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的概念
岩溶的概念岩溶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以溶蚀作用为主导的地貌形式,主要表现为溶洞、地下河、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等各种地貌形态。
岩溶地貌是一种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主要是由于水在地下流动,对岩石进行化学和物理的溶解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岩、石英岩、云母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层中,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等地貌形态,是经过长期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岩溶地貌往往存在着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多种地貌景观。
其中,溶洞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地貌形态之一。
它是指地下被溶蚀作用所形成的空洞。
溶洞内部常常有各种奇特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石幔等地下沉积物,形成了独特的溶蚀地貌景观。
地下河则是指流水在地下河道中流动的地貌形态,它是地下水在石灰岩地层中流动所形成的。
地下河美丽而神秘,沿岸常常有奇特的石笋、石柱和石幔等地下沉积物。
地下湖则是地表地下河的汇聚地,往往位于地下洞穴的深处,是一种地下水湖泊。
地下湖的水质清澈透明,很多地下湖还存在着上下游水文交流的现象。
岩溶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物理溶蚀,另一个是化学溶蚀。
物理溶蚀主要是指由于物理条件的变化,如压力和温度的变化,造成岩石的溶解和侵蚀。
而化学溶蚀则是由于作用在岩石上的化学溶液导致岩石的溶解和侵蚀。
岩溶的地貌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碳酸盐岩等溶解性岩石经过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它具有坑洞多、地下河流丰富等特点。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气候、地质、构造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气候方面,适度的降水和温度是喀斯特地貌形成所必需的;在地质和构造方面,具有含碳酸盐岩且有闭合的下伏和上伏构造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在地表上的形成有很多要素,主要是由于水在地下流动而形成的。
当地面雨水渗入地下后,会与地下的可溶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溶解作用会不断加深,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
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如下:
1. 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奇峰林立,石芽、石林、峰林等形态分布广泛。
2. 溶沟和漏斗:地表水流的冲蚀和潜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溶沟和漏斗状地形。
3. 落水洞和溶蚀洼地: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的空洞不断扩大,地表会出现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地貌特征。
4. 地下河和溶洞:地下水在地下侵蚀形成地下河和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
5. 岩石绚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如石林、峰林等。
6. 地貌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包括各种地表和地下形态,如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河、溶洞等。
7. 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特征表现为地表崎岖、地下洞穴丰富、岩石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岩溶山区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在这种地区,地下水流动通过石灰岩层,形成了许多溶洞、峡谷、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河等特殊的地貌景观。
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1.溶洞和峡谷溶洞和峡谷是岩溶山区最为著名的地貌景观之一。
石灰岩层的裂隙和孔隙通常被地下水侵蚀而成为洞穴。
在这些溶洞中,许多都有美丽的石钟乳和石笋,以及一些石灰岩形态,如石幔和石柱等等。
相对于溶洞,峡谷是在地表形成的溶洞的痕迹。
在峡谷内,水流会在石灰岩层的地下流通。
由于岩石的不均匀溶解以及多年的侵蚀作用,峡谷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景致,如峡谷水帘和瀑布,以及其他令人惊叹的天然景观。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类型,由于大气碳酸与地表水的作用,使石灰石扩大,形成了特殊的地形地貌。
这些地貌通常由于石灰岩的溶解和风化而形成各种形式,包括山脉和岩石壁。
此外,还存在着地下河流、断崖以及坑洞等等。
3.地下河流地下河流是岩溶山区的另一种特殊地貌。
这些河流平均在地下20至30米深处,虽然非常深,但是由于石灰岩最终会从地表下移走和溶解,因此这些河流是久而久之形成的。
地下河流在一些地方仍在不断增长,因为它们随着时间和离岸而成长。
岩溶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旅游业岩溶山区的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深入了解岩溶山区的同时,游客还可以探秘溶洞,欣赏峡谷,扬帆探索地下河流,体验冒险业,享受各种户外活动和旅游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市政设施建设岩溶山区对于城市和政府来说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如建造大坝、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会干扰原有的岩溶地貌。
因此,政府和市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确保当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矿业和水资源矿业和水资源是岩溶山区的重要资源。
石灰岩是一种广泛用于建筑工业和道路建设的材料,同时还可用于制作水泥。
矿物含量高的地下水可能会用来制作饮用水和灌溉水,但对于矿物含量较高的水资源,需要注意相关的水质安全问题。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岩溶区的名词解释
岩溶区的名词解释岩溶区,又称喀斯特地貌区,是指地质上富含可溶性岩石或矿石的地区。
这些可溶性物质包括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其特点是易被水侵蚀,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飞瀑等。
岩溶区分布广泛,全球各大洲均有不同形态的岩溶地貌。
1. 岩溶区的形成和地质构造岩溶区形成主要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岩溶区多出现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层中,这些岩石层易溶于水,水分子在地下流动过程中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侵蚀岩石。
在地壳运动中,岩石发生断裂和抬升,地层发生变形,加速了岩溶作用的发生。
此外,气候、土壤和植被等也对岩溶发育起到重要影响。
2. 岩溶地貌的特点和类型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丽的地貌类型。
它以溶洞、地下河、岩溶塌陷、峰丛、石林等景观为特点。
其中,溶洞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溶洞内部通常有石笋、石柱、钟乳石、石幔等奇特的岩石形态,形成了一幅幅雄奇的地下景观。
地下河是指水在地下岩溶裂隙中流动形成的地下河道,水流诡秘奔涌,为岩溶地貌增添了神秘感。
3. 岩溶区的生态环境岩溶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多样化的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富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物质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岩溶区不仅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地,同时也是各种石笋、钟乳石等天然美景的形成地。
4. 岩溶区的利用和保护岩溶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膏等,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化工等行业。
岩溶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溶洞、地下河等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盲目的开发和过度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
因此,保护岩溶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岩溶地貌是大自然艺术的杰作,其独特的形态和多样的景观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人们应当加强对岩溶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岩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让后代人能够继续欣赏到这些壮丽的地貌景观。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 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 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岩溶漏斗 3.落水洞 4.溶蚀洼地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溶洞与地下河 2.暗湖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
• 石芽与溶沟是指可用性 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grike karren)是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侵 蚀而成,宽10-2cm,深23cm。石芽(lapie)是蚀 余产物,为溶沟之间的 突出部分。而发育在热 带厚层纯石灰岩上的达 数十米的形体高大的石 芽,成为石林。
• 冰水扇:冰川河道挟带大量砂砾从冰舌末端排出,在平 原上展开为鞭状水系而形成的坡度较大的扇状地。
• 冰水河谷冲积平原为在山谷中则形成。 • 季候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
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 冰砾阜:原为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沙粒沉积物
质,冰川融化消失后,才转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
• 冰瀑: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时,饮 冰床坡度陡峻而形成。
• 冰裂隙:冰瀑与冰舌上均可发育宽深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冰裂隙。
• 冰川弧拱: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差异是同一冰层形 成中央靠前,两侧靠后的前凸弧拱构造。
• 冰面湖:冰川融水积聚于冰川洼地而成。 • 冰面河:冰川融水积聚于切割的冰面。 • 冰蘑菇、冰塔林: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岩溶漏斗
• 岩溶漏斗是由流水
沿裂隙溶蚀而成,
呈蝶形或倒锥形洼
地,宽数十米,深 数米至十余米,底
塌陷漏斗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
岩溶发育定义和特点
岩溶发育定义和特点
岩溶发育是指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溶蚀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凹陷、洞穴、地下水道、地下河流等地貌形态的过程。
岩溶发育通常发生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上。
岩溶地貌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凹陷地形,岩溶发育的地区常常出现凹陷地形,如坑洞、漏斗状洼地等。
这是因为地下水通过溶蚀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溶洞,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坍塌形成凹陷地形。
2. 洞穴系统,岩溶地区常常形成错综复杂的洞穴系统,这些洞穴是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些洞穴内部还可能形成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
3. 地下水道和地下河流,岩溶地区地下水侵蚀作用很强,地下水会在岩层中形成地下水道和地下河流。
这些地下水道和地下河流在地下形成复杂的水系。
4. 岩溶塌陷,由于溶洞的发育和地下水侵蚀,岩溶地区常常出现塌陷现象,给地表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5. 地表河流消失,在岩溶地区,地表河流可能会在地下岩溶孔
道中消失,形成失水河段,这种地貌现象被称为“地表河流消失”。
综上所述,岩溶发育的特点主要包括凹陷地形、洞穴系统、地
下水道和地下河流、岩溶塌陷以及地表河流消失等。
这些特点是岩
溶地貌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岩溶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希望以上
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及特点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15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2,远远大于其它地区。
喀斯特地貌特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地形:喀斯特地形(也称“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岩溶地貌资料
岩溶地貌的定义
02
岩溶作用
桂林山水甲天下
象鼻山
阳朔风景甲桂林
漓江凤光-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塑造的各 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 岩溶地貌发生在可溶岩分布地区, 可溶岩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岩石。由 可溶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奇特,有“奇峰异洞”之称。 我国的岩溶地貌以贵州、广西、云南一带最典型。
1. 1980-1999年,我国岩溶地貌科研工作进展迅速, 我国近期岩溶研究的发展趋势:岩溶研究在近年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01 第二节 岩 溶 作 用
02
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岩石的溶蚀、冲蚀、 崩塌和沉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物理作用为次。岩溶作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既在地表也在地下,从而造成 了丰富多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
01 02
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可容岩,岩石的可溶 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的结构。 地球上卤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厚 度小,加上溶解速度快,地貌不易保存,故 地貌意义不大。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虽小, 但分布广,岩体大,地貌保存较好,所以最 有地貌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岩溶地貌都发 生在该类岩石中,特别以石灰岩为突出。
年平均气温(℃) 6~8
12~15 15.6 15.1 20~22
年溶蚀量(毫米) 0.02—
0.06 0.036 0.051 0.12~
四 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
(三) 生物与土壤
生物参与岩溶作用,加速溶蚀或沉 积过程与现象的总称。一方面普遍发生,因生物活动 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源源进 入溶蚀作用系统,打破化学平衡,使溶蚀继续。生物活动还 生成有机酸,增加溶蚀。据雅库斯(L. Jakucs)计算,全球碳酸盐岩溶蚀因素份额中,生 物成因二氧化碳占49.26%,有机酸占37.11%。如 生长苔藓的碳酸岩岩面上加深发育的 溶盆、树木生长处常发育成溶囊、腐殖层或 沼泽下发育覆盖型浑圆状溶沟与石芽 等。另 一方面,植物起阻挡扰动水流、吸收与吸附作用,使水中碳酸钙沉积。如著名的南斯拉夫 十六湖石灰岩坝、中 国贵州黄果树水帘洞石灰岩、南方许多洞口与崖壁上悬挂的钟乳石 状向阳斜出 的灰岩沉积物及偶尔在近洞口的石刺等。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是地球表面上最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之一,经常出现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地区。
下面将详细介绍岩溶地貌的特征。
1.洞穴系统:岩溶地貌最著名的特征就是洞穴系统,也被称为岩溶洞穴。
这些洞穴通常是由地下水侵蚀岩层形成的。
洞穴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从狭长的通道,到宽敞的大厅,再到复杂的洞穴系统,形态各异。
有些洞穴中可见钟乳石、石笋等溶蚀物。
2.地下河流:岩溶地貌中的地下水经过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河流。
这些地下河流可能非常宽广,它们为形成洞穴提供了侵蚀力量。
地下河流通常贯穿整个岩溶地区,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
3.喀斯特塌陷:在岩溶地区,地下岩石溶蚀后,地表可能会发生塌陷现象,形成不规则的凹陷地形。
这些凹陷地形常被称为喀斯特塌陷,通常有深度较浅的漏斗状坑洞或大面积的平原形成。
4.喀斯特断崖:岩溶地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喀斯特断崖。
断崖是由地下水侵蚀岩石层所形成的陡峭崖壁,常出现在河流附近。
这些断崖可能高耸陡峭,给人以壮观的视觉效果。
著名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美国的大峡谷就有大量的喀斯特断崖。
5.突出地形:岩溶地貌中还经常出现突出地形,如岩溶塔、天坑等。
岩溶塔是由溶蚀作用侵蚀周围地层而形成的孤立的峰状地形。
天坑则是地表坍塌形成的凹陷地形,通常有深度很大,可以看到地下岩层。
这些突出地形形态各异,具有特殊的地貌景观。
6.岩溶地形的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形态多种多样,不仅有洞穴、地下河流等地下形态,还有突出地形、喀斯特塌陷、喀斯特断崖等地表形态。
这使得岩溶地貌区的地貌景观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具有洞穴系统、地下河流、喀斯特塌陷、喀斯特断崖、突出地形等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的特点使其成为自然科学和旅游业研究的重点领域。
另外,岩溶地貌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保护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对于地质学和环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地貌类型》岩溶地貌,地下宫殿
《常见地貌类型》岩溶地貌,地下宫殿《常见地貌类型:岩溶地貌,地下宫殿》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姿多彩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地貌景观。
其中,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神秘的岩溶世界,探寻地下宫殿的奇妙之处。
岩溶地貌,又被称为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这种地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从中国的桂林山水到欧洲的巴尔干半岛,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岩溶地貌的形成,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岩石的可溶性、水的侵蚀性以及合适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
首先,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是岩溶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这些岩石在水中具有较高的溶解性,能够被水逐渐溶蚀。
其次,水的侵蚀性是岩溶作用的动力。
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增强了水的溶蚀能力。
此外,地质构造的裂隙和节理为水的流动提供了通道,而温暖湿润的气候则为岩溶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温度条件。
在岩溶地貌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各种奇特的地表形态。
峰丛、峰林和孤峰是其中的代表。
峰丛是由基座相连的一组山峰,山峰之间常常有洼地和谷地。
峰林则是基座不相连的山峰,它们如同一个个孤立的巨人矗立在大地上。
而孤峰则是更加独立的单个山峰,形态独特。
桂林的山水就是典型的峰丛和峰林景观,那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峰,在清澈的江水映衬下,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除了地表景观,岩溶地貌的地下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和惊喜。
溶洞,就是地下岩溶地貌的杰作。
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沿着岩石的裂隙渗透到地下,不断溶蚀岩石,形成了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洞穴。
这些洞穴内部有着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景观。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是溶洞中最常见的景观。
石钟乳是从洞顶向下生长的碳酸钙沉淀物,形如倒挂的钟;石笋则是从洞底向上生长的沉淀物,形似竹笋;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柱。
这些景观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一、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1. 岩石溶蚀: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的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溶解形成的。
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碳酸水溶液,能够溶解碳酸盐类岩石,使其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貌。
2. 溶蚀剥蚀:地下水侵蚀岩石时,会将部分岩石溶解并带走,形成新的地表地貌,如溶洞、天坑、喀斯特峰林等。
同时,溶洞内的岩石也会因为重力、水流等作用而剥蚀、崩塌,形成新的地表地貌。
3. 沉积沉穿: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仅是溶蚀作用,沉积和沉穿也是重要的地表地貌形成因素。
地下洞穴中的流水会沉积出石笋、石柱等地貌形态,而地下河也会在地面下方形成新的河流地貌。
4. 气象侵蚀:气象因素如风、雨、雪等也会对岩溶地貌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形态,如风化致密的砂岩、风化碳酸盐岩等。
以上是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地下水体的溶蚀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气象因素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表形态。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1. 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由于其易溶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等。
同时,石灰岩也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2. 盐岩地貌:盐岩是另一种易溶的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了盐穴、盐洞等地貌形态,丰富了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
3. 石膏岩地貌:石膏岩是又一种常见的易溶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膏坑洞、石膏瀑布等地表地貌形态。
以上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构造,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1. 地表地貌形态:岩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等,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地下地貌形态:岩溶地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还有复杂的地下地貌形态,如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盐穴等。
3. 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地表和地下环境形态多样,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岩溶地貌名称
岩溶地貌名称岩溶地貌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矿物质酸性风化造成的,它包括了高山峡谷群、悬崖湖泊系统、大的石笋和石墙,以及斜坡和洼地等地形。
它的发育是由强烈的风化作用、水文作用、冲刷作用和地质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湿润的气候中,矿物质的酸性气候会在岩石表面形成细小的空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空洞慢慢扩大,最终形成了特殊的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存在于世界各地,最为典型的类型是中国的西南山地和南方的洞庭湖地区,其中的岩溶地貌有着独特的特征。
在这些地区,经常会有高山峡谷群的形成,这些峡谷的高度和宽度大都受到千万年来地质活动和冰川作用的重大影响。
随着峡谷系统的发育,悬崖湖泊系统也不断形成,其中往往有着深洞、小岛等奇特的景观,增加了岩溶地貌的美感。
另外,岩溶地貌中也会有大的石笋和石墙,这些石笋和石墙都是由风化和溶蚀作用形成的,有时会有缅甸石柱状的景观出现,使得岩溶地貌更加美丽引人入胜。
从它的组成结构上来看,岩溶地貌由三部分构成:地形、水文活动和地质活动。
首先,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像崖壁、斜坡、山谷和洼地等,都是岩溶地貌形成的重要条件。
其次,水文活动也是岩溶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水体在地表中流动以及水深度的变化和水的类型的变化都合适的情况下,才能促使矿物质的风化作用,从而形成岩溶地貌。
最后,地质活动也就是说地壳的运动,它能够加速岩溶地貌的形成,因为运动的时候会发生一定的强烈冲击,加速矿物质的酸性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大大加快岩溶地貌的形成。
岩溶地貌构成了多种独特而又优美的地貌景观,它拥有高山峡谷群、悬崖湖泊系统、大的石笋和石墙、斜坡和洼地等特色形态,这些形态使得岩溶地貌具有无限的魅力,它们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休闲景点,也成为科学家研究地球构造、气候变化和古今变迁的珍贵实验场所。
总之,岩溶地貌的出现是由强烈的风化作用、水文作用、冲刷作用和地质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构成了如此独特而优美的景观,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时的最佳去处。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形状奇特、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代表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在化
学溶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
其特点是石灰岩地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洞穴、峰丘、潭池、峡谷等地貌形态。
2.石漠化地貌:石漠化地貌是由于人类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的土地
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地被石头或裸露的岩石所覆盖,地表无法生长植被,
形成裸露的石质地貌。
3.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下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地
貌,如沙丘、沙漠、风蚀石林等。
4.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地下河等。
5.石灰岩峰林地貌:石灰岩峰林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的化学溶蚀和物
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地貌。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峰一
般呈圆锥形或钟乳状,山间的沟壑纵横交错。
6.岩溶峡谷地貌:岩溶峡谷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而形
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多变,山峰、峡谷、瀑布等地貌形
态错落有致。
中国岩溶地貌发育与特征研究
中国岩溶地貌发育与特征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
岩溶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是在溶蚀作用的作用下,由石灰岩、石膏等溶蚀岩石形成的地貌形态。
本文将从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揭示中国岩溶地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首先,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中国位于东亚板块东南边缘,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同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厚度较大的石灰岩和石膏等溶蚀岩石。
在长期的大气水文运动和地下水作用下,这些溶蚀岩石逐渐溶解,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蚀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等。
其次,中国岩溶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类型。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著名。
喀斯特地貌包括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地貌景观,如天坑、地下河、溶洞等。
其中,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举世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桂林的漓江山水、黔东南的千户苗寨等。
这些地貌景观不仅具有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和生态系统。
此外,岩溶地貌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岩溶地貌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中国乃至全球各个地区的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补给。
在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网络错综复杂,形成了广袤的地下水系统,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其次,岩溶地貌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以其肥沃的黑土而著称,成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岩溶地貌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大理石等,对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和矿产开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中国的岩溶地貌面临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由于乱挖乱采和不合理的开发,许多溶洞和地下河被破坏,导致水源和地下水补给不足。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此外,由于过度放牧、滥伐和伐木滥砍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岩溶地区的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岩溶,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岩溶带,高山岩溶区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岩溶景观除了桂林和云南这些举世闻名的岩溶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岩溶地貌。
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岩溶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岩溶化山地;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名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岩溶地下河。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
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岩溶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
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岩溶谷(盆)地为主。
高山岩溶区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岩溶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岩溶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
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岩溶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岩溶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岩溶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岩溶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岩溶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
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岩溶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岩溶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岩溶发育的基础。
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岩溶地貌景观。
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岩溶作用的产物。
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岩溶地貌。
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
虽然后期强烈的地址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岩溶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岩溶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岩溶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
地貌类型的多种多样,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旅游资源,非常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每一种景观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魅力。
地貌不同,适宜开展的旅游项目也不同。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地貌景观特点及分布规律,才能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实践中,做到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10物流一班王越(03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