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煤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

2007年6月



第一章 总 论



1.1概述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煤保大电”指示精神,加快“西电东送”电源配套的大中型煤矿建设速度,为满足黔西电厂、黔北电厂煤炭需求,以贵州世纪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原贵州蒙特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为煤矿建设的法人,四川广安世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项目投资方,投资开发建设贵州省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450kt/a)项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黔发改能源〔2007〕658号同意黔西县雷公山煤矿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依据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贵州世纪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贵州大学承担贵州省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45万吨/年原煤开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评单位通过对建设项目矿区及工业场地踏勘,对推荐的矿井开拓方案和工业场地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对当地的环境特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在对本项目工程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现状监测结果以及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及方案,依据《贵州省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及贵州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于出具的《关于对<贵州省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评估意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2编制目的

本项目属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工程。通过环评调查矿井井田范围及工业场地周围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项目建设与生产中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排污方式,分析和评价项目建设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质量和生态恢复的措施及污染防治对策;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3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3.1评价工作分级

⑴根据项目的废水排放量、废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简单至中等、受纳水体马家厂小河及革木河的规模及对水质的要求,本项目排水3619m3/d,排水量1000≤Q<5000m3/d,地表水评价工作分级为三级。

⑵根据建设项目不建设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无组织排放的少量粉尘,环境空气评价工作作分析。

⑶根据HJ/T 2.4~19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结合项目工业场地的环境特性,预计噪声增加值1~3dB(A),确定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三级

⑷根据 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结合项目附近的生态环境特征,井田面积8.168km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26km2,<50 km2,其生物量减少 <50%,物种多样性减少 <50%,草地数量减少有限,水土理化性质改变较小

,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三级。

⑸根据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判定本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按二级评价。

1.3.2评价范围

根据煤矿特征和矿区环境特点,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见表1-1。

表1-1 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

序号
环境要素
范 围

1
地表水
马家厂小河、革木河(马家厂小河汇口下游5km)

2
地下水
井田范围地下水,重点是井田内村庄、工业场地和排矸场附近的井泉。

3
环境空气
工业场地、风井及排矸场附近各0.5km范围

4
声环境
工业场地周围200m及进场公路两侧50m范围

5
生态
界定井田矿界及外延1.0km ,26km2。


1.4评价工作重点、保护目标

1.4.1评价工作重点

⑴工程分析

⑵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⑶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

⑷地表沉陷与生态环境、生态恢复措施

1.4.2环境保护目标 见表1-2。

表1-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编号
方 位
保护目标
保护目的

1
矿区北部
白岩脚、沙坝、羊伙闹、大高寨
村寨及小学,生态环境

2
矿区中部
周家湾、大水井、关家坡、野那沟、田湾、沙坪、学堂屋基

3
矿区南部
三家庙、应岩(周家垭口)、肖家沟、于家麻窝、岩脚

4
矿区南东部
野那小学

5
马家厂工业场地
南西侧、北侧、南东侧、南侧村民
工业场地附近环境空二级

标准及噪声质量2类标准

6
岩头上南东排矸场
西侧500m村民

7
矿区北部
猫猫冲小溪
地表水漏损

8
矿区中部
野那沟水库、小河沟小溪

9
工业场地西侧
马家厂小河
地表水环境 Ⅲ类标准

10
革木河

11
矿区内
地下水(泉水)
井田内村民饮用泉水

12
运煤公路
对沿途产生的噪声及运输扬尘
环境空气及噪声质量




























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1 建设项目概况

2.1.1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1)项目名称及规模:贵州省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45万吨/年原煤开采项目。

(2)建设地点及性质:黔西县花溪彝族苗族乡和中建苗族彝族乡,属新建项目。

(3)产品方案:本矿井产品方案为单一的原煤,主要用户为黔北电厂、黔西电厂(电厂脱硫设施已建成),部分块煤外销。

2.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见表2-1

表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 目
指 标

1
矿井建设规模
45万t/a

2
井田范围
8.168 km2,平均走向长度5 km,平均倾斜宽度1.63 km。

3
煤层
主要可采煤层5层(不包括2煤层),主要可采煤层总厚度6.52m,煤层倾角33~34

o。

4
资源/储量
资源/储量68510 kt,设计利用资源/储量41382 kt,可采储量28546 kt。

5
井田开拓方式
平硐开拓,水平数目3个,水平标高+1060m、+830m、+600m,大巷主、辅运输方式8t防爆蓄电池机车。

6
井筒数目
主平硐、回风斜井、排矸斜井各一个。

7
采区及采煤方法
回采工作面个数1个,综采;掘进工作面个数3个;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

8
服务年限
48.8a,其中首采区14.4a。

9
项目占地面积
8.0805hm2 ,其中工业场地4.5803hm2,排矸场3.0801hm2,风井场地0.4201hm2

10
井巷工程量
14795m,其中主平硐2188m,运输大巷、回风大巷3251m。井巷工程中岩巷11695m,煤及半煤岩巷3110m。

11
地面建(构)筑体积,行政公共建筑总面积
工业建(构)筑物总体积52895 m3,行政、公共及居住建筑总面积11996m2。

12
劳动定员及工效
矿井在籍员工400人,矿井全员工效5t/工。

13
年工作日
330天,每天4班

14
总投资与吨煤投资
总投资27670.74万元,吨煤投资614.91元

15
投资利润率/利税率
17.88% / 22.35%

16
投资回收期(税后)
7.6a

17
建井工期
36个月(不含准备期)


2.1.3项目组成

雷公山煤矿主要建设工程项目有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辅助工程,公用配套工程,行政生活福利设施等,见表2-2。

表2-2 工程项目组成表

工程

分类
项目组成
用 途
主要工程量

主体工程
矿井
主平硐
运输原煤、材料、人进出和进风
长2188 m、掘进断面17.1 m2

排矸斜井
运输矸石和辅助进风
长263 m、掘进断面4.8 m2

回风斜井
回风专用及安全出口
长40 m、掘进断面16.8 m2

瓦斯抽放站
集中抽放矿井瓦斯
面积180 m2、体积1080m3

压风机房
矿井通风
面积300 m2、体积1800m3

绞车房
矸石提升
面积126.5m2、体积822m3

装车仓
煤炭装车
面积225m2

筛分楼
原煤筛分
面积320m2

辅助工程
机电设备修理车间
矿井机电设备日常检修和维护
面积900 m2、体积6480m3

材料库
存放生产所需材料
面积408m2、体积3672 m3

器材棚

面积144m2、体积1296m3

坑木加工房及支护材料场
加工坑木及堆存支护材料


产品煤储煤场
储存产品煤
面积4000 m2

筛选车间及装车仓
筛选加工及装车


井口联合建筑
储存发放矿灯、职工浴室、任务交待等
面积2336m2

公用配套

工程
35kV变电所
向全矿供电
面积788.4 m2、体积4336.2m3

野那沟水源泵房、加药、值班室联合建筑
向全矿供水
面积120 m2、体积648m3

工业场地高位水池

体积500m3

风井场地及井下水池

体积400m3

炸药库




矿井水处理站
处理井下排水
中和调节池800m3、水处理间

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站
工业场地生产、生活污废水
生活污水处理站

三级资质救护
救护
面积1200m2

供热
向全矿提供采暖、供热服务
面积430m2、体积3225m3

行政生活

福利设施
办公楼联合建筑
综合行政办公及化验等
面积1464m2

班中餐厨房及食堂
就餐
面积501m2

单身楼宿舍
供单身职工居住、接待
面积4995 m2

门 卫

面积75 m2

汽车库

面积500m2


2.2矿井资源赋存条件

2.2.1矿井井田境界

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黔西县县城44km,地理坐标东经106°18′00″~106°19′45″,北纬27°13′15″~27°18′45″。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黔国土资矿管函(2006)1040号”《关于准予划定贵州省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贵州蒙特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矿区范围的通知》,雷公山煤矿矿区范围由17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8.168km2,开采深度为1200~600m标高。井田范围表2-3。

表2-3 雷公山煤矿范围拐点座标表

序号
坐 标 值
序号
坐 标 值

1
X=3022989.40
Y=35629506.30
10
X=3018842.10
Y=35630150.00

2
X=3023011.20
Y=35631568.70
11
X=3018430.00
Y=35629554.60

3
X=3021625.80
Y=35631583.40
12
X=3018000.00
Y=35629554.60

4
X=3021621.50
Y=35631170.90
13
X=3018000.00
Y=35628719.80

5
X=3020236.10
Y=35631185.90
14
X=3019286.60
Y=35628719.80

6
X=3020230.00
Y=35630150.00
15
X=3019290.90
Y=35629117.90

7
X=3019490.00
Y=35630150.00
16
X=3020676.20
Y=35629117.90

8
X=3019490.00
Y=35630780.00
17
X=3020680.50
Y=35629530.50

9
X=3018846.40
Y=35630787.70

开采深度为1200~600m


矿井正常涌水量1664m3/d,最大涌水量2246m3/d。

2.2.2可采煤层煤质特征

(1)可采煤层特征见表2-4

表2-4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




层间距(m)

两极值

均值
煤层厚度(m)

两极值

均值
顶、底板岩性
煤层结构
煤层

稳定性

顶板
底板

2

0.92~1.72

1.11
粉砂质泥岩少数泥岩
粘土岩
简单
全区可采


20~32

22

5
0.81~1.53

1.00
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粘土岩
简单
全区可采

7.5~14.0

6.95

9
1.47~2.94

1.91
黑色泥岩
粘土岩
一般不含夹矸,少数一层夹矸
全区可采

38~65

45~47

13
1.05~1.85

1.44
泥岩、灰岩
粘土岩
多数含一层粘土岩夹矸
全区可采

7.5~11.0

8~9

14
0.53~1.72

1.05
灰岩、泥岩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
一般不含夹矸,少数含1至2层
可采系数94%



20~27

24~25

15
0.56~1.60

1.12

页岩
铝土质粘土岩
结构复杂,常含1~2层夹矸
可采系数94%


(2)可采煤层煤质特征

矿区内各可采煤层均呈黑色,沥青-玻璃光泽。外观2、5煤层多呈小碎块状,9、13煤层多呈粉末状,14、15煤层多呈片状。宏观煤岩类型14、15煤层多由暗淡型煤条带组成,且含较多黄铁矿颗粒,9、13煤层多由半亮型煤条带组成,而2、5煤层则多由半亮及半暗型煤条带相间组成。各煤层体重:2煤层1.53 t /m3,5煤层1.56 t /m3,9煤层1.49 t /m3,13煤层1.51 t /m3,14煤层1.54 t /m3,15煤层1.53 t /m3。煤炭灰分、硫分、发热量分级见表2-5。

表2-5 煤炭灰分、硫分、发热量分级评价表

项目
灰分(Ad)
硫分(St,d)
发热量(Qnet,d)
环保要求

2
中灰~中高灰分
高硫分
中高热值无烟煤
禁采

5
中灰分
低硫分
高热值无烟煤
三层煤平均含硫1.45%

9
中灰分
中硫分
特高热值无烟煤

13
中灰分
中高硫分
高热值无烟煤

14
中高灰分
高硫分
中高热值无烟煤
禁采

15
中灰分
中硫分
高热值无烟煤
保护P2地下水,不开采


2.2.3矿井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和地温

(1)矿井瓦斯

矿区位于安底背斜北段北西翼,单斜构层。根据本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在本井田范围内从三个钻探孔中共采集瓦斯试样10件,其中5及15煤层各2件,9及13煤层各3件,煤层瓦斯含量大,通过瓦斯涌出量分析,矿井为高瓦斯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建瓦斯抽放站进行集中抽放,设计上并考虑了瓦斯综合利用。

(2)煤尘

在5、9、13煤层各采集一件煤尘爆炸性试验样,测试结果表明本矿区无煤尘爆炸危险性。

(3)煤的自燃发火倾向

于5、9、13三煤层中各采了一件煤的自燃倾向性试验样,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各可采煤层容易自燃。

(4)地温

勘探地质报告未论述本井田地温,但本井田煤层埋藏深度并不大,应属正常地温区。同时邻近煤矿也未发现井下有地温异常现象。

2.2.4矿井煤炭资源量及服务年限

矿区设计利用储量为41382kt,可采储量为28546kt。

矿井年生产能力为45万t时,矿井服务年限为48.8a。

2.3井田开拓与开采

项目采用平硐开拓方案。主平硐布置在马家厂一带,主平硐靠近公路下部布置,主平硐井口坐标X=3021475m,Y=35628280m,井口标高+1060m,平硐方位角α=267°,主平硐长度2188m,装备CDXT-8/600型防爆特殊型蓄电池机车牵引1t固定式矿车担负矿井的煤炭、矸石及和其他辅助运输任务。排矸斜井位于主平硐北侧的宝宝上,井口坐标X=3021750m,Y=35628880 m,井口标高+1150m,井筒方位角α=355°,井筒倾角20°,斜长263m,装备JTP-1.2×1.0/30型绞车一台

,担负矿井的矸石提升任务。排矸斜井担负矿井一部分进风兼做一个矿井安全出口。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首采区回风斜井布置在井田中段的东部露头线的青冈附近,担负矿井回风任务,并兼作矿井安全出口,井口坐标X=3020880m,Y=35631000m,井口标高+1340m,井筒方位角α=103°。

各水平轨道运输大巷均布置在15号煤层顶板灰岩中。首采区布置在第一水平的井田中部靠野那沟水库煤柱附近,采区长度约1.5km。主平硐掘进到+1060m轨道运输大巷后,直接开始布置首采区,其余采区通过轨道运输大巷相联,构成完整的开拓系统。

根据采区划分方案,本矿井第一水平划分为三个采区。一采区边界南以野那沟水库安全煤柱为界,北至02勘探线附近,二采区南至一采区安全煤柱,北至矿区探矿权线;三采区南以矿区探矿权线为界,北至野那沟水库安全煤柱。采区走向长度1500m左右。

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而设计按突出矿井考虑,由于开采5、9、13、14、15共五层煤,必须考虑先开采保护层,所以本矿井设计考虑先采上层煤后到下层煤的层层剥离式下行式开采,采区内使用后退式开采。采区接替,按照先开采条件好的区域,后开采条件差的区域,由近到远的原则进行。

运输上山采用自溜运输;

采煤工作面的煤炭采用刮板输运机运输,运输顺槽采用胶带机运煤。

运煤系统线路为:

采煤工作面—→各煤层运输顺槽—→采区运输上山—→水平运输大巷、主平硐—→地面煤仓。

材料运输线路为:

地面材料场—→主平硐、水平运输大巷—→采区下车场—→采区轨道上山—→区段回风石门—→各煤层回风顺槽—→采煤工作面。

矸石运输线路为:

掘进面—→采区轨道上山—→采区下车场—→水平运输大巷、主平硐—→排矸斜井—→地面矸石仓—→矸石山。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选择综采采煤工艺,本矿井首采区煤层倾角25°~34°,属倾斜中厚~薄煤层群开采。

2.4地面设施

根据煤质分析,本矿煤炭是优质的电厂燃煤和动力用煤。该矿原煤主要用户为黔西及黔北火电厂,其次为化工和民用。产品为公路汽车外运。

本设计煤炭加工方案按三个级别筛分,由于5、9、13煤层平均含硫量1.45%,采用筛分及人工拣矸即可。

根据本井田的煤质情况、用户对煤质的要求,以及业主的委托,煤炭的加工定为筛分及手选工艺,其产品按+50mm、-50mm~+25mm、-25mm~0粒度分级。

根据上述原则,以及矿井的开拓(平硐开拓)、运输(1t标准矿车运输)方式,系统由受煤、储存、筛分手选及装车外运等部

分构成。

根据井口场地的总体布置,本设计地面生产系统单独布置在井口工业场地平硐井口南侧,整个系统工艺流程简单实用。

风井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东部边界中部的青冈附近,与矿井工业场地的直线距离约2.8km。风井工业场地标高为+1340.00m。场地内布置有抽风机房及配电室等设施。

排矸斜井工业场地及排矸场位于矿井工业场地东北约700m的宝宝上附近,利用冲沟作为排矸场地。排矸场弃矸标高控制在+1150m。排矸斜井工业场地布置有井口房、绞车房、配电室等设施,场地标高为

+1150.00m。

瓦斯抽采站工业场地位于矿井工业场地北西约100m,行政福利设施南西约120m的斜坡地带,场地标高为+1076.00m。场地内布置有瓦斯抽采站及配电室等设施。

在瓦斯抽采站工业场地南侧预留有瓦斯利用场地。

取水及净水站位于野那沟水库北部的水坝附近,与矿井工业场地的直线距离约2.2km。取水及净水站内设置有取水—净水站—泵房联合建筑、水池等设施。

布置于工业场地北东500m的白泥沟冲沟斜坡上,占用荒地,附近500m无人群居住。

2.5矿井供电、供水及供热

根据前述雷公山煤矿附近的电源条件,以及雷公山煤矿的电力负荷,雷公山煤矿采用35kV电压等级供电。在雷公山煤矿工业场地内建设一座35kV变电所,安装2×3.15MVA主变两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

其双回35kV电源线路一回35kV线路(LGJ-95/12km)引自中坪35kV变电所,另一回35kV线路(LGJ-95/18km)引自重新35kV变电所。

矿井地面配电采用10kV和~380/220V两级交流电压。一、二级用电负荷采用双电源供电。矿井地面共设5座10/0.4/0.23kV变电所(亭),1个10kV配电室。主井工业场地设置1座10/0.4/0.23kV变电所;办公区设置1座10/0.4/0.23kV箱式变电站;水源加压泵站设1座10/0.4/0.23kV杆上变电亭;排矸斜井设1座10/0.4/0.23kV杆上变电亭;风井场地设置1座10kV配电室;瓦斯抽放场地设置1座10/0.4/0.23kV变电所。

矿井井下供电电压为10kV、1140V、660V、127V四种电压等级。

矿井生产、生活供水以野那沟S3泉水作为水源,在野那沟净水站处理达标后通过DN200输水管道输送至工业场地净水站,经处理后送至工业场地500m3生活消防合用水池,静压供给工业场地生活、消防用水。

井下消防、生产用水以处理后的矿井井下排水作为水源,在工业场地井下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通过DN200输水管道沿井下巷道输送至风井场地400m3井下消防洒水水池,静压满足风井场地和井下用水点用水。

本矿井开采方案设计根据毕节地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不设置燃煤锅炉,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供热,待矿井瓦斯抽放稳定后,将建设

瓦斯电站,届时可利用瓦斯发电余热供热,消除了燃煤锅炉排烟对大气环境产生的污染。

2.6工程排污分析

2.6.1 废水

(1)矿坑水

雷公山煤矿井下水涌水量为4819m3/d,最大涌水量为13852m3/d。矿井水水质见表2-6。

表2-6 雷公山煤矿类比矿坑水水质 (单位:mg/l, pH除外)

指 标
pH
SS
CODCr
Fe
石油类
Mn

红堰煤矿矿井水
6.8~6.7
340~1282
19~20
38.68~39.82
0.1l
2.86~2.8

雷公山煤矿水质(类比确定)
6.8
500
50
40
0.15
3

处理后水质
6~9
30
20
1
0.05
2

GB20426-2006
6~9
50
50
1*
5
4


*执行DB52/12-1999《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

矿井水采用混凝沉淀+二级曝气+二级锰砂过滤处理工艺进行处理,矿井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规模按实际涌水量放大,处理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经消毒后一部分用于地面生产系统洒水降尘、瓦斯抽采站冷却用水、绿化用水,一部分深度处理达到《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的“消防洒水用水水质标准”后回用于井下消防洒水,多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入马家厂小河后入革木河最终排入鸭池河。

(2)生活废水及地面生产废水

工业场地生活污废水主要由浴室和洗衣房废水、食堂废水和厕所粪便污水等,合计排放量为242m3/d。食堂污水先经隔油处理后,与工业场地生活污水混合汇入生活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采用地埋式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生物接触氧化处理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后用于场区绿化或农灌,部分经场地排水沟排入马家厂小河,工业场地废水处理前后水质见表2-7。

表2-7 工业场地废水处理前后水质 (单位:mg/l)

项 目
SS
BOD5
CODCr
NH3-N
处理水量(m3/d)

处理前水质
180
150
200
25
250

预计处理后水质
65
15
80
12

GB8978-1996一级(表4)
70
20
100
15



2.6.2废渣

(1)煤矸石

按矿井能力、生产工艺计算每年排矸量为112.5kt/a,其中:矿井掘

进矸石为90kt/a,送矸石场堆放。

(2)筛选(手选)矸石

地面生产加工系统产生手选矸石22.5kt/a,送矸石场堆放。

(3)矿坑水处理产生煤泥约826.7t/a(干基),经压滤脱水后外售。

(4)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9.2t/a(干基),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生活垃圾场堆放。

(5)选矸楼除尘器收集的粉尘7.7t/a,掺入原煤中外售。

(6)生活垃圾

职工生活垃圾量132 t/a,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生活垃圾场堆放。

2.6.3废气

(1)矿井废气

根据本项目可研报告, 本矿为高瓦斯矿井,加强通风是防止矿井瓦斯聚集的有效措施。矿井初期采用分区式通风,矿井总通风量88m3/s。

从井下向地面排出的废气中, 除大量空气外,还含有少量甲烷(CH4)、二氧化碳(CO2)及粉尘等,对矿区环境空气有一定的污染影响。为此, 除应采取传统的通风和防尘措施外,应采取瓦斯抽放。

(2)粉尘

①井下作业主要产尘点见表2-8。

表2-8 井下主要产尘点浓度

工序
凿岩
爆破
装岩
溜子转载点
采煤机割煤

粉尘浓度

(mg/m3)
干式凿岩时

600~800
爆破时瞬间

可达数千
未喷雾洒水时

700~800
未喷雾洒水时

1000~1300
未喷雾时

>1000


井下产尘点采取喷雾、洒水、湿式打眼、回采工作面煤壁预注水等措施降尘,可达《矿井安全规程》及工业卫生的要求。

②地面储煤场扬尘约为4.6 t/a。

③煤炭装载扬尘

产品煤装卸量为45万t/a,煤炭装卸过程含水率按7%计算,本项目煤炭装卸扬尘量为9.84t/a。采取喷雾防尘洒水措施后,煤炭含水率按9%计算,产品装卸扬尘量为9.8 t/a。

④选矸楼扬尘

选矸楼振动筛设置集尘罩,粉尘产生量7.8t/a,设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98.8%,粉尘排放量0.13 t/a。

⑤道路扬尘

按本矿井产品煤全部运往黔北电厂估算,原煤道路运输扬尘量约13t/a。

2.6.4噪声

矿山噪声通常具有声强大、分布广、延续时间长等特点,在矿山使用的机电设备中大多为高噪设备,应针对不同性质的噪声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其噪声源声压级及防治措施见表2-9。

表2-9 常用矿山设备噪声源声功率级及防治措施

序号
污染物种类
污染源

特征
原始产生情况
污染防治措施
处理后排放情况

污染源
污染物

1
工业场地
压风

机房
噪声
稳态噪声声、非稳态噪声


98dB(A)
空压机进、排气口安装消声器,机房设值班室,机房采用隔声门窗,墙壁顶棚进行吸声处理
≤78dB(A)

2
坑木

加工房
噪声
100dB(A)
厂房设置隔声门窗,墙壁、顶棚设吸声结构,夜间不开机
≤75dB(A)

3
选矸楼
噪声
96dB(A)
设备基座减振,车间设隔声门窗,内设隔声值班室,主要设备设隔声罩
≤78dB(A)

4
提升

机房
噪声
90dB(A)
设备基座减振、房屋维护结构隔声
≤75dB(A)

5

瓦斯抽放站
噪声
95dB(A)
安装消声器,室内墙面吸声处理,隔声门窗
≤75B(A)

6
风井场地
通风机
噪声
100dB(A)
设置通风机房,进风道采用混凝土结构,出风道安装阻性消声器;通风机房内墙面及房顶采用吸声结构
≤80dB(A)


采取措施后可保证工作人员在噪声值低于80dB(A)的环境中工作,工业场地场界噪声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的Ⅱ类区标准要求。

































第三章 井田周围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

3.1.1 位置及交通

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位于贵州省黔西县花溪彝族苗族乡和中建苗族彝族乡,工业场地位于位于黔西县中建乡马家厂。矿区南北走向长5km,东西宽1~2km,面积为8.168km2。

雷公山煤矿煤矿距县城约44km,至毕节市150km(高速公路),至贵阳165km(高速公路),距拟建的黔西电厂30km,距黔北电厂25km有县道及乡道相通,交通较方便。

3.1.2 地形地貌

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属侵蚀低中山山地地貌和岩溶地貌。地势总的来说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起伏较大。最高点位于中东部的雷公山,海拔高程+1496.8m,最低点位于矿区西侧外围的田冲,海拔高程+1060m,相对高差一般300~350m。区内的地形与岩性、构造、风化剥蚀相关,碳酸盐岩地层呈峰丛洼地地貌,碎屑岩地层则表现为脊状山,冲沟发育,溶沟、溶槽、溶蚀洼地等岩溶个体形态发育多见。

工业场地附近为岩溶沟谷地貌,场区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海拔高程+1055m~+1080 m左右。

3.1.3 地质特征

(1)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二叠系茅口组(P2m)石灰岩;二叠系龙潭组(P3l)上部为灰~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夹煤层及薄层灰岩,下部为浅灰~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灰岩、煤层及粘土岩互层组成,厚160~220m,平均厚185m;长兴组(P3c)厚层状粉晶燧石灰岩,厚22~33m,平均厚28m。三叠系夜郎组(T1y)沙堡湾段(T1y1)为灰绿色、风化后黄褐色含钙质粉砂质泥岩,厚3.0~5.0m,平均厚4.0m;玉龙山段(T1y2)深灰~灰白色厚层

粉晶灰岩,上部及下部为鲕状灰岩及豆状灰岩,厚214~272m,平均厚240m;九级滩段(T1y3)紫红、青灰、灰白色薄~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含钙粉砂质泥岩,含钙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及薄层灰岩,厚155~228m,平均厚度192m。三叠系茅草铺组(T1m)为灰白-灰色薄-厚层细晶石灰岩组成,局部夹泥质灰岩,厚﹥400m。沟谷中零星分布第四系(Q)的残坡积,为含砾石、砂粒的亚粘土、粘土等。

(2)构造

矿区的构造位置位于安底背斜北段北西翼,基本形态为一单斜层,倾向280~310°,倾角30~39°,平均34°。在这一单斜层的基础上次级褶曲不发育,亦未见到有规模较大的断层存在。断层对煤层空间位置的影响很小。

3.1.4 水文特征

(1)地表水

区内主要河流为革木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为乌江上游鸭池河二级支流。矿区范围内从北向南有龚家沟小溪、猫猫冲小溪、小河沟小溪

(上游已建有野那沟水库,库容约有20万m3,现为当地农灌水源)和肖家沟小溪自东流向西全部进入革木河,革木河经25km后流入其下游的野纪(鸡)河,再经10km后汇入鸭池河。工业场地和排矸场大气降水顺地势流向马家厂小河经1~2km后入革木河。目前工业场地西马家厂小河水质清澈,流量仅25l/s左右,革木河杨家坡段流量0.5m3/s(2007.2.6)。经调查,革木河下游无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

(2)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矿区发育的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及碳酸盐类岩溶水三类。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Q)透水不含水岩组。岩性为坡积、堆积与残积成因的砂土、亚砂土和少量亚粘土、粘土,厚0~10m。零星分布于沟谷中。

②碎屑岩类裂隙水

贮存于三叠系夜郎组第三段(T1y3)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厚度192m,井田内未见泉点,富水性极弱。

二叠系龙潭组(P3l)碎屑岩类分布区,含水性弱,赋水中等~贫乏。井田内见泉水点1个(S6),枯季流量0.125L/s(2004.4.11),丰季流量0.275L/s(2005.8.13)。ZK401孔抽水涌水量为0.140L/s~0.235L/s,平均0.198L/s;单位涌水量0.0087L/s·m~0.00598L/s·m,平均0.00703L/s·m。含碎屑岩类构造与风化裂隙水,富水等级贫乏。

③碳酸盐类岩溶水

井田及整个中金矿区内发育有三套碳酸盐类岩石岩溶水,有三叠系茅草铺组(T1m)、夜郎组与长兴组(T1y1+2+P3c)和二叠系茅口组(P2m)岩溶含水岩组。

茅草铺组岩溶含水岩组(T1m),薄-厚层细晶灰岩,局部夹泥灰岩。出露厚大于400m。分布于井田及整个中金矿区西侧,井田内出露面积2.04km2。该岩组与井田西侧外的革木河距离较近,由于革木河的深切(河面标高约+850m),该岩组内的地表及地下水均很快泄入革木河中,故该组在井田分布地段内未见泉水点。

夜郎组第一、二段及长兴组岩溶含水岩组(T1y1+2+P3c),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薄至厚层细-微晶石灰岩、燧石石灰岩,局部夹泥灰岩,厚285m。分布于井田中部,呈近南北向的带状产出,出露面积2.14km2。井田内出露泉点2个(T1y1及T1y2段内各1个),流量分别为0.25L/s(S7,枯水期2004.11.6测)及3.5L/s(S5,丰水期2004.6.8测)。ZK502孔三段混合抽水的涌水量为0.046L/s~0.102L/s,平均0.074L/s;单位涌水量0.00321L/s·m~0.00323L/s·m,平均0.00322L/s·m。含岩溶裂隙水。根据区域资料,本含水岩组钻孔涌水量(Q)应为2.315~5.787 L/s。本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属强富水岩组。

二叠系茅口组岩溶含水岩组(P2m),厚层石灰岩,顶部为燧石灰岩,分布于井田东侧,呈带状产出,出露面积约1.50km2。井田内

出露2个泉点,即位于野那沟的S3及S4泉点(S3,层位P2m,枯季平均流量34.50L/s,丰季平均流量114.17L/s,丰枯比3.30;S4,层位P2m,枯季平均流量18.72L/s,丰季平均流量42.38L/s,丰枯比2.26)。本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属强富水岩组。

(3)地下水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

本区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潜水的埋藏深度是随地形起伏而变化的。地势高地下水埋藏就深,反之就浅。根据钻孔静止水位的实测,地下水流向总的为自东向西。地下水埋藏标高在井田东侧为1300~1380m;西侧为:1115~1220m。

由于乌江支流鸭池河的次级支流革木河流经矿区西侧,鸭池河河面标高+800m,革木河河面标高+850m,因此,井田及整个中金矿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均以该河水面为基准面自东向西排泄。

3.1.5 气候、气象

黔西县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35.4℃,极端最低气温-10.4℃。年活动积温4172.3℃,年平均降水量1005.9mm,年日照时数1348.9小时。年无霜期264天。因地势地貌的影响,小气候差异明显。春旱、倒春寒、冰雹、夏旱、秋绵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出现。

3.1.6 土壤、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1)土壤

井田附近主要土壤属为黄壤、石灰土和水稻土,工业场地土壤为山地黄壤和旱地。

(2)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黔西县植被属石灰岩山原绿栎林、长绿落叶混交林及马尾松林,代表植被为石灰岩常绿阔叶林,次生藤刺灌丛和禾本草,蕨类为主的山地草坡,还有次生的马尾松林及常绿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较脆弱。

矿区附近分布有杉、松等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村寨中人工栽种有桃、李、樱桃、核桃、梨、椿、桦、楸等树木以及竹等草本植物。人工植被主要为旱地农田植被,主要种植有玉米、水稻、小麦、马玲薯、大豆,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

该区野生动物常见有蛇、野兔、松鼠、隼、猫头鹰、果子狸等。

3.2 社会环境

矿区及附近村寨有龙凤村、民主村,分布及人口情况见表3-1。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仅1000元左右, 经济较落后。

表3-1 矿区及附近村寨人口情况


村寨
户数
人口
备注

龙凤村
三家庙
84
276
矿区南部边缘

麻窝寨
25
120
矿区南东部外

于家麻窝
10
50
矿区南部边缘

肖家沟
15
60
矿区西南部边缘

岩脚
30
105
矿区南东部边缘

周家垭口

(应岩)
38
180
矿区南部

大水井
27
124
矿区东部边缘外

周家湾
17
65
矿区中南部外

关家坡
10
55
矿区西部边缘

野那沟
30
150
矿区中部



野那沟小学

200
矿区东南部

民主村
杉坪
51
201
矿区中部西侧边缘

田湾
25
120
矿区中部西侧边缘

学堂屋基
8
42
矿区中部

羊伙闹
8
40
矿区中部西侧边缘

沙坝
54
198
矿区北东部

白岩脚
10
50
矿区北东部

大高寨
5
21
矿区北东部

高寨
56
228
矿区北西部外

母家寨
20
80
矿区北部外


马家厂工业场地南东侧(公路东侧)有5户25人,南东侧250~350m有25户124人,南部25m有3户居住,工业场地南西侧200m(马家厂小河西岸)有6户25人。在行政及生活福利设施北侧100~200m有12户60人。救护中队300 m距离无人群居住。

排矸场西侧500m外宝宝上一带有5户村民居住。

风井场地300m范围无村民居住。

项目区域及附近无文物保护点和古树名木。

3.3 建设项目附近主要污染源调查

项目附近主要污染源主要为村民燃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公路少量运输扬尘和运输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4 区域环境功能划分

3.4.1 环境空气

黔西县不属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根据《黔西县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评价区环境空气属《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3.4.2 地表水环境

根据《贵州省毕节地区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管理规定》,废水受纳水体马家厂小河和革木河属《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执行Ⅲ类标准。

3.4.3 地下水环境

目前,黔西县尚未进行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区应划为三类区,执行Ⅲ类标准。

3.4.4 声环境

雷公山煤矿工业场地区域属居住、工业混杂区,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属2类区,执行2级标准。

以上功能区划己经贵州省毕节地区环境保护局文件毕地环发(2007)72号《关于对贵州省黔西县中金煤矿区雷公山煤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予以确认。











第四章 国家产业政策与规划的相容性分析



4.1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的相容协调性分析

4.1.1与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本矿井为新建矿井,设计规模45万吨/年,生产过程中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机械化程度高。开采煤层硫分含量低于3%,煤炭全部供具有脱硫设施的黔北电厂或黔西电厂,矿井的开发符合煤炭开发产业政策。

4.1.2与区域煤炭开发规划相容协调性分析

雷公山煤矿属《贵州省黔西县煤炭开发规划》中探矿权设置的新建矿井之一,其规划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本矿井井田境界符合总体规划。

4.1.3

与环保技术政策符合性分析

(1)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政策符合性

雷公山煤矿设计开采煤层平均硫分均低于3.0%。属产业政策允许开采范围,且主要开采的5、9、13煤层平均含硫量为1.45%,煤炭全部供具有脱硫设施的黔北电厂或黔西电厂,故本矿井建设不配套建设洗煤厂,生产前期也不建设供热燃煤锅炉,而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供热,也

符合毕节地区有二氧化硫排放的要求。

为保护当地地下水资源,评价建议对15煤层开采进行优化论证,而14燃层为高硫煤层,禁止开采,体现了政策的符合性。

(2)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符合性分析

雷公山煤矿不属于环发[2005]109号中规定禁止和限制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区域,雷公山煤矿不属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禁止和限制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

4.1.4与黔西县总体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黔西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不属于黔西县规划区。

4.2工业场地选址环境可行性与工业场地优化

4.2.1工业场地比选

根据矿区井下开拓方案并结合矿区范围内地形地貌、外部建设条件、水文地质、资源储量和煤层赋存等条件,设计单位在井田外部初选出陶家垭口、马家厂以及宝宝上三个平硐开拓的井口和工业场地方案。其特征见表4-1。

表4-1 工业场地比选及环境可行性对比

序号
场址
马家厂方案
宝宝上方案
陶家垭口方案

1
位置
中建乡北约1.5km处的马家厂
中建乡北约2.2km处的宝宝上后面的沟槽内
中建乡北约1km处的陶家垭口

2
占地情况
占地8.0805hm2

其中:农用地5.78775hm2(耕地1.1649hm2、林地4.6228hm2),未利用地2.2928hm2。
占地9.65hm2

其中:农用地9.4hm2(耕地9.4hm2、建设用地0.25hm2),涉及占用基本农田9.4hm2。
占地9.7hm2,其中:农用地8.2hm2(耕地8.2hm2、林地1.5hm2)涉及占用基本农田8.28hm2。

3
地形条件
较宽阔
较狭窄
较宽阔

4
工业场地布置
有利于工艺布置
只能布置生产区与辅助生产区,而行政生活福利区布置在马家厂,管理不便
有利于布置

5
对井巷工程布置的影响
有利于井下平硐开拓
井口比马家厂高15 m,不利于井下开拓。
井口比马家厂高15 m,不利于井下开拓

6
地面运输距离
平硐方案较长
平硐方案最短,运距比马家厂方案短700m
平硐方案较长,地面运距最长

7
矸石堆场选择及影响
矸石堆场上游汇水面积小,产生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小。
矸石堆场位于其上游,对工业场地存在较大风险。
矸石堆场上游汇水面积大,存在产生滑坡和泥石流的较大风险。



8
拆迁情况

拆迁一所小学
不拆迁

9
对村民的影响
有一定影响
影响较大
影响较小

10
排水方案
排入马家厂小河
排入马家厂小河
排入马家厂小河

11
环境可行性
可行
较可行
较可行

12
环评意见
推荐
不推荐
不推荐


通过比选,评价认为马家厂工业场地方案是环境上可行和最优的。

4.2.2工业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及优化建议

矿井工业场地分区布置为生产储运区、辅助生产区以及行政生活福利区。

(1)生产储运区主要由窄轨铁路站场、翻车机房、皮带走廊、筛选车间及装车仓、手选矸石装车仓、储煤场、装载机房、汽车地磅房等设施组成。生产储运区主要布置在场区的南东部,装车仓及储煤场靠近中建至禹谟公路以便于煤炭装车外运。主平硐井口西侧布置井口联合建筑,井口联合建筑内设置有任务交待室、更衣室、浴室、矿灯房等设施。在井口联合建筑西侧布置供热房。

(2)辅助生产区布置在场区中部,主要由机电设备修理车间、材料库、坑木加工房及支护材料场、机车充电室及检修室设施组成。

(3)行政生活福利区布置有办公楼联合建筑、班中餐厨房及食堂、汽车库、门卫室、摩托车棚等设施。单身宿舍区布置于办公区的北东侧。在南西侧布置瓦斯抽放站与综合利用设施。

(4)井下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布置于场区的北东部。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布置紧凑合理,人流与货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总图布置是较为合理的。

4.2.3工业场地优化建议

(1)为便于矿井水处理,建议将井下水处理站设置于井口联合建筑南西侧。

(2)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也应与井下水处理设施平行布置,确保将井口联合建筑等的生活污水引入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3)由于储煤场南侧和东侧都有村民居住,为避免扬尘对其产生污染影响,建议设计优化储煤场的布置,减少对村民的影响。











第五章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1.1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⑴施工期主要噪声源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于地面建设和井巷建设。地面建设包括工业场地建设、排矸场建设、原煤筛分系统等。

施工期主要噪声源源强见表5-1。

表5-1 施工期主要噪声源强度值

序号
噪声源
噪声级dB(A)
备注

1
推土机
85
距声源3m

2
挖掘机
84
距声源5m

3
混凝土搅拌机
91
距声源3m

4
振捣机
87
距声源5m

5
电锯
103
距声源1m

6
吊车
76
距声源8m

7
升降机
78
距声源5m

8
扇风机
92
距声源1m

9
载重

汽车
85
距声源7.5m


⑵施工期噪声预测表明,在距离噪声源100m处,各个噪声源产生的噪声值为50.0~61.0dB(A);在距离噪声源200m范围处,各个噪声源产生的噪声值为44.5~53.0dB(A),施工场地电锯对声环境的影响最大。

施工机械与场界距离小于20m时,施工机具产生噪声在场界处容易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施工过程中,距主要施工机械100m区域昼间噪声易超标,距主要施工机械200m区域夜间噪声易超标。

本矿井在施工期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不施工,一般不会对工业场地附近马家厂、青杠脚部分村民产生明显噪声影响。

5.1.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建设区域植被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和绿化设施的完善,这种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随着施工场地开挖、填方、平整,原有的表土层受到破坏,土壤松动,施工过程中由于挖方及填方过程中形成的土堆在不能及时清理,遇到较大降雨冲刷,易发生水土流失。施工中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时清理施工场地,遮盖砂、石料堆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修建截排水设施,设置沉沙池,以减少水土流失。

随着施工期结束,建设场地被水泥、建筑及植被覆盖,改变了因农业耕作等造成的土体扰动而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的现状,有利于消除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

5.1.3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面扬尘污染,污染因子为粉尘。

对整个施工期而言,施工产生的扬尘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阶段,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风力起尘和动力起尘,其中风力起尘主要是由于露天堆放的建筑材料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土,由于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力扬尘。动力起尘主要是在建材的装卸、搅拌过程中,由于外力而产生尘粒再悬浮而造成,其中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最为严重。

限速行驶及定时清扫道路、保持路面清洁,同时适当洒水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手段。

施工期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由于风力吹蚀作用会产生风力扬尘。降低施工场地风力扬尘的措施是,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料场一定的含水率及减少裸露地面。

5.1.4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有矿井建设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施工废水通过设置沉淀池经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洒水防尘,部分外排,对水环境影响小。

工业场地施工区设置旱厕,收集粪便作为附近农田的肥料,对水环境影响小。

5.1.5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⑴施工期的固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废渣

土及废弃的各种建筑材料等;水泥等包装材料、设备包装箱和油漆、涂料容器等废物。

施工废渣土及废弃的各种无毒建筑装饰材料不外排;水泥等包装材料、设备包装箱等废物,采取分类回收后对其环境的影响小。

装修阶段产生的油漆、涂料容器等固体废弃物,堆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遇雨水冲刷,还将会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因此,对这类固体废弃物要严加管理,定点堆放,交由厂家回收,及时清运,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通过定点收集,送入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堆存,对环境的影响小。

5.2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5.2.1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⑴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施工场地平整和结构施工阶段,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为防止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噪声值大于85dB

(A)的设备只限于白天作业,严禁在夜间22:00~次日6:00施工。混凝土必须连续浇注时,应当提前向当地环保部门办理夜间施工手续并告知周围居民。

⑵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和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大的现象发生。设备选型时,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取噪声小、振动小、能耗小的先进设备。

⑶合理布局施工场地,比较固定高噪声设备,如混泥土搅拌机布置在工业场地中部,同时对搅拌机应设在临时建筑房内。

⑷加强车辆运输管理,运输任务尽量安排昼间进行,经过居民点时禁止鸣笛。

5.2.2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①建设单位应结合本矿井工程施工期占地、植被破坏情况,认真做好工程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建设工作。

②完善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设立环境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

⑵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①施工中不得将临时堆放的土石方任意弃置,以免遇强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在地面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③对于各工业场地及道路施工区,水蚀强烈,为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应考虑采取设置排水沟等相应的工程措施。

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①设计阶段要优化总体布局,要尽量少占用林地、灌丛、天然草地等植被较好的地块,减少对表土和植被的破坏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②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尽量将施工临时用地布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

③保护和利用好表层的熟化土壤,施工前把表层的熟化土壤集中起来;待施工扰动

结束后,再覆土于新塑地貌区,以利于植被恢复。

5.2.3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施工时地表开挖以及施工机械产生的粉尘、废气对环境空气造成污染,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如下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

⑴合理的施工组织,尽量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土石方开挖及时送至填方处,并压实,以减少粉尘的产生;场区地面的硬化与绿化应在施工期同步进行。

⑵加强施工机械的使用管理和保养维修,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缩短工期,降低燃油机械废气排放,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⑶对开挖区域要加强地面的清扫,防止尘土四处洒落;对运输车辆在驶离作业点时,对车身进行清洗;严禁车辆超载超速行驶,以防止运输中的二次扬尘产生。

⑷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和其它细颗粒散装原料,应贮存于库房内或密闭存放,避免露天堆放,对洒落的水泥等粉尘及时清扫。细颗粒物料运输采用密闭式槽车运输,装卸时要采取措施减少扬尘量。

5.2.4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⑴工业场地地面设施建设各个施工场地产生的施工废水设沉淀池处理后,循环使用,剩余部分达标排放。

⑵提前建设矿井水处理系统,井巷工程建设初期产生的施工废水可以通过沉淀池处理后回用,多余的排放,井巷工程建设后期,矿井水涌出量增加,矿井水经过矿井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作为施工场地的施工用水或者达标排放。

⑶在施工生活区设旱厕,收集粪便作为附近农田的肥料。

⑷工业场地四周设排水沟,减少地表径流冲刷施工场地,从而减轻施工场地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5.2.5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理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进行处理。

⑴工业场地、采煤巷道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矸石用于回填工业场地,总体上实现挖填平衡,多于的部分通过矸石运输巷道,送矸石场堆存,通过对矸石山设置拦矸坝、防洪、场区雨水的导排系统等措施后,施工期的土石方及掘井矸石处置对环境影响小。

⑵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送入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堆存,对环境的影响小。















第六章 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6.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工业场地排水经马家厂小河进入革木河,现状监测表明:马家厂小河马家厂断面、革木河长岭岗断面、革木河杨家坡断面各监测指标均未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及参照标准,当地水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6.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预测表明,工业场地废水在正常工况下排放时马家厂小河C

ODCr预测值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中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要求,Fe、Mn超过表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要求;革木河SS、CODCr、石油类预测值达到表1要求,Mn超过表2要求,Fe未超标。非正常工况下,马家厂小河所有预测值均超标,革木河除石油类外,其余预测值均超标,对地表水会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6.3地下水现状及影响分析

6.3.1地下水现状评价

由于受到农业灌溉的影响,宝宝上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中SS、高锰酸盐指数、NH3-N和细菌学指标均超过GB/T14848-93《地表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6.3.2地下水影响分析

矿井开采对井泉疏干影响分析详见生态影响评价专题。

若矸石堆场淋滤水不经处理直接外排,渗入地下会对宝宝上泉点造成污染影响,因此,矸石堆场淋滤水必须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第七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影响分析



7.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现场调查表明:评价区无大的工业企业环境空气污染源,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为井田内及井田附近居民采暖、炊事燃煤所产生的烟尘、SO2,由于居民采暖、炊事燃煤产生的废气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均较小,加上周

边植被对环境空气的净化作用,居民燃煤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因此,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能够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

7.2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建设燃煤锅炉,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进行供热,后期采用瓦斯发电站进行供热,因此,本项目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储煤场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和排矸场产生的颗粒物和少量二氧化硫。

7.2.1地面储煤场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

储煤场煤堆表面干燥时,遇大风天气时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主要影响工业场地范围,对工业场地外的影响较小,采取本报告提出的防尘措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小,

7.2.2煤炭装卸及筛分楼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

煤炭装卸及原煤输送至筛分楼后在筛分、破碎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煤尘,在大风天气时易出现粉尘飞扬,对工业场地周边环境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通过采取喷雾防尘洒水,胶带运输机栈桥采用封闭式,在厂区内空闲地及区外积极植树种草,转载点、卸煤漏斗等煤尘较大处设置除尘装置,振动筛设置集尘罩和袋式除尘器等措施后,煤炭装卸及筛分楼扬尘对环境空气影响小。

7.2.3矿井通风废气的影响分析

井下废气经通风机排至地面,废气中粉尘(以气溶胶形式存在)及甲烷气对通风井附近环境空气有一定的污染影响

,粉尘(主要是煤尘)由于含尘气流的运动,使尘粒随风飘移,飘落在植物表面,影响其光合作用,抑制植物生长。在采煤过程中采取井下洒水防尘措施后,矿井通风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范围小。

7.2.4煤炭运输对运煤公路沿途村寨影响分析

场内煤炭运输胶带均设置在走廊内,煤炭在场内的输送均在封闭环境中完成,场内煤炭输送过程煤尘对环境空气影响小。

运煤公路路线起点从矿井工业场地~中建~中坪~重新~黔西电厂或黔北电厂。运煤公路沿途经中建~中坪~重新等乡镇和沿途自然村寨,煤炭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扬尘,会对运输公路沿线产生煤尘污染影响。

通过加强公路建设和维护,随时修整填补破损的部分路段,保持平整良好的运输路面;运煤汽车不超载,煤炭压平加盖蓬布,车厢经常检查维修,严实不漏煤;在公路两则种植乔木林带;定期清扫,保持路面清洁无积灰,并配洒水车定时洒水等措施后,煤炭运输对运煤公路沿途村寨环境空气影响小。

项目区目前的运输道路等级低,为乡村公路,路面较窄,承载能力也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应抓紧着手进行运煤公路的改造工作,按重载公路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同时,运煤公路改造中应尽量避让现有村寨,以减轻运输噪声和扬尘对村寨的影响,对运煤公路采取栽种速生常绿阔叶树种进行道路绿化。



















第八章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8.1 固体废物种类

本项目各类固体废物排放情况见表8-1。

表8-1 各类固体废物排放情况统计

序号
固体废物种类
产生量(t/a)
处置方式
排放量(t/a)

1
采掘矸石
90000
临时定点填沟堆弃
0

2
筛选矸石
22500
矸石堆场堆存
0

3
矿坑水处理产生煤泥
826.7(干基)
回收利用
0

4
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
9.2(干基)
垃圾场填埋
9.2(堆存)

5
单机除尘器收集粉尘
7.7
混入产品煤中
0

6
生活垃圾
132
垃圾场填埋
132(堆存)


合 计
113475.6

141.2(堆存)


8.2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1)煤矸石处置:项目建井期矸石主要用于工业场地平整,场外道路填方;初期矿井开采及筛选矸石运往矸石场堆存,正常运营后煤矸石主要考虑综合利用。

(2)矿坑水处理产生煤泥:该煤泥具有一定的热值,经压滤机压滤后综合利用,不外排。

(3)筛分楼破碎机除尘器收集粉尘混入产品中外售。

(4)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及生活垃圾:通过配备垃圾车定时清运,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进行统一处置或运到指定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堆存处理。

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