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存环境专题-西北大学

文物保存环境专题-西北大学
文物保存环境专题-西北大学

《文物保存环境专题》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关键因素,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随着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原真性”和“最小干预”两大文物保护准则的规范下,研究者们返璞归真,逐渐将文物保护的诸多方法回归到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及维持领域。文物保存环境重新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并被推向根本解决大多数文物保护问题的关键位置。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及生物等诸多因素的深入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1.温湿度

1.1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2温标

1.2.1热力学温标

1.2.2摄氏温标

1.2.3华氏温标

1.3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影响的实例分析

1.4环境温度的测量

1.5环境温度的控制

1.6湿度

1.6.1湿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1.6.2湿度对文物影响的实例分析

1.6.3湿度的测量

1.6.4湿度的调控

1.6.5牺牲墙

2.光辐射

2.1光

2.1.1光谱

2.1.2光辐射的热效应

2.1.3短波辐射的能量效应

2.2光老化

2.2.1光老化发生的机理

2.2.2能量累积效应

2.2.3热效应

2.3色度学

2.3.1色度的基本理论

2.3.2光对色色度的影响

2.3.3文物表面状态对色度的影响

2.3.4不同色彩的心理作用

2.3.5色度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2.4光辐射对文物影响的实例分析

2.4.1对有机质文物的影响

2.4.2对无机质文物的影响

2.4.3对文物保护材料的影响

2.5光源

2.5.1光源的定义及分类

2.5.2不同光源的工作原理

2.5.3不同光源对文物的影响

2.6光辐射的监测

2.6.1照度计

2.6.2紫外线辐照度计

2.7光辐射的利用与控制

2.7.1光辐射的利用

2.7.2光辐射的控制

3.空气污染物

3.1空气污染

3.1.1空气污染源

3.1.2空气污染的特性

3.2对文物有害的空气污染物

3.2.1含硫化合物

3.2.2氮氧化物

3.2.3氯及氯化物

3.2.4灰尘

3.2.5其它污染物

3.3空气污染物的检测分析

3.3.1环境科学的空气污染物与文物保护的空气污染物的异同

3.3.2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3.3.3采样原则

3.3.4大气污染物的快速分析方法

4.文物保存环境中的生物因素

4.1微生物因素

4.1.1微生物概述

4.1.2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4.1.3微生物对文物材料的危害

4.1.4有害微生物的防治

4.2其它生物因素

4.2.1昆虫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4.2.2害虫危害文物的机理

4.2.3文物害虫的杀灭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温度 (℃)相对湿度 (%) 光照度 (Lux) 大气环境 生物 因素 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 陶、瓷器 14-2440-5530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青铜器14-2430-45150 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 铁质文物14-2430-4515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金银器14-2440-55150 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文物 纺织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骨、象牙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第二部分纺织品类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2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授课班级:本科二年级 任课教师:孙丽娟

文物保护基础2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2 二、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三年级 四、计划学时:72课时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孙丽娟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纸质档案文物保护包括纸的发明与发展及传统造纸工艺、纸质文物糟朽劣变原因、纸质文物的保护处理、纸质文物分析测试、纸质文物保护方案的设计、纸质文物的保管等方面内容,其中纸质文物糟朽劣变原因及保护处理技术是该部分核心内容;纺织品文物保护包括我国纺织品的考古发现与收藏、纺织品保护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工作的任务、古代纺织技术及纺织品文物鉴定、纺织文物损坏腐蚀机理、考古纺织品的起取、出土纺织品的清洗、纺织品的消毒、纺织品的加固与修复、纺织品的贮藏与展示等方面内容,其中纺织品文物损坏腐蚀机理机、考古出土纺织品起取、清洗、消毒及加固保护与修复技术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漆木竹器文物保护包括、漆木竹器基本知识、大漆成膜机理、简牍的发展与意义、古漆木竹器腐蚀损坏机理、脱水前保养与现场保护、饱水漆木竹器脱水定型保护、糟朽漆木竹器加固材料和方法及日常养护等方面内容,其中饱水漆木竹器脱水前保养与现场保护、脱水定性方法介绍为该部分核心内容;皮革文物保护与保养、骨角象牙尸体文物保护等主要介绍皮革文物基本特征、保存保养方法,骨角象牙等文物保护修复一般技术,不同尸体类型养护保护方法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同学总结讨论与学生互动;开展有机质文物模拟墓葬包埋、考古清理、保护修复实验,了解有机类文物埋藏条件与腐蚀劣变特征,通过课程实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辅助教学参观提高认知能力;指定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 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 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 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 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 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 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 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 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 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 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 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千年风雨的洗礼 3、雨与光化学烟雾——现代文明的苦恼

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 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 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一、文物的种类 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 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 1、大气环境——全开放环境 2、可调节控制环境——全封闭环境 3、普通的馆藏环境——半封闭半开放环境 三、文物保护的任务 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 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 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 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 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 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 1、从内因着手 2、找腐蚀外因 3、究腐蚀机理 4、对症下药 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貌——少干预原则 2、长期有效 3、可逆性处理

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是在学生了解文物分析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首先介绍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气相色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的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测试前样品的准备与处理,然后上机进行操作性实践。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使用和操作仪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实验技能。 考核形式:实践课程论文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践一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二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四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五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六显微红外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七X射线衍射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八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九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的使用(2课时)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2011-04-25 17:56:05 点击数: 87 由于文物收藏品种类繁多,质地不一,性能有别,因此对它们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样的。收藏家可根据自己的居住条件和藏品的性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做好藏品的保管、养护工作。 1、温度和湿度 为了使藏品能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般来说,15~18℃的湿度和50~65%的相对湿度对各类物品都比较适宜。在温度太高时,应进行降温;温度太低时,应进行加温;湿度太大时,采取除湿措施;湿度太小时,进行加湿,在室内须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加以观察,根据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应注意放置藏品的架、柜、箱等均不能紧贴地面或墙壁摆放,应将其垫置到适当高度,或离墙有一定的距离,并要时常检查挂在墙上的绘画、挂毯等背面的墙壁是否有潮湿现象。 2、有害气体和灰尘 现代社会空气中的污染十分严重。当大气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时候,能使铜、铁、铅等金属氧化,使织物、纸张和彩画上的颜料褪色或变色。许多有害气体,如煤中、腐败的食物及厕所中散发出的硫化氢(有臭蛋气味)气体对银器、铜器和铅器等均有害处;氯气能使染料褪至无色、对织物、纸张和皮革等都有破坏作用,并引起金属腐蚀;飞机、汽车、烟囱、煤炉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说了。空气中还常混杂有极微细的硬质颗粒,它们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易于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各种有机质地的收藏品的危害尤大。 为防止有害气体和灰尘对藏品的影响,应将藏品放在空气较为清新处,尽量减少煤烟及粪便气味等可能对藏品造成的损害。室内注意清洁,经常用微湿的软抹布消除灰尘,用吸尘器定期清扫房屋,甚至可将藏品用玻璃、盒子等封闭起来。有条件的,应采用空气净化设备。 3、霉菌和虫害 防止霉菌生长的有效办法是自然通风,并想方设法消除室内的生

【稀缺资源】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前言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附件008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温度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 石质文物 14-24 xx、瓷器 无机质 文物青铜器14-2430-45 30-45 40-55 50-60 防紫外线 50 纸质文物14-20 有机质 骨、xx14-20 文物 木质文物14-2050-60 防紫外线

50 皮革制品14-2050-60 防紫外线空气清洁防霉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50-55 防紫外线 50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50-55 防紫外线 50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150 150 150 50 纺织品14-2040-55300 相对湿度 (%)光照度 (Lux)生物因素大气环境无酸性气体、防尘铁质文物14-24 xx14-24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无酸性气体、防尘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防尘、防虫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 温度:14—24℃,相对湿度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 温度:14—20℃,相对湿度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文物知识培训主持词

文物保护知识培训讲座主持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文物保护知识培训讲座,有幸邀请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刘成教授。刘教授毕业于西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化学、历史学双学位,现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方面的研究,曾经发表了《古代青铜器锈蚀机理研究》、《文物与化学》等多部专业论著,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多项文物保护科研课题,参加了陕西省多项文物保护方案的研究编制和评审工作,是我省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知名专家。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教授的到来! 参加今天培训会的人员有咱们机关的全体同志和基础各馆所的相关干部职工,县政府宁雪慧副县长也特邀来参加我们今天的会议。 身为一名文物工作者,首先,应该了解文物,保护文物,掌握保护文物的相关知识。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文物保护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文物,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了使大家在业务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局里决定举办这次培训会。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下面,为了保证这次培训会取得良好效果。我在此提几点纪律要求,希望大家能

够认真遵守: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处理好自己的通讯工具,使手机保持在静音状态。 3、不要大声喧哗,交头接耳。 4、不要随意走动,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 下面培训会正式开始,请刘教授开始授课,大家欢迎。 接下来,请县政府宁雪慧县长做重要讲话; 刚才,刘教授结合县区文物保护工作实际,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的案例给我们全面阐述了文物保护相关知识,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我们受益匪浅,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教授的精彩授课。 今天的培训会到此结束。最后我再强调两点:第一,培训会结束后,各单位回去后要召开专题会议,将培训内容传达到本单位的每一位同志;第二,要以本次培训会为契机,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为”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全系统迅速掀起学理论、学政策、学法规、学业务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潮,也希望大家通过进一步学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为推动我县的文物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北大学考古学试题01—09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 2000年 一 1 下川文化 2 印纹陶3悬棺葬 4 居延汉简 5 龙泉窑 6 永宁寺碑 二 1 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 2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 3 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 三 1 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 2 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 2001年 1名词解释 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克孜尔石窟夏商周年表海兽葡萄镜 武官村大墓马王堆汉墓仰韶文化阿房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2简答题 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 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 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3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 4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 5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 2003年 一、名词解释 手斧土墩墓编钟陶衣郫县古城失蜡法瓮棺封泥《考古图》喇家遗址 二、简答 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3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 三、论述 1“一切文物皆有历史的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

2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 3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石片文化层利簋陶衣郑韩故城石楔镇墓佣公墓名旌《金石录》 二、简答 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 3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4简述隋唐两京墓葬的分期。 三、论述 1何谓聚落?何谓聚落考古?简述聚落考古的意义。 2试述中原地区两汉中小型墓形制的演变。 3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绝对年代蒙特留斯孢子花粉与植物硅酸体三棱尖状器干栏式建筑 人殉与人牲黄肠题凑唐三彩邢窑开元通宝 二.简答 1.考古类型学的作用及局限性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3.写出几种陶制炊器并绘图(不少于5种) 4.周公庙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 5.汉代铁器普遍使用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 1.概述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以汉唐为例) 2006年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三棱大尖状器,中石器时代,清凉寺,利簋,筘器,三体石经,唐三彩,钧窑,三叠层,安特生,苏秉琦二简答题 1.夏文化研究概况 2.黄河流域中小型墓葬形式演变 三论述题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班级:文物保护技术01班 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原创 2007-8-20] 前言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 三、原真性原则 四、最小干预原则 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 第二节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 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

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 (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 (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 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 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 平衡状态 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 3. 热力学第零定律 二、温度的定义 第二节温标 一、热力学温标 二、摄氏温标 三、华氏温标 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 二、冰冻风化 三、线性膨胀系数 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 五、玻璃化转变温度 六、相变 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 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 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 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 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 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 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 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 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 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 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 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 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 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 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 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 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 根据磁性规律断代 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 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 法的学科; 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 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内容:1、文物制成材料的研究。研究各种文物制成材料的成分、结构 与性质;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老化机理;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质 老化的规律性。 2、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环境因素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3、文物修复和整治技术的研究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有着非常浓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几千年的沉淀中,积攒下来了数不尽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的绝大部分都被博物馆收藏保护。这些文物凝聚了其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本身的不可复制,还有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使这些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 标签: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定义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所代表的是博物馆、纪念馆、储藏柜等的室内环境,空间内的各种条件都属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用于保存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辐射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文物保存的时长。只有有效地管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将影响文物保存时长的因素控制在一个可控的安全范围内,为馆藏文物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以实现馆藏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 二、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 经过“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下的馆藏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中,有50%以上的馆藏文物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病害,其中重度腐蚀及以上的馆藏文物占接近17%。尤其是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文物,如纺织品、纸质、竹制木制漆器等,中度以上病害发生率占半数以上。馆藏文物中的金属文物,中度腐蚀比例接近43%,重度腐蚀及以上达16.6%。文物腐蚀损失现象不断加重,这也是当下的大多数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是博物馆藏品损害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交替作用导致文物材质劣化。我国博物馆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措施不够发达等,对于博物馆内部的文物存储环境改善研究工作应该给予关注。 (二)影响馆内文物保存的因素 1.光辐射对文物保存的影响 文物保存环境的光辐射是指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照度和紫外线产生的辐射。光是一种能量,光的照射会起文物材质的光化学反应,使文物材料老化或变色,尤其是纺织品、纸质等有机质地文物以及彩绘器等对光敏感的文物。光的波长不同,对文物损伤程度也不同。同时,光的热效应还会使光照射的环境内温度升高,因此多数博物馆馆内灯光都比较昏暗,有的展品旁的灯光还会周期性开关。如果光线过强,会使染料、颜料色泽发生变化,最终物质整体遭到破坏。加上光的热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3.4 藏品保存环境:藏品保存场所应该具备的适合藏品长久、稳定保存并能有效控制延缓其自然损毁,防止人为破坏的环境条件。包括: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 3.5 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藏品保存场所主要由藏品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特定建筑物组成。自然条件指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音、微振动和生物等。 3.6 藏品库房:藏品集中保存的特定建筑物。 3.7 陈列室: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藏品的特定建筑物。 3.8 藏品保护修复室:博物馆运用传统修复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科学保护、保养、分析和检测的特定建筑物。 4 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 4.1 藏品库房的自然条件 4.1.1 藏品库区由藏品库、暂存库、周转库、保管设备贮藏室、藏品鉴赏室和保管员业务工作室、风淋更衣间等部分组成。 4.1.2 每间库房的使用面积以80~100?为宜,最小不得低于50?,最大不超过200?。藏品库建筑不宜超过4层,每层净高2.4~3m。特大体量的藏品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建造,适当调整库房面积和高度。 4.1.3 库房建筑均应避光。提倡建密闭式无窗库房。藏品库房有窗者,每间开窗不宜超过两个,每个面积不超过1?。应加装防盗护栏,采取防尘及吸收紫外线辐射的措施。

文物保护技术-主要是纸质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探伤常用X 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祁英涛古建筑保护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 七、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文物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课。彩绘类文物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是在某种基质材料上施加彩绘制作而成。由于彩绘的存在,增加了文物的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保护的难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国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主要病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该类文物材质分析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保护材料、保护方法和和保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以古建油饰彩画为例第一节古建油饰彩画制作材料及工艺 第二节古建油饰彩画分析技术路线 第三节古建油饰彩画文物分析案例 第二章正交设计法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节正交设计法在科学试验中的意义 第二节正交设计法简介 第三节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第五节文物保护实验条件优选案例设计 第三章秦始皇兵马俑保护的最新进展 第一节秦兵马俑彩绘的结构及成分分析 第二节秦兵马俑彩绘残留物的GC-MASS分析 第三节秦兵马俑彩绘的考古现场保护材料最新进展

第四章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及保护现状 第一节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 第二节莫高窟及其壁画的保护 第五章其他彩绘类文物保护 第六章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一节光导纤维技术简介 第二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 第三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七章有机高分子保护材料及其改性研究 第一节文物防水保护材料 第二节文物加固保护材料 第三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四节纳米材料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五节位阻胺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