》。本文是六 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合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作用: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 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 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 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 静的结合等。
5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三、悦读 “闲人”心曲
制作朗诵曲谱,用心诵读
根据作者所见之景、所感之情,用拉长声音、 轻重变化、高低起伏、改变语速等变化方法,在 文章上用箭头标示出朗诵图谱,所呈现出的就是 文中情感起伏的律动。
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拓展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感谢凝听!
一、诵读“闲人”之文
1、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遂”、“荇”“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念”、“相与”“空明”“盖”“但” “户”、“遂” 3、提出疑难,全班交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再读全文,初悟情感
二、品读“闲人”之情
1、“闲人”的游踪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见 所感
二、品读“闲人”之情
二、品读“闲人”之情
2、 “闲人”的知己 根据文本、结合助读材料(一),小组探讨苏轼 为何寻张怀民
类似的遭遇、相仿的个性。 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二、品读“闲人”之情
3、 “闲人”的所见之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一句妙在何处? 提示:直接写了月吗?用了什么修辞?营造了 一种怎么样的意境?

二、品读“闲人”之情
4、 “闲人”的丰富内涵 (2)根据文本,结合助读材料,理解“闲人”丰富
含义,绘制思维导图:
1、遭贬黄州的苏轼,俸禄微薄,难以糊口。只好打理荒地“东 坡”,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生计窘迫,苏轼却以一种坚韧的 执著坚持了下来,并逐渐学会苦中作乐,享受生命中的一切。 2、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 主人。” 3、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等流传千古的作品,全都是在最 困顿的黄州时期所完成的。 4、苏轼:“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 志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41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41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 心态。
主目录
1 认识作者 2 解析文意
3 深入探究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漫步或与他人一同欣赏过 月色呢?那清冷的月光、宁静的夜晚,往往能引发我们无限的 遐想。
走进作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 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 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 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 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 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 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资料链接
•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 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之人。
理清文意
段落解读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庭下月景。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竹柏倒影的 清丽淡雅。为下文的抒怀做铺垫。句中无一个“月”字,却 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唐宋八大家
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 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 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 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感悟苏轼
苏轼21岁中进士,名动天下;25岁 参加制举考试,成为“百年第一”。宋 仁宗曾说:“我为子孙觅得两位宰相, 那就是苏氏兄弟。”
但他一生多次被贬
贬官黄州: 贬官儋州: 贬官惠州:
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竹柏之影参差错杂,“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研读探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 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 到无穷的乐趣。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叙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月下感叹
研读探究
游记散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交横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 竹柏倒影
比喻 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研读课文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景了。
鉴赏二: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发挥
想象,描述你感受到的山川之美。
示例一:我感受水的清澈,好像看到潜鱼戏 水的情景,有时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 不动,有时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 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示例二: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 奇形怪状的树,山峰之间有 悬泉瀑布,飞流冲荡。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遮挡缠绕,摇动 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美丽的 鸟相互和鸣,和谐动听。
鉴赏二:品味风景 体悟情感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清流见底。 俯瞰 水之净。
秀 美 的 山 川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平远 高远
极目远眺,青翠的 竹林和五彩的山石 互相映衬,呈现出 绚烂光辉的气象, 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静景
动静结合
风 景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通过描写天天变 听觉 化、生物的活动,
分写
具体描画了秀美的山川风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总写 抒情、议论以感慨收束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疏通文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省略句)

元丰六年:
户:一说指
欣然:高兴、

公元1083年。元 丰,宋神宗赵顼
堂屋的门,又一 说指窗户,这里
愉快的样子。
解 年 号 。 当 时 作 者 指门。
行:漫步。

因乌台案被贬黄 州已经四年。
原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 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 (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趣,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译为“本来是”。 也:是。
原文翻译: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本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
树枝的影子。
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这里是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 容流连光景的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 意思是“罢了”。
认 字
第 贰
识章 词节
知 音 难 求
断句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慨。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
排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
背 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
景 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作业
课下反复诵读《答谢中书书》,再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再见
译读课文
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共同
耸入
看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
谈论,欣赏
俱:都。
两备岸。石五壁色,交辉五:色这交里形辉容。石青林翠竹四,时四:时四季。俱
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的山峰 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问题探究
问题探讨1:结构分析 本文虽短小,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 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 有何联系?
第一部分,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 全文。 第二部分,具体描画了秀美的山川风景。 第三部分,以赞美和感慨总结全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课文翻译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的 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 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 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景了。
作者简介
陶弘景
“山中宰相”的来历 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 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想要陶弘景出山辅政, 重列朝班。然而,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 梁武帝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 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 景为“山中宰相”。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3. 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言凝练丰富。
作者是南北朝时期人,故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 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 参差错落,于整齐中见变化;多用平常词汇,浅显易懂,选 词用字颇多斟酌,全文只用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 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 类皆备,无一句之虛,无一字之冗。
柏枝叶的影子!作者把月光比喻成水,写法超凡脱俗,意境清冷孤寂。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水草纵横交错,本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闲耳:人:只:语是清气。闲词的,人相。 当于“罢了”。议隽是只论被永是抒贬。 两怀 之个“闲人,“人闲点 ,虽”人睛是有”之点 而壮笔晴 已志,之。,寥但寥笔最无数后,法语一两实,句人现意使同味 ,
备:长久存在。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风景了。
深入研讨,领会情感
1. 这篇文章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按 照由 仰视到 再俯到视 ,由平到视 的顺序早,依晚次向 我们展现了山川 的美景和一四天时中晨昏风景的 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生机勃勃、趣味盎然的 山林世界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虛词;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文学常 识及写作背景;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领会《答谢中书书》一文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 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品读、瑞摩《记承天寺夜游》一 文,理解作者复杂奥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3感受陶弘景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乐趣, 领略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怀,学习其面对逆境时 达观处世的态度。(重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品一品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叙 事
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写 景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抒 情
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闲人人如吾两人者耳。
品一品
“闲人”
1、“闲人”指的是什么? 2、文中哪里体现了“闲”? 3、苏轼为何说自己是“闲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承 念 无与为乐 者,遂至 承天寺寻 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
转 庭下如 积水空明 ,水中 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 也。 合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作业设计
1、抄《记承天寺夜游》一遍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再见!
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品一品
“闲人”
苏轼:
北宋中期文坛领导 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的罪臣
观看视频:“乌台诗案”前后
品 一 品 小结:“闲人”含义
1、入夜即睡的 空闲 。 2、赏月、寻友、漫步的 悠闲 。 3、被贬官后的 闲置 。
品一品 黄 州 突 围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 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 前、后《赤壁赋》立刻就要产生。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由前文的动景转入静景的描写。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耸,水之明净。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
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光辉的气象,表现出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5、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 承 天 寺 苏夜 轼游
土默特左旗学校第一届青年 教师大赛出塞语文赛场 武彦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 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善于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 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明亮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
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
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
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 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差点送了性命。年底 被贬任荒远之地湖北黄州。担负团练副使 一职,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在城东一个坡地下买地耕种养家。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B )
A.四时俱备(四季)
B.夕日欲颓(精神不振)
C.晓雾将歇(早晨)
D.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3、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D)
A.能以径寸之木
B.实是欲界之仙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 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 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 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6张PPT)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⑦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信、达、雅
3.文章语句会翻译。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试比较一下哪种 翻译更好一点? 第二种,较第一 种更加雅致。
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重点句意: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情感上: 表达了闲情雅致的旷达。 表达方式上: 都是以记叙为基础,进行抒情。
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 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tuí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解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 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
答谢中书书
答复
书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zhá)”,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 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 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 美。
关于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 “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医学家。 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 的人世,后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 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晓雾将歇
色彩相配 之美
晨昏变化
境 美
夕日欲颓 之美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角度有何变化?
观察角度: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早晨(晓雾将歇)
角度——仰视
黄昏(夕日欲颓)

角度——俯视
感官冲击: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_感官——视觉 景物——静景景——动景 感官——听觉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 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课文解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 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课文译文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知识检测
本文作者___陶__弘__景__,字__通__明_____,__南__朝__朝时期__思__想___家、__医__学__家。被人称为___山__中__宰__相__。
题目:《答谢中书书》中答的意思是___回__复______,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信__________。
古代文体:记——桃花源记 说——爱莲说 铭——陋室铭 书——答谢中书书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入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任中书舍人 信,古代的一种文体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给朋友谢征回复的 一封信
记——桃花源记 古代文体: 说——爱莲说
铭——陋室铭 书——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 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 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他还 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 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 (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其著作很多,除 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 《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 《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 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 居图》、《瘗鹤铭》等。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
①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 衷;③表达了作者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 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 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④笋必道此。轻舠⑤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 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 ,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有删改)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 名。④破塘:绍兴地名。⑤轻舠:小船。⑥牙人:商人。⑦枻(yì) :船桨。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 “五色”与“青林翠竹”;③晨昏变换之美,如“晓雾”与“夕 日”;④动静相衬之美,“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 为动。 2.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 的余晖中,鱼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②答谢中书书 书信
(2)欲 ①夕日欲颓 快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3.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五色交辉 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俱: 全,都 (3)沉鳞竞跃 沉鳞: 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 争相跳跃 (4)山川之美 之: 助词,的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单扇的门,泛指 门。这里指门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愉快的样子。
动词,享受。 于是,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考虑,想到。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睡觉。 共同,一起。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 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 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只是。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精读细研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 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 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 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 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 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预习检查
读一读
tuí
yuè yù
夕日欲 颓 沉鳞竞跃 与 其奇者
qǐn
未寝

相与
zǎo xìnɡ suì
藻荇 遂
bǎi
yuán
竹柏 猿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知识备查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 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 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 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 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知识备查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 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 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 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 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 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 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精读细研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游。
精读细研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 试着找出来。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精读细研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 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关键句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 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 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 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 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 富的意蕴。
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 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 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 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 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读细研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猿鸣鳞竞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板书设计

赏月缘由 叙述


庭中月色 描写



月下感慨 议论
悲凉感慨 豁达乐观
合作探究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 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 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 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 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 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 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 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 的执着情怀。(素养)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闲适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精读细研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 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合作探究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省略句: 解衣欲睡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也”表判断。 省略主语“余”。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 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 的旷达胸襟。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 贬的失意官员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 独之感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精读细研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
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 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 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 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 与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 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 郁寡欢之情。
沉醉山水 归隐林泉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备查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 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 《东坡乐府》。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