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老舍故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老舍故居
老舍与鲁迅一样也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大师,一位全才的文人。他能写小说,写剧本,写诗歌,写曲艺,写散文,翻译英文,也会用英文写剧本。他爱好打拳、唱戏、养花、养猫、旅游,他会说相声、会唱京戏,会欣赏画、喜欢下小馆等等,他是一位东方文化的活化身!他还热忠于办教育,做一些教老百姓讲卫生、办女工工厂、为穷人募捐棉衣等等很实际很务实的工作,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热爱生活、善良的人,最终却以悲惨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每每想起就让我悲愤不已!正因为此,在北京待了这么久,我迟迟没有去瞻仰他的故居,那是潜意识里想避免内心引起疼痛!
我前往的是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他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直至辞世。丰富胡同19号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这是一条窄窄的且不长的胡同,窄到小汽车都难以开进去。尚未走进院落,只是看到胡同口老舍故居的标志牌,就感觉在走近老舍,心中立即涌出一股悲伤。走进胡同十几米,第一座院落就是19号,不知这序是怎么排的?
老舍故居是一座很普通的旧式二进门四合院,坐西朝东。一进门
不大,迎面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影壁墙,墙中间有个红色的福字,南边一侧有两间小房,房头有条小道通向小院,小院不大,里面还有几间矮小的房子,但这些都作为工作人员的办公处谢绝参观,可供参观的只是二进门的院子。
二进门也不大,门朝南。迎面是在北京也极少见到的五彩木影壁,
中间也有个红色的福字,这是老舍夫人的亲笔。这影壁墙比普通的要小些,显得时间更为久远。
院子里青砖铺地,正房朝南,两侧是老舍先生亲手栽植的两棵柿子树,每到深秋季节,柿子成熟了,红彤彤地挂满枝头,非常好看,老舍夫人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丹柿小院”。院子靠西南角的地方,有个半人高的金鱼缸,据介绍老舍写作休息时喜欢在此观鱼。老舍还特别喜欢菊花,据说能多达几百盆,每到菊花盛开时节,很多朋友纷沓至来赏菊。
正房的明间和西侧房是会客用,东侧是老舍夫人的卧室兼画室。两边的侧房是孩子们住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成了展室。我特别注意地看了老舍的卧室兼书房,那是隐夹在正房西侧的西耳房。老舍说这是小院最安静的地方。在我看来,不仅小,而且光线和通风都很不好,设施也非常简单。《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等不朽的作品就诞生于此!一切都保留着原样,桌上还放着他常用的笔、眼镜、小收音机等,桌上摊开的日历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这一页,这一天他离开了书房、走出了家门、投湖自尽,为抗议遭受的凌辱,毅然走上了不归路!
我也很仔细地看了介绍他生平的资料、图片和生活照片,就像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大师立在跟前。
老舍先生出身寒苦,不到一岁时,当护军的父亲战死在天安门的和八国联军对抗的巷战中,他跟着寡母长大。母亲的教导使他从幼小起就充满了对军国主义的仇恨。后来,当他成为作家时,爱国主义永远是他的第一主题。
老舍先生曾说,抗战期间,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次谈话,都没有离开过抗战这个主题。他说,他死后,愿意有人替他立一块矮碑,上面写着:“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如今,这句话真的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舍予两字是他十几岁时为自己取的别名。在字面上,正好把自己的姓—“舒”字—一剖为二。他愿意以“舍予”做为自己的人生指南,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这个多难的世界,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事实上,他一辈子都是在履行着这一人生坐标,最终真的“舍身”!他的儿子舒乙说“他的自杀是最不该发生的时间、最不该发生的地点、最不该发生的情节。”我怎么就觉得,这是他性格的使然,命里注定的结果!因为他是一位继承中国古代士大夫气质的人,这种人认为骨气最重要,士可杀,不可辱!
这天是个阴雨天,来老舍故居参观的人寥寥无几,丹柿小院里极其安静,我久久地停留在这里,感受着先生的气息,思绪万千.......
走出故居时,我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想大哭!我痛恨文革发起者和推动者们的险恶;痛恨这场浩劫使百姓被蒙骗自相残杀;痛惜多少正直、善良、宁折不弯的精英失去生命!我在心里喊:老舍先生你再坚持几个月,196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你的啦,你能给中国争多少光啊!何至于时隔快40年中国才又拿到这个奖项,而且我们中国人自己还有非议。如果是你拿了这个奖项,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影响会更大,会有更多的中国人为你骄傲和自豪!
丰富胡同,不长且窄,进胡同十来米第一家19号即老舍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