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古诗词欣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含答案作者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原文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 (共30张PPT)

读 “狂”
②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关于“报”,有两种理解,你觉得哪一 种解释好?
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 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读 “狂”
这两则资料中,“报”分别被理解为 “酬答”和“告诉”。而“告诉”更适合这 首词的理解,因为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 的围观,而后者是苏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 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 的“少年轻狂”。
读 “狂” 分析词中苏轼的“少年狂”
①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 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 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 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 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带着“千骑”, 场面盛大、招摇。这些确实都是“轻狂”的表现。
读 “狂” (二)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
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 的意思,说话的底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 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 “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 轼不服老的狂气。
读 “狂”
2.结合资料,探究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句中苏轼到底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
读意
词句解释: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挽,拉。雕 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 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 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 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 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完整word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古诗词欣赏

(完整word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古诗词欣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下古诗词欣赏含答案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

(共2分)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PPT精品课件
2021/4/2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 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 “轻”呢?
2021/4/2
5、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 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 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1/4/2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 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 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 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 了这首《定风波》。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 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 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021/4/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不喜晴。
2021/4/2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 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 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 潇2潇021/4/2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课件 (共30张PPT)

问题探究
6、请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词是如何做到景 中含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这首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 中含情,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 上了情绪的色彩。环境险恶,前途未卜,
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 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整
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 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冷清与 破败。
词之大意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 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 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 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 心潮起伏不平。
文本解读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云山,指出使的目 的地之一——打虎山。这一句很容易联想起同 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 《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问题探究
3、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 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 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 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抒发了作者奉 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问题探究
4、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 得更加荒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描 写了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寄 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人物资讯
第四个女人:小妾沈宛
沈宛是汉族女子,跟纳兰性德一 样十分有才情,同时两人的气质也 十分相似,所以两人相互被吸引了。 然而,在清朝早期满汉不能通婚, 于是,两人无法走到一起,甚至不 能堂而皇之地做纳兰性德的妾。因 此,沈宛无奈之下只好拖着有身孕 的身子回到故乡。四个女人,带给 纳兰性德不一样的感情经历,可是 却都不得善终,都让纳兰性德一次 次品尝到悲痛的滋味。所谓“情深 不寿”,就是纳兰性德的生命终结 在三十岁那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课件 (共30张PPT)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 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 “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 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问题探究
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 得更加荒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描 写了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寄 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问题探究
4、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1)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 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 隔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2)深、远、晚 、荒、 旧等一系列形容词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 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晚烟 、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 残破之感。 3)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 富、繁多完全相反的 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 荒凉。
课堂小结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 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 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 景情交练。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 点明主旨。
当堂检测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__一__抹__晚__烟__荒_戍__垒__,__半__竿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_。 2、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__身__向__云__山_那__畔__行___ ” 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首词中的 “___古__今_幽__恨__几__时_平____”一句点明主旨。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12《词四首》课件(共39张PPT)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12《词四首》课件(共39张PPT)

齐声诵读

zhànɡ


·

qiānɡ

mèi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塞下秋来风景的“异” 呢?
词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塞下秋来风景“异”的:一是 雁去;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
“壮词” 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 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齐声诵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马作的卢飞快,
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雳弦惊。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了却君王天下事,
五十弦翻塞外声,
赢得生前身后名,
沙场秋点兵。
可怜白发生。
pī lì huī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齐声诵读
酒酣胸胆尚开张。擎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鬓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qínɡ qiú
bìn
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 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 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 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 胆壮,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 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2018部编新教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解析

2018部编新教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解析

九下必背古诗文1.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5页)2.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8页)3.破阵子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8-11页)4.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1-12页)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14页)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4-16页)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6-17页)8.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3《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3《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
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主要作
,中国正 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 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 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 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 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 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 深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 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 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 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繁多”就本义来看就是种类多,丰富的意思。但自然界就这 么简单,所有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木都是相同的,整个大 自然是美好的,隐喻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 九等之分。世界和平统一,皆为人类之向往。所以说,“繁多 是个谎言”。
2.怎样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花”是美好的,人人喜欢它,它 代表美丽、和平。“整片大地”是 说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 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表 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表现 了诗人为人类和平统一而奋斗的博 大胸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 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 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 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 全然不同的发现。
3*
短诗五首
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月夜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

(完整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完整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七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背诵【观沧海】(曹操 " 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哪处达 ?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 " 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子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 " 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只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 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唐)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 "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 " 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 " 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默写、赏析、练习题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默写、赏析、练习题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归纳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二、基本内容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三、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四、诗歌赏析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异”。

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

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

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

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精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精选】

九年级下册必背篇目整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课后词语注音及解释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隧洞 suì dòng :即隧道.蜗行 wō xíng :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 yū tān: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 bó chuán : 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 cù xīn:极新;全新。

~的大衣。

笑涡 xiào wō: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 pēn bó: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 : 一般指全身是伤。

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第2课《梅岭三章》阎罗 yán luó : 即间罗王,也称“间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捷报 jié bào : 胜利的消息:~频传。

血雨腥风 xuè yǔ xīng fēng: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取义成仁 qǔ yì chéng rén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第3课《短诗五首》漫漫màn màn: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长夜。

路途~。

装饰 zhuāng shì: 1.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品。

~图案。

她向来朴素,不爱~。

2.装饰品:建筑物上的各种~都很精巧.舵手duò shǒu:1.操舵驾驶船的人.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埋没 mái mò: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第4课《海燕》苍茫 cāng máng :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 gāo ào :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word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古诗词复习必背

(word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古诗词复习必背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古诗词复习必背九年级下册一、古诗词(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课标篇目】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2018·孝感/绍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2018·常州/南通)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词中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词句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惆怅和功业未建的苦闷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情形。

6.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

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奇异的风光作过描写,其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塞秋季奇异独特的风景,渲染萧条肃杀气氛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课标篇目】1.(2017·随州/重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3.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4.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请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个用典表达自己有少年狂气的句子: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词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苏轼虽两鬓苍白,但并不在意自己衰老,仍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之志。

(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标篇目】1.(2018·重庆B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2018·哈尔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勾勒出英雄驭马换弓、冲锋陷阵的场面。

5.(2018·烟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报国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下古诗词欣赏含答案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

(共2分)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

(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3分)C(不应批判。

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

(2分)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

(3分)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背景】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典故: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

(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 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练习】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C 别号是鉴湖女侠)(2分)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分)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意思相近,酌情给分)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表达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3分)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抒胸臆的。

答: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3分)答: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答: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5)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答: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6)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答: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7)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