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知行并举_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世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并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应该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情境、过程、方式、情感、有效

【正文】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将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因此,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当下,有不少数学教师为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要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该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要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2、情境应该体现一定的时代气息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体现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进步,关心国家发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创设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将时事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来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

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提高兴趣,激发参与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有一位老师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她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自己心中的答案。第二次,她告诉学生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她告诉学生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种情境的设计,既准确地把握了教学起点,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仍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好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问题的疑难处、意见的分歧处,在知识和方法归纳概括的时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例如,在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个的设问,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从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

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之类的活动。对于同一个问题,我总爱问“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合理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汲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以其能较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发现能力等优点,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主动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如教学“量长度”这一课时,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学生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下自己的头发来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