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陷落柱探查与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线 视 电 阻 率 断 面 图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940
9煤
940
920
920
900
900
880
860 16煤大巷
840
突水点
880
16煤
860
奥灰顶界
840
820
820
岩溶陷落柱的成因是以奥灰岩层中地 下水的强烈交替为条件,岩溶发育为 基础,岩体自重重力、地应力集中以 及溶洞内的真空负压三重作用为动力, 经过迅速垮落、间歇、溶蚀、搬运、 塌陷、冒落等周而复始过程,分阶段 逐步形成陷落柱。
3)陷落柱的基本特征
(1)平面上陷落柱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或者是扁圆形的 陷落盆地。外围的岩层产状正常而连续,盆地中常常被不 同地层的岩煤的碎块填充,无层序,混乱堆积。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热力岩溶说,陈尚平(1993)
燕山期火成岩体和热液的侵入,造成 残热水和地下水复杂的循环和溶蚀作 用。高温高压的热水可极大地提高碳 酸钙的溶解度。热水岩溶的起始点是 从矽卡岩成矿热液生成铁矿后残热水 进入碳酸盐岩开始的,这样就可以生 成高度极大的岩溶洞穴,而且不受地 壳升降与侵蚀基准面变化的影响。当 地层褶皱隆起时,洞穴塌陷形成陷落 柱。
岩溶陷落柱探查与治理
主要内容
1概论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2 陷落柱分类 1.3 陷落柱对煤矿安全的危害 1.4 典型陷落柱突水淹井案例
2陷落柱探查方法
2.1 “中间层”综合水文地质试验 2.2 物理探查 2.3 陷落柱发育区预测技术 2.4 巷道掘进与工作面回采陷落柱探测
CaCO3溶解试验主要结论:
(1)CaCO3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降低,但达到超临界状态时, 溶解度又大幅度提高; CaCO3溶解 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升 高到超临界状态时,升高速度剧 增。
(2)超临界水对CaCO3 溶解度是 近临界水的近2倍,又因为超临界 水对CaCO3的溶解度与时间无关, 可以推测超临界水对石灰岩的溶 解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
第三阶段:第一层溶洞继续坍塌扩 大.上覆非可溶性岩层塌陷。形成 岩溶陷落柱,当地壳继续上升,地 下水位继续下降时,第二层溶洞也 可能开始坍塌、这样,两层溶洞坍 塌连接起来,使非可溶性岩层塌陷 更深。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真空吸蚀说,徐卫国 (1972)
在相对密封的承压岩溶网络地下 水中,由于地下水的排泄或地壳 局部的升降等,引起岩溶腔内地 下水大幅度下降,当水位低于岩 溶腔口表面,即岩溶腔内水体由 承压转为无压时,在岩溶腔内水 面与岩溶盖层之间出现空穴,即 岩溶空腔。逐渐增大的岩溶空腔 必定转化为低气压状态,形成真 空腔(或称负压腔),在真空腔 内不断下降的水面犹如巨型吸盘, 强有力的抽吸着上面岩层向下塌 落,最终形成陷落柱。
乌海骆驼山16煤回风巷 邢台东庞矿2903工作面 皖北任楼矿7222工作面
肥城国家庄北大巷 徐州张集矿-300水平轨下山 峰峰九龙14123N工作面
焦作李封矿东18 辉县吴村矿32031工作面 安阳铜冶矿103工作面下顺槽
最大突水量 /m3•min-1 2053
1083
1167 576 550 402 120 120 40 23
900
880
16煤
880
860
原始导升高度
860
840
奥灰顶界
840
820
820
800
800
780
780
奥灰含水构造
760
760
740
740
720
720
700
700
680
680
660
660
640
64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2.1 “中间层”综合水文地质试验
所谓“中间层”指开采煤层与 奥灰之间的薄层灰岩(或砂岩) 含水层,由于导水陷落柱贯通 “中间层”含水层,两者势必发 生水力联系。
井下涌水量大且衰减较小,直至 稳定,水质呈现奥灰水质特征。
以煤系薄层灰岩(或砂岩)含
奥灰水位
水层研究对象,开展井下放水试
验,观测煤系薄层灰岩(或砂岩)
2.2 物理探查
16号煤层附近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图
13
线 视 电 阻 率 断 面 图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1000
1000
980
980
960
960
940
9煤
940
920
920
900
2.2 物理探查
(1)三维地震 一般情况下,陷落柱内常常是松散充填物,而周边是正常的岩层,
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密度与速度差异,这就为地震波的识别提供了 物性前提。
图8 三维地震解译陷落柱示意图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2 物理探查
异常体
隐伏构造体的空间形态
2.2 物理探查
瞬变电磁法勘探是一种电法勘探手段,通过对目标体探测获取视电阻率 数据,分析视电阻率异常区范围,推测陷落柱含导水性。该方法不能探测 陷落柱的边界,无法确定视电阻率“异常区”的性质,通常在三维地震基 本确认陷落柱的情况下,采用该方法探测分析陷落柱的含导水性。不含导 水陷落柱由于结构松散、岩石破碎,变现为高阻特征;含导水陷落柱表现 为相对正常的证的低电阻率,这就是瞬变电磁探测的物性基础。
3陷落柱治理技术
3.1 三段式封堵 3.2 “堵水塞”建造 3.3 陷落柱与突水水源封堵 3.4 不(含)导水陷落柱处理 3.5 效果评价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陷落柱是1937年德国人在井陉 煤矿误作“环形断层”首先提 出的,后因其无序的内部结构, 而被称为“矸子窝”、“无炭 柱”、“塌陷柱”。1944年日 本技术人员将其定名为“陷落 柱”。
中间层水位
含水层与奥灰含水层地下水流畅
变化,圈定奥灰低水位与“中间
层”含水层高水位重叠“异常
区”,同时进行示踪剂连通试验,
确认奥灰水与“中间层”含水层
的水力联系,井下向“异常区”
施工验证钻孔,进一步确认“异
常区”的性质与具体位置。范各
庄矿通过此方法确定了3个导水陷 中间层放水试验圈定陷落柱示意图
落柱。
缓慢升降、间歇性上升 特别显著、伸展性强
箕状断陷盆地 数量较多 十分发育 发育程度好、 滑动强度大
缓慢升降、间歇性上升 较显著,水平伸展作用较 强
地堑式盆地
数量较少 比较发育,张性、压扭 性断裂并存 发育程度较好、 滑动强度较大
升降快、幅度大、 水平挤压作用强
拗陷盆地或向斜 盆地
没有 不够发育,压扭 性断裂较多 不发育或滑动强 度弱
区段
指标体系
岩溶作用
岩溶发 与岩溶率
育程度
溶洞数量规模

溶 区域构造背景



井田构造形态
地质构

造因素
褶皱发育


张性断裂发育

滑动构造特征
地下水 径流
补给排泄条件
发育区段
较发育区段
不发育区段
岩溶作用强、岩溶率高
岩溶作用较强、岩溶率 较高
岩溶作用弱、岩 溶率低
溶洞多、规模大
溶洞较多、规模较大
溶洞少、规模小
800
奥灰含水构造
800
780
780
760
760
740
740
720
7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2.3 陷落柱发育区预测技术
研究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已有陷落柱数据库,研究陷 落柱发育分布规律,开发陷落柱预测软件,陷落柱发育区进行宏 观预测。
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断层运动,使裂隙逐渐扩 大。于是大量岩溶水汇集其中,不但进行化学溶蚀,而且 进行机械侵蚀作用,顶部和两侧岩层坍塌形成溶洞;第二 阶段是溶洞再扩大并形成第二层溶洞,由于地壳上升溶洞 也随之扩大,还会发育第三、四层溶洞;第三阶段是上覆 非可溶性岩层的塌陷,形成陷落柱。当地壳继续上升,地 下水位下降,不仅第一层溶洞坍塌,第二层溶洞也开始坍 塌。这样坍塌不断增长,当两层溶洞的位置接近一条垂直 线时,则有可能连接起来,陷落柱的高度增大,这就是为 什么有些陷落柱高度达数百米的原因。
1)矿井内隐伏陷落柱埋藏隐蔽、分布孤立、导水通道规模大, 且与奥灰强岩溶含水层相通,一旦发生透水,往往是重特大事 故,造成被淹,甚至人员伤亡。因此,隐伏导水陷落柱的探查 一直是防治水工作者长期攻关的课题。
2)未揭露的导水陷落柱从奥灰顶界面发育至煤系地层,并与 开采煤层顶底板含水层沟通,成为煤系含水层的强大补给水源, 在这些含水层中若井项工程揭露与陷落柱有联系的导水裂隙时, 则会发生突水,不仅增加了矿井涌水量,而且威胁着矿井安全。
(2)陷落柱的纵向上总体形态一般是上小下大的不规则 柱形,顶部多发于有一定规模的空腔,中间为松散充填物, 基底为奥奥系石灰岩。
(3)导水陷落柱,充填物多为松散状,胶结程度差;不 导水陷落柱,充填物有二次胶结作用,视时间长短和胶结 物性质,胶结程度不一。
(4)陷落柱与围岩的接触界面多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 界线明显,有的地方表现为断层,
比较发育隶属度 0.80 0.72 0.65 0.51 0.62
岩溶陷落柱: 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
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洞 穴,上覆非可溶性岩层向岩溶 洞穴中塌陷的一种地质现象, 因形成的塌陷体多呈环形柱状, 俗称岩溶陷落柱。
2)形成机理与成因 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的代表性学说有6种: 重力说, 康颜仁(1992) 陷落柱形成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岩溶洞穴形成阶段,地下
强调溶蚀与重力作用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循环说,王锐(1982)
第—阶段:为于水平循环带成虹吸 循环带的岩溶洞隙逐渐形成并扩大, 产生顶板和两侧岩层塌陷,形成十 分复杂的溶洞。
第二阶段:由于地壳的上升,溶洞 继续扩大上升,地下水向下运动, 沿着裂隙进一步加深,且在深部形 成第二层溶洞。开始了第二循环、 以后还可以出现第三循环、第四个 循环
(5)陷落柱锥形体的中心轴与岩层层面近似垂直。因此, 在倾斜岩层里陷落柱也发生歪斜,在水平的投影图上,各 煤层的陷落柱范围并不是完全地重叠。
陷落柱柱面特征
陷落柱中心轴变化示意图
时代
• 古陷落柱和现代陷落柱
含导水性
• 不导(含)水陷落柱:既不含水又不导水。 • 含水陷落柱(充水陷落柱):柱内裂隙充水 • 导水陷落柱:导通陷落柱基底灰岩水。

较好

2.3 陷落柱发育区预测技术
根据对影响陷落柱发育条件因素分析,并邀请3位专家打 分,最终形成预测单元A的各个指标对于陷落柱比较发育和不 发育两个评语集的隶属度以及各指标的权重。
预测指标 岩溶发育程度
地质构造 力学条件 地下水径流 已揭露陷落柱分布特征
权重 0.30 0.25 0.15 0.20 0.10
如某矿9号陷落柱最高发育至7煤顶板,成为7与12号煤顶底板 砂岩含水层、K3灰岩含水层的补给水源,造成7煤开采时顶底 板涌水量较大,后经陷落柱治理后减少矿井涌水量10m3/min。
3)导水煤炭资源受高压水威胁不能开采,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1.4 典型陷落柱突水淹井案例
发生地点 开滦范各庄2171工作面
按几何形态
平面:圆形、似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 剖面:圆锥状、漏斗状和不规则状。
赋存状态 发育规模
裸露型:陷落柱直接发育至地表。 覆盖型: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埋藏型:陷落柱发育在上覆非可溶性岩层内
分大、中、小三种
1.3 陷落柱对煤矿安全的危害
影响和制约着采区的布置、采面的划分、计划 的安排和采掘的接替,而且还直接导致突水,造成 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实验条件:超临界水387~389℃, 26~28MPa;近临界水301~ 303℃,28MPa。常温水18℃, 2MPa。常温条件下加入2MPa的纯 CO2。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构造控制说 陷落柱一般沿断层、向斜轴部发育。
向斜轴部陷落柱成因分析示意图 背斜轴部陷落柱成因分析示意图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突水时间 1984.6.2 2010.3.1 2003.4.12 1996.3.4 1993.1.5 1997.2.18 2009.1.8 1967.3.29 1999.11.25 1965.8.25
损失程度 经济损失 淹3井, 矿井淹没 死亡32人 淹井,3亿元 淹井,3.5亿元
淹井 淹井 淹井 淹井 淹采区 淹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