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初探摘要: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是推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本文阐述了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进行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必要性,概括了一体化团队建设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并指出团队建设的关键性环节是建立团队业绩目标责任制、培养团队精神和设置科学的考核评价系统。
关键词: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14-02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是担负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一线前沿,是实现高校教学、科研两大基本功能的基本单元。200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1],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表明国家已把团队建设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研究和探讨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是有
力推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1 加强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1 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
受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创新知识不断涌现、学生学习途径更加多元、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面临的教育形势日趋严峻,对高校教师的从业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校改革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自身发展需求和对团队归属感的需要日益迫切,同时,团队合作也成为教师提高工作绩效,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大都是按照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一般以教研室或系为主要形式。因此,基层教育教学组织中的教师在专业兴趣、科研领域方面都大致相同或相近,团队合作能够使教师形成团队优势,取长补短、资源互补,形成团队综合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科研素质与综合竞争力。同时,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可以从战略高度,对教学和科研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规划与设计,确立团队目标,实现目标达成,从而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团队合作优势。此外,以基层教育教学组织为单位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交叉渗透型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可以有效克服目前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宽松组合的资源浪费与效率较低问题。
1.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
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科技组织与教育组织的统一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2010年度的国家三大奖的颁奖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占授奖总数的70.0%;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2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15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1.0%,[2]凸显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科技创新要求知识不断综合、交叉和渗透,这就要求高校科研必须利用团队的群体智慧和多学科、多侧面的交叉研究,克服个体能力和智慧的局限,要求教师走同业合作、联合作战、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学术科研之路。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是高校按学科、专业对人才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建构,是比较有条件根据学术研究需要,进行学术研究人才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同业合作、优化配置、争取课题和共同研发。以这种模式组建学术团队,可以实现团队的合理结构,提高团队竞争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学术团队,而且有利于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学科基地,有利于学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利于创造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同时反哺教学,使学生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中提高能力,从而将教学和科研形成“一种连续发展的统一体”,[3]促进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
1.3 加强基层教育教学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现行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大多数以教研室为主,也可以包括系、部、实验室等机构,本文以教研室为主追溯其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校没有教研室组织,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我国高校开始普遍仿效苏联及东欧国家等建立教学管理模式,设立教研室组织。从设立至今,教研室已经经历60年的发展历程,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0世纪50年代,教研室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教学和培养师资,主要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60年代,职能开始转变,从单纯的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发展,组织教师到工厂、农村生产第一线去学习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走上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大发展,教研室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进入90年代,教研室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学科型研究机构。[4]21世纪前10年,我国着眼于教育教学改进,更加突出团队的作用,强调教师群体互动和教研室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功能。
2 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团队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和史密斯1993年提出的团队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5]由此,我们可以把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基本内涵概括为:由一定数量的专业或学科相同或相近、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教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与改革作为业绩目标,教师之间互相
依赖、互相支持,共同担当责任,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具有以下特征:(1)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团队的灵魂,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大都是根据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有明确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教研教改以及科研工作的明确业绩目标。(2)合理的结构。据调研,我国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所属教师一般在6~10人左右,符合高效率团队在20人以下的人数标准。[6]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成员构成在年龄、职称、学缘结构上搭配合理,成员之间技能、信息上存在互补性。(3)良好的沟通。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有定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安排,在活动中团队成员可以就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关注和倾听别人的建议,大家可以在团队内直面和公开处理这些不同观点,并最后由团队做出统一意见反馈。还可通过网络和现代信息工具交换彼此的意见和信息,包括情感的沟通,良好的沟通使团队产生巨大的合力。
3 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教学科研一体化观念淡薄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具有互动性、复杂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即有正相关的良性互动,又有相互冲突的负面关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