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9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市2019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美、技艺精湛而。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为东阳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
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和色泽,淡雅而富有自然气息。
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雕为人们的一大特色。
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气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
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东阳木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法,充分展示画面内容。
不仅如此,(),装饰性与实用性,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声名鹊起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得益彰
B . 声名鹊起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辅相成
C . 闻名遐迩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辅相成
D . 闻名遐迩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得益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B . 木材本身具有的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C . 由于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散着生命的气息。
D . 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斥着生命的气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东阳木雕能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
B . 木雕匠人采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内容结合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的创新工艺
C . 东阳木雕采用了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并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
D . 木雕匠人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上·宁夏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毋
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 .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 . 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 .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 . 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 .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 . 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 .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 . 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3. (9分) (2020高一上·渭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先生二两三事
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
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
”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10年,准备回国。
得知陈寅恪其时正在英国治疗目疾,他马上给陈先生写信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研究情况。
陈寅恪一听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即复长函致季羡林,奖掖、鼓励了他一番,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
是年秋,季羡林带上用德文写就的论文,遵陈寅恪之嘱,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旋赴北平叩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
季羡林到北大后,受到优厚的礼遇。
陈寅恪不久也由英国回到清华。
这期间,季羡林写了一篇《浮屠与佛》,读给陈寅恪听,陈大力赞赏,立即将文章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文章一发表季羡林就声名鹊起,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诗文,他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
1995年,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的25年后,中山大学举办“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做了长篇发言,阐述陈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如果说陈寅恪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
季羡林到北大后,瞬间(10天)由副教授擢
升为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
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触。
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胡适那时在编一份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季是校长办公室的常客。
他们共事3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为人特别亲切和蔼。
在学术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甚而是切磋。
季羡林说,解放前3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读《胡适论学近著》受启发而写的《浮屠与佛》。
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
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肯定。
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
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
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
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墓陵,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
回来后他写了一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
他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
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选自《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百度百科)
②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季羡林因为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
季羡林不会走上后来的治学道路。
B . 留德回国,季羡林写信给正在英国治病的陈寅恪先生,汇报他十年的学习研究情况。
得到陈寅恪的鼓励和提携,旋即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
C . 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
D . 季羡林觉得有人批判胡适有失公允,于是撰文替他说话,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称呼胡适为“先生”,十余年后拜谒胡适墓时感到深深自责。
(2)张中忠行认为,季羡林一生“最难能的是朴厚”。
其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季羡林先生被称为公认的一代大师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 (12分)(2016·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
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他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
“再见,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
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
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
”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 .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 .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 .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 .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
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3)
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4)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17·醴陵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
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
都中生三岁,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一区。
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都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
僚吏见其年少,颇易视之。
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
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
决。
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
吴江学舍久坏不治,而郡守缺,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钱新其礼殿。
秩满,改郴州路总管。
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
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
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簠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
迁饶州路总管。
年饥,米价翔踊。
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使民就籴。
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服阕,除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中书省臣奏国计莫重于盐策。
乃如前除盐亭灶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
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
都中曰:“为臣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
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
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
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
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虽古循吏无以尚之。
又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
幼留京师,及拜许衡,即知所趋向。
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
(选自《元史·列传七十一》)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B . 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C . 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D . 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
“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
B . 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
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形状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C . 廉访使,宋、元时期职官名。
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廉访”,意为考察、察访。
D . 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苛,不考虑民情,理政、治民一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都中才能卓越,善于断案。
初入仕途时,他分析事情就能切中要害;在处理昆山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案件时,他能查得实情。
B . 王都中注重教化,边民悦服。
他注重学舍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他聘请著名儒士教授义理,开导百姓,使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C . 王都中一心为公,淡泊名利。
他冒着被朝廷罢官危险,设置盐亭灶户,并走访落实;他用俸禄周济贫穷亲族,人们认为他付出很多。
D . 王都中功业卓著,成就多样。
他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的循吏没有超过他的;他还擅长文学,有诗集三卷。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
②都中曰:为臣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 ,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一下·玉溪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