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同学;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化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同学的状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同学教活。
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老师做到以下几点:1.挖掘教材。
设计好问题与习题。
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
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把握要求,把握同学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同学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熟悉、提高熟悉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熟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组织老师学纲。
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老师仔细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其次,抓住备课这一关。
给时间让老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老师集中备课。
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如,在讨论新教材三班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当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把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运用敏捷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
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实行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争论沟通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足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气,进行正面教育。
少年儿童具有仿照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
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同学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篇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元评价的特点分析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当中,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存在是从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的转换。
多元化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增加,对于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有促进意识。
在多元化评价当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活动。
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对象共同致力于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信息得到多层次与多方面的反馈,更好地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唯一评价者,而多元化评价将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一种尊重。
学生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真切地接收每一位评价者的评价,可以规范其学习思想与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让学生积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将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相关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实践生活当中,利用科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多元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不同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与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情感倾向。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分析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评价思想。
要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理解。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是对当代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与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加强第二课堂的开拓,应用多元评价。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植根于儿童生活;其次,它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再次,它搭建了心灵沟通的平台;最后,它倡导人性化的道德。
构建和谐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和道德情感;让心灵燃烧的火花在心灵间碰撞;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围绕学生心间。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课堂;生活;和谐;精彩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32-0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让品社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品社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指出,品德课程首先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生活成为指引儿童进取的一种基本趋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笔者认为,回归儿童生活,就是将儿童在生活中与朋友,与同学,与自己亲人等发生的事,作为学习课程的一种资源。
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将所发生的这些事情与自己相应课程进行参照、对比、融合,形成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我们的课程本身就是儿童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和研究、一起感受美好与向往,他们用相通的语言密码谈论他们喜欢的事情,这些人和事是儿童不曾感到有心理距离的,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自己与他人面前,其中有他们的烦恼和喜悦,有他们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所以,去除了真正的距离,那么课程和教材本身自然增添了许多亲和力、感染力,其兴趣也油然而生。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2)
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品德与生活》——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领会马尔康第二小学校尕让索郎德育教学源于生活《品德与生活》——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领会马尔康第二小学尕让索郎摘要:不论是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都在于孩子们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认识、感受和领悟。
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我遵循了德育学课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在课堂中尽量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有时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和课堂)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运用。
有时还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引领学生健康、活泼、乐观、积极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开放自由乐观积极小学生的品德意识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初识、感受和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神领会。
小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归根结底对品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
儿童阶段的品德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这一时段的生活,在课堂上采用他们乐于喜欢的活泼好动、积极探索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奠定他们人格发展和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始基础。
这也遵循了品德教育这门学科所具有生活性、开放性、自由性以及积极乐观的特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儿童乃至青少年、成年人毕生的情感之中,引导每个人健康、乐观的学习;愉快、积极的生活。
其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负责任、有爱心的与人相处;动脑筋、有创意的塑造美好的生活。
在品德课上,我引领孩子除了学习教材中所涉及的共同活动外,还尝试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节,给孩子们自由发挥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实践品的教学的魅力,(例如:以班为单位开展分享日活动;利用品德课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让留守儿童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打电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生活实践活动)在具体生活中学习,使得品德贴近生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品德教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让德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品德这个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也在三者之间的互动中慢慢酝酿,我坚信其意义的深远超乎你我的想象。
品德与生活论文 (1)
立足生活让品德课堂绽放魅力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指出:“本课程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所以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德育的外延就有多大。
“回归生活”是我们课程所追求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一、以生活为载体,培养探索精神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是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情趣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本领。
那么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
要让学生通过感觉、发现、探索和领会内在的活动内容来完成学习过程。
因此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不应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
比如一年级上册《种子的探索》一课,如果直接出示各种种子让学生认记,学生一定兴趣索然,不爱参加活动。
在教学中我把找种子设计成小游戏让学生猜猜苹果的种子所藏的地方,用刀子把苹果切开,再让学生自己找出苹果的种子。
并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呀,要不要自己去试试呀?这时的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大家都争着说要都想亲手试试,亲眼看看各种各样的种子是怎么发芽的。
我就趁热打铁布置大家回去自己选至少两种种子进行栽种,并提出作业要求。
让他们课后仔细观察,一周后,又上《品德与生活课》的时候我一走进教室,惊喜地发现教室里有好多已经发芽的种子了。
原来大家把种子带到学校来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了。
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向我述说他们的发现。
看着孩子们惊喜的神情。
我心里真是高兴:因为学生们已经懂得了向生活中探索,才能获得真知。
二、在生活实践中,构建高效的课堂“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
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议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知识时,又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学习。
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生活范例上升为理论、经验后又去检验学生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之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义教版)课程具有的趣味性、实效性和师生互动性的特点。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何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小学生好奇、善动的特点,真正克服过去枯燥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的弊病,让学生乐学,好学呢?以大纲为依据,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教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去感受、去品味生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教学中创设开放、互动、活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和烦恼,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品德健康教学有效性正文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知识时,又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学习。
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生活范例上升为理论、经验后又去检验学生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之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活力论文
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活力论文摘要: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活力,生活的快乐,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添上了一对强壮的翅膀,让学生能够课堂上生活中翱翔,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生活更是是一笔宝藏,怎样才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用上、用好这笔财富,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将坚持思考和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重要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在教材内容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引生入课更轻松初中《思想品德》在教材内容上尽管增添了一些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吸引学生的图片、漫画等内容,但导入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
精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在教学导入时尽量把本课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
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家里养的或是自己悉心照顾的花花草草等,有的同学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有的还带来了盛有漂亮金鱼的鱼缸和关在精致笼子里的金丝雀,同学们那纯澈的眼神随着这些生命的展示而大放异彩,感受到了生命的美,进而开始《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又如,在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选取的是生活中到银行取钱的例子来进行导入:银行的取款机发生了故障,你取100元钱,它吐出了1000元钱,你要不要?”通过学生们身边的事例导入课堂,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较自然地揭示出了“要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主题。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篇1:小学思品教学论文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品德论文让孩子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
品德论文让孩子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案例背景】传统的思品教学中,小学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是与语文课合在一起的,品德课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中高段的品德课中,也只是常以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式出现,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
学生常觉得品德课没什么意思。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把《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如何根据低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品德课也变得富有动感,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的。
《我设计的午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中的一个版块。
这一版块主要是在前一个版块《萝卜白菜我都爱》了解了日常饮食中的营养元素及对身体好处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合理的午餐,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案例片段】课件展示短剧:胖瘦两个小朋友在吃午饭。
小胖子大鱼大肉地吃,蔬菜看也不看。
小瘦子吃饭挑三拣四,妈妈在一旁怎么劝也不肯吃米饭。
过了一段时间,跑步考试时,两个小朋友都跑不动。
(看完短片后)师:这两个小朋友为什么都会跑不动呢?生A:我知道,那个小胖子总是吃肉,不吃蔬菜,就越来越胖了。
生B:老师、老师,我妈妈说过不吃蔬菜老吃肉,会变胖的,就不好看了。
生C:是的,是的。
肉里只有蛋白质,他老这样吃就变成大胖子,跑也跑不动了。
生D:那个小瘦子挑食,没有吃到各种营养,就不能长身体,没力气也跑不动了。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
那你能来设计一份营养丰富全面又好吃的套餐,推荐给小胖子和小瘦子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开餐馆。
(学生六人一小组开始讨论,课堂气氛很热烈。
他们取的名字五花八门,有“乐乐餐馆”、“娃哈哈餐馆”、“美味饭馆”……还设计、绘制了各种菜式。
)师:(挂上记者证,拿着话筒,扮演记者)各餐馆准备好了吗?哪个餐馆先接受我的采访?(各小组都把手举得很高,嘴里还喊着:“我们!我们来!”)师邀请了其中一组。
“乐乐餐馆”一小组的小朋友拿着“菜”上场。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论文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镇江市丹徒中学江苏镇江212000)摘要:我认为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的不竭动力,不失为一条上“活”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更精彩”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幽默化;教学过程情感化;课外活动常态化。
一、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精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品德课必须生动精彩,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理论的兴趣,为上好思品课奠定基础。
(二)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
如果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增强思想品德课堂趣味性、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益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三)现行教材为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提供了依据。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上好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效益。
思品课堂论文六篇
思品课堂论文六篇思品课堂论文范文1一、“开放式”——联系社会,引导实践统观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
不少课文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距离同学身边很近的实例,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带领同学走向社会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同学拟定实践主题,引导身心参加。
例如《要节省水电》一课,课文中主要介绍节省水电的事例,属于榜样教学。
为了挖掘课文的深层思想内涵,增加教育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同学走出课堂,到学校四周的自来水厂和电站参观、访问,进行现场教学,让同学目睹自来水生产和发电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艰辛,再回头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易于增加教学效果。
而在《做集体的小仆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则参照课文的内容,引导同学以“庆五一,颂祖国”为主题,自行组织支配一次班级文娱活动,然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对这一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好“集体小仆人”。
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把它总结归纳为“开放式”。
二、“表演式”——增加爱好,直观形象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详细、明白,但依据学校生活泼好动,喜好直观的心理特点,若能根据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以表演之类的形式,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同学爱好更高,教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
例如:有一位二班级的思品老师在讲授《集体力气大》一课时,为了让同学正确理解“集体力气大”的内涵,她细心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学校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搬不动。
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
小品形式虽然简洁,但同学投入专注,爱好很高。
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力气大,不等于人多力气大,发挥集体力气必需以团结为前提。
三、“摸拟式”——生动活泼,加深理解有些课文内容,靠单纯讲解说教,同学反应不很乐观。
教学效果就难免要打折扣。
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又尝试了另一种教法——“模拟式”。
用得好,既能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同时也能使同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丰富多彩》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丰富多彩》我眼中的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一、在转变中学会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话题进行展开,就要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比如鞭炮的使用,你必须在正确的操作要求下进行是安全的,否则是危险的。
那么在教学生的时候就要偏重对使用方法上的严格要求,不能注重鞭炮的作用于用途上来。
又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总是惊慌失措,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
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
二、在创设中找到思路《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师要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总的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应使用创设性的教学方法来寻找思路。
涉及到具体课文时,它们的活动课型又是不一样的:重情感培养的课文以情感体验式为主;重习惯养成的课以反思行动式为主;重社会知识、能力形成的课则以自学交流式为主。
论如何丰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
论如何丰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作者:梁孔平概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使小学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程资源整合,丰富课堂教学真正的品德教育,永远不是停留在对“教材”的“看图说话”上,而是要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用孩子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发、激活引导孩子回顾自己经历的普通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事件等,唯有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品德课程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激起学生共鸣,惟有与自己真实经历相关,才有真情投入,才能使品德教育发挥对善对美的向往作用,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
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让课堂多色彩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让课堂多一种色彩人教新课标版【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在不断呼唤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但不同于其它学科,品德学习主题源于生活,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忽略当下,忽略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那么教学时缺乏生命色彩的。
居于此,提出在品社课中实现时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取舍与话题相关的有效资源,挖掘其最大价值,并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施教学,融入课堂,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时事资源开发利用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经历了几年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深切感受到要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更精彩,绽放生活魅力,引入时事资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时事资源成为切合学生实际的较为实用的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一、顺应不同发展要求,有效引入时事1、课程性质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程的性质已决定了他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上也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
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教材,也就是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
2、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中提到: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
课标中还提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为什么要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近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是为了满足如下三个需要: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
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浅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浅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随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新课程就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中开始生根了。
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角色,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
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
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
她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
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
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
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
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我设计了如下游戏: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件出示: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
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
这时,小明同学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呢?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
教学论文:课堂活动让思品教学多姿多彩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让思品教学多姿多彩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实践性,以本为本教学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
那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组织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变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社会;溶入快乐;注重手段正文:思品课堂教学,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组织教学。
根据新课改要求,本人认为,首先要确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教育的理念;其次要确立个性教育的理念,认识个性化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个性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潜能和培养特长;最后要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生存能力强的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活动深入思品课堂,能更好地教好思品,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活动的开展要联系生活思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思品教材中所渗透的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只是我们不善于去提炼、总结。
加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同学不喜欢思品,认为讲得都是些大道理,与生活实际不相符,为此,在每次开课前,我总要寻找最好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身边的事例着手,从身边的问题引入。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开展课堂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步入青春地带》时,我将班级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进行教学,提出问题:步青春期的我们,有哪些变化?要求两组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因学生性别差异给教学带来的尴尬,又发挥了学生的群体智慧,问题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避免了思品教学空洞说教使学生产生的反感,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由老师教教材变成了老师利用教材教。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早恋问题、男生性成熟的困惑、女生性成熟的困惑、亲子矛盾问题、人际交往困惑等。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本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
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努力做到: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注重思考、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毕竟年纪小,涉及社会面窄,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关注教与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近几年我接触了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
教科版教材图文并茂,贴近儿童的认知特点,生动、真实、形象的图画文字,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捧着课本,专心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以前我们所接触的教材也是图文并茂,但文字所占的比例较大,讲起来的时候能够有理有据;而教科版的教材全书以图画为主,文字非常少,教学时应该怎样才能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轻松的学习呢?本人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态度。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此,在教学中,我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总目标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
【正文】《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后新设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根据低年级儿童认识能力发展的特点,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主题为学习对象,把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儿童自主地体验、探究、交流和领悟活动,去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其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既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适应儿童现实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程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我接触了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
教科版教材图文并茂,贴近儿童的认知特点,生动、真实、形象的图画文字,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捧着课本,专心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以前我们所接触的教材也是图文并茂,但文字所占的比例较大,讲起来的时候能够有理有据;而教科版的教材全书以图画为主,文字非常少,教学时应该怎样才能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轻松的学习呢?本人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态度。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此,在教学中,我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总目标的教学理念。
一、游戏与课堂有机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从儿童生活的逻辑出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游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例如《你能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发现伙伴的优点和赞扬伙伴优点意识,上课开始我安排了游戏活动——掰手腕。
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投入游戏当中。
就这样,我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入手,通过掰手腕游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亲身参与的游戏中,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并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学会向他人学习的美好品质。
游戏教学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把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情境中,所有的道德认知,不是教师说教形式的简单传播,而是通过学生参与生动的游戏自己体会、感受获得的。
二、运用活动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开展有效的课堂体验活动,我们平时要注意摆脱枯燥重复,尽量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体验活动。
例如《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欣赏、讲授与练习结合的活动形式,从欣赏导入,给孩子们展示了一组国旗护卫队战士升国旗时飒爽英姿的图片,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解放军叔叔怎样苦练站功的:他们为了练好站姿,就贴着墙根站;头顶砖头;在衣领上别了一个大头针,脖子稍一歪,针尖就扎脖子一下……这样才有了他们的“站如松”。
听了介绍后,再让学生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坐、立、走姿势的训练,比一比,赛一赛等多种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实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领悟,促进情感内化,寓教于活动之中。
三、联系实际,让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
走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
例如《我身边的环境》一课,首先提出问题:我们身边的环境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当孩子们说到有关环境污染时,提示: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讨厌的污染呢?然后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花园看一看,到校外工厂看一看,到小河边看一看,然后汇报结果。
看到我们身边的环境被污染,你想说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求索的欲望,学生自由地、热烈地在组内发表意见和观点,畅所欲言。
在交流声讨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达成了共鸣: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开展观察、调查、探索等多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入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例如《我长大了》一课,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从小到现在的照片,在课堂上互相展示,(小组展示、讲台综合展示),充分让学生体验自己在长大。
在学生的照片里我选取了一张爸爸、妈妈和学生的全家照,我就问这个同学:“这是你的爸爸、妈妈吧?”这个同学说:“是。
”我又问:“他们爱你吗?”这个同学接着说:爸爸、妈妈很爱我!”我趁势引导:“从小到现在,爸爸、妈妈非常爱你,有好吃的总是留着给你吃,为了你的幸福、健康、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你感谢爸爸妈妈吗?”这时孩子已经受到感动。
全班同学也受到了感染,我就大声的问全班同学:“你们想对爸爸妈妈说句什么话、”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通过我对他们的道德情感引导,唤起了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了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感动,自觉的克服不良习惯。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
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我们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朝辉:《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3、冯春河、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