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男,43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年。

泻后痛减,夹杂脓血,血色鲜红,结肠镜检查
提示肛门以上多发性溃疡病灶,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服用美沙拉嗪等
药物病情控制尚可,但每遇饮食不慎或过于疲劳即复发。

刻诊: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口苦,里急后重,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

辩证为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治疗以疏肝健脾,清
热化湿。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木香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白
芍15克,防风10克,炮姜5克,大黄炭10克,地榆炭10克,元胡10克,仙鹤草30克,
白头翁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14剂。

二诊:服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仍有便溏,偶
有脓血,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前方去大黄炭,元胡,14剂,水煎服。

三诊:脓血
便未见,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明显,前方去黄芩,防风,炮姜,地榆,加炒黄芩,厚朴,炒
防风。

三诊方加减服用两个月,未见腹痛腹泻和脓血便,嘱服香砂六君丸两个月以善其后。

随访未见复发。

按:该案患者主症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综合四诊,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肝郁气滞,
湿热内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因初诊脓血便严重,故在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法中加入大
黄炭,地榆炭等炭类药以止血;三诊血已止,湿热渐除,而虚像渐显,故去白头翁及诸炭药,而加党参益气健脾,药后诸症皆平,又以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气善后,邪尽正复,故不易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泄泻”,“久痢”等范畴,先天
不足,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主要发病原因,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尤
以脾胃为甚。

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互见。

脾虚失运,肠失传导是主要病机。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下”。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中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患者素体脾虚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七情内伤,
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壅塞大肠,使其传化失司,故而出
现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若脾气虚弱久不愈可使脾肾阳虚,中寒水湿不化凝结于肠,以致
长期迁延难愈。

脾虚失运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

肝郁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

脾喜
燥而恶湿,肝喜调达。

《临症指南》云:肝病必犯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肝脾不调,导致的泄泻,里急后重。

久病伤阴,致瘀。

本病迁延
不愈,脾胃虚弱,热毒内盛,气机壅滞,脉络不通,淤血阻络,血不循经,出现便血腹痛等。

依据上述病机特点,溃疡性结肠炎早期虽显肝郁、湿热之象,但脾虚失运之证已存,后期虽
以正虚为主,但浊邪之实犹在,正虚邪实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故治疗中补虚祛邪兼施是理法
方药的基本原则。

健脾助运是根本,疏肝理气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养阴化瘀勿放松。

综合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香连丸等方剂,形成治疗本病的有效验方。

方取白术,薏苡仁,山药等健脾助运治中虚之本,白芍,防风,木香等柔肝疏肝理气,半夏,黄芩,黄连清热燥
湿治其标。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功。

脓血便多的,常加白芨,仙鹤草,便
有粘液泡沫者加马齿笕,扁豆。

大便不爽的加枳壳,砂仁等。

腹痛明显的加元胡,乌药。


粘苔腻加藿香,佩兰。

神疲乏力明显的加黄芪,党参。

久病,久泻伤阳气的加桂枝,补骨脂等。

总之,用药应该药用平和,苦辛配伍,寒热并用,气血同调,润燥兼施为原则。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
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
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

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1.感受外淫
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
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

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故饮食不当,如饮食过量导
致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
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
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3.情志不舒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
不化,下趋肠道为泻。

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均可致肝脾失调,易形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
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脾肾阳虚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
而为泄泻。

6.中气下陷
久病失治误治,导致中气被损伤引起中气下陷,不能提升阳气,故而不能温煦腐熟水谷,水
谷不化,成为泄泻。

辨证施治
1.寒湿停滞
(1)证候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
感症状既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

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2)治则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3)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壅滞
(1)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
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治则清热利湿。

(3)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3.暑湿壅滞
(1)证候发于盛夏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伴见发热心烦,胸
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2)治则清热化湿。

(3)主方黄连香薷饮加减。

4.饮食停滞
(1)证候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痞满,嗳
腐酸臭,不思饮食。

(2)治则消食导滞。

(3)方药保和丸加减。

5.肝气乘脾
(1)证候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
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2)治则抑肝扶脾。

(3)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6.脾胃虚弱
(1)证候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多,夹见不化水谷,伴见
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2)治则健脾益胃。

(3)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7.肾阳虚衰
(1)证候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伴见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

(2)治则温肾键脾,固涩止泻。

(3)主方四神丸加减。

8.中气下陷
(1)证候多由久泻或大病或久病导致的久泻不止,甚者脱肛,伴见小腹坠胀,纳呆,少气
懒言,体倦肢软,渴喜温饮,消瘦等。

(2)治则升阳举陷止泻。

(3)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9.上热下寒
(1)证候肠鸣下利,干呕呕吐,伴见心下痞满,口渴喜饮,偶有口苦,心中烦闷,小腹喜
温等。

(2)治则和胃开脾止泻。

(3)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上应明确证型,正确的辨证论治从而选方用药,针灸
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泄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