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K横)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言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1.3 研究方法
研究城市建设史要应用大量的考古历史资料,它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但更注重城市建设和发展变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研究。
1.3.1 历史学方法 断代研究、类型学研究、考证比较研究等
-1-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1.3.2 城市学方法 解构主义(解读城市)、现象学、城市意象、城市形态学研究、城市社会学等
1.4 参考书目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庄林德、张京祥(200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王景惠、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马克尧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侯仁之《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出版社,2000 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中国城市地图集》(上下册),地图出版社,1995 曹婉如等《中国古代地图集》一、二、三集,文物出版社,1998 贺业钜(1985),《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9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郑州,1992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3-
4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叶光庭等译(2000),《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北京:中华书局。 何一民主编(2004),《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驭寰(2003)《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Wall and Market: Chinese Urban History News.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from 1996. A.E.J. Morris,History of Urban Form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1994 M.C.Branch,Comparative Urban Design,Arno Press Inc. 19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
第 2 章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城市建设及其思想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选址与形态主要特征,城市的实质与特点。
2.1.1 聚居与原始聚落
●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 原始村落的出现(约 5000 年前)
2.1.2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第三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 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5-
6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2.1.3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城和市都兴起比较早,原始社会后期都已经出现。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是防御工程,仍不具备城市的基 本形态,故并算真正的城市。中国早期的市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也不具备城市的 基本形态,并不都是中国城市的前身。 ●在中国,只有到了城内或城的附近设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因为人口众多和有市场是城市的基本标志,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之为城 市。仅有市而无集中的居民,或者仅有集中的居民而无市,仍然只能是单个的城或市,都不是特定意义上的城市。城市并不一定有城, 但必须有市,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体,往往先筑城而后设市,城的地位和作用比市更为重要,这是中国特殊的历史、自然环境所形成 的中国城市的独有特点,不能以一般城市形成的规律来解释。
中外城市建设史讲义
第1章绪 论
中外城市建设史的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和参考书目。
1.1 课程性质
城市建设史是将历史、理论和艺术三者合为一体来研究的一门课程,它将历史材料和观点结合起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1.2 研究内容
研究城市发展总规律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关系,城市的产生和分布,城市总体布局的演变(包括城市防御体系、道路系统、 居住区、工商业区、绿化和水系等),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城市空间布局艺术,城市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的一门理论课程。
-2-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3
中外城市建设史讲义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台北:联经出版社,民国 84
[美]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意)L. 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樑译,商务印书馆,1985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 (英)E. 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1937》,张富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英)比尔·里斯贝罗:《现代建筑与设计-简明现代建筑发展史》,羌苑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 钟纪刚 编:《巴黎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杨宽(1993),《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鲁威(1993),《市井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萧斌(1993),《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政府体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戴均良(1992),《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谭天星、陈关龙(1991),《中西城市发展的比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Skinner, G. William. 1977.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1.3 研究方法
研究城市建设史要应用大量的考古历史资料,它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但更注重城市建设和发展变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研究。
1.3.1 历史学方法 断代研究、类型学研究、考证比较研究等
-1-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1.3.2 城市学方法 解构主义(解读城市)、现象学、城市意象、城市形态学研究、城市社会学等
1.4 参考书目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庄林德、张京祥(200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王景惠、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马克尧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侯仁之《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出版社,2000 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中国城市地图集》(上下册),地图出版社,1995 曹婉如等《中国古代地图集》一、二、三集,文物出版社,1998 贺业钜(1985),《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9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郑州,1992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3-
4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叶光庭等译(2000),《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北京:中华书局。 何一民主编(2004),《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驭寰(2003)《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Wall and Market: Chinese Urban History News.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from 1996. A.E.J. Morris,History of Urban Form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1994 M.C.Branch,Comparative Urban Design,Arno Press Inc. 19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
第 2 章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城市建设及其思想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选址与形态主要特征,城市的实质与特点。
2.1.1 聚居与原始聚落
●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 原始村落的出现(约 5000 年前)
2.1.2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第三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 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5-
6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2.1.3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城和市都兴起比较早,原始社会后期都已经出现。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是防御工程,仍不具备城市的基 本形态,故并算真正的城市。中国早期的市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也不具备城市的 基本形态,并不都是中国城市的前身。 ●在中国,只有到了城内或城的附近设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因为人口众多和有市场是城市的基本标志,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之为城 市。仅有市而无集中的居民,或者仅有集中的居民而无市,仍然只能是单个的城或市,都不是特定意义上的城市。城市并不一定有城, 但必须有市,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体,往往先筑城而后设市,城的地位和作用比市更为重要,这是中国特殊的历史、自然环境所形成 的中国城市的独有特点,不能以一般城市形成的规律来解释。
中外城市建设史讲义
第1章绪 论
中外城市建设史的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和参考书目。
1.1 课程性质
城市建设史是将历史、理论和艺术三者合为一体来研究的一门课程,它将历史材料和观点结合起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1.2 研究内容
研究城市发展总规律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关系,城市的产生和分布,城市总体布局的演变(包括城市防御体系、道路系统、 居住区、工商业区、绿化和水系等),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城市空间布局艺术,城市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的一门理论课程。
-2-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3
中外城市建设史讲义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台北:联经出版社,民国 84
[美]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意)L. 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樑译,商务印书馆,1985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 (英)E. 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1937》,张富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英)比尔·里斯贝罗:《现代建筑与设计-简明现代建筑发展史》,羌苑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 钟纪刚 编:《巴黎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杨宽(1993),《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鲁威(1993),《市井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萧斌(1993),《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政府体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戴均良(1992),《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谭天星、陈关龙(1991),《中西城市发展的比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顾朝林(1992),《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Skinner, G. William. 1977.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