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组图)

【打印本稿】【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7年03月02日 16:24

太阳系的起源是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本原问题,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天文学问题。人们为了揭开这个迷,曾经历尽艰辛;许多人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人类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理解我们这个世界而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他们有:哥白尼(N.Copernicus)、布鲁诺(G.Bruno)、牛顿(I.Newton)、康德(I.Kant)、托勒密(C.Ptolemaeus)等等。

人类进入到廿十一世纪。如果用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来看人类的廿十一世纪,人类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对我们生存着的太阳系,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多很多;我们已经踏上了月球,我们也认为我们的使者已经拜访了除冥王星以外所有的大行星。在以下文中,想用人们基本公认的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知识,初步给出太阳系演化阶段的自然分段,列出各阶段有争议问题的要点,并且给出尽可能合理地解释,供探讨。

一、太阳系起源的基本知识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学说后,他无畏的科学精神一直鼓励着人们对太阳系的认知和对自然界本原的探索。

1644年笛卡尔(R.Descartes)在《哲学原理》中认为,太阳系是由物质微粒逐渐获得旋涡流式运动,而形成太阳、行星及卫星的。

1745年布封(G.L.L.de.Buffon)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首次提出灾变说,质量巨大的物体,如彗星,曾与地球碰撞,太阳物质飞散太空,后来形成地球与其它行星、卫星。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系统学说,星云假说。太阳系是一团弥漫星际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聚集而成。中心形成太阳,由于斥力的增加,周边微粒在斥力的作用下,形成团块,小团块再形成行星、卫星。

1796年拉普拉斯(P.S.deLaplace)《宇宙体系论》也提出星云说,太阳系所有天体是由同一块星云形成。原始星云是气态,温度很高,并且在缓慢自转着。而后,星云逐渐冷却、收缩;随之自转加快,使星云越来越扁,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便分离出旋转气体环。再次重复,生成多个气体环。最后,星云中心形成太阳,各环形成行星。热的行星同理形成卫星。

早期的星云说,科学界统称康德—拉普拉斯说,该学说在十九世纪占据太阳系起源的统治地位。由于该学说不能解释行星排列的质量分布问题和太阳系角动量特殊分布问题而遇到了困难。

因此人们又转向灾变说。1900年张伯伦(T.C.Chamberlain)提出新的星子说,摩尔顿(F.R.Moulton)发展了这个学说。有一颗恒星曾经运动到距离太阳几百千米处,使太阳正、背面产生巨大潮汐,而抛射出大量物质,凝集成小团块质点,称为星子。星子是行星的胚胎,而后聚合成行星和卫星。后来还有金斯(J.H.Jeans1916)提出的“潮汐假说”与以上学说略同。

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假说,可以说是种类繁多。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天文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且认识到,在广阔的宇宙中,发生恒星相遇情况的可能性极小。五十年代以后,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学说,这些学说大部分都是以星云假说为基础的学说。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学说的影响最大。

1、卡米隆(A.G.W.Cameron)学说。六十年代以来,卡米隆从力学、化学等方面对地球起源进行了认真探讨,并用湍流粘滞理论计算了星云盘的演化。

2、戴文赛学说。五十年代提出的一种角动量斥力圆盘理论。

3、萨夫隆诺夫(В.С.СаФронов)和林忠四郎(C.Hayashi)的学说。湍流形成圆盘、环的理论。

4、普伦蒂斯(A.J.R.Prentice)—新拉普拉斯说。冷星云湍流说。

5、乌尔夫逊(M.M.Wolfson)的浮获说。小质量恒星天体相遇灾变说。

6、阿尔文(H.Alfvén)的电磁说。以太阳早期存在强磁场作用的行星形成理论。

虽然以上理论各具特色,但是都没能得到公认。令人信服的太阳系起源说必需阐明下列主要问题:1、原始星云的由来和特性。2、原始星云或星子的形成过程。3、行星的形成过程。4、行星轨道的特性: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5、提丢斯—波得(Titius-Bode)定则。6、太阳系的角动量分布。7、三类行星:类地、巨行、远日行星的大小、质量、密度方面的差别。8、行星的自转特性。9、卫星及环系的形成。10、小行星的起源。11、彗星的起源。12、地-月系统的起源。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太阳系起源有一个倾向性的认识。我们将这个倾向性的认识合理地细分为若干个演化阶段,加上深入地分析。太阳系的起源会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星云演化阶段

我们现在掌握的天文学知识,对于恒星的起源、恒星的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都有了非常清楚地认识。如果有人说,恒星是由星际星云物质演化而来的。这在大多数有天文学知识的人来讲,对这种说法都不会提出异议(天文学界有争议)。

太阳也是由星云物质演化来的,它处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猎户旋臂上。

在46-50亿年之前,星际弥漫物质分布不均匀,物质的密集区成为星际云。在外界因素的触发下,星际云发生自吸引收缩。当密度足够大时,星云际云出现不稳定,瓦解成为多个小星云。其中猎户臂上的一块小星云,质量约为1.03M⊙,该星云就是以后演化成太阳系的星云。该星云中心温度100K,其余大部分的温度均在10K 以下。初始角动量2×1052~5×1052克·厘米2·秒-1。

对星云演化阶段的演化过程,大多数学者对其没有太大的分歧。最具争议的是

外界触发因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星云收缩触发机制。

1、星云间碰撞产生激波压缩。

2、银河螺旋密度波通过星际云时产生的激波。

3、邻近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激波。

4、其它强星云收缩激发附近稠密的星云。

许多人都认为是超新星爆发而激发太阳星云收缩的。但是,在有千亿颗恒星的银河系里,每年都会有不少颗恒星诞生。超新星激发而产生恒星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在银河系旋臂附近的星际物质,有相对银河系中心每秒几百千米的速度动量,少许有一点波动或激波,就足以产生使太阳星云收缩的自转角动量。

太阳星云演化阶段的主要星云物质所在范围约为3~10万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现在地球至太阳间的距离)。星云演化阶段的时间约为108年。

三、星子演化阶段

当太阳星云极度收缩,大多星云物质范围在1~3万个天文单位,有98%以上的物质都已收缩到一个天文单位内时,太阳系星云进入星子演化阶段。

在这个演化阶段,大多数太阳系起源理论,对星云中心由星云物质收缩成星子,再由星子聚集质点形成太阳的观点没有异议。而对太阳以外星子和星云物质所在星盘的形成,提出各种观点。

许多理论都认为在盘上形成了环。1、卡米隆学说,湍流粘滞环。2、魏茨泽克(C.F.Weizsaker)的流体力学旋涡环。3、戴文赛的离心力环。4、普伦蒂斯的力学环。等等。

还有理论认为全部星云物质都形成了太阳。如,张伯伦的恒星相遇说,金斯的潮汐说,乌尔夫逊的俘获说,阿尔文的电磁说等。

依据我们对各类星云的观测经验,星云形成环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太阳星云初始运动也没有促使其形成环的因素。不过,星云盘收缩时形成旋臂是极常见的现象,旋臂使星云的密度产生了疏密差异。密度大的地方星云物质开始聚积成星子。

有人会问,谁说星云不能生成环,土星不是有环吗?在太阳没有燃烧以前太阳完全可以有环。但是,土星的赤道环和太阳星云盘形成的环差异太大。依据洛希极限(Roche’sLimit)原理,土星类相对星体距离也较近,而且像土星这样的环不可能形成为一个星体。

对于太阳系星云完全收缩为一个太阳的情况,无论从物理学的角度或是从天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