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2 社会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攻击是学习的一种功能。 主要学习模仿对象: (1)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 (2)同一群体中成员; (3)宣传品。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 Msls6_pr6sc/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三 攻击行为
比如,为了己方胜利(赢得胜利后可以获得一 系列利益)故意侵犯对方队员;受制于幕后干 预集团(比如赌博)而伤害对方。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对被攻击者本身并无怨 恨,他只是将袭击对方队员看作是赢得胜利的 手段。
三 攻击行为
3 自信行为或果敢行为 这种行为常与攻击性行为相混淆。
自信行为包括合理合法地运用身体或言语力量 以实现正当目的,而不是以伤害为目的。 自信需要运动员付出与众不同的精力和努力, 只要运动员不是刻意伤害对方,那么比赛中出现 的任何伤害事件也只是意外结果。
动因的攻击受阻,则可能引起攻击目标的转换或 攻击方式的改变; (5)实施攻击后伴随有明显的心理宣泄感。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伯克维茨的“沮丧—攻击重构理论”认为: 沮丧并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沮丧只是使人 准备攻击。因为要使攻击行为发生,必须要 有与攻击相关联的刺激因素。 当人沮丧时,某种刺激物可以“引发”沮 丧之人倾向采取攻击行为。
一 行为概述
4、行为种类 1 摄食行为 3 性行为 5 防御行为 7 刺激行为 9 合作行为 11 交往行为 2 睡眠行为 4 攻击行为 6 探究行为 8 社群行为 10 娱乐行为 12 神秘行为

运动行为

运动行为
1、什么是运动行为?
运动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 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运动)需要而 进行的活动。
二 运动行为
经济学特征 从宏观上看,人们的体育行为受特定社会经济 条件的制约; 从微观分析,体育行为的出现则受人们总体消 费选择的深刻影响; 体育消费行为的出现与发展同人们的生活水平
和余暇时间占有量有着直接关系。
三 攻击行为
三 攻击行为
1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所谓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以 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有外显的 言语或身体动作的行为。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4 个性心理学 不同的个性特征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不一样。 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个性特征—— 多疑、固执,缺少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喜欢寻找刺激 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与自尊,应付现 实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差、内疚感小, 狡诈大胆等。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5 生物学观点
运动行为
体育行为活动可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行为活动具有较强的人际互动功能,是调节 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和心理平衡。
二 运动行为
文化学特征 人的体育行为是一种符号化的行为,是一种 负载某种信息的文化行为。 体育行为除了具有极具观赏性的外在形式美、 人体美、服装美之外,还有行为主体所表现出的 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和生命价值。 人们通过各种体育行为活动,在有意和无意中 交流、传播着多种文化信息。
十运会赛场发生恶性事件 熊倪发火
2009年10月21日,男子3000米障碍赛决战。夺冠热门江苏选手林向 前在跑到第3圈和第4圈时,由山东交流到新疆的一名运动员先是阻 挡林向前加速,接着又频频使用肘击。最后看这样也无法阻挡林向 前,干脆使出最绝的“绊腿”招。最终,山东选手孙文夺冠,林向前 夺得亚军。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一名记者质疑林向前缺少“男 儿气概”,原因是林向前质问孙文利如此获奖是否对得起良心。记者 的话激怒了林向前,他试图用拳头而非口水解决问题。
挫折-攻击假说特点:
(1)当挫折情景强度超过个体控制水平时,攻击行为 就发生,其强度与挫折程度成正比; (2)攻击行为与与个体对挫折的体验有关。愈是非预 料中的、与个体需要紧密相连的挫折遇易引起攻 击行为; (3)攻击行为可因预感失败和遭受惩罚而受到抑制;
(4)攻击行为强烈指向挫折的直接动因。针对直接
(二)攻击理论 AGGRESSIVE THEORY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1 本能理论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他认为攻击类似饥饿、干渴、 性欲望, 属于人本身的内在驱动力, 是与生俱来的,不 可避免的。与其它驱动力一样,攻击也可以通过实现 攻击或发泄攻击来得到控制。 攻击内驱力: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失去平衡,死 亡本能占优势,自我毁灭的能量积蓄过多而释放导致 攻击—— 能量释放指向内部:自残、自杀; 能量释放指向内部:攻击行为。
(1)解剖生理:攻击行为与边缘系统、杏仁核有关。 小脑 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以感 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2)神经生化:攻击行为者脑内五羟色胺能系统功能低下、 乙酰胆碱能与去甲肾上腺能系统功能亢进。 雄性激素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阉割可以降低动 物与性犯罪者的攻击行为;服用雌激素可以控 制冲 动性的性犯罪;月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变化剧烈 时女性常出现明显的攻击倾向。
课堂讨论
1、体育运动的起源
课堂讨论
2、图片视屏分析: 结合所学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分析下 列图片与视屏。
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十一运会赛场乱像丛生
2009年4月的全运会女足资格赛中,因不满裁判判罚,新疆女足球员 和教练围攻助理裁判。7月,男足甲组小组赛天津队迎战北京队,因 不满判罚,天津队赛后狂追100米怒打裁判何志彪。作为对应,天津 U-16在开赛前宣布退赛,有人说这是对此前处罚的“回敬”。当然也 有人说,是因为队伍在备战中出现了“超龄问题 ”。
5 敌视性攻击行为、手段性攻击行为、自信(果敢) 行为之比较
敌视性 手段性 自信性 ——————————————————————— 1 有伤害意图 有伤害意图 无伤害意图 2 伤害本身 即目标 3 伴以愤怒 赢得胜利或 获取其它利 益为目标 无愤怒 合理合法 运用力量
付出不寻常的 精力和努力 ———————————————————————
一 行为概述
3、 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
1 目的性: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2 起因性:一个人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原因,是为 一定的动机所激发; 3 计划性:任何人或集团在进行一个实现特定目的行 动之前,都要制订行动方案; 4 有序性:人的行为总是以某种行为方式出现,从而 表现出一定的精神面貌; 5 预向性:人的行为有一定的方向性; 6 可度性:人的行为可以控制、组织、度量; 7 可变性:人类的行为既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习得 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
二 运动行为
心理学特征
人们在运动时,不仅有外显可见的运动行为,而 且充满着内隐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审美情趣、兴 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 心理机制在个体体育行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中介作用。 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们体育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主要通过心理这个中介而发挥作用。

社会学特征
影响冲动而作出攻击行为的因素
消极影响 具有攻击意义 的物体或事件 放松对攻击行为 进行约束的影响
原有的 攻击性格
怂恿攻击行为
冲动的攻击反应
激动唤醒
与其它消极因素 相关的因素
与喜好攻击行 为相关的因素
思考 你认为哪一个攻击理论最令人信服地 解释了体育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行为?
三 攻击行为
(三)运动攻击行为(暴力行为)的危害
运动行为
一 行为概述
1、行为是什么?
有机体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
一 行为概述
2、 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
▲动物行为:主要受本能活动支配:摄食,睡眠, 防卫,性。 动物的行为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自然环境。 ▲人类行为:除了受本能活动支配外,更重要的是 要受社会生活制约和支配。 人类行为除了适应环境外,更重要的是积极主动 地去改造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攻击行为会使运动员分散注意力,影响其在运动 场上的表现,进而影响整个球队的表现。所以攻 击行为更多情况下是阻止而不是帮助球队赢得比 赛的机会。
2 运动竞赛中的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已经成了困 扰和阻碍竞技体育发展的难题。
▲ 1964年秘鲁和阿根廷足球赛后骚乱,造成318人 死亡,500多人受伤; ▲ 1988年德国发生了6000多球迷参与的恶性殴斗 事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 1990年意大利之夏,瑞典裁判员因评判失误,导 致运动员与裁判员之间的流血冲突。 ▲ 15届世界杯足球赛,哥伦比亚球星由于不慎将球 误踢入自家球门,回国后遭球迷枪杀; ▲ 1985年5月19日国家足球队输给香港足球队导致 引发了著名的恶性事件; ……
三 攻击行为
2 攻击性行为特征
(1)以外显行为为标志。内在心理状态不是 攻击性行为,比如发怒只是一种攻击愿望; (2)有意识的、有动机支配、故意的行为;
(3)行为的目的是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4)伤人者希望伤害行为成功。
三 攻击行为
3 攻击性行为方式 (1)敌视性攻击行为 敌视性攻击就是故意伤害他人,目的是使受 害者饱受痛苦和折磨。 这种攻击性行为往往伴有攻击者的愤怒情绪。 报复伤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攻击行为也就是暴力行为。
中国足球“5.19”事件
1985 年5 月19 日,曾雪麟执教的国家队再次出征 世界杯。当时的中国队是亚洲杯亚军,队员拥有贾 秀全、李华筠、古广明、柳海光等亚洲级球星。 中国队5 月19日在小组赛的最后一战与香港队只 要打平即可出线,地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遗憾的 是中国队以1:2 输了,香港队进球者分别是张志德 和顾锦辉。比赛结束后,许多观众压抑不住内心的 悲愤,情绪激动,要求与足协领导对话,在场外拦 截外宾、掀翻汽车,甚至殴打民警,酿成了所谓 “5.19”事件。 这是中国球迷的第一次球场闹事。著名作家刘 心武和理由为此分别写了报告文学《五一九长镜 头》、《倾斜的足球场》。
三 攻击行为
运动场上运动员故意将球或其它运动工具击向 惹恼了他的对方队员,即是攻击性行为。其目 的就是为了伤害他人,而不是为了赢得比赛胜 利。此时他们也不会关心比赛的结果。
三 攻击行为
(2)手段性攻击行为 手段性攻击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 康受到损害,而是把攻击行为作为达到其它目 的的手段。即伤害他人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在的 目的,比如为了获取金钱或特权等等。
简单地理解就是有规律的身体运动。

运动行为
2、运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生物学特征 心理学特征 社会学特征 文化学特征 经济学特征

生物学特征
运动行为
体育运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基础 上的生理机制的制约,但体育运动作为后天的 一种积极的影响手段,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 们生理机能得到改善,使身体素质得到良好的 发展。
主要观点: (1)个体需要与外部压力的冲突,会导致遭受挫折 的个体出现攻击行为; (2)大多数攻击行为可以通过模仿而获得,通过各 种形式的强化而巩固,特别是社会强化; (3)攻击行为通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可以 因某种环境因素所激发; (4)攻击行为循环效应:即一种攻击行为导致另一 种攻击行为,直到被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攻击形 式所打破。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 人类天性好斗。体育运动尤其是比赛正好给社会 提供了可以接受的宣泄好斗情绪的场所。 ▲ 体育运动行为作为释放被禁锢的攻击性行为可 以使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生物本能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攻击使攻击 驱动力得到发泄或宣泄。
所以,本能理论认为,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袭击对手 正好让其宣泄或释放被压制的好斗情绪。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竞技运动中的暴力行为是由于榜样的作用而产生的。
▲年轻人通过观看电视上运动员角色模型或亲自参与 这些运动接触,模仿他们的行为并学会攻击行为。 ▲只要攻击行为在竞赛中能为大家所容忍,人们就会
继续以攻击行为为典范而加以模仿。
三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
Baidu Nhomakorabea3 重构的沮丧—攻击理论
米勒等人的“沮丧—攻击理论”认为:攻 击是对挫折的一种自然反应,而且攻击 行为使与挫折的有关的愤怒得到宣泄或 消除。 那些由于武断或不合理的事件造 成的挫折会特别使运动员恼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