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说课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在五光十色的词汇大观园中,盛开着一朵绚丽的语林奇葩——优美词语,它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加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后,结合我所教学生年龄的实际,我选择了优美词语积累作为切入点,利用中华传统语言精华,逐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优美词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如果我们能准确地使用优美词语,一定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凝练。而通过优美词语积累,可以使学生了解优美词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界,增加知识,为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打下基础。然而,在指导学生进行优美词语积累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不少问题,并不断改进,终于找到了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积累优美词语的有效方法。
词语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阅读教学和写话教学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处于“鸡肋”地位,它的教学过程还是“三步曲”——认读、理解、巩固,教学目标还停留在扫清阅读中的认读障碍,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而已。即便在公开课中,也是很难听到词语教学这一块的,原因很简单,词语教学很难出“彩”,既无彩,何用之!然而在阅读、作文课上,老师煽足了情,学生铆足了劲,可是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憋出来了,也是干巴巴的词语,短短的句子,毫无味道可言。我们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孩子们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让教学也能做到有声有色呢?
一、重视课内积累与运用。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让词语成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自己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需要带领孩子们沉入到词语的感性世界,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1、创设语境,潜心涵咏
同一个词语,有人教得“冰冰凉,透心凉”,而有人则会教得“农夫山泉有点甜”!究其原因,前者脱离语境,为教词语而教词语,以词解词,解得学生茫
茫然不知所以然,说过了读过了也就“过”了,并没有在头脑中留下多少词语教学的痕迹,下次遇见了还是茫然。后者则能把一个个看起来冷冰冰毫无联系的词语赋予它情感的色彩,当然,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抒发情感的色彩。这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就会鲜亮起来,飞扬起来,它们不再是单个的词语了,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意象进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有了感情色彩的语境中反复涵咏,用心体会,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已经不再是那单调枯燥的词语而是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甚至电影了!有了这个过程,孩子们自然能感悟到这些个词语的温度、高度与深度。如在《丑小鸭》中“啄”字的教学,窦桂梅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师:鸭子、公鸡们欺负丑小鸭有一个“啄”,课文里还有个“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
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鸭妈妈的的“啄”表现了对丑小鸭的疼爱。
师:是怎样的“啄”? (是疼爱的“啄”,是轻轻地“啄”。)
师:鸭子、公鸡欺负小鸭的“啄”是怎样的“啄”?(狠狠的,无情的,讨厌的)
一个“啄”字被窦老师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孩子们回到文本中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其丰富的内涵,从而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读出了词语的味道。
2、想象画面,生动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词语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来读词语,让词语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不会被忘记,才容易被提取,被运用。在《两只鸟蛋》中“焦急不安”是重点词语,孩子们要真正从内心去体会鸟妈妈的焦急不安是比较难的。在我校杨子丹老师的课堂上她是这样处理的:让孩子们想象鸟妈妈回家不见了它的宝贝——两只鸟蛋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有孩子说:鸟妈妈会扇着翅膀到处寻找自己的宝贝,它会边飞边喊自己宝贝的名字;有孩子说:鸟妈妈会用向自己周围的邻居打听自己孩子的下落,没有消息时鸟妈妈是多么的焦急难过啊;还有孩子说:鸟妈妈会一边飞一边伤心地喊:“孩子!孩子!我的孩子!你在哪里?谁抱走了我的孩子,
快还给我!”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鸟妈妈的“焦急不安”,连老师也不禁皱起眉头替鸟妈妈焦急起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什么叫做焦急不安。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入境地读,既读出了词语的内涵又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从他们口中读出的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了。
3、找准美词,反复诵读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诵读。尤其是诗词,更是高声诵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了。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语言优美,句段精彩,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而诵读是积累词语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诵读是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一种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具有其他学习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文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最优美的词语,自己反复地读,认真体会、感悟这些词,把他们读成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场面、一个故事。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有所获,读有所乐。如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有一些描写灯光色彩的词语,孩子们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这些描写灯光色彩的词通过自己想象画面诵读,和同桌分享读,小组比赛读、全班表演读,通过这种形式把这些词语积攒起来。经常进行这样的诵读积累,孩子们积累的词语就会越来越多,日后孩子们日记还是作文里遇到描写灯光及其色彩的场面,孩子们就有话可说了。
4、说话中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运用的积累终究是无水之鱼,无根之花。没有运用,积累再多的词汇是“死”的,并没有真正让这些词鲜亮起来、飞扬起来。哪怕孩子们读得再多,抄得再好,如果没有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积累再多词汇也是徒劳的。在教学实践中,积累是基础是前提,运用则是积累的强化和发展。从孩子们入学开始,老师要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词句训练,即使在刚入学的拼音教学阶段都是有“话”可说的,课文中每一幅插图都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即使是同一种事物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既可以说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还可以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孩子们由词语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慢慢地说,一点一点地说。“口语交际”、“课前三分钟”“小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