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资源利用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现状及完善对策
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报告: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与意义二、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分析三、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对策四、生态补偿案例分析五、生态补偿机制的未来展望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与意义生态补偿是指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者生态资源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对破坏和损失进行补偿或赔偿的一种机制。
它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强制性的补偿机制,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到的相关主体有政府、生态环境自治组织、政府领导、生态涵养者、生态环境影响者等。
二、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分析1.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在我国,生态补偿的实践运用主要是在国土空间分配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利用与管理三个方面。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分为三大类:补偿土地资源的流转、补偿生态环境资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补偿生态环境公益和生态环境修复建设。
2.生态补偿机制效果的反馈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科学与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安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机制不够完善、有效性不足、管理相对混乱、资金不充分、分配不公等方面。
三、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对策1.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需要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增强生态补偿机制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指引;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和生态补偿数据管理系统等。
2.强化法制建设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建设和法规体系,明确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中理论上和法律上确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地位和作用;完善诉讼机制和法律责任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生态补偿案例分析1.城市绿化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城市绿化补偿机制,使城市化建设逐渐向低竣化和生态型方向发展,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恢复。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又该如何完善这一机制呢?生态补偿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励生态保护行为、惩罚生态破坏行为的制度安排。
它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服务的可持续供给。
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许多珍稀的物种和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灭绝和破坏的威胁,通过生态补偿,可以为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和修复资金,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它能够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些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为了保护生态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经济补偿,实现区域之间的公平发展。
再者,它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保障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即中央或上级政府向生态保护地区提供资金支持;生态税费,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行为征收税费,用于生态修复;生态市场交易,如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等。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是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的补偿标准往往是基于简单的估算,没有充分考虑生态服务的价值、生态保护的成本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这导致一些地区的补偿不足,无法有效激励生态保护行为;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存在补偿过度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目前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度较低。
这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规模和效果。
此外,生态补偿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
一些地区在获得补偿资金后,没有将资金有效地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甚至存在挪用、滥用的情况。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如何构建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如何构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构建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生态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构建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呢?首先,要明确农村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通常包括因开发利用农村生态资源而获益的企业、个人以及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利益的全体社会成员。
客体则主要是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或利益受损的农村居民、农村集体组织以及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相关部门。
在确定补偿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要评估农村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这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各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量化评估。
另一方面,要考虑生态保护的成本,包括农民因限制开发而减少的经济收入、生态建设和修复的投入等。
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成本,确保补偿标准能够合理补偿农民的损失,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资金来源是构建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比如财政投入,设立农村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加大对农村生态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征收生态补偿费,对那些开发利用农村生态资源、造成生态破坏的企业和个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征收费用,用于生态补偿。
此外,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发行生态债券、建立生态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生态保护领域。
补偿方式也应该多样化。
除了直接的资金补偿外,还可以采用实物补偿、技术补偿、政策补偿等方式。
实物补偿可以包括提供生态建设所需的物资、设备等;技术补偿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生态修复技术支持等;政策补偿则可以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是保障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被挪用和滥用。
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土地整治成为了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质量和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例如,对荒地进行开垦和改良,可以使其变成可耕种的农田;对老旧村庄进行改造和整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优化农村布局。
然而,土地整治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一些地区的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比如,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水系,影响生态平衡;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质恶化。
此外,土地整治过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也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社会稳定。
生态补偿机制则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其目的是激励生态保护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在土地整治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补偿机制在土地整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整治中的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向生态受益者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补偿生态保护者的损失和投入,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其次,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促进土地整治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
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整治方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再者,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让公众了解生态补偿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完善策略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完善策略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已经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村地区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但也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开发等诸多挑战。
因此,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方针之一。
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农民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位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是推动机制有效运作的基础。
这一标准应考虑到当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环境价值,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使得补偿水平与生态价值相匹配。
应通过开展生态价值评估,量化相关的生态服务,这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结合具体地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
此外,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补偿标准能够随着生态状况的变化而实时调整,以反映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其次,应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提升农民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认知与参与度。
很多农民对生态补偿政策了解不够,容易产生误解或抵触情绪。
因此,通过组织座谈会、知识培训班等形式,将复杂的政策内容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信息至关重要。
这些活动不仅要覆盖政策内容,还应普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以提升其主体责任感和自觉性。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也是促进生态补偿机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一环。
通过调研、访谈等形式,收集参与者的意见与建议,评估补偿措施实施的效果。
这些反馈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改进政策,更是实现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渠道。
通过构建多层级、广覆盖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农民、村委会、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之间形成合作共赢的网络共享,促进技术、经验和信息在实践中的传递。
在资金投入方面,确保足够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生态补偿项目的财政支持,同时推动社会资本参与。
什么是生态补偿如何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什么是生态补偿如何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对于促进生态保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补偿?又该如何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生态补偿的概念。
简单来说,生态补偿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经济方式,让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向生态保护的提供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以激励和保障生态保护行为的持续进行。
比如说,某个地区为了保护水源地,限制了工业发展和农业活动,从而保障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和水质良好。
那么下游地区就应该对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付出给予一定的补偿。
生态补偿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资金补偿,直接给予一定的货币支持;也可以是实物补偿,比如提供相关的环保设备、技术支持等;还可以是政策补偿,比如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项目支持等。
其目的就是要让那些为生态保护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地区、企业或个人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保护激励机制。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在一些地区,生态补偿的金额往往是根据简单的估算或者行政指令来确定的,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保护的成本、生态服务的价值以及当地居民的发展需求。
这就导致了补偿不足或者补偿过度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生态补偿的效果和公平性。
另一方面,补偿资金的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度较低。
这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限制了生态补偿的规模和范围。
此外,生态补偿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
对于补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生态保护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手段,容易出现资金滥用、生态保护不力等情况。
为了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的成本、生态服务的价值以及区域发展的差异等因素,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模型,确定更加精准、合理的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
首先,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范围不够明确和科学。
在一些地区,生态补偿的标准过低,无法充分弥补生态保护者的付出和损失,导致其保护积极性不高。
同时,补偿范围也存在局限性,往往只关注了部分生态要素,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考量不足。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湿地、河流源头等区域,可能没有被纳入补偿范围。
其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
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
这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压力,也难以满足生态保护的巨大资金需求。
而且,资金分配和使用的效率也有待提高,存在资金被挪用、滥用等问题。
再者,生态补偿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地方在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等现象。
同时,对于生态补偿的效果评估也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指标,难以准确判断生态补偿政策的实际成效。
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和范围。
这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的成本、生态服务价值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准确测算生态补偿的标准。
同时,扩大补偿范围,将更多的生态要素和区域纳入补偿范畴,实现生态保护的全覆盖。
第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
可以通过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发行生态债券、开展生态彩票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同时,探索建立生态资源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如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等,让生态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加强监管和评估。
建立严格的生态补偿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生态补偿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补偿政策和措施,提高生态补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呢?简单来说,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对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付出代价、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或地区给予合理的补偿,同时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进行惩罚和约束。
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在于实现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部化。
所谓外部性,就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比如,一个地区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限制了砍伐和开发,这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更清洁的水源、更好的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
然而,这些生态服务的价值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体现,保护者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政府干预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将这些生态服务的价值转化为经济补偿,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激励生态保护行为。
当保护者能够获得合理的补偿时,他们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其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对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补偿,可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再者,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引导人们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在补偿标准方面,目前的补偿标准往往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补偿标准过低,无法充分弥补保护者的成本和损失,难以调动其积极性;而有些补偿标准则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异。
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的成本、生态服务的价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更好地落实和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更好地落实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旨在通过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和完善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明确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范围首先,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至关重要。
补偿标准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保护的成本以及发展机会的损失等因素。
目前,很多地区在确定补偿标准时缺乏科学依据,导致补偿金额过低,无法有效激励生态保护行为。
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模型,为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同时,要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
生态补偿不应仅仅局限于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农田、城市绿地等人工生态系统。
此外,对于生态脆弱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区域,应给予重点关注和补偿。
只有明确了补偿的范围,才能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渠道充足的资金是生态补偿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
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渠道较为单一,资金规模有限。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
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将生态补偿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
可以通过发行生态债券、设立生态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资金投入。
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交易机制,如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和补偿。
三、加强生态补偿的监督和评估为了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对生态补偿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监督主体和职责,加强对补偿资金使用的审计和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和滥用。
四、提高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度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和完善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分析
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是当下国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土地整治旨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生态补偿机制则是为了平衡因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整治的内涵与实施情况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其主要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方面。
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对农田的综合整治,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
例如,修建灌溉排水设施,使得农田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和排水,减少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的肥沃程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
建设用地整治则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缓解了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供需矛盾。
通过对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的清理和再开发,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
二、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与运行方式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保护者提供补偿,对生态破坏者进行惩罚,从而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制度安排。
其主要补偿方式包括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和产业补偿等。
资金补偿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基金等形式,为生态保护地区提供资金支持,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政策补偿则包括给予税收优惠、产业扶持政策等,引导和鼓励生态保护行为。
技术补偿为生态保护地区提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态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产业补偿则通过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生态保护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三、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结合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影响,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其利用与管理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越来越紧张和有限。
如何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
一、土地优化利用途径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土地规划管理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土地资源,可以有效避免恶性开发和浪费现象。
政府部门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用地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土地节约利用在土地利用方面,应推动土地节约利用的理念,避免大规模的盲目扩张,对土地资源进行精细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应大力推广节约用地的技术和方法,采用高效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 强化土地保护意识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加严格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惩违法占地行为。
4.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村土地浪费。
应加大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保障农民用地权益,保持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离不开严格的监管机制,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工作,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制止恶性开发现象,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
二、生态补偿机制探讨1.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生态补偿是一种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获取的生态效益进行经济补偿,以激励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应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机制,推动各地开展生态补偿工作。
2. 引导企业参与生态补偿企业是土地资源开发的主体,应鼓励企业参与生态补偿,通过对企业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健全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对生态保护者提供经济补偿,激励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同时对生态破坏者进行惩罚,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其意义在于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的补偿标准往往未能充分考虑生态服务的价值、生态保护的成本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这导致一些生态保护者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影响其保护的积极性;而在一些地区,补偿标准过高,造成了财政负担。
二是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不足。
这使得补偿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
三是补偿方式较为单一。
多以资金补偿为主,缺乏技术、政策等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这种单一的补偿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四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生态保护效果的评估缺乏有效的监督,存在资金滥用、保护效果不佳等问题。
为了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核算体系。
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标准。
例如,对于生态功能重要、生态脆弱的地区,应提高补偿标准;对于经济发达但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的地区,应加大补偿力度。
第二,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可以通过发行生态债券、建立生态基金、开展生态保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补偿领域。
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生态资源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筹集补偿资金。
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土地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分析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愈发重要。
土地整治作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平衡土地整治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损失,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常见的土地整治方式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修筑、土壤改良等。
通过这些整治措施,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土地整治并非只有好处。
在整治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比如砍伐树木、填埋湿地、改变水流方向等,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污染等生态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在土地整治领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对因土地整治而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补偿,激励土地整治参与者采取生态友好型的整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生态补偿机制为土地整治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向土地整治的受益者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补偿生态保护者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实现了成本的合理分担和利益的公平分配。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土地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其次,从生态环境角度看,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通过对生态损失的评估和补偿标准的制定,可以促使土地整治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更加环保的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补偿资金可以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水土保持等,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经济激励措施,对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补偿,同时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进行惩罚和约束。
这一机制的建立旨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补偿范围较窄。
目前的生态补偿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湿地等领域,对于农田生态系统、农村水资源保护、农村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补偿相对较少。
补偿标准偏低。
现有的补偿标准往往难以弥补生态保护者的成本和损失,导致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不高。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农村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
补偿方式不够灵活。
多以资金补偿为主,缺乏技术、政策、项目等多元化的补偿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
补偿机制缺乏长效性。
一些生态补偿项目具有临时性和短期性,难以形成稳定的制度安排和长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扩大补偿范围。
将农田生态系统、农村水资源保护、农村土壤污染治理等纳入生态补偿范畴,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
例如,对于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农户给予补偿;对积极参与农村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的村庄进行奖励。
提高补偿标准。
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者的成本和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可以通过开展生态价值评估,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确定补偿金额,确保补偿能够真正激励生态保护行为。
拓宽补偿资金来源。
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通过经济手段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
首先,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的补偿标准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保护的成本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一些地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补偿仅仅基于简单的面积计算,而没有考虑到森林的质量、生态功能以及当地居民为保护森林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就导致补偿金额不足以激励保护者的积极性,也无法有效地弥补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损失。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以及不同地区的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差异化的补偿标准。
其次,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这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也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规模和效果。
为了拓宽资金渠道,可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和投资;同时,通过发行生态债券、开展生态彩票等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保护。
此外,还可以建立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机制,例如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等,让生态资源的提供者能够通过市场获得合理的回报。
再者,生态补偿的对象和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扩大。
当前的生态补偿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流域,而对于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的补偿相对较少。
同时,对于生态保护中的一些间接贡献者,如生态移民、生态志愿者等,也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
因此,应当逐步将更多类型的生态系统纳入补偿范围,并对在生态保护中做出不同贡献的主体给予相应的补偿,以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另外,生态补偿的监管和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在一些地区,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存在不规范、效率低下的问题,甚至出现挪用、截留等现象。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它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它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各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呢?又该如何完善它呢?生态补偿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它的核心目的是激励生态保护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生态补偿机制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如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生态保护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生态保护者往往无法从保护行为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导致其保护积极性不高。
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让生态保护者得到合理的补偿,从而提高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对生态保护者的经济补偿,可以激励他们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增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其保护成果应该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通过生态补偿,可以让那些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人群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生态补偿机制还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些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通过生态补偿,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生态补偿的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标准主要是基于行政手段确定的,缺乏科学的评估和计算方法。
这导致补偿标准过低,无法充分弥补生态保护者的成本和损失,影响了其保护积极性。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而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之间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到底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呢?简单来说,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经济激励措施,让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向生态保护的提供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实现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部化。
比如说,一条河流的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源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了一些产业的发展。
而下游地区因为享受到了优质的水源,从而获得了经济发展的优势。
那么,下游地区就应该向上游地区提供一定的补偿,以鼓励上游地区继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生态补偿机制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和产业补偿等。
资金补偿就是直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政策补偿则是在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技术补偿是提供生态保护所需的技术支持;产业补偿是帮助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激励生态保护行为。
当生态保护者能够获得相应的补偿时,他们就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其次,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公平发展。
让那些为了生态保护而牺牲了部分经济发展机会的地区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再者,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然而,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补偿标准方面,存在着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
有些地区的补偿标准过低,无法充分弥补生态保护者的成本和损失,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
而有些地区的补偿标准又过高,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补偿标准核算体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成本、生态服务的价值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一、引言土地整治作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土地整治活动在带来诸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实现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土地平整工程的影响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通过对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削高填低,以达到便于耕种和管理的目的。
然而,这一过程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二)农田水利工程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改变河流的走向和水流速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三)田间道路工程的影响为了方便农业生产和运输,通常会在田间修建道路。
但道路的建设可能会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分割生态斑块,影响生物的迁徙和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四)土地复垦工程的影响土地复垦是对因采矿、建设等活动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治理。
在复垦过程中,如果措施不当,可能会造成土壤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难以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状态。
三、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和意义(一)内涵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对生态保护者和因保护生态而利益受损者给予合理的补偿,以激励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意义1、促进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弥补土地整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保障生态保护者的合法权益让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得到应有的回报,提高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技术等资源向生态保护领域倾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土地整治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原则(一)公平公正原则生态补偿机制应确保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所有相关利益主体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不因地域、身份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得土地的优化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土地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土地浪费严重等,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并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土地优化利用途径探讨、生态补偿机制介绍、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是通过对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深入分析相关问题,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科学建议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繁殖需要配种的配对标准,及时为群体提供充分的食物和水源,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提高繁殖箱的温湿度环境,定时清理和消毒繁殖箱,预防疾病的传播,提高繁殖群体的存活率。
通过研究不同繁殖环境对斑马鱼繁殖的影响,可以为斑马鱼的规模化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其在药物筛选、基因敲除和功能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材料和平台。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繁殖环境对斑马鱼繁殖的影响,分析适宜的繁殖环境条件,为斑马鱼的规模化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正文2.1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土地资源的总量有限,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
这导致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和不平衡利用。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存在问题,部分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不科学,大量土地被用于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或者建设项目,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土地资源利用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摘要】土地利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它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
人类通过各种使用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的经营以达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1]。
然而,在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人类片面地注重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忽视了土地资源与社会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价值。
这从本质上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因此,建立完善的土地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上分析在利用土地资源所产生的问题,并探讨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从而完善我国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补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与土地资源密不可分。
马克思的《<</SPAN>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简而言之,种种商品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2]。
因此,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土地资源利用“合理”,还需进一步探究。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众所周知,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以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全球人口的增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使得土地资源超量开发的现象愈演愈烈。
从国外土地利用现状来看,美国到60年代之后,由于农业实现现代化,作物播种面积逐步缩小,而城市在逐步发展,郊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同时旅游业兴起,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多方面变化。
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大量侵占优质农地。
著名的“硅谷”曾经就是农业基地,仅城市化就使美国优质农地以每年平均200万英亩的速度减少。
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引起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由此成为美国政府关心的重点。
美国各州不得不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保护优质农地,使土地生态效益最大化。
人地矛盾大是日本最主要的特点,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人口稠密,土地利用问题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而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也是土地资源严重制约型国家。
虽然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适合农林牧业的综合发展,但人均占有量少,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的土地利用率也很低。
从土地资源特点上看:山地多,平地少,较难利用的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地的面积较广,在可供农用的土地中,草地比重最大,林地次之,耕地最少,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退化严重,可耕地的后备资源少。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使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愈趋严重。
工业建设、资源开发等盲目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增加了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从而也使得土地矛盾越来越尖锐[3]。
一、土地资源利用所产生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将土地问题推向了社会矛盾的尖端。
比如我国的华北北部、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由于滥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不少土地荒漠化。
进而导致了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4]。
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人均粮食等社会现状也使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
法律的不完善也为土地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那么,究竟有哪些土地问题呢,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土地生态环境面临着恶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深的局面,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和水土盐渍化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草地和森林不断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
从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来看,土地资源在调节气候、储存营养物质、维持土壤肥力、净化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等环境要素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但是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2)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工业、商业、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现在行业内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5]。
(3)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由于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灾害的损毁,以及非农业建设占地等,造成了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支出大于收入,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6]。
(4)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
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
在工业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分布广、资金技术缺乏,大量污染物质随“三废”排入河流、农田。
大量堆存的城市生活垃圾,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水体和土壤等产生了污染,甚至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事件。
工业所排放的废气、烟尘等所引发的酸雨,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统,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农田,不少污灌区已发现重金属在表面土积累。
农业方面,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设施,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降低了土壤的肥力,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矿产的开采,尾矿的不合理堆积,也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大量的土地。
土地问题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内在的土地问题存在,例如土地利用率不高,城镇内部存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现象。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较分散,空心村和零星户仍然存在。
从各个方面来看,社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日趋减量降质的发展趋势,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势在必行。
二、构建和完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服务目的的,以经济手段为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对保护行为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保护者为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所付出的额外的保护与相关建设成本和为此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对破坏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坏行为造成的被补偿者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7]。
那么如何理解土地资源之生态补偿?具体而言,土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应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一,国家通过征收环境资源税以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基金,既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也能够弥补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资金的不足,保证政府有足够资金通过相应生态保护和恢复等行为承担其提供以土地资源或以土地资源为载体的生态产品公共服务职能。
其二,对因生态保护受到损失或者付出经济代价的人给予公正的公益征收性质的生态补偿。
自然生态补偿是生物有机体、动植物种群或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的自我调节并使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能力。
总体而言,它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认识到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如为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土地休耕制度、矿区土地保证金制度等。
我国对生态补偿的初步尝试则是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8]。
土地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土地价值的保障,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然而,我国没有专门的土地生态补偿法,《环境保护法》也只是偏重污染防治的问题。
而且对于生态补偿标准难以确定。
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达到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面临着诸多困难。
此外,我国面临的土地污染和不合理利用的问题也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因此,只有构建和完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解决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构建和完善我国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就土地资源的生态补偿而言,“谁补偿、补偿谁、怎么补偿”构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从生态补偿主体、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健全生态补偿基本制度这几个方面分析,以构建和完善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
(1)生态补偿主体。
补偿主体具体包括:生态受益产业、生态受益区域和全体生态受益的自然人。
给予主体以补偿时应坚持“谁使用,谁付费;谁受益,谁付费;谁破坏,谁恢复。
”的原则,根据利益相关者在特定生态保护中的责任和地位加以确定补偿主体。
明确生态系统行业之间优惠者与利益损失者之间的补偿问题。
对于生态受益区域的补偿主体要正确解决受益地区、以及受益的数量化。
同时提高全体生态受益自然人的土地生态保护意识,以发挥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全体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作用。
(2)生态补偿范围。
对土地资源的生态保护尤其耕地保护给予最先的重视。
对森林与自然保护区、耕地保护区、生态服务区上进行补偿,坚持“耕地保护区与非保护区利益协调,资源互补”机制,给予农民适当的价格补贴。
(3)生态补偿标准。
首先要保障补偿主体的基本生活,按照生态保护者的投入和机会成本的损失、生态受益者的活力、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为标准。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偿标准。
(4)健全生态补偿基本制度。
根据我国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来看,我国在管理体制制度和救济制度上还应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建立土地资源开发补偿和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制度,完善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健全土地损失费等土地复垦基金制度。
完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 建立市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财税等配套政策,调整资源税政策,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
二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实现城乡统筹,部门协调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和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利用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的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