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变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学生社会心态论文

大学生社会心态论文

大学生社会心态论文摘要: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将关系到未来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势,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分析及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健康的心态是自己做好一切的前提,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对自己。

对社会、对祖国的前途命运负责。

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少年强则国强,此言不虚。

因为作为大学生,既承担着即将踏入社会,接替中年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又承担着作为表率,指引下一代推过前浪的重责。

毋庸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即是转承的一代。

然而作为户枢,也就不可避免的也将继承其脆弱的性质,最容易承受过大的压力而弯折,也最容易受到不好的所同化。

因此,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大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接纳世界,接纳自我,容纳他人,就成了一个不容避讳的话题。

1987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封闭性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名群众的生活,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

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

让当代中国人不仅承受了极大地心灵震撼,而且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经历了转型及其发展洪流的强烈冲击。

现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社会,如今社会失范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无序、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心态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而在我们大学生群体当中,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也是同样出现了不少问题是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的。

我们都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首先,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我们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大学生个人在校的人际关系,辩证看待学业的成败得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更容易在学校里面获取优异的成绩,进入社会后能更快的实现个人的发展。

[心态,社会文化,对大]社会文化心态变迁对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影响

[心态,社会文化,对大]社会文化心态变迁对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影响

社会文化心态变迁对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重要的一部分,三观尚未成熟,当一系列新的特点影响着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同时,青年群体的文化心态与此同时发生震荡,在生理素质、心理特点、社会参与、价值取向、审美特点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整体走向是主动、多元、开放的。

随着社会转型日趋深化和社会文化心态的加速变迁,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可谓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这种文化心态走向在日常生活、学习领域中和实际行动中都表现日益明显。

一、价值文化心态价值文化心态是大学生文化心态占据主导地位且最深层的。

价值文化心态的显露出的是大学生文化心态最深刻的变化,人生、道德、审美等文化心态都是在价值文化心态走向的统领下的具体表现。

自我价值观念日益增强。

这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中大学生群体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从最初的读书热、考研考公热到现在创业创新热,可以发现,目前已形成多元并存价值体系,而统领各类选择的中心则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觉醒,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做出相应的选择,并自我设计路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目标。

价值取向模糊、观念偏差。

大学校园里,不少大学生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追求是什么,什么都想获取,却又缺乏行动力,常表现在学业上,一切靠混,只求及格,不求术业有专攻;恋爱中,不求天长地久,只求当下拥有的观念;择业时,深怀为万世开太平的精英情结,好高骛远,高高在上。

价值取向的整体表现为见风使舵,一混了之,取向模糊。

价值观念的偏差体现在对合理观念的否定中,存在逆反心理、自私心理等,对于社会、学校层面正面的宣传教育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对网络上未经证实的新闻、恶搞文化、负面文化却保持更浓厚的兴趣,甚至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来抗衡社会上正确的价值观。

二、人生文化心态大学生成才动机高涨,但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尚未形成。

社会转型期间,人们追求成功的欲望水涨船高,伴随着大学生的个性意识、主体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的成才自信度相对提高,也表现出强烈的成才动机和成功需要。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与优化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与优化
( ) 二 群体 对 个 体 的 影 响减 弱
的传播 中心和推动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 的价值观念带有更多
的独 立 性 、 动性 和 自主 性 主 。 二 、 园 文化 变 迁 中的 大 学 生群 体 心 理 特征 校
( ) 体 压 力减 小 , 众 心理 弱 化 一 群 从
调查 中我们问及对 “ 国家利益 、 集体利 益至上” 这一原则 的看法 时 , 回答 “ 全 同意”的 为 1. 完 42 “ %, 比较 同意 ”的为
摘 要 : 国社 会 转 型带 来 了高校校 园文 化 的 变迁 , 中 而这 一 变迁 必然会 引起 大 学生 群体 心 理行 为等 各
方 面的 改 变, 出现 各种 新 的特 征 。 面对这 些新 的 变化及 特征 , 应通过 采 取加 强 集体 主 义教 育 、 强校 园文 明 加
建 设 、 强人 文精 神教 育 等对 策 来优 化 大 学生群体 心理 , 面提 高 大学 生素质 。 加 全 关 键词 : 会转 型 ; 学生群体 ; 社 大 心理 分析 与优 化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河 南 社 会 科 学
HENAN S0CI SCI AL ENCES
S p.20 e , 06 Vo _4 ll No5 .
第 l 4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5期
社 会 转 型期 大 学 生群体 心理分 析 与优化

( 南农业 大学 研 究生处 , 河 河南 郑 州 4 0 0 ) 50 2
国从一 个以 “ 阶级斗争为纲 ”的时代转变到一个 以 “ 经济建 设 为中心”的时代 ; 第二次是 以 19 9 2年X '平视察南方 的谈 II L, 话 和党 的十 四大召开为契机 , “ 从 计划经济”时代转 变到 “ 市 场 经济”时代 。特别是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 的逐 步建

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心理弯延趋势及成因

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心理弯延趋势及成因

问 卷中 自 未来工作薪水期待” 对“ 己 的调查, 3.% 有 57
收稿 日期 :0 8一o 20 5—2 2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 “ 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心理弯延趋势研究” 阶段成果 (项 目编号 :0 3 。 14 ) 作者简 介: 芳 , 李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教育学博士 , 管理科学博士后 ; 栾精靓 ,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2高校大学生对待经济生活的心理状态: 偏高 . 期待 我国正处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们生活在一个
18 , 2. %;03级 大 学 四 年级 学 生 26人, 庞杂的经济社会里, 7 人 占 0 6 20 3 占 每个人都离不开经济生活。一个人的经 2.% ; 0 级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5 人 , .% ; 0 73 2 6 0 1 占59 2 5级 济实 0 力是体现其个 人能 力和 价值的重 要方面。 作为接受高等
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缺失。
问卷中对 “ 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是什么? 的调查 , 我 ” 有
六所高校年龄在 1— 6 8 2 岁之间的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二年 6 .%的大学生认为是民主, 99 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政治生 级学生, 跨六个年级计 10 00人为对象发放 了调查问卷。调 活的认识还是较正确的。但调查还显示 , 22 有 .%和 5 1 .%
维普资讯
20 年第 7 08 期
总第 1 1期 7
黑 龙江 高教研 究
Heo ga gR sace nH ge d ct n i n jn eer so ihr ua o l i h E i
No 7 2 0 . 0 8 s ra. . 7 e i1 No 1 1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调适策略研究—以常州为例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调适策略研究—以常州为例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调适策略研究—以常州为例摘要: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为了对常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并对其调适策略进行探讨,本研究采用心理自测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对常州市161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对常州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常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环境因素存在相关,其中家庭经济状况、父亲学历水平都对常州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矛盾性和控制性均呈显著负相关。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适策略。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适策略1 前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国内外学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感的综合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

心理健康是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能力、智力、情绪等,各心理机能作为整体的良好状态(WHO,2001)[1]。

我国以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测量工具多以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等精神病理学等的测量工具为主,但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仅占一小部分,采用这类测量工具对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描述有所欠缺。

而且,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机能没有完全成型,发展速度快,可塑性强,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加以关注。

目前,我国青少年正处社会转型期这一背景下,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问题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必然会受到影响,更需要去关注其心理健康情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并能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的中坚力量。

已有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与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体现了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的复杂性。

就江苏省而言,2016年底在江苏省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全省青少年60.8%患有轻度阳性心理症状,中度阳性达8.4%,在几个关键指标上,也表明该地区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3]。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探究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探究

情文化 的断裂 , 员工 或家人 容 易常常 感到 孤独 、 无
助、 无 奈 和缺乏 归属感 。 2 .收入 分 配领 域 矛盾 明显 , 造 成相 对 剥 夺 感

他们心理健康 的水平和生活学习的质量 , 如近些
年 来大 学生 由于心理 健 康方 面 的原 因 自伤 和 伤 害 他 人 的案例 时有 发 生 。社会 转型 期 大学生 心 理安
全问题 的解决 , 关系到他们 的心理健康 发展和社
会 的安 全稳 定 。
心理安 全也 称 安 全 感 , 最 早 见 于精 神 分 析 学 派 的研 究 。弗 洛伊 德 ( S i g mu n d F r e u d ) 认 为, 个 体 的焦虑 、 移情 、 防御 等机 制是 由其 成长 过程 中某种 欲 望 的控制 与 满 足 方 面 缺 乏 安全 感 造 成 的 ; 弗 洛 姆( E r i c h F r o m m) 认为 , 安全感是动态 的 , 在 个 体 从 事 自发 活动 过 程 而 得 到 建立 和培 育 , 寻求 安 全
我 国正处 于 社 会 转 型期 , 社 会 生 活 的 各个 领 域 变数 多 , 普 遍存 在 解 构 和 重 组 。快 速 的社 会 变 化 与社 会发 展 检 验 着 人们 的 心 理 承受 能 力 , 对 大 学 生心 灵 的冲 击 更 是 明 显 而 强烈 , 进 而 直 接影 响
处 于第 二层 的需 要 。马斯洛 把安 全感 看成 是 决 定 心 理健 康 的最 重 要 因素 , 他 认 为 有 充 分 的 安全 感 是 心理 健康 的标准 之一 。 在我国 , 丛 中等 人认 为安 全 感 是 主体 对 可 能 出现 的对 身体 或 心 理 的危 险 或 风 险 的 预感 , 以 及 个 体在 应对 处 置时 的有 力/ 无 力感 , 主要表 现 为 确 定 感 和控 制 感 。 心 理 安 全 是 个 体 的一 种 主 观 体 验, 是保 护 自身免 受 心 身 伤 害 的一 种 基本 心理 需 要, 安 全感 是 大学 生心 理健 康 的重要 标准 之一 。

浅谈新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谈新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谈新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由于新时代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各种影响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发生一定的改变。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研究与把握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新趋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促使大学生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始终保持客观辩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社会思潮作为反映一定时期人们某种利益和要求并能够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或趋势,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特别是错误的、落后的、保守反动的社会思潮会给我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群体由于生理、心理、专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不仅成为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也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各种影响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发生一定的改变。

研究与掌握当代社会思潮作用于大学生的特点及对策,对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它具有“潮水”般的流动性与有涨有落的阶段性。

其形成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是因思想家的推动或倡导。

其性质和具体表现多种多样。

要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既要考察该时期的社会心理的动向,也要研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学派及其思想家。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

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思潮,是时代必然性的产物,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应对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应对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应对的关系大学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群体,他们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经历着诸多的生活变化和心理压力。

社会支持是一种积极的资源,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应对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支持,包括来自家庭、朋友、同学和社会机构的支持。

大学生在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的同时,得到适当的社会支持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1. 缓解压力与焦虑:大学生面临学业、未来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压力,合适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这些压力,减少焦虑的发生。

2. 促进心理成长: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倾诉与支持,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我认同感,促进心理成长与发展。

3. 提高心理韧性:适当的社会支持可以培养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增加心理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的变化。

二、大学生心理应对与社会支持的互动关系大学生在学业上、人际关系中以及生活压力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心理应对。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他们面临问题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1. 自我防御机制: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大学生运用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回避、否认等,而倾向于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问题解决、寻求支持等。

2. 心理资源与应对策略选择:获得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良好的心理资源和应对策略。

他们更有可能应用适应性策略,如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逃避或消极对抗的方式。

3. 心理功效的提升: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功效,如自我效能感、希望感、情绪调节等。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应对的因素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应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1. 个体因素: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自尊心和自我控制等个体因素会影响他们寻求和接受社会支持的能力。

浅谈社会转型期青年成长问题

浅谈社会转型期青年成长问题

浅谈社会转型期青年成长问题作者:杨建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7期[摘要]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在多元化价值观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如何帮助青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对青年进行支持,促进青年更快地发展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青年成长社会资源投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多元化价值观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政治意识淡化、自我价值膨胀、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价值观失衡、政治信仰丢失、政治观念模糊;没有理想和寄托,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至上等;金钱至上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享乐主义渐成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甚至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责任意识淡化,行为方式失范。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

国家要增加对青年发展的社会资源投入青年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然而青年的发展需要成本,需要社会资源。

青年发展过程中如果社会资源不足,就容易造成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种种矛盾冲突和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而在青年社会问题中,原发性青年社会问题较少,绝大多数青年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衍生物,是社会结构规定下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青年成长成本与青年成长收益之间矛盾与冲突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因此,青年发展的社会资源是否丰富、青年成长成本分担是否合理,是青年社会问题及其相关社会问题能否减少、缓解和消弭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在青年发展中社会资源投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社会资源总量不足,青年成长的成本分担不合理,成本负担的机制不健全,国家、社会和家庭,包括青年个人,对于青年成长成本负担的比例不合理,负担机制不完善。

社会资源不足或投入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源。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体制 改革 的不 断深 化 , 在 社会 转 型 的 新 时 期 , 作 为 特殊 的社 会 群 体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
如, 心理 发病率 高达 3 O% 左 右[ 2 ] , 存 在 较严 重 心理 障碍 的大 学 生则 约 占 1 O% _ 3 ] 。 因此 , 根 据新 时期
在 某 一 方 面 或 几 方 面 的 心 理 危 机 需 要 给 予 积 极 的
信 息化 使得 我们 的生 活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 同时 我 国
社 会 和经 济发 展 也 面 临着 诸 多风 险 和挑 战 。特 别 是进入 2 0 1 3年 以来 , 我 国经 济 正 承 受 着 前 所 未 有
但大学生尚处于心理断乳阶段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性心理仍处于发展过程当中对爱情的认识还不够客观完整往往还不能全面深刻认识友情与爱情性与爱情等之间区别及本质产生心理认识的错位造成情感与理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陷入单相思多角恋失恋的痛苦当中而性幻想的困惑进一步加重了其心理负担
第 1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2 0 1 2年 3月 , 南 京 2天 连 着 发 生 2起 大 学 生 自杀 事
9 0年代 , 我 国逐步开 始重视 大 学生心 理健 康 教育 工
作, 相 继颁 布 出 台 了 一 系 列 的政 策 和 文 件 , 各 级 政
府、 各 高校 纷纷 成立 了心 理 健康 服 务 的管 理 机构 和
查, 共计发 放 5 0 0份 问 卷 , 收 回有 效 问 卷 4 7 3份 。
化多元 性 和价 值 观 多 样 性 的 冲 突 , 使得多数为“ 社
会转 型期” 独 生子 女 的大 学 生这 一特 殊 的社会 群 体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述评作者:陈洪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2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国内学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围绕基本内涵、逻辑进路、影响因素、培育路径等问题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主体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努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试作用,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未来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研究、创新跨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态;逻辑进路;影响因素;培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139-05[DOI]10.13980/ki.xdjykx.2022.03.023一、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的基本情况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1]。

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社会心态是折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最灵敏的“晴雨表”,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更影响着高校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心态”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1990—2021年期间共发表相关论文712篇。

其中最早关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始于1990年。

近20年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的历史脉络大致可以总结为:1990—2011年是研究的发生期和起步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低于10篇;2012—2017年是研究的快速增长期,自2012年开始呈现直线增长态势;2018—2020年是研究的高峰期,每年发表的论文达90篇左右。

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doc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doc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

下面是我收集的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的社会心理学思考[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宏观层面把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分为刺激因素和认知因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焦虑的特性,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理焦虑的方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调适社会心理学焦虑是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社会转型时期,焦虑己日益凸显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普遍心理问题。

据一份对某省会城市18所院校2610名大学生的调查,20.3%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失眠、焦虑等心理障碍,46.4%的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目前最需改进的教育内容”之首(杨建义,2000:15-17)。

同时,笔者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个案心理健康问题都很大程度地与心理焦虑相关。

因此,大学生心理焦虑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但目前有关焦虑的研究大部分是探讨某些人格因素与焦虑的相关关系,很少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和宏观层面上来研究焦虑。

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大学的心理焦虑现象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作为心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焦虑,其本质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剌激对自我、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张松、张德山,1998:122-123)。

基于此,我们可归纳出焦虑的四个因素:剌激,自尊,认知评价和能力。

首先有来自内外部并指向个体自尊的刺激,同时个体通过认知评价认定这种剌激会对自尊产生威胁且自我无能力应付,如此才产生心理上的焦虑状态。

为此,我们把引起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划分为剌激和认知两大因素,此二者是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对策分析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对策分析
维普资讯
第 l 卷 第 2期 9
20 0 2年 6月










Vo . 9 No 2 I1 .
J OURN AL OF T AC R OL E E QI GD E HE SC L G N AO UNI R I Y VE S T
Jme2 0 t 0 2
维普资讯
第2 期
刘 孝 群 : 会转 型 期大 学 生心理 障碍 及其 对 策分 析 社
8 9
二 、导致心理障 碍的因素分 析
大 学 生心理 健康 是一 个极 为 复 杂的 动 态过 程, 括许 多相 对 独 立 的特 质。 因此 , 响 心理 健 康造 成 心 包 影

58 % .7 51% .5
3 6 % .7




强迫 症





2 9 % .3
学 习障 碍





22% .1
从 权 威部 门和 笔 者调 查 的材 料 可以 看 出大 学 生 心 理 障 碍 比较 突 出, 多 集 中在 四 个 方 面 : 1 感情 和 大 () 情 绪方 面 。病 态 个体 失去 正常 的情 感 状 态 , 主要 是 自尊 心 、 自信 心 的 损 伤 , 败感 以 及 愧 疚 感 等 交 织 而 成 失 的情 绪 反映 。 ( ) 志 障 碍 。个 体 意 志 活 动 异 常, 2意 自控 力 失调 , 难 适 应 环 境 和 角 色 的 转 变 。 ( ) 较 3 人格 方 面。发 病 个体 偏离 常 态的 人格 , 这是 一 种综 合性 的 心理 问 题 , 括 逆 反 心理 、 包 固执 心理 、 击 心 理 、 世 心 攻 厌 理 等 。表现 为 极度 的感 觉 敏感 、 人际 关 系敏 感 , 没有 稳 定 的道 德理 智 心理 。 ( ) 络性 心 理 障 碍 。病 态 个 4网 体 无节 制 的花 大量 时 间精 力持 续 上 网, 导致 器 质性 损 伤 , 生 活行 为 异 常 , : 其 如 生物 钟紊 乱 、 绪 低落 、 神 情 精 思维迟 缓 、 虚幻 自杀倾 向等 。 有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矛盾与调适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矛盾与调适

2024年2月高校辅导员第 1 期 总第 84 期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矛盾与调适*汪凯达a余龙进a,b(杭州师范大学 a.经济学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摘要: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二元社会环境,网络圈层化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重要社会现象。

在网络圈层化影响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逐渐呈现出矛盾表征:佛系、躺平与内卷共生,社交恐惧与网络晒秀共生,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共生等。

网络信息圈层化、网络社交圈层化、网络行为圈层化使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出极端化、非理性化、娱乐化的特点。

各教育主体要主动破圈,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精准治理,把握网络治理方向盘;正面引导,弘扬主流思想主旋律;提升素养,重塑时代新人新角色,合力推动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网络圈层化;社会心态[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1-0042-06近年来,互联网迅速普及,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网络亚文化的“异质性”和“趣缘性”特点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趋向于圈层社交、分层社交,一个个核心稳固、联合紧密的网络社群形成网络圈层化现象。

网络圈层化有效满足了个体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的情感交往需求,但与此同时,网络圈层传播引发的大学生群体分立和价值撕裂问题日益凸显。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1]网络圈层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心理健康,要求我们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心态。

为进一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社会心态,我们要在对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矛盾表征的宏观把握下,深入分析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调适对策。

一、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矛盾表征网络圈层化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样态,使大学生社会心态显现出矛盾的特征,“这种矛盾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样态。

正确看待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正确看待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正确看待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摘要: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全球文化的传播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潮涌都冲击着我们大学生的”三观”。

当代社会思潮作为在社会范围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认识,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就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以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思潮教育所需的方法和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促使当代社会思潮在我国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当代;影响社会思潮是一种很常见、很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反映一定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需求和情感需要,它是一种有社会理论做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

它常常被人们称为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

社会思潮具有复杂多样性、直观现实性、批判反思性、国际全球性、强弱并存性等特征。

在当代中国,存在着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潮以及反主流社会思潮这三种流向;同时,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又可分为维护性社会思潮、弱挑战性社会思潮和强挑战性社会思潮这三种类型[1]。

社会思潮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多种积极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唤起了大学生的思想觉醒,催化了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与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有着必然和直接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而当代社会思潮一旦形成,大学生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于是它唤醒了大学生的思想觉醒,激发了他们的思想和热情,那么,以此作为条件,再加上它的异向性与大学生喜好标新立异相合拍,就促成了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成。

(二)促进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社会思潮中的许多理论都针对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阐述的。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华尔街运动等,使大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同时进行深刻而理智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引言心理素质作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各大高校都需要重视的一项建设内容。

伴随人类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使得我国对社会发展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

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基地,我国各大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有20%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部分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与适应性障碍,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30%。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焦虑等[1]。

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在人生、理想、学习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重大的压力,这使得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的比例也随之上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

另外,“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失恋后的痛苦、成绩上的压力、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人际关系面临的困惑、无处释放的充沛精力、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因素,都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病。

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1.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是个敏感的社会群体,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转型时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且对客观世界还没有形成完整深刻的自我认识,在政治上仍旧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同时,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度较高,对于流行性、娱乐性和刺激性的事物缺乏免疫力,且缺乏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较高的自律性[2]。

而在社会转型时,外部社会环境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社会转型期地方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转型期地方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转型期地方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黄涛黄小流尹汉明高红英李梦军(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吉安343009)【摘要】目的研究当前社会转型期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焦虑特点、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使用美国华裔教授Zung 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自编的大学生社会焦虑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焦虑水平为(45.70±7.75)分,远高于全国常模的(29.78±0.46)分(P <0.01)。

焦虑检出率为30.6%,其中轻、中、重度焦虑率分别为27.2%,2.9%和0.5%。

在大学生中,有就业焦虑的比例最高(62.3%),其次是学习焦虑(46.5%)、人际焦虑(38.4%)等,最少的是社交焦虑(27.0%)。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省籍、家庭关系、父亲学历与焦虑之间存在关联(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终进入主效应模型的变量分别为年级和家庭关系(P <0.05),为影响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当前社会转型期,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呈较高的焦虑水平;高年级、家庭关系欠佳、省内、父亲学历低的学生更易发生焦虑;高年级和家庭关系欠佳是导致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高度关注。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影响因素A study on the anxiety of local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urrent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Huang Tao ,Huang Xiaoliu ,Yin Hanming ,et al.Th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Abstract 】ObjectiveTo reveal the anxiety characteristics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urrentsocial transition period.Methods Using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compiled by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 Zung andself-compiled college students'social anxiety questionnaire for data collection.SPSS16.0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Anxiety level of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s 45.70±7.75,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29.78±0.46of national norm (t=49.75,P <0.001).The detection rate of anxiety was 30.6%,among which the rate of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anxiety was 27.2%,2.9%and 0.5%,respectively.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anxiety was the highes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62.3%),followed by learning anxiety (46.5%),interpersonal anxiety (38.4%),the least was social anxiety (27.0%).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grade ,province ,family relationship ,father's education and anxiety (P <0.05).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variables that finally entered the main effect model were grad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P <0.05),which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ConclusionIn the current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loc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anxiety.The students with poor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low father's education are more prone to anxiety.Senior grade and poor family relationship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College students'anxiety should be highly concerned.【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Social AnxietyInfluencing Factors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721(2021)04-0568-03DOI :10.19435/j.1672-1721.2021.04.060我国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当前已进入了一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左右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左右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左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压力的增多与生命教育的欠缺密切相关。

那么你知道心理健康论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精心为你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

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

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XXX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

1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

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目前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糊口的能力。

一旦脱离原来由家上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糊口起居皆要入手下手自行处理。

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糊口,就会产生自卑、疑心、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变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将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

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大学生心理影响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与西方市场经济上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压缩饼干”,以历史浓缩的形式,把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使得大学生思想主体意识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这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话题。

一、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

同时,市场经济凸显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复杂化。

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尚不够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心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或个人,只要进入市场,它的行为必然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决定在交易或交换中,人们会采取那些被认为将给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行为,并在取得收益时规避风险。

理性经济人假说表明,一方面市场主体是独立的存在体,另一方面基于独立存在
行为是有风险意识的,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是处于理性思考的。

基于存在的独立性,权衡的主体性,选择的自主性,对风险的规避性,使市场在“自由”交换中有着合理的理性内核,从而使市场经济在无形的手的支配下,处于一种自发的良性运转之中。

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所遵循的自主性原则要求经营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实行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此外,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在个人主体意识与利益驱使下,有可能诱发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其主体意识的增强,只是表明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加速,并不等于他们已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不等于他们已具有行为的自控性和自主性。

相反,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助长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2.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

市场经济效益原则、利益驱动原则,是市场经济生命力的支撑点,促使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遵循“低成本、高效率”“少投入、多产出”的法则,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

另外,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备的情况下,某些人钻法律的空子,谋取个人私利成为可能。

市场经济竞争的严酷性会引发少数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达到求利目的的心理倾向,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倾向,偏好于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以致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等社会阴暗面的存在。

社会上的种种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散播到学校,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心理必然产生不利影响,使其滋长投机冒险心理,疏于遵守校规校纪,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3.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与全球化趋势同步进行。

全球化趋势促进了人们开放进取意识的生成,同时,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青少年面临多元选择的困惑。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并全方位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载体的全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全面卷入全球化浪潮,加入世贸组织更强化了这一进程,使国人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的压力,而且要面对国际“零距离”竞争的压力,求生存、求发展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内在的驱动力,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依赖性、等待性、保守性、封闭性和僵化性等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时俱进、开放进取成为时代潮流。

另外,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对于其中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而其中的文化垃圾,没落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播,使一些人自私自利的贪欲不断膨胀,给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休闲、娱乐、消费,避免不良社会风气、生活方式的侵蚀,成为现实生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也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社会转型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变化
1.社会转型对社会内在机制产生影响。

旧时代,在保证人们的基本物质利益的前提下,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主要是精神鼓励。

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大胆启动了个人物质利益作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

这一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各个方面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集体主义被质疑,个人主义大声张,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

经济体制的变换不但导致了一阵又一阵的“下海”潮和经商热,而且使我们自己突然进入了一个毫无准备、十分陌生的新环境。

市场经济搞活了市场,但是,国有企业的出路、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保险、转型的具体做法、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党的领导的适应,都要经过探讨才能摸到门径。

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使我们面对全新的外部环境,技术和资金的引进,缩短了我们自己探索的时间。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虚而入。

”人们经历了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倾覆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产生了“信仰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也无情地表达了它严峻的一面。

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越来越直白,渗透、颠覆的斗争十分尖锐。

2.社会转型对社会层面产生影响。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

现在全国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出现代表不同经济成分的思想和声音。

大学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