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

一、定义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自然失业率

1、概念: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因而又称均衡的失业率。

M。弗里德曼

自然失业率由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他们认为: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因此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都是摩擦性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出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虽然从暂时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雇主和雇工双方都预测物价水平及其变动率。了解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工资实际数量,但是,又由于货币工资不可能与物价上涨得一样快,雇主会很快感到实际工资的下跌,从而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而雇工则不会马上调整其对价格的预期,以为提高了的货币工资代表较高的实际工资,因此,预期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减少一些失业,于是增加劳动力供给,愿意就业。不过,通货膨胀对失业的这种影响是不会长久的:从长期来看,一旦雇工了解到其货币工资买不到那么多预期的东西即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会减少劳动力供给。要求增加工资,然后才愿意就业。因而,一旦价格预期赶上了通货澎胀,菲利普斯曲线就失灵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持久交替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实现。而自然失业率是不能被通货膨胀所消灭的:因此新古典综合派主张以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的政策是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会奏效的。可见,现代货币主义提出的自然失业率的理论,其落脚点是为了反对除稳定货币供应以外的一切政府干预措施,并以此为核心,阐述与凯恩斯学派不同的政策主张。

2、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所引起的失业,也称工作转换中的失业。

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失业与空位并存。

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充分及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政府的有些政策,如就业保障制度有时会加剧摩擦性失

业。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其显著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

三、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