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经验

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亏虚或失调所致,病情缠绵,顽固难愈。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多从阴虚、阳虚、痰湿、及气虚诸型论治,临床疗效较满意,特介绍如下。

1 阴虚(阴虚喉痹、虚火喉痹)

因肺肾阴亏,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咽喉失养。常见症状咽干少饮,灼热,隐隐作痛,咽喉中有痰或异物粘着感,常“吭喀”或咽痒作咳,咯少许粘痰,午后症状明显。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暗红,微肿或肥厚,少津欠润,表面脉络曲张,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粒小紧束高突。全身或手足心热,午后烘热或颧红,或有耳鸣眼花,腰膝酸软,足跟酸痛等症。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治当滋阴降火,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元参、牛膝;如不效,少佐附桂冷服,常可收功。肺阴虚用甘露饮或养阴清肺汤。若兼见舌苔黄腻,用甘露饮,以元参易熟地。肺肾阴虚用百合固金汤。肝肾阴虚用杞菊地黄汤。肺肾阴虚用沙参麦冬饮。心阴虚心火上炎用补心丹。

例1 张某,男,40岁,银行职员2008年1月8日初诊:咽干刺痒,异物感,已一年余。平日易疲劳,多梦,便结,时有咯痰,量少而黄。检查:咽部黏膜干燥暗红,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红稍胖,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津不上承,法当益气养阴、生津润燥。养阴清肺汤加减:太子参20 g,生地,熟地,元参个15 g,黄芪12 g,麦冬、丹皮赤芍、枸杞、百部各10 g,五味子、甘草各5 g。1月20日复诊:咽喉部症状减轻,咽喉壁变化不大,仍以原方出入并仿张锡纯“咀华清喉丹”之意,嘱其以元参30 g沾冰硼散少许,徐徐嚼咽,共进20剂而愈。

2 阳虚证(格阳喉痹、阳虚喉痹)

因肾阳亏虚,咽喉失于温养,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无根之火容于咽喉,清道不利所致。常见症状咽喉痒痛不适,似有物梗,不欲饮或欲热饮而量不多,上午症状较明显。检查见咽部色淡微肿,或显肥厚,咽喉壁淡红微肿滤泡增生,色淡嫩而无光泽。并见面色晄白,或浮红游离不定,耳鸣眼花,腰膝酸软,畏冷肢凉,胫骨或足跟酸痛,小便清长,夜尿频。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或虛大无力。若阳虚,水湿内郁之证明显者,宜温阳利水,升清降浊,用真武汤加减;若以肾虚、阳气不足之证明显者,宜温补肾阳,引火归原,用附桂八味汤加减。

例2 秦某,女,48岁,教师,2007年3月29日就诊,症状咽喉部疼痛已半年余,吞咽不适纳差,小腹冷痛,便溏,小便清白而多,口干喜饮但饮而不多,腰膝酸软。检查见咽后壁色微红,少许滤泡,左会厌谿和梨状窝入口处微红肿。舌淡苔薄稍腻,脉沉细无力。此系肾阳不足、虚阳上扰,当宜温阳暖肾为治:熟地15 g,枸杞12 g,云苓、泽泻、丹皮、附片、元参、麦冬各10 g,淮山药20 g,肉桂粉3 g(吞服),5剂。复诊时咽痛减,小腹冷痛感消失,惟余口鼻干燥,耳部烘热。下寒渐化,上热未除,原方去肉桂加黄连、牛膝等,续服15剂而愈,随访一年一直未发。

3 痰湿(郁火喉痹)

因素体阳旺或烟酒过度,偏食辛辣等,湿聚不化而成。症状咽喉干燥,灼热,隐痛异物感,“吭喀”有粘痰,容易引起干哕作呕。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脉络曲张,咽后壁滤泡增多成片,喉底有少许黄白分泌物粘附。口微干欲饮,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胖,苔微黄或腻,脉缓有力。其治当如张景岳所云:“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若为肝脾不和,痰气交租者,可用逍遥散佐以化痰之品疏肝解郁化痰。湿热不化可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痰热互结可用温胆汤。虚火灼津为痰者应滋阴降火兼以化痰。有痰湿或痰热者,无论选用何方,均可合以桔梗汤。

例3 翟某,男,40岁,公务员,2005年5月30日初诊,症状表现:咽喉干燥,似有痰粘着,咯痰白而粘稠,虛烦不得眠,胃纳不振,恶心干哕,大便两日未行。检查咽后壁黏膜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成块,色暗红。舌质淡胖,苔腻微黄,脉滑。此脾虚痰热上扰,宜清热燥湿,化痰利咽。温胆汤和桔梗汤加减:元参15 g,云苓、枳实、竹茹、桔梗各10 g,陈皮、法夏、甘草各6 g,生姜三片,赤芍12 g,加减出入8剂而愈。

4 气虚(气虚喉痹)

因肺脾亏虚,清阳不升,气血津液难以上承,咽喉失养,清道不利。常见咽部微痛,干燥不适,“吭喀”有痰稀白,上午症状明显,遇劳或进寒凉之物则症状加重。检查见咽部黏膜色淡,或有微肿、肥厚,脉络清细,喉底表面附有少许粘白分泌物,并见面色不华,容易感冒,倦怠乏力,短气懒言,动辄汗出,纳差腹胀,大便不调,小便清。舌淡或胖,苔薄或白,脉缓无力。以肺脾气虚之证明显者,宜补中益气,升清利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脾失健运,湿浊内郁之证明显者,宜益气健脾、化浊利咽,用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加减。

例4 谢某,53,男,律师,2004年4月2日初诊,症状为咽中不适,脘腹胀闷不适半月。咽中似有痰梗,然咯之无误,喉中有燥热感,口干不欲饮,纳食减少,倦怠乏力。检查:咽后壁被覆少量粘稠分泌物,有少许滤泡,咽侧索暗红肥厚。舌淡苔薄白,脉濡。此属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失司,治当益气升阳,健脾化浊。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15 g,党参、白术、当归、枳壳、白芍各10 g,陈皮6 g,柴胡、升麻各5 g,10剂。复诊:咽喉不适减轻,咽后壁黏膜淡红湿润,咽侧索肥厚不明显。自觉头目昏眩心悸不安,仍倦怠无力,纳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以原方和四物汤加减续服15剂而愈。

慢性咽炎病情发展缓慢,中医治疗应体现一个“慢”字,临证切不可操之过急,骤用重剂伤阴损阳,也不可倚其病浅证轻而掉以轻心,因久病多虚,虚时兼顾正气,益气养血,平调阴阳,以收全功。病久每易致郁,患者多疑多虑,尚需耐心开导,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