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自读课文父亲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自读课文父亲含答案
错误!
3.委屈·委曲

析⎩⎨⎧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句错误!
四、熟语释义
1.披蓑戴笠: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也指人艰苦创业,或一路风尘,很辛苦。

2.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的样子。

3.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4.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对应学生用书P11
一、走近作者
刘鸿伏,1963年生,湖南安化县人。

著名作家。

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中文系,从事过共青团的工作、新闻工作,现供职于某机关。

1980年开始学习写作,1981年同期在《长江文艺》及《飞天》发表诗歌处女作。

二十余年来,在国内及海外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诗、散文、随笔、文化专论、报告文学及各种体裁之作品若干。

其中,创作前期主要以诗歌写作为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散文随笔为主,近年则以古代文化、文物研究写作为主,兼及长篇小说及散文写作。

他的《遥远的绝唱》(32万字)为海内第一本以优美随笔文体写作的古代文化专著,因“创造了文博图书写作的崭新文本”而入选国家20世纪“百年文博图书精华”。

二、相关背景
优美的笔调、率真的性情、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刘鸿伏散文的主要元素。

他用细腻冷艳的笔触描画日月山川,但决不是风花雪月地泼洒文字。

他把爱憎忧思以及对理想的寄托和表达,都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与自然的对
话中。

这篇文章他把对父亲的满腔敬爱之意融入哀怨凝重的叙述之中,读这篇散文的同时,不仅读出了秀雅的意境,也读出了作者的种种心情。

三、主旨把握
课文通过对勤劳、善良、朴实的父亲的叙述,回忆自己十年前上大学时父亲送“我”去学校的经历,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情意,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敬爱之情,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淳朴真实的父子深情。

四、结构图示
1.文章开头,像一首乐曲的引子引出了对乡下父亲的思念,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几幅画面,
将勤劳质朴的父亲形象推到读者面前,概括、生动、传神,这样的开头,是作者长期积郁心头的热情的不由自主的倾吐。

读者则被唤起了某种阅读期待,是进入正文之前必不可少的铺垫。

2.第三段中,父亲说“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明确:说明父亲与泥土的关系。

泥土哺育了父亲,同时泥土也涵养了父亲坚韧的性格。

为了突出表现父亲与泥土的关系,文章在称谓的安排上还是有深意的。

除了直呼“父亲”外,作者另加了一些修饰语来形容称代父亲。

这些修饰语都脱不了一个“土”字,离不开一个“乡”字。

3.作者笔下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崇拜文化;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国农民的宽厚、淳朴、勤劳、善良的品格,他疼爱儿子,同样在儿子身上也寄予厚望;他严厉,倔强,他是千千万万任劳任怨而又自强不息的父亲的代表。

4.文章最后两段写到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只是
感到震撼,却并不如何感动,为什么?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感到的这种震撼只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这种触动引发了自己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父亲的回忆。

但父亲那尝遍生活百味,却依然豁达开朗的心胸是朱自清散文中所没有的。

文末两段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1.诗化的语言
如“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作者将父亲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风格苍凉清幽,字里行间既有由衷的敬爱,又带有忧伤的古朴。

2.简洁的白描
“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
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

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寥寥几笔,把一个饱受生活重压而又朴实勤劳的父亲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对应学生用书P12
阅读《父亲》选段,完成1~4题。

这许多年来,试着写了些东西,远在乡下的老父亲为此很是自豪。

父亲只能写写简单的家书,并不懂得文章,但他向来很迷信那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他把他们与旧时的举人、秀才一并称为“文曲星”。

因此,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希望从那些耕地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艳羡又敬畏的眼神里获得一种安慰。

哦,我那乡下的老父亲,我那瓜棚柳巷总爱谈说树精狐仙的老父亲。

其实,我那些拙劣的文字,在面对土地一样宽厚纯朴的你的一生时,它们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因为它们
而感到欣慰,我却如此深刻地感到一种悲哀。

写了那么些自己也觉寡味的东西,为什么偏偏就没有想到也应该写一写你呢?你是这样崇拜土地与文化,我也一样地崇拜文字和父亲。

其实,我并没有一时一刻忘记。

这十多年来,在许多落寞失意的时刻,在客地清凉的鸣箫中,父亲一生中许多的片断和故事,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独自一遍遍地体验人生的凝重,生命的悲苦欢愉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那些时候总是想着回归父亲的怀抱,重温往日的田园梦境,但不能。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手中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1.老父亲常常为“我”写的文章而感到自豪,请从
文中找出能表现父亲自豪的细节。

答:
参考答案:(1)父亲向来迷信那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他把他们(当然也包括“我”)与旧时的举人、秀才一并称之为“文曲星”。

(2)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希望从那些耕地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艳羡又敬畏的眼神里获得一种安慰。

2.父亲“向来很迷信那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这里的“迷信”是什么意思?
答:
参考答案:这里的迷信是“崇拜”之意。

3.父亲因为“我”的那些文章而感到欣慰,“我”为什么却“深刻地感到一种悲哀”?
答:
参考答案:一是因为“我”所写的文章还很“寡味”,还没有到可以拿出来向人炫耀的程度;二是因为“我”写了那么多文章,竟从来没有一篇文章是写父亲的。

4.“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这一段排比句共五句话,作者是分别从哪五个方面来写父亲的?
答:
参考答案:第一句写父亲的贫困,第二句写父亲的辛劳,第三句写父亲的伟力,第四句写父亲的洒脱,第五句写父亲的愁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