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年级:文学院08级2班

学号:200802140237 姓名:郑江华指导教师:何柯

摘要曹雪芹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他诗歌思想的言论或诗话流传下来,但在《红楼梦》中论及诗词创作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往往会借助于小说中人物之口间接地表达他的诗词创作观点。如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就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对于诗词创作,曹雪芹提倡诗歌立意要新奇,力主典雅蕴藉之美,强调诗歌的立意是作诗的头等大事,“不以词害意”,同时诗歌的创作还应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有感于中,言发于外。此外,他还比较推崇盛唐诗歌,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关键词曹雪芹香菱学诗诗艺观

Through the plot Xiangling learn to write poetry know about the

poetry thoughts of Caoxueqin

Abstract Cao Xueqin was not only a great novelist.He was a great poet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there are no special discusses about his poetry thoughts of speech or passed down poetry, but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e can find a large number of poetry creation from many places. Cao Xueqin often aided by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indirectly express his poem creation view. As Cao Xueqin from write the plot that "xiangling lern poetry creation", he expressed his iders on poetry. The poetry creation, Cao Xueqin advocated poetry to novelty, for elegant implicit beauty, emphasizes poetry conception is the priority of poetry, "don't harm to word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poetry cre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oet 's subjective feelings, thoughts, speech made on the outside. In addition, he also think more highly of poetrys created in tang dynasty, such as the great poet Wang Wei, Du Fu, Li Bai and so on.From the point of Cao Xueqin ,he think they are the right excellent poet.

key words Cao xueqin Xiangling learn poems poetry view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早在清代,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是枉然”①的这一说法。有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小说家要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广阔的时代画卷,这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在这一点上,曹雪芹的才能是非凡的,他

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①正是由于曹雪芹本身的多才多艺,决定了《红楼梦》的磅礴大气,绚丽多姿,而《红楼梦》里面的近二百首诗歌,则更是其中的明珠,其中许多优秀的篇章至今为人们吟诵不倦,有着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实际上,曹雪芹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他诗歌思想的言论或诗话流传下来,但在《红楼梦》中论及诗词创作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往往会借助于小说中人物之口间接地表达他的诗词创作观点。如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就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同时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虽然小说中论及不能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的创作观,但只要经过比对区分,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其大体轮廓。

(一)推陈出新,以典雅含蓄为美

典雅蕴藉之美,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不懈追求和最高标准,而推陈出新,则指的是诗歌创作要有新意,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丧失自己的个性,不能在陈言旧事中迷失自我,应该出奇出新,不落俗套。人云亦云,流于习见的题材只能“落第二义”,便算不得“好诗”。这一点我们可在香菱的习作中得到印证。

香菱学诗,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自己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太过直白显露,完全是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了无新意。香菱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②

这一首诗写得浅显明白,没有意蕴内涵,的确非上乘之作。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穿凿附会,诗中所使用的“月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然而香菱作诗失败后并不气馁,她一再苦苦思索佳句,写出第二首诗。香菱的第二首诗是这样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①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526、715.

②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09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①

她的第二首诗就明显的有所进步,不像第一首那样笨拙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带有一定的陈旧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落得正统派的宝钗说她的诗“句句是月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扫兴之后,仍不肯丢手,“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过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作诗的门径,“苦吟”成功。香菱的第三首诗(即“梦中所得”的那一首)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②

第三首诗别开生面,情景并茂,耐人寻味。首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第二句“影自娟娟魄自寒”,就像是她自己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香菱精神上的寂寞,令人不由掩卷遐思她的身世、命运与前途,叹为观止!真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出内心的幽怨,笔法似很老练,达到“曲笔达意”的效果。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拓展了全诗的境界,情与景交融并观,为末联作好了铺垫。“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诗意曲折,匠心独运,联想绵远,又紧扣咏月诗题。感叹本是香菱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发,却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特别是“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真是“诗贵含蓄”。难怪那些“雅女”们也要赞她“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了”。

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月非月,又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其真情实感。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颔联对仗中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已不再是前两首中“玉镜”、“冰盘”式的粗浅简易和直接白描。香菱学诗对学者来说启发很大,红学家蔡仪江说,第一首也就是中等水平,第二首就是大学水平了,第三首就是一个老诗人的水平了。也就是说,第一首浅显明白,没有意蕴内涵,第二首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是很好,走题了。第三首就显得新巧有意趣,而且还把自己的感,自己表达的情绪、思想融于具体的描写之中了。由此看来,曹雪芹在诗歌创作方面非常看重诗歌的立意新奇巧妙和表达的含蓄蕴藉,最忌堆砌辞藻、了无新意以及表达过于直白,失去诗歌的含蓄美。

(二)立足现实,贵在真情

对于诗歌创作,曹雪芹还注重立足现实,并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第四十八回中,黛玉

①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15

②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2

要香菱作一首咏月诗,香菱第一次作的一首,黛玉认为措辞不雅,要她重作,于是她就又作了一首,兴冲冲地来找黛玉: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①怎么说是胡说呢?宝钗是大观园中第一个谨慎人,说话不会没有根据,香菱的诗中一定存在不现实的地方。薛蟠是十月十三外出的,随后香菱就进了大观园和宝钗做伴,应该不会迟于十一月。香菱作诗之后,才是芦雪庵联诗,当时还下了一场大雪,宝玉落第后,李纨还罚他到栊翠庵折一枝红梅,贾宝玉还作了《访妙玉乞红梅》的诗,之后还有袭人丧母、平儿情掩虾须镯、晴雯补裘等事,然后才到腊月要过年。照这样推算,香菱作诗应该还是不会超过十一月。因此香菱诗中的“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就有问题了,隆冬季节,那里来的柳带呢,宝钗所说的胡说大约就是指这里不符合现实而言。

在这里,薛宝钗提到的“原来诗从胡说来”,这其实是诗学领悟之一大关键——即情感必须真实诚挚,景物可以假设胡说。所谓“胡说”,便是大胆的想象,既可以超越现实的常事常理,更可以无中生有。其创作过程是实有其情,虚设其景;为情设景,因情造境。因此,单纯描摹任何景物而于诗人主体思想感情无关的诗,都不是好诗。王夫之曾对那些纯粹之景、无主之宾的描写质问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并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银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拟,求词采,求故实,如钝斧子劈栎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②王夫之的这段批评,正切香菱病征,那便是诗中无我,诗中无情。

香菱听了众人的议论后,又去冥思苦想,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竟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她便赶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咏月的这第三首诗,较之前两首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再为吟诗而刻意穿凿,能够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立意,写他乡游子和闺中怨女在月下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使得情与景自然融合,营造出哀伤悠远的意境。这一首诗不但形式完美,而且诗中有“我”,情景交融,清新巧妙,意趣横生,因此博得众人齐声赞赏。在曹雪芹看来,诗歌创作不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应当把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融于诗歌创作之中,有感于中,言发于外。

(三)重在意趣,不以词害意

曹雪芹用较大篇幅在黛玉教香菱学诗之际,也借黛玉之口道出了诗歌创作中意趣的重要性。

①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0

香菱搬到蘅芜院住,去见黛玉,有这样一段文字: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道诗,所以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①

在这一段对于诗歌创作方法的论述中,林黛玉集中地阐述了她关于诗歌创作的声律、对仗、辞藻、立意等方面的观点:关于声律和对仗,黛玉认为是末事,也就是次要的,不是诗歌创作的主导因素,而词句的新奇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重要。不过这些毕竟还是诗歌创作表层的东西,黛玉提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还是立意,也就是诗歌的旨趣。概而言之,与个别词句的修辞锤炼相比,曹雪芹创作观中更重视对“意趣”的追求和构建。他认为:“意”是诗人的立意、主旨、构思,它建构在诗人对现实人生以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感悟上,不能过多受到声律、字句等形式的干扰。“趣”是诗歌文本中所蕴含的审美趣味以及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愉悦。一昧地追求炼字酌句,甚而反复使用,有句无篇,都是忽视“第一立意要紧”的作诗“末事”。

香菱的三首诗中,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索然无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在这里,诗歌的声律、对仗、词句和诗歌的立意说到底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在关于二者到底谁主谁次的评论上,曹雪芹借小说中最有才华的林黛玉之口,提出了“不以词害意”②的主张,把诗歌创作的立意摆在第一位,即要有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创造性融入,才能使诗歌创作不落俗套。

(四)师法盛唐,直溯汉魏

同样在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道: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正要学,我这里有《维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

①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9

②刘姗.神思[A].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3

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敏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①

在这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认为,作诗对初学者而言确有路径可循。他把诗歌创作的立意摆在第一位,即要有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创造性融入,才能使诗歌创作不落俗套。但是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里就有一个继承传统,向古人学习的问题。从“林黛玉”所列举的师法对象以及“真正要学”的口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认为学诗路径当首以盛唐王维、李白、杜甫为根基,然后溯源而上,学习汉魏以来的诗歌。香菱因为喜爱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而受到林黛玉的批评,她认为一旦进入了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也学不出来了。这一句诗是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之二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这一首诗写得浅显明白,语句重复、有句无篇,模仿明显,显得内蕴不足,的确不是诗中的精华。香菱之所以会喜欢,也就是因为她是初学诗的,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还不强,因而“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所以林黛玉就及时制止了她,并为她规划了学习方案:重点学习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其次涉猎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在林黛玉所列举的这些诗人中,王维、杜甫、李白是盛唐诗人,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代表性诗人,而香菱所提到的南宋最著名的诗人陆游,却被林黛玉所否定,这是很有意思的。自宋代以后,历代诗人在学诗是宗唐还是宗宋的问题上一直颇有争议,曹雪芹在书中并没有直接说出宗唐或宗宋的观点,却借林黛玉对香菱的指点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三个重点学习的诗人都是唐朝的,其次学习的也都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没有一个是宋代以后的,作者的立场不是很明显了么?可见,盛唐诗歌的卓越成就和正统地位在曹雪芹心中所占的分量。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曹雪芹的家学渊源来分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多才艺,喜吟咏,写作终生不辍,又喜欢广交当时名士,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施闰章等都是曹寅的好友。曹寅还曾经奉旨主持校勘《全唐诗》,受到康熙赞赏。在其以诗名世的朋友中,最著名的要数朱彝尊和施闰章了,在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和宋琬也并称“南施北宋”。曹寅长期在地处南方的南京任江宁织造,因此和朱、施二人交情甚好,诗歌风格应当比较

①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②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卷三十一,208

接近。朱彝尊“诗早期学王孟,中学盛唐,晚期趋于平易”,①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说他宗唐并非谬断。“施闰章诗学王孟韦柳,追求温粹冲和的风格,故最工五言律”,曹寅本人“诗出入白居易,苏轼”。②因此,从家学传承及家世交往来看,曹雪芹很难不受影响,因而在黛玉论诗一段文字中,很自然地流露出师唐的观点来。在康熙诗坛,与朱彝尊并称的王士祯,论诗主张神韵说,“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③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最推崇的诗人是王维,李白、杜甫反倒靠后,这显然是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在他的诗中,追求的多是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王维的诗,正像第四十八回里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④接着,她举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例来加以分析。不难看出,香菱主要是从诗歌意境的角度来赏析的,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品味“诗中有画”的神韵,这承袭的正是王士祯神韵说的衣钵。但《红楼梦》并没有到此为止,林黛玉看得更远: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道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⑤可见,曹雪芹比王士祯等人的眼光更远,不但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推崇有加,还上溯去追寻他们的根源。魏晋南北朝诗人向来是受唐人推崇和向往的,这在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魏晋南北朝诗人是唐人师法的重要对象,曹雪芹能够由师法唐人进而意识到追根溯源,自觉学习魏晋南北朝诗人,可以说是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①钱鍾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322、324.

②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5:110-111.

③钱鍾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322、324.

④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28

⑤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结束语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要解其中的味,《红楼梦》里所体现的曹雪芹诗艺观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研究方向。香菱学诗,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至第四十九回,向来谈及《红楼梦》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段故事,大多以黛玉教诗为论,而很少有以雪芹说诗为论者。其实,透过香菱学诗这一故事情节,可以窥见曹雪芹对于诗艺的一些看法。

对于诗词创作,曹雪芹提倡诗歌立意要新奇,力主典雅蕴藉之美,强调诗歌的立意是作诗的头等大事,“不以词害意”。这一点,他巧妙地通过黛玉之口表达出来。黛玉诗学的立意论,最是要紧。香菱不察,倒把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期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中毫无生气的两句诗举到黛玉面前,说:“我只爱陆放翁诗'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据程甲本补)有趣”,令黛玉拂然作色,当头棒喝,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①那么,黛玉诗学的立意论,到底何在呢?这一点至关重要,乃是香菱学诗的法眼所在。此刻黛玉所论,便是“意趣真”三字,这其实也是曹雪芹自身对诗歌立意的看法。同时,曹雪芹还主张诗歌的创作应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有感于中,言发于外。香菱所作的前两首诗,只是单纯地绘景描色、穿凿附会,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宝钗才说她“不是这个作法”。

此外,从黛玉给香菱开列的书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是比较推崇盛唐诗歌的。我们且看黛玉所推崇的诗人名单: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很明显,这一系列书目都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因而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曹雪芹认为: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诗的创作及鉴赏水平。而魏晋南北朝诗人又向来是受唐人推崇和向往的,这在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于是,曹雪芹由师法唐人进而意识到追根溯源,自觉学习魏晋南北朝诗人,所以陶渊明、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诗人才得以列入黛玉的诗选名单。

文立足于《红楼梦》文本,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探究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映出来的诗学观念,希望求得曹雪芹审美理想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印证与补充,并将曹雪芹的诗学观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成较为完整的理论。然而,将《红楼梦》诗、曹雪芹诗学观作为对象进行深入挖掘,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这是红学界的一个重要动向,同时也是诗学界的一个潜在领域。在红学研究领域确立起《红楼梦》诗的独立地位,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曹雪芹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诗学评论家;《红楼梦》一书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而且还包含着深刻的诗学思想。”②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早已被人们所熟知,而作为诗人的曹雪芹应该渐渐在红学界的视线中清晰起来。笔者期望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思路,去关注作为诗人的曹雪芹。

①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30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42-378

[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258-325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156-162

[4]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74-79

[5]钱仲联.陆游诗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79年第1期.

[6]许龙.钱钟书论陆游诗[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年4月第2期.

[7]李成文.意趣说:曹雪芹诗学思想的核心.红楼梦学刊[J].2005年第6辑.

[8]陈才训.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素养.中国韵文学刊[J].2011年5月第1期

[9]王岩.论曹雪芹诗学观与清前中期诗学的关系.《名作欣赏》[J].2011年26期

[10]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1] 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高淮生.从《红楼梦》看阮籍、稽康、陶渊明对曹雪芹的影响IJ].红楼梦学刊,2003(2):279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一) 亲爱的曹雪芹 您好! 我是公元2017年的一名学生,我可是你的粉丝哦!在这,我是来拜你为师的! 我发现,在您的书中,所有人物都描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我自己看到红楼梦的一半时,我突然发现,我和湘云有很多地方简直一模一样!我从史湘云说有一个戏子像林黛玉这件事发现,我和她一样,没心没肺,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后果,并且性格活泼,喜欢交朋友。但,我最关心的史湘云和其他人结果如何,现在已经有许多红学家在考证中,不仅如此,现在有很多研究建筑,研究画画,研究食谱,研究服装等等行业的专家从您的著作里吸取精华。 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如此痴迷于您的著作——《红楼梦》。我虽然没有多大作文才华,但是,我还可以像金陵12釵她们学习写诗填词。在此,我想拜您为师,请您同意。在这,我还想告诉您,我非常喜欢林黛玉在诗社中写的海棠诗里面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句话体现出林黛玉的孤独,她就像梅花一样,冷冷清清。她又像梨花,淡淡清香。

当然,我拜您为师,并不是为了做大官,考试之类的事情,我是想把您的学问传授给我的子孙,让他们知道,有一个名字叫曹雪芹的人,曾读懂过他们的童年生活,读懂过他们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最后,我想把我自己写的如梦令送给您,希望您喜欢。 如梦令 己是春风露露,却又秋寒夏暑。回身空想来,懵懂万物之处。也罢,也罢。早回起始之处。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二) 敬爱的曹雪芹先生: 偶然间,我发现了书柜上厚厚的《红楼梦》,它的封皮已有些陈旧,拂去上面的灰尘,坐在椅子上,走进经典的殿堂。 我惊叹,在您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如此活灵活现。 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的诗意与聪慧,让我羡慕,让我喜爱,她的凄婉结局让我感慨。我恨,恨那对人束缚的时代;我悲,悲那七零八落的结局;我笑,笑那荒唐的人生。 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他对女孩的高度评价,让我吃惊。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宝玉竟如此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他的这些话以及他的人都可能被视为疯傻。他不怕,他根本不会怕。您也不怕,借宝玉之口,述出了您的心声。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 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共约60年。康熙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遭重大打击,从此“百年望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

香菱学诗》

20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来的回目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因而要作仔细的品读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香菱良好的资质、黛玉的指导得法、众人的关爱和赞扬、大观园宽松自由的环境等等,应结合香菱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突破方法:通读全文,在“香菱___________学诗”的话题引领下,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揣摩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的经过,抓住她的指导有方,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香菱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课后推荐阅读《红楼梦》与香菱有关的章回(第四回和第四十八、四十九回),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法:先通读全文,思考香菱是如何学诗的,初步感知香菱的人物形象;再精读课文“苦心写诗”等段落,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感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从中获取阅读或写作上的启示。 2.迁移拓展法:补充香菱的遭遇和脂砚斋对香菱的精辟评点,把握作者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一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设计(一)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走近曹雪芹_高中高二作文800字

走近曹雪芹 耐寂寞,苦作行舟书海无边?拈来家兴忘事,为天下走笔江山;一对痴情男女,情天恨晚:一群达官贵人,弄权政坛.................. 大观园演绎人世大观. 他,曹雪芹,从社会的上层跌到社会的下层,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感到了世键变化沧桑之快;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使他感慨人生的苦短无常;他经历了了从富贵变为贫穷,在生活的不幸中行走,使他学会思考,使他对现实社会感到不满,使他对封建社会的抨击愈加激烈. 他把家道中落的兴衰枯荣分蕴到>中,他把愤怒倾洒到>,他把思想融入>,他把情怀投入到>中....... 一部>,满含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思,满腹的天下兴亡的感叹,梦中人解人间梦,这何等的虚幻,非是"一把辛酸泪",非是"满纸荒唐言". 书中的一对痴情男女,为了爱情,去冲破封建礼教,但并未成功,这是曹雪芹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书中的一家大院的衰落,何不是他自己的遭遇,又象征着封建王朝的兴衰;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何不是他自己生平涉足的人?.............书中的一切既是他的一切. 倘若他不是经历了苦难,怎么会对现实生活如此不满,怎么会将自己的私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呢?倘若他不是亲身经历世间沧桑变化,又怎么会感叹如此之深,把封建社会本身看的如此透彻? 他的思想是对当时生活的反映,是对于当时人的灵魂解剖.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苦难的折磨,经历惨痛的伤害,才能折射出超越,才能大无畏的面对一切,体悟一切.

当然,曹雪芹还留下一丝遗憾. 一部八十回的奇书,枉留了几分神秘,几分感慨.书未成,人早去,几分遗憾;曲未终,情未了,人还未散.今人评他"红学",免不了胡编乱造,只留得他一世英名. 红尘滚滚,一个情字作怪,使天下人争做"红楼中人".如今谁还会读那"假语村言"?只会关注那炒热的"红学",趁一趁浪潮,赶一赶那"国学热",追一追"星魂"........... 他,曹雪芹,戏说人世间的事事,淡化人生的过程,让人辨是非,明黑白;曹雪芹千古,红楼无境;一杯黄酒洒九天,一句费解之词!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更使她萌发了学诗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红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共约60年。康熙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遭重大打击,从此“百年望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充分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4.填空

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资料汇编 一、曹雪芹介绍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因其很喜欢竹林七贤之“阮籍”,故取字中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就是说他家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注:包衣就是家奴。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玄烨的乳母,(也即是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即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帝玄烨宠信。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即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雪芹自幼及时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yù甘餍肥”的贵族生活,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 雍正即位后,雍正初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后又遣回北京(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贫困生活。 补充: 曹家败落本质原因:太子之争,曹家当时支持的是八阿哥,但最终即位的是四阿哥雍正。因而受牵连。 当时苏州也有织造,(曹頫在担任江宁织造之前曾短期地担任过一段时间苏州织造,后才担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官署是现在的市十中。担任苏州织造的是李煦。李旭和曹家交好,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李家和曹家其实可以说是当时康熙帝放在民间的两个密探。向皇帝汇报当时民间社会上的消息。李家也是八哥党的,因而在后来皇族的争权内斗中也遭受了牵连,后被发配到了黑龙江。其家人在苏州街上作为官奴被卖,但是一连十天无人敢买。 曹家则隐入了北京胡同,从此败落。曹家可以这般全身而退也亏了曹家在皇宫里的亲人里应外合以及求情。不然也不会比李家好到哪里去。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书写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困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他写《红楼梦》,“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现在北京西山有曹雪芹纪念馆。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九年级语文每第五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里面有篇文章叫《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很长,学生读了一遍,读不出什么味,我让学生读了五遍,我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说明白了。 这才开始讲新课。本课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探讨一下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二是分析一下林黛玉是个好老师吗?下面是我的第一课时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命运非常悲惨的人物。原名英莲,因失踪后被拐,卖给了薛蟠作妾,生活很不幸福,一面受丈夫的气,一面又受夏金桂——薛蟠的大老婆的气,最后是悲惨地死在了荣府,但她生前是个倔强的姑娘,一心想和荣府的姑娘小姐们一样成为文雅之人,羡慕小姑薛宝钗的才情,又仰慕林黛玉的伶俐,渴望幸福的生活,她早就想学一学诗了,苦于没有机会,终于在薛蟠外出经商的空闲时间,来到大观园里向林黛玉学习起做诗了。香菱学诗最终成功了,那么同学们,咱们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呢?同学们先准备五分钟的时间,可议论可交流,可思考,重要的是要在文中找到论据。好,现在开始。 五分钟后。 尚金辉:我认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在于专心致志,心无旁鹜。我的根据是:一,课文172页第二段,“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沙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二,174页第二段,“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象这样用心学诗,别的什么都不管了,所以香菱学诗成功了。 王会鑫:我认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她执着的精神。我的根据是一,168页第一做段:“香菱拿诗回到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念起来,宝钗连摧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也只得随她去了。”二,171页第二段,“香菱听了,喜得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首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思,坐卧不安。”三处是173页第二段,“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四是和尚金辉所说的材料一样。 师:王会鑫不简单,论据充分,观点可以成立。 王涵淇:我认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不耻下问,态度认真,以苦为乐。根据一是166页第一段中“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香菱学诗态度认真。二处是168页,“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香菱笑道:‘我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香菱不藏丑,每次出场都是笑吟吟的,从不把学习当成苦差使。三处是172页第一段,“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她瞧去,看她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香菱在宝钗面前得不到指点,又跑到黛玉那里,不怕丢份,正是这种精神,是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师:好,有理有据,分析的很到位。还有哪位同学有高见。 侯炎婷:我认为香菱学诗还有一个悟性问题。她的悟性极高,天资聪颖。学

关于曹雪芹的诗词大全

关于曹雪芹的诗词大全关于曹雪芹的诗词大全篇一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 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香菱学诗的启示(2篇)

香菱学诗的启示(2篇).txt11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第一篇: 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不仅是学好诗歌的根基,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大胆的想象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其它文体的创作也离不开大胆想象。 《香菱学诗》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二篇: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获得知识不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香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终日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样一个女子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显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为此的决心在驱使着她,她想为自己创造一个无纷无扰的精神净土,她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不断努力着,她最终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因为她几乎不可能获得这么好的机会,让灵魂在净水中遨游;必然是因为她极强的渴望激发了他的潜能。 像香菱这样只为满足个人精神需求而学习的人非常少见。扪心自问,谁能保证自己学习的目的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不是说我们的求知欲早已泯灭,而是庸懒的头脑和过多的诱惑将那对知识的渴望埋藏,我们开始机械的学习,成了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重复着“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程序”这一单一又乏味枯燥的过程,学习便相应地枯燥乏味,只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为了更好的文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在这样利欲的驱动下,我们无不成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静下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己,但不是仅仅为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即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充实

品读红楼梦

品味经典—走近曹雪芹和他笔下的红楼女儿 摘要:品味经典名著《红楼梦》,我们走近了曹雪芹,走近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大名鼎鼎的金陵十二钗,和生活在她们周围的各式女子,她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最终命运?他笔下众多的红楼女儿她们经历的坎坷沉浮和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又留给后人怎样的思索?曹雪芹借助对这些女子的赞扬和歌颂,传达给人们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女儿金陵十二钗悲剧命运 课题景背:《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问世三百多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就“红学”的出现而言,便足以说明这部巨著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从它问世起,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喜爱,但也留给了世人一个个迷团。例如,他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他想通过这部书传达给我们一个怎样的信息,他书中的人物与他自身及他的家族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会对书中的女性情有独终?他极力赞美歌颂的这些红楼女子的命运最终如何?这些迷团留给后人太多的思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近曹雪芹,走近他笔下的红楼女儿。 一、传世名著的产生及流传 众所周知,传世至今的《红楼梦》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带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另一种是由高鹗续书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前八十回公认为曹雪芹所著。曹雪芹的原本可能不止八十回,但只有前八十回留存于世。所以才有了高鄂所续的后四十回。但通过书中前五回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高鄂所续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原意并不相符,大部分原意均被改动。后四十回的内容是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出现的。此书发行时曹雪芹早已去世,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八十回之后的真实内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前八十回文字的描述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获知整个原书的最终结局。 我们知道,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不是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出来的。而都是依托它成书时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而成的。《红楼梦》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

《香菱学诗》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远离官场,无视权贵,生活一贫如洗。 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首先,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她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第二,《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 第三,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文章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448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721,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烈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983人。 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一)宁荣两府本支:男16人,女11人,宁荣两府眷属女31人。 (二)贾府本族:男34人,女8人。 (三)贾府姻娅:男52人,女43人。 (四)两府仆人:丫环73人,仆妇125人,男仆67人,小厮27人。 (五)皇室人物:男9人,女6人。宫太监27人,宫女7人。 (六)封爵人物:男37人,眷属14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26人,只有职称的38人,胥吏男3人。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红学大师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本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从《香菱学诗》这个经典片段走进《红楼梦》,做一次智慧的阅读 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 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香菱学诗”,你能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我们且把文中宝钗对香菱的评价连缀起来看: 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 可真是诗魔了 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先看她如何教香菱学诗的—— 立意要紧:“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1.结合中考要求解读《红楼梦》。 1、作者介绍,回目识记展示。 2.课堂展示同学们研究的成果。 2、六加一法展示 3.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精彩内容概括。 4.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4、人物形象分析。 5、手抄报展示。 课前准备活动——多媒体烘托气氛——走进《红楼梦》音乐歌曲播放。 一、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以称《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卷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进一步走进《红楼梦》,感受文学大家带给我们的哲思和智慧。 《走进红楼梦》是我们上学期与本学期要完成的名著阅读的任务。今天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呈现出来,先来公布今天评价的规则,以录像资料为主,发言精彩的加大分,不发言的扣分。 好方法成就好学业,作为经典名著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六加一法 二、课前方法回顾,我们研究名著阅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六”加“一”法) 今天我们就以板块的形式把我们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答题精彩、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不同,分数没有底线也没有上线,本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探究奖、最佳发言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小组。最后一个环节,由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老师们投票选举产生我们手抄报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下面进行第一板块:走进作者——曹雪芹(同学们激情介绍) 第二板块:高瞻远瞩,首先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一下全书的经典内容。 板书讲解:内容总括:用一句话概括用一段话概括 第三板块:回目识记——四大名著的回目像诗一样精彩,这一环节的内容我们放到最后进行。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回目的识记比赛。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问世200多年来,其影响之深远无法估量。《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有三:一是鲁迅,二是《红楼梦》,三是中医中药。他把《红楼梦》看成是对世界文化三大贡献之一。曹雪芹的名字,可以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司、托尔斯泰并列在一起。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出《红楼梦》这一伟大著作?这是“红学”研究中极受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一课仅从曹雪芹“特殊的人生遭际”、“狂傲的气质性格”、“非凡的文学才能”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与同学们作一探讨。 一、特殊的遭际熔炼出特殊的思想 特殊的家庭和人生遭际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必不可少的生活前提,同时也为他准备下了思想前提。大凡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而这一经历往往是伟大人物所以成其为伟大的生活基础和动力之源。特别是不幸的遭遇,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还会使他们的思想得以升华,因而成就经天纬地的著述。屈原是这样,司马迁是这样,孙膑是这样,曹雪芹也是这样。 1.家世的变迁与生平的厄运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圃、芹溪、雪芹。他的祖上是汉人,他原籍是河北丰润县,大约在明朝末年,他的先祖曹锡远迁居东北,入了满州籍,汉军正白旗,大概在辽宁铁岭附近。后来他的高祖曹振彦,随着清兵入关, 曾任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阳和府知府两地地方官。从曾祖曹玺开始得到宫廷的亲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红楼梦》第五回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第十三回也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这里说的是贾家,实际上是以曹家为生活原形的。由康熙二年到雍正六年,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到他的父亲曹頫三代四人近60年世袭江宁织造。他的祖父曹寅更是多任了苏州织造和两淮盐政监察御使。李发元《两淮巡盐御使题名碑记》说:“两淮税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官无常品,“织造”这个官职虽无品级,却是内务府的肥缺,也是皇帝的近幸,是当时一个有钱、有势的要职。他们替皇帝置办宫廷的衣服装饰及日常用品,实际是皇商。同时,曹玺曹寅任内,康熙还给他们特殊的任务,即访查江南的吏治民情,负责了解江南一带地方官吏的政绩和人民对朝廷的情绪和流动情况,向康熙作专折奏报,官虽不大,却可以直达圣听,曹家有权向皇帝密奏,所以又是皇帝的耳目。另一方面曹家还负责团结江南文士。曹玺曹寅都多才艺,广交游,特别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能做诗词戏曲,喜欢藏书和刻书,爱小说。著有《栈亭诗杪》。有名的《全唐诗》就是他在杨州负责刊刻而成的。曹寅还编撰过一本《居常饮馔录》,是一部饮食艺术全书。《红楼梦》中的茶酒点心和菜肴那样讲究精致,不是没有来由的。由于曹寅的人品、才华和爱好,他与江南许多名士有交往,成为他的好友和座上客。当然,曹家也有许多自己的幕僚。可以想象,他们时相唱和,以至聚会观赏,在当时的江南名士群,也曾是一番盛事。 曹家为什么会得到康熙的亲幸?首先,曹家不是一般的内务府成员,而是一个当时有名的诗书世家,曹家世代书香,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受到皇帝的重视。同时,曹雪芹的曾祖母曹玺的夫人是康熙皇帝的奶娘,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侍读,这大概也是皇帝亲幸曹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以曹家为行宫。 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曹氏家族从始祖曹锡远“从龙入关”,到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恰好五世,称之为“赫赫百年”,并非虚语。康熙死后,继位的是雍正。雍正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权,巩固统治地位,一面培植私党,一面打击他父亲的亲信和其他兄弟的势力。曹家在这场皇亲间的斗争中受到牵连,成了被打击的对象。雍正六年,曹家被抄,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也被革职,于是这“富贵流传已将百年”,烜赫一时的大家族,一落千丈,衰败下来了。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附答案

从香菱学诗谈起......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以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咏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这事,就嘲讽的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仍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都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识大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的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点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其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2.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3.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

1.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答: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侯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2.《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答: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因此,后四十回并不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 3.简述黛玉的两次葬花的起因。 答:第一次葬花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第二次是起因是黛玉错疑宝玉,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未发泄,又勾起了伤春愁思,于是把残花拿去掩埋。 4.简述宝玉挨打始末。 答:先是忠顺王府打发人来向贾家索要戏子,接着又有贾环将金钏之死诬陷在宝玉身上,最终导致贾政惊气交加而欲将宝玉“立刻打死”,且不满小厮的力度而亲自操板,众门客无法劝阻,王夫人的哭阻也无法让其回心转意,直到贾母前来,以言语相激,贾政罢手,被打得气息奄奄的宝玉被抬回房。 5.简述“宝玉挨打”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答:王夫人先抱着板子哭着说宝玉该打,然后从贾政一贯庄重角度请“老爷自重”并以“怕老太太不自在”来要挟。无效后又抱住贾政求,说母子相依,既然要勒死儿子,她只能和宝玉一起死,并爬在宝玉身上大哭,冲突得以稍稍缓和,但王夫人看到宝玉挨打程度,悲痛下痛哭死去的长子,致使贾政落泪。或答:贾母一来便以“先打死我”让贾政又急又痛。面对贾政的赔笑,厉声回应以自己“没生个好儿子”来讽刺贾政对自己封锁消息。尽管贾政小心翼翼赔罪,说不再打宝玉,但贾母不信,仍赌气要回南京,并以让王夫人从此别疼宝玉,以便将来“少生一口气”来表达对贾政的不满,把贾政逼得苦苦认罪。或答贾政亦可。 6.“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红楼梦》的《葬花吟》,吟诗是林黛玉。《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体现了那种不屈不挠、冰清玉洁,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以落花为喻,体现了她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7.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答:晴雯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任人来搜查。晴雯却出任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以示反抗,这些充分表现出她对“主子们”的蔑视,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 8.简述《红楼梦》中某一个人物出场的情景。 答: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这些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