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小学数学教育的有心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个小学数学教育的有心人
摘要:如何打开这扇大门,数学老师首先自己要作一个有心人,然后再教学生作一个有心人。两个有心人合力就会推开数学这扇充满了智慧和思维乐趣的大门。
关键词:独立思考数学思维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授之以渔
小学生普遍反应数学是一门不那么好学的学科,特别是到小学三年级之后,数学的难度增加,很多同学在数学上犯了难,找不到门路。其实,只要用心去钻研、琢磨,找到学习数学的窍门,就会发现数学是一门非常有思维?啡さ难Э啤?
一、数学老师要做个有心的老师
在实际教学中,我研究过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最终效果,我发现通常会出现这些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学识渊博,可是呢,在课堂教学中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有的老师恰恰相反,滔滔不绝非常会说,恨不得把自己会的知识在一堂课中全部让学生领会;还有的老师,讲课的时候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看起来激情四射,可是一堂课下来问问学生老师讲了什么?学生迷茫地摇摇头,似懂非懂。
小学数学对于上了十几年学的老师来说,非常简单,可
是对于刚刚接触数学、完全没有数学思维和思考习惯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那么地神奇又是那么地困难。在让学生慢慢爱上数字、爱上计算、懂得数学的奥妙的过程中,老师就要用心地去琢磨研究,怎么让这些白纸一样的孩子开动脑筋,能够真正地从感性体会到数学的美妙,从理性上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达成:
1、多让孩子“想”
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老师不要急于去分析和讲解。问题是思考的开始,也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比如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老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去想一想,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思路较窄,老师可以适时地拓展学生的思考宽度,例如可以点拨同学们去想一想建筑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商标里有没有?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这里只起到辅助
和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替学生去回答问题。
2、多让孩子“说”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注重结果。只要结果正确,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关心。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一时省力,但从长远看,只会让孩子的数学学习更加吃力。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也非常乐于表达自己。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去“说”,
说出他的思考过程,他的解题思路。说的过程就是孩子表达他是如何思考的过程。在说的过程中,强化了他对思考过程的重视,而不是直奔结果。这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在未来初中高中的学习中,他就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意识。
3、多让孩子“动手”
动手也就是实践。小学生还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那么实践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新知识的方式。由于条件的限制,数学实践更多的来自课堂。在讲课的时候,把要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编数学题目,或者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数学有关的趣事讲出来,都是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学习的手段。比如,在教“三角形的特性”时,老师准备几组铁丝,比如4cm、5cm、6cm为一组,4cm、6cm、10cm 为第二组,4cm、5cm、10cm为第三组,分别拼成三个三角形的形状,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才能从感性上真正地感知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具体含义。
4、借题发挥拓展思路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回答问题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老师在点评这些答案的时候,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接着,老师在分析错误的同时,借题发挥,善于变化,从一个知识
点引发出多个知识层面,在原题的基础上一题给出多个解答方法、一个题变化出不同题型、一个解题方法用于多种类型题目……寻求有趣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瑰丽多彩。
二、教孩子做个有心的学生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但老师要做个有心人,老师也要教会学生做个有心人。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数学变成一个有趣的科目,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深深的兴趣和好奇。如何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点拨:
1、学习态度要有心
不管基础如何,学得好坏,一个好的学习态度是一切的开始。课堂听讲要认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解题时字迹清晰、格式工整,写好每一个字,这是最起码的学习态度。老师在强调学习态度的时候,也要告诉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不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2、学习习惯要用心
小学阶段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数学的学习也是一样的,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把错题及时总结到错题本上,常常翻看,总结经验温故知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是在
课堂上学完就结束了,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和美……数学学习中还有一个习惯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那就是在保持正确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解题和运算的速度。对速度的要求会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比较积极的思考状态,否则过于懈怠的思维只会让本来就缺乏持久力和耐性的小学生更加拖沓。
3、学会老师教给的“渔”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都是高屋建瓴的,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意思是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打渔的方法,而不只是眼前的这一条鱼。因此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既要教会他们这一道题怎么做,也要点拨给孩子这一类型的题如何解。授之以鱼,很容易做到,这道题哪里错了改哪里,知道了用哪种方法,就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这一类类型题怎么做,并不容易做到,因为类型题是变化多端的,把握这个变化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老师自身需要充分备课,积极学习,将一个知识点的“七十二种”变化考虑周全,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成为“有心人”,数学便不再是个难题,而是真正发挥了数学本身作为“思维的艺术”带给人的愉悦感,让学生乐学、好学,在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