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

r e n c y u l t i ma t e g o a 1 . T h e t h i r d p a r t hr t o u h g t h e na a l y s i s o f t h e i f n a l c o n c l u s i o n , a n d a n l a y z e r e a s o n s a n d p u t s f o r wa r d s o me s u g g e s —
t i o ns .
K e y wo r d s: he t r a t e o f r e s e ve r r e q u i r e me n t t r ns a mi s s i o n me c h ni a s m e f e c i t v e n e s s s u p p l y o f mo n e y CP I o u t p u t


引言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 再贴现 , 公开市场操作作为调 整货 币供应量的三大工具被广泛使用 , 而在我 国法定存款 准备金制度被使用的频率最高 , 运用最广泛。但法定存款 准备金制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 是否符合市场对货币 供 应量 的需求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 问题 。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效性的研究 , 进一步 得 出我 国是否该采用其他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从 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d i a t e t a r g e t . Th r o ug h t he q ua l i t a iv t e a na l y s i s , we ma k e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t he i n l f ue nc e o f t h e s u pp l y m on e y o n o ut pu t a nd pr i c e i s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引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维护金融稳定、调控货币供应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1.1 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使得央行能够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利率,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1.2 维护金融稳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其合理控制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限制商业银行的过度放贷行为,避免信贷过于宽松导致的资产泡沫。

1.3 促进金融创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推动了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整,可以灵活调整贷款利率,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存款准备金制度还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2.1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不够精准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主要依靠央行发布的通知,存在调控滞后性和不够精准的问题。

这导致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够顺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2.2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小微企业的影响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意愿较低。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这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2.3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矛盾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限制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4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存放于央行,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旨在保障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存款准备金率不合理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由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状况确定的,但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变动过于频繁,波动幅度过大,给银行的资金成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2.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现代金融体系脱节当前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来管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这种粗放式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需求,缺乏精细化和差异化的管理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资金流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3. 存款准备金制度和金融监管的利益冲突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约束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一种手段,与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可能与金融监管的其他政策目标产生冲突,导致金融监管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对立。

4.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存款准备金制度过度约束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阻碍了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

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来支持,而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却显得有些僵化。

二、完善建议1. 稳定和透明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机制建议央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且透明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机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状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并尽量避免频繁和大幅度的波动,以减轻对银行的负面影响。

2. 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管理手段应当建立一套更加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管理手段,通过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风险调整等方式,引导银行合理配置资金,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协同应当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协同机制,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协调各项金融政策目标,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

高通胀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

高通胀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

高通胀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2009年11月起我国通货膨胀率开始逐月上升。

到2010年10月之后一直居高不下,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央行不断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自2010年以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

然而,这是否有效地抑制了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还有待考究。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来探究高通货膨胀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通货膨胀;存款准备金;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01一、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膨胀,意指一个经济体其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

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

通货膨胀有许多不同的度量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pi)。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持续低迷,为了促进经济回暖各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从2009年11月开始回升,上涨0.6个百分点,此后一直处于持续攀升趋势,到2011年7月最高涨幅达6.5个百分点。

1.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过多的货币供给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断增加,经济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我国货币供给量每年都在不断攀升,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0、m1、m2的大量增加导致了货币市场上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加剧。

2.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逐年增高,到2010年底高达20万亿。

2010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新增贷款如此大量增加,并且扩大趋势不断发展。

银行超额储备水平一直维持在高位,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商业银行超储率一直在5%以上,这比正常值高了约3个百分点。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效果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效果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同 一调整为10%
3 4
87年 88年9月
10% 12%
12% 13%
2% 1%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调整背景 东南亚金融 危机爆发, 我国受其影 响出现通货 紧缩现象, 为了增加市 场流动性, 刺激经济
5
98年3月21日
13%
8%
-5%
6 7 8
99年11月21 日
03年9月21日 04年4月25日
调整后 11.5% 12% 12.5%
调整幅度 0.5% 0.5% 0.5%
调整背景
07年6月5 日
07年8月15 日 07年9月25 日 07年10月 25日
19 20
21 22
12.5% 13%
13.5% 14.5%
13% 13.5%
14.5% 15%
0.5% 0.5%
1% 0.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与使用, 以及其运用的经济金融背景 与政策效果。
定 义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被称为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个 部分,一部分是中央银行要求金融 机构存款的最低限额,称为法定存 款准备金,另一部分超出法定存款 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存款准备 金
定 义
作 用


1.确保金融机构在遇到大量提取资金时, 能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当金融机构出现严重流动性问题时,可 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满足其流动性需求。
作 用


2.影响货币供给量。 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每吸收一 笔存款都会以货币乘数的倍数产生派生存款,所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的影响货币供给量。 Rc+1 货币乘数 = Rd+Re+Rc 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Rc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保障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而必须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定比例的存款。

这种制度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我国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这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高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从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发展。

2.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弹性不足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比较刚性,无法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这使得金融机构在面临市场变化时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导致金融市场在某些时期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情况。

3.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宏观调控的脱节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上存在一定的脱节,这就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 存款准备金制度执行成本高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执行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确保其有效执行,这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也增加了监管部门的负担。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完善建议1.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减轻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也有利于降低贷款利率,刺激金融市场的活跃。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通过逐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2. 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弹性建立更加灵活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得政策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金融机构在市场波动时所面临的压力,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3.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宏观调控的有效衔接为了更好地实现存款准备金制度对经济的支持和维护作用,政府需要将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衔接起来,例如通过加强监管和协调,建立一个更加灵活的宏观调控体系。

4. 降低存款准备金制度执行成本政府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执行成本,例如通过建立更加先进的监管系统和技术手段,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执行效率。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作者:李依珊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7期李依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从货币供给量、信贷额度、货币和准货币三方面讨论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我国经济调节的有效性,从国民预期和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两方面分析了存款准备金制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分析了我国持续用该政策的原因。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3.07.012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的使用率要远高于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缴存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达到控制金融机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原因通常是需要实施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

1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分析1.1货币供给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上调一方面会直接影响银行手持的超额准备金数量,使其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减少,使信用创造能力降低,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小货币乘数使得货币量成倍收缩。

根据庇古的货币需求函数M=kPy可知,货币供给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有负相关性。

从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考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流通速度间的关系来说明。

如果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导致货币流动速度的降低,从而减少了货币供应,则说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我国基础货币量调节效果不明显。

反之亦然。

选取2004年3月至2011年9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如图1)可见,虽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水平内波动,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短时间内的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并无显著影响。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摘要】: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

一方面,准备金政策因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引起货币乘数成倍的缩小或扩大,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达到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的目的,成为我国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的稳定,使得外汇占款下降,然而在对冲市场的流动性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因其法律强制性,在不震动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就能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取得更好的政策效应。

所以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长期处于主要的地位,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是我国以前、现在和以后不可缺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政策效应198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一同成为了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当时针对市场上物价上涨、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等矛盾.2015年共调整了5次存款准备金率,现行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6.5%,中小型金融机构是13%。

2016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从2016年3月1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维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富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营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用的对冲工具。

央行降准符合预期,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资本流出需要降准来对冲;另外,从中国经济基本面看,经济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国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一种手段。

这一制度在我国的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存款准备金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从制度设计、操作机制、适用范围等方面,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单一制度,即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统一规定的,没有区分不同类型银行、地区的差异。

这就导致了存款准备金率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不利于不同银行、地区的金融发展。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监管不够到位,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从制度设计上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完善。

可以考虑采取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根据不同类型银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以达到更好的风险调控效果。

在监管上应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可控。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操作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基数来确定存款准备金的金额,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存款准备金的调整频率比较低,往往只有季度性的调整,不能及时跟随金融市场的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在操作机制上进行改进。

可以引入更多的因素来确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式,比如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利率水平、市场风险等因素,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的调控精度。

应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周期,可以考虑缩短调整周期,甚至实行动态调整,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适用范围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适用于商业银行,对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的监管不够到位。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一、引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调节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以达到维护金融稳定、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不断完善和调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以及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1. 调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设定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体系中的一部分存款注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用以调控货币供应量。

通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和货币创造能力,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通胀水平。

2. 维护金融稳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防止银行因为信贷投放过度而导致资产负债结构不均衡,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敞口,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

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可以通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 促进经济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引导银行将一定比例的存款投放到实体经济中,特别是重点支持国家重点引导和支持的产业和领域,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1. 调控作用明显1. 存款准备金率过高由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导致银行体系的融资成本上升,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有必要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银行的融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2.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存款准备金制度也面临着与金融创新的矛盾。

如何在保持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虽然存款准备金制度在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需要健全的监管机制来保障其有效运行。

当前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监管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监管,完善运行机制。

2. 加强与金融创新的适应性建议就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创新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与金融创新的适应性,推动金融创新和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效结合,实现双赢。

我国现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现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现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 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根据国家货币政策的要求,必须按一定比例将一部分存款留在央行作为准备金。

这个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通过调控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用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汇率、调节经济增长等。

具体来说,当央行希望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可以留更少的钱作为准备金,从而释放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

相反,当央行希望抑制通胀或控制资产泡沫时,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资金流动。

3. 我国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负责制定和调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公告,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下:•大型商业银行:12.5%•中小型商业银行:10.5%•外资银行:7.0%这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目标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而设定的。

央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风险防控的目标。

4.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经济和金融市场有重要影响。

4.1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释放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增加货币供应量;相反,当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留更多的钱作为准备金,限制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这对于控制通货膨胀、稳定汇率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影响利率水平。

当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释放更多资金用于贷款,降低贷款利率;相反,当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留更多资金作为准备金,限制了贷款规模和资金流动性,导致利率上升。

4.2 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防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可以对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防控产生影响。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制度灵活性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等方面。

其一,存款准备金率过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这使得银行的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高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上升,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其二,制度灵活性不足。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应对金融市场变化时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缺乏弹性调节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其三,监管手段单一。

目前对于存款准备金的监管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的规定,缺乏灵活多样化的监管手段,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监管效果有限。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要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和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科学地确定存款准备金率。

还应推动建立最低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浮动幅度,以便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银行的特点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应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

建立完善的存款准备金调整机制,支持监管部门在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情况下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还应鼓励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度充足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要拓展监管手段。

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的规定外,监管部门应在监管手段上更加多元化,加强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监管,包括提高数据披露要求,加强存款准备金的跟踪和核查,以及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应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包括建立合理的存款准备金使用制度,推动商业银行增强资本充足度,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存款准备金的流动性管理等。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制度灵活性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和监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拓展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健康发展。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政 策 并 没 有 有 效 抑 制 物 价 的 L涨
( 2 ) 经 济 增 长 。经 济增 长 是 指
1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政 策 有 效
性 的界 定
中央 银 行 的 货 币 政 策 目标 包 括 货 币 政 策 的 最 终 目标 与货 币 政
图1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历史 走 势 图 ( 2 0 0 7 — 2 0 1 2年 )
达 到 的 目的 . 在货 币政策 框 架 中起 着重要 的决 定作用 中介 目标 在政 策 工 具 与 最 终 目标 之 间 起 着 不 可 或缺 的传导 作 用 因此 . 在 评价 法 定存 款 准 备金 政 策有 效 性 的 时候 .
可 以从这两 方 面来人手 进行 分析
至今 两个 时 期 内进 行 了频 繁 上 调
会 随之 上 升 . 存 款准 备 金率 下 降 的
长” 因此衡 量 我 国货 币 政策 工 具
的有 效 性 应 主 要 关 注 其 在 促 进 长
见. 频 繁 调整 法 定存 款 准 备金 率 的
趋势。
期 物 价 相对 稳定 、 保持 适 度经 济 增
长 方面 的效果 ( 1 ) 稳定 物价 央行 在 2 0 0 6年
进 行 了分析 , 并指 出了造 成这种 结果 的原 因。 关键 词 : 存款 准备金 制度 : 法定存 款 准备 金 : 有效性
中图分类 号 : F 8 3 0 . 4 8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政 策 是 实 现 货 币 政 策 目标 的 三 大 政 策 工 具 之

文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6 5 — 2 2 7 2 . 2 0 1 3 . 0 2 . 0 3 0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为例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为例
工具 。
将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用为例进行分析
1我 国 近年 法定 存 款 准 备 金 政 策 的 有 效 性 分 析 .
1l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 ( ) 过直接影 响商 业银行手持超 额准备金 的数量 . 1通 调节其信用 创造能 力,间接调 控社会货币供应量 。 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 同商业 银行现有 的超额准备 金 、 货币供应量 呈负相关变动 关系 . 同货币市 场 利率 、 资本市场利率呈正相关变动关系 () 2 通过改变货币乘数 , 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或扩张 . 到调 达 控 目的 (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张缩倍数 ) 】 . 国近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回顾 2我 ( )0 842 —2 O ..7 12 0 ._ 5 0 860 :央行四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 民币 存款 准备金率 , 每次上调幅度 为 0 个 百分点 . 5 普通存款类 金融机构 将执行 1 . 75 %的法定准备金率 ( )0 8 . - 2 0 . . : 220.2 9 5 0 81 2 央行 三次下 调准备金率 . 中两次 下 25 其 调 的幅度为 0 个百分点 ( :0 8 9 2 起 , . 5 附 2 0 年 月 5日 下调 除工商银行 、 农业银行 、 巾国银行 、 建设 银行 、 交通银行 、 邮政储 蓄银 行外的其他存 款类金融机构人 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 . 而汶川地震重灾 区地 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下调二个百分点。) ( )0 011—2 l..O 3 2 1..8 O 051 :央行三次上调准备金率 .每 次调 幅为 O5个 百分 点 . ( )0 0年 1 42 1 0月 1 3日起 , 央行 对工 、 、 、 四大 国有 银行 以 农 中 建 及招商银 行和 民生银行实施差别存 款准备 金率 .上调 05个百分点 . . 期 限 为两 个 月 ( )0 01.6 0 1 .7 央行 七次上调 准备金率 . 5 2 1.11—2 1. 1 : 4 每次 调 幅为 O 个 百分点 , . 5 大型银行存款准备 金率 高达 2 . 再创历史新 高点 。 0 %, 5 中小金融机构 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 1% 7 ( )0 】 . :央行宣布从 2 1 年 5 l 起准备金率再 次上 调 6 2 l 51 . 2 01 月 8 O5个 百 分 点 。 . 此外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 2 1 0 1博鳌亚洲论坛组织的记者见 面会 上表示 , 当收紧 的货币政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说存款准备金率 适

2023中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23中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经济发展和金融政策的背景下,这一政策对银行业和整体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对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全面评估,并就其对银行业和整体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1. 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

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由我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的。

它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将存款留存,不得用于发放贷款的一种金融政策工具。

2023年,我国政府可能调整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经济发展和金融风险。

2. 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调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对银行业和整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和信贷政策。

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从而抑制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发放,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投资活力。

另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表结构,对整体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3. 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应对策略面对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银行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些银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利息收入和费用控制来缓解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同时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

银行还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和加强资本管理,应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确保稳健经营和风险可控。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观点和理解而言,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经济调控和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引导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

然而,对于银行而言,也需要密切关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确保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

总结2023年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对银行业和整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

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

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直接融资和非存款机构的占比增大,资本充足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完善,中央银行调控目标、方式及技术的转变和完善,我国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现象将会逐渐改变。

关键词:存款准备效用分析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三大货币政策措施之一,起始于18世纪的英国。

而后,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形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由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凡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都仿效英美等国的做法,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并授权中央银行按照货币政策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

在过去近100年里,美国一直在不断强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制,同时也不断采取措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手段,如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应当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负债项目;根据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金额大小实行累进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1935年美国《银行法》颁布之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便成了美联储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可描述为:为抑制(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高(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减少(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全社会投资规模缩小(扩大)→货币乘数缩小(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市场利率提高(降低)→投资、消费支出减少(增加)。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最终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变化。

因此,这是一个给经济可能会带来较大震荡的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普遍认为该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过于猛烈,被称之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把“猛斧”。

因此,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运用该政策时,慎之又慎。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作者:马良栋来源:《商情》2020年第01期【摘要】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款结算而向中央银行缴纳的资金。

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存款规模日渐扩大、外汇占款的增速加快。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完善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对策,一是尝试改革存款准备金计算周期,二是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三是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建议取消存款准备金利息。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 ;存款规模 ;超额准备金一、引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为了调控社会货币供应总量,而调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一项制度。

众所周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最直接作用是收缩货币供应量。

与其他货币调控工具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被金融界称为调控货币制度的“巨斧工具”。

西方有学者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批评,主要原因是认为该制度效率低下。

有的国家存款准备金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甚至有的国家直接取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从国际大趋势上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呈现明显的弱化倾向。

自2006年至今,我国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多达40次。

那么,究竟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怎样,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有效性,不断完善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发展顾名思义,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当然在我国主要是银行,为了确保储户的资金安全而向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预交的带有保证性质的资金。

同样,存款准备金的金额在一家商业银行全部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从事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法定标准向中国人民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按照最低数额缴纳的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最低标准缴纳的部分,则被称为超额准备金。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并发展完善的。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由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规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按一定比例留存在中央银行的部分存款的制度。

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防止出现金融风险。

本文将从作用机理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I、作用机理(1)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和安全。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保证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防止银行风险的控制政策。

过于放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会导致货币供应量明显增长,并增加了货币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原始资源,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而过于紧缩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则可能导致资金紧缩,加重银行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的流动性压力,并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2)深入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重要一环。

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汇率。

银行收紧资本投放,以更安全的方式增加资本结构并投向相对低投机的领域,从而有效降低了通货膨胀风险。

如果央行要实施货币政策来维稳,调控经济周期,则往往选择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实现。

(3)保障居民储蓄安全。

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加强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保障居民的储蓄安全。

存款准备金地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将给民众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使他们乐意存款,促进市场稳定。

同时,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

银行在资金投放的同时,会注意到自身能力,规避经营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银行储蓄操作则为银行的资本提供可靠支撑,增加了其信誉度。

II、有效性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有效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主要的质疑点有两个:(1)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有限。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弊端是当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过高时,银行的实际利润水平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不太愿意将全部的利润留在银行的资金账户上,而是将其转移到纳税人的账户上,这样就会造成经济的浪费。

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论文

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论文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2摘要这几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2006年至2008年之间,中国央行为了抑制货币信贷,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等严重问题,连续19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存款准备金政策因为具有货币乘数效应会给国家金融和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存款准备金常常成为中央银行谨慎使用的货币工具。

但是我国央行却频繁使用这一效果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 cpi 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操作原理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组织为保证客户或者企业提取存款而准备的在中国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和存款乘数的调节上。

存款数量与存款乘数相乘的结果就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总额。

当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及其他机构可用于存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相反,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将相对地减少。

二、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实践2010年1月到2011年10月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 2011年10月的cpi指数有所回落,但仍然高居5.5%。

而在2010年1月到2011年10月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6%上涨到21.5%,增长幅度达到5.5%。

从目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虽然我国不断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且上调的幅度和频率在我国政策调控史上都是少有的,但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然处于高位,没有得到预期的下降。

所以,从通货膨胀的角度看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行效果并不显著。

三、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运行低效的原因分析在此,我们将存款准备金运行低效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1.内因方面(1)我国计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方式不合理我国计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方法不能准确,真是地反映各家金融机构的存款水平。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摘要】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调节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本文通过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概念和发展、基本框架、作用机理、有效性评述以及改革思考的分析,探讨了该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维护金融稳定、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不及时、制度过度依赖等。

本文提出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希望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提升其有效性,为我国的货币政策落实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更好保障。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机理、有效性、改革、建议、未来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日益复杂,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加,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践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学术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拟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的明确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意义,为接下来的研究内容铺设良好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金融稳定、保障存款人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可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

研究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还在于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研究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化对金融体系的认识,还在于为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分析一、存款准备金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常规手段,它主要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总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称数量工具。

具体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利范围内,通过制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缴存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乘数,达到控制金融机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数量的手段。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

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率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必须执行。

第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变化,带给金融机构乃至社会的影响较为剧烈。

二、近年来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图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一览表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45 2012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0.00% -0.5(中小金融机构)17.00% 16.50% -0.5 44 2012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0.50% -0.5(中小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大型金融机构)21.50% 21.00% -0.5(中小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41 2011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32 2010年2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31 2010年1月18日(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大型金融机构)16.00% 15.50% -0.5 30 2008年12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4.00% 13.50% -0.5(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1 29 2008年12月05日(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28 2008年10月15日(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27 2008年0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 26 2008年06月07日16.50% 17.50% 125 2008年05月20日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13.50% 14.50% 120 2007年11月26日13% 13.50% 0.50 19 2007年10月25日12.50% 13% 0.50 18 2007年09月25日12% 12.50% 0.50 17 2007年08月15日11.50% 12% 0.50 16 2007年06月05日11% 11.50% 0.50 15 2007年05月15日10.50% 11% 0.50 14 2007年04月16日10% 10.50% 0.5013 2007年02月25日9.50% 10% 0.50 12 2007年01月15日9% 9.50% 0.50 11 2006年11月15日8.50% 9% 0.50 10 2006年08月15日8% 8.50% 0.50 9 2006年07月5日7.50% 8% 0.50 8 2004年04月25日7% 7.50% 0.50 7 2003年09月21日6% 7% 16 1999年11月21日8% 6% -25 1998年03月21日13% 8% -54 1988年09月12% 13% 13 87年10% 12% 22 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 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而近几年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 6月—2007年 6月。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 8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4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为主要目标。

在调整方式上,出于公平性考虑,对各类金融机构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步、同幅上调。

第二阶段:2007年 9月—2008年 6月。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 11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6个百分点。

首先是政策目标上,在原先抑制信贷过快增长、防范通货膨胀的基础上,还承担起解决部分汇率方面问题的责任。

主要表现为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被要求以外汇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其次是在调整方式上,人民银行逐步放弃了公平性方面的顾虑,开始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整政策。

第三阶段:2008年 6月—2011年12月。

这一阶段人民银行根据各类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调整政策。

如四大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 17.5%下调至 15.5%,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 17.5%下调至 13.5%,财务公司的款准备金率从 17.5%下调至 11%。

于2010年1月起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年底,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8.50%。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

我国一直以来把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进入2010年以来更是先后6次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因为:第一,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及在再贴现市场的约束。

第二,在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相对于加息这一调控措施而言,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最优决策。

第三,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制度都不成型或不完善的背景下,存款准备金制度则是约束银行贷款扩张的相对可行制度。

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3年至2008年管理人民币汇率上升,稳定货币供应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9月——2009年应对次贷危机,刺激经济发展,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1月至2011年,为了抑制通胀,持续收紧流动性,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12月至今,央行结束紧缩的货币政策渐渐放松转向中性,从防通胀为主的政策取向转为稳增长为主,解决我国当前这种流动性严重紧张的问题,将有利于股市的上涨。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政策效果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趋缓。

至2008年6月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

2010年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年低1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从高位回落,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节奏更加均衡,取得了预期的调控效果。

2、货币供应量增幅平稳回落。

2008年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0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落。

2010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低8.0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低11.2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末高4.9个百分点。

货币总量增长从上年高位总体回落趋稳。

3、有效地控制了CPI过快上涨。

从2007年5月份开始,猪肉等多种农副产品价格轮番上涨,推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屡创近年来新高。

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中国人民银行随之加快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频率,大幅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07年年初的9%调高至2008年6月末的17.5%。

2008年我国价格形势经历了从快速上涨到急剧回落的过程。

2008年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上涨7.9%,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季度上涨8.0%,第二季度上涨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