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No17

35

一、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为提高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发挥其作用的组织运作过程[1]。而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的过程[2]。

二、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

尽管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但共享知识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发生的,知识共享中存在着诸多障碍[5]。

1.知识形态本身造成的共享障碍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容易获得、容易理解和容易交流的知识,是有形的结构化的知识,具有公共性。

隐性知识是指未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表现在手工技能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方面,因此,具有文化、情感和认识的因素在里面,是无形的知识财富。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不易”:(1)不易被认识(存在于人身上,需要表现出来);(2)不易衡量其价值(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3)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和掌握(难以分类或制作成详细文件);(4)不易测量(“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

隐性知识能被拥有者自如地运用却不能直接与他人交流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的特性,因此,也不能够获得社会公共机构及公共权力的重视和支持,它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相联系。所以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可共享程度显然要低许多。

2.知识垄断造成的共享障碍

知识垄断是指人们为了保护个人利益,限制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知识垄断的典型表现是将知识私有化。由于人们担心知识的公开会导致自己在组织中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对于有商业价值的思想、技术或信息进行控制,以此确保或提升自己的地位。如果组织制度不够健全的话,也会出现有人利用权利进行知识垄断,从而达到为个人牟取利益的目的。知识垄断现象严重,只会使少数人受益,组织整体不会受益或受益甚少。

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

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明照 罗正伟

摘要:本文对影响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知识共享的对策。关键词:知识共享 共享障碍

3.知识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造成的共享障碍

知识共享的巨大作用在于个人的新知识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这无疑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但这是有利于整体而不一定有利于个人的。在一些组织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如大学、高新技术企业等,知识的创新与研究是要耗费有关人员大量的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些成本往往不是能由薪水所能弥补的。而复制和利用知识的人,则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利用他人的知识。所以当有关人员无法通过组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只好暂时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待价而沽,以弥补成本并获得一定利润。

4.文化中的利己主义造成的共享障碍

知识共享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并不带有普遍性。在中国的文化和知识传统上,知识公共化和社会化的力量一直比较微弱,使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个人,这可从古代私人藏书家、中医世家、“传子不传女”等传统上透视到这种文化。另外,坚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新知识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天性,这或许是因为惧怕被认为无知而不愿共享,或许是为保持权威自视甚高而不屑于共享。

5.组织层级过多造成的共享渠道不畅

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层级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员工的工作被安排在狭窄的范围里,内部沟通存在层级鸿沟,不利于面对面的交流,知识共享渠道不畅。组织内员工知识的共享是需要场所与条件的,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适合场所,“知识社区”尚未形成。

6.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往往缺乏信任,缺乏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员工之间总是相互提防,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企业员工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员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转移自己的知识,或有所保留。知识共享并非理所当然,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则它是不会自动发生的。

7.员工知识基础差异大

企业的员工往往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层,因此员工的专业领域和知识结构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员工对知识的领悟力也参差不齐。在企业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常常是知识拥有者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向知识需求者解释,而知识需求者仍然无法理解或发生理解偏差。知识拥有者如果发现

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就不会乐于继续转移自己的知识。

8.物质技术基础薄弱

许多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很多员工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而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又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和了解,常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另外,知识被隐藏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库中且多而杂乱无章,这是不利于知识需求者使用的。因此,薄弱的技术基础不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从而不能为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促进知识共享的对策

1.加强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知识共享搭建平台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价值在于它能扩展知识传播的领域,提高传播速度。应建立组织的系统软件、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Internet)、知识库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以使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共享达到最大化并易于操作。如采用电子讨论系统,让员工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存储到讨论数据库中,以利于交流和共享。在Intranet上应用专家系统可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可加快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进程。通过搭建交流的技术平台,组织成员有自由的交流空间,可在网上与业内外人士自由交流思想、观点和工作经验,使组织的知识得以共享和增长,并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1) 利用Internet,特别是Intranet技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Intranet着眼于企业内部,其主要目的是集成局域网的内部资源进行资源集中化和组织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Intranet使跨市或跨国企业子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简单、快捷,还可以帮助企业在网络上树立企业形象,推销产品和服务,甚至开展远程通信会议。

Intranet是在Internet基础上扩展而成,使企业与其客户或合作伙伴之间共享信息的交互式合作网络。总之,只有在Internet基础上的内部网络较为完善时,才能保证企业知识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2)利用群件技术(Groupware),促进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人对电脑的知识流动方式主要以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文档管理系统等作为软件支持。使用频率最高的文档管理系统,强调通过软件的优秀设计来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提高系统内容的信息有效性,而提高检索效率可以用增强搜索引擎功能和提供知识向导的智能化手段棗知识地图加以解决。

知识管理系统还能够为企业实施鼓励各种共享知识的措施提供支持,记录员工对知识管理的参与情况,以作为员工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这

一需要,如可设立在线论坛、电子白板、专家评审等栏目,让员工在R&D的环境里自由地交换信息,共商议题,共享经验。例如,施乐公司曾推出的一种名为Docushare的软件,“这种软件使用简便……,它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施乐公司在全球数百个分支机构的知识共享状况。通过这套软件,员工可以及时进行知识交流,发布自己的信息,获取同事的信息或者寻求同事的帮助”。[6]

(3)加强知识仓库的建设

为了完善知识库,提高知识库易用性,可建立知识分类制度、知识显性化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

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若按知识的适用范围分类,能方便企业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若按企业组织部门分类,当员工输入自己的权限密码时,系统会根据其不同的所属部门呈现不同资料。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库技术的核心部分,它是指将实际操作者的经验、员工的创意以及专家头脑中的知识资源等隐性知识尽量转化为易于交流的形式并提供给寻求知识者。为了避免由于知识共享不够所造成的对某项技术的重复开发、某种技术诀窍的重复摸索,企业的知识管理人员应将操作者的成功经验、技术诀窍以及优秀的营销方法整理成资料,以便员工共享。

2.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1)建立扁平的网络组织结构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刚性强、等级特点突出,客观上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建立扁平的网络组织结构,实现部门与职能的有机结合,这一转变与当代信息传递方式由阶梯型向水平型过渡相适应。扁平结构管理跨度减小,管理幅度增宽,使下层员工与上层决策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容易,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相对宽松,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创精神,提高知识共享程度。

(2)实施BPR的管理模式

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其处理问题的具体步骤如图3.3所示。

BPR使企业内部实行团队式的工作方式,确保团队成员间的全方位沟通与交流;实行全新的网络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信息与知识的自由流动与广泛传播。

(3)建立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e)

虚拟企业是战略与结构的有机结合,它在保持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联盟来获取优势以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在集成体中达到优势互补,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开拓和培育市场。一方面,虚拟企业可利用市场协调大部分的经营活动,以迅速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市场化和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另一方面,虚拟企业可充分利用外部的人

2006.No17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