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音乐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训练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内心听觉”是一种音乐能力,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对音乐活动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正是这个特点使“内心听觉”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具有实际意义。

“内心听觉”的训练对于从事表演、作曲、音乐学研究或音乐教育等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是适用的。

本文旨在从学生学习音乐学专业角度出发,浅议“内心听觉”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心听觉”;特点;训练
音乐是建立在以声乐为物质材料的基础之上,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对应于主体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是要靠听觉来完成的,只有通过听觉训练器官,声音的振动才能传递到人的主体意识中去。

听觉是感受、欣赏、理解音乐之美的先决条件,开发和训练听觉器官,能有效提高人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的感知力以及对各种复杂音响的辨别能力。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在《音乐家守则》中写道:“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

”可见听觉能力的训练是使人获得音乐感知的重要前提,是培养音乐人才必备的音乐基本素质。

而整个听觉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内心听觉”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它置于次要的地位,学生是较难得到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内心听觉”的能力没有足够的发展,这对音乐素质的提高影响很大,因此探讨“内心听觉”的培养这一问题是必要的。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在音乐教学中“内心听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培养方法。

一、何为“内心听觉”?它有什么特点呢?
“内心听觉”这一词在音乐界早已广泛使用,意指“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①,它是人在内心进行的,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音乐意象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能力,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都是内心的音乐活动。

然而,音乐是门听觉艺术,任何一种音乐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听觉的参与,因此,便习惯于用“内心听觉”这一通俗用语来指代在内心中所进行的一系列与听觉有关的音乐活动。

人们常说的音乐听觉多强调外部听觉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是依赖于某种实际音响而产生的听觉意象,是在听音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已熟悉的音乐现象。

“内心听觉”是一种听觉能力,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听觉。

第一,“内心听觉”的产生具
有独特性。

它是凭借记忆力和思维直接在意识里的想象,近似于某种实在的音乐声音的音乐现象,甚至可以不借助实在的声音,不受外在声音的影响,而产生的音乐音像。

第二,“内心听觉”具有创造性。

是以音乐想象为基础,更加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是对音乐整体产生的听觉意象,甚至还要超出这个范围。

“它不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纯粹复制,在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的同时,音乐内心听觉具备了先导与创造的能力”②。

正是由于内心听觉具有先导与创造能力,因而,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在欣赏过程中,这一心理过程都显得尤为重要,是创作者带动不朽音乐篇章创作的灵感之源;是演奏者给予令人陶醉的娓娓动听的乐声或旋律的幕后之手;是欣赏者感受各种“情绪”、“思考”,各种“问题”、“魔镜”。

具体来说,作曲家总是通过某种“内心听觉”进行创作,由“内心听觉”去选择符合于作曲家内心表现需要的各种音响手段,因此作曲家只有当他在心中听到某些所需要的音符才能把它写下来,这种内心听觉可以说贯穿于作曲家作曲的全过程中;演奏家也是如此,他在演奏时也总是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提前于外化的真实音响对音色、力度、速度等要素的分寸感做出判断,以便调整自己的演奏动作求得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音乐欣赏即听音乐并不单纯是听觉器官的活动,它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听觉活动,当欣赏主体用耳朵听音乐的时候,内心的听觉也总是在不断地帮助他对感官听觉作出判断。

总之,它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内心听觉”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内心听觉”可以确定声音的准确性,即音高与音值的准确性
在唱曲谱的过程中,旋律的起伏性是很明显的,而旋律的起伏就是由音高的起伏决定的。

所以,在唱曲谱时,音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再好的旋律唱跑调怎么感人?要唱准音高,决定因素是心中要有准确的音高概念,如果心中不知道该唱多高,又怎能唱准呢?“内心听觉”此时就要登场了,增强学生“内心听觉”训练,心里有“数”了,音高确定就不难了。

我们知道,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以动的形式为特征,在时间中发展,离开了时间,音符上运动也就停止,也就不存在音乐了。

而音乐教学中只有把节奏、节拍与速度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逐渐掌握了,音乐在时间上的特征才能表现出来。

对于掌握时值这一方面的训练,也应着重在心理意识上下功夫。

只有其内心真正掌握了每个音符相对时间的长短,则看到乐谱就可以稳定地表现音乐节奏了,并可以自如地调整音乐速度。

(二)建立“内心听觉”具有正确树立音乐形象的作用
具体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即音强和音色。

唱歌时需要动用喉头、声带、软愕、舌根、肺等器官,如果简单做打开口腔、提高软愕、放下喉头等动作,是很难做到的。

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这主要依靠我们的大脑来指挥并控制唱歌时所用肌肉
的伸缩,而在大脑指挥前应先有一个创造想象的过程:即在没唱出声音之前你已经“听”到了自己的音色,是什么样的力度,什么样的声音。

在唱的同时还应注意听所唱出来的声音是否等同于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声音形象,相一致时,可产生正确、获得一致赞赏的声音;不一致时,则应做一下调整。

在教学中,我们若能使每个学生都建立起正确的“内心听觉”,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一帆风顺,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音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三) “内心听觉”是有声听觉的灵魂与生命
有声听觉是“内心听觉”的一种表达,是最直接的情感沟通途径。

“内心听觉”是音乐学习者自身形成的一种情感共鸣,有声听觉换言之是听觉的表象。

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同一音乐所产生的听觉表象是不同的。

而这种不同的听觉表象的形成的原因就是“内心听觉”对不同的听者内心的影响。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他失聪后完成的。

③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告别奏鸣曲》、《热情奏鸣曲》、《E小调奏鸣曲》、《降B大调奏鸣曲》,宗教音乐《D调弥撒》、《G大调钢琴协奏曲》、《帝皇钢琴协奏曲》。

这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心境,有声听觉不再是他热爱音乐的羁绊,他是用内心来“倾听”音乐的,因为音乐就在他心里。

三、音乐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训练
(一)对音高方面的掌握
每天要进行音阶、音级的训练,并且熟练掌握,使之成为视谱、构唱音程等各种训练的工具。

可以先弹出一个音,然后其他几个音由学生构唱,并用钢琴来标高。

唱对了,让学生加强记牢,唱不对及时纠正。

另外,一些大跳音程,可用音程之间“搭桥”的方式练习,然后逐步拆除不必要的“桥墩”,使之能准确唱出谱上所标明的音。

通过以上训练,可以使学生内心对音高的分析能力提高,并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即使在多声部的合唱中,也可以避免其他声部的干扰,唱好自己所唱的声部。

(二)训练节拍、节奏
对于节拍的训练,引导学生随着节拍器练习。

练习时注意先用中等速度练习,掌握训练后再加快速度或放慢速度练习。

我们都知道,在钟表上秒针的运动是很均匀的,每秒钟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绝对相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钟表对学生进行稳定的节拍训练。

开始阶段看着秒针,每秒打一拍,让手打拍子的速度等同于秒针运动的速度。

在练熟后,可以不看钟表,自己想着练习。

意识上的时间间隔在动作上应能做出来,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的。

练习过程中可与钟表的运动相核对一下,看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钟表的节奏,符合则证明练习效果不错,不符合还应再看着钟表练习。

坚持这种练习,在短时期内就可把学生的节拍练稳。

节拍练稳后可进
行节奏训练,节奏训练包括发展速度感、节拍感。

虽然节奏形态多样,但是只要把基本节奏形态和常用的节奏掌握了,节奏的训练就不是难题了。

练习节奏应做到能认识各种不同节奏型,能念出节奏的时值比例关系,当听到某个节奏型时应能够写出。

通过这种单个节奏型训练之后,再把不同节奏型按不同拍子组合训练,就容易掌握节奏的变化。

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小组的、集体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灵活处理,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兴趣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