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史纪》整理(第14—18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集复社风云
木中沈徐蓝齐
《复社风云》围绕着复社主盟“张溥”而展开。
张溥,明末苏州太仓人,有神童之誉,更以勤学苦读著称,与挚友张采并称为“二张先生”。
晚明,江南鼓荡起“工商亦为本”的思潮,士人和商人间已不再泾渭分明,应社(复社的前身)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当地富商的资助。
1620年,苏州市民为抗议阉党(明代依附官权势力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抓捕周顺昌而爆发了市民运动。应社成员参与其中,张溥为此写下的《五人墓碑记》,更激励了当时的世风民心。
1628年,已是傅士子弟的张溥,受吴江县令熊开元之邀,到吴江设馆受徒,讲解经义,自此,张溥成为吴江文人的领袖,且在熊开元的支持下,创立了复社(1629年于苏州城南尹山)。
1629年,大明王朝从阉党专权中挣脱出来,崇祯帝为挽救明王朝的颓势,推行开明政治。同时,复社人士积极参加科考,取得了巨大而持续的成功,因此,扩大了复社在全国的影响。这时的朝廷首辅是状元出身,正值壮年的周延儒,他求才心切,亲自担任科考的主考官。而按照惯例,这个职位应由他的副手温体仁来担任,为此,温体仁迁怒于周延儒的复社人才。
1633年,张溥约集各地社长,率团参加虎丘大会,同时,全国文社几乎已尽归复社麾下,且成员分布及大半个明朝版图。在当时,复社被称为“小东林”(东林: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它的成员有不少是东林后裔,成员以继任东林为己任。虎丘大会三个月后,周延儒被迫罢相,温体仁成为首辅,对复社人员进行了打击报复,张溥只得暂隐家乡,一批复社的青年才俊站在了最前列。
1638年,复社成员在南京发起了一场“讨阮”运动。“阮”指阮大铖,此人颇有文采,先为东林人士,后投靠魏忠贤,崇祯初年,因阉党逆案被革职,避居南京的阮大铖,以戏剧演出结交名流,此时正图谋复出,此运动有力地打击了阉党的残余势力。当时的崇祯帝痛恨结党,在“讨阮”运动前不久,温体仁因结党营私而被罢官。
1641年,为推动周延儒复出执掌内阁,张溥发起了萧寺秘计。张溥在虎丘山石佛寺与钱谦益及多名复社骨干秘密会面,他亲手写了七封信交给仆人王成,使其带往京师。这七封信将影响明王朝最后几年的政治格局。萧寺密计后,张溥赶往宜兴,密会周延儒,对他的施政提出建议。周延儒复出后,完成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大事、难事。大明王朝因为张溥和周延儒等人的努力,曾出现短暂的回光
返照。
1644年,明清易代之际,复社文人的用世精神和忠孝结义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或杀身成仁以尽忠,或投笔从戎而起义,或隐遁山林谋复国。
令人惋惜的是,1641年,当周延儒北上赴任时,张溥回到家乡,不久病逝,年仅四十岁。
“月甚明,我将行矣。”是张溥死前留给世人最后的话。300多年后,当我们仰望张溥非凡而短暂的一生时,眼前依然是星汉灿烂,一片皎洁。
第15集责在天下
木中任仲睿
在这片古老的苏州土地上,几千年前,曾有人在浓郁墨香中提出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本集主要介绍了这位荡气回肠,博学多才的江苏才子—顾炎武。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从小就在阵阵纺织声中教顾炎武读《大学》。每天傍晚,依在柳树流水流水中的江南,响起了阵阵顾炎武的读书声。长大后,每逢顾炎武想起母亲对其携手读书的日子,便吟出了“闻丝欲下刘鬷泣,执卷方知孟母慈”。王氏对于顾炎武的爱,以及对于他的教育,是顾炎武变得博学多才的重要基石。
清风吹过,拂柳依依,水波荡漾。在一个黄昏,顾炎武于他的同乡同年出生的归庄相识了。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了促膝长谈的挚友。归庄个性独特,在科举考试时曾饮酒成文。而顾炎武对于学术有独特见解,不满于八股文的科举制度,在考取秀才后,十三年间乡试落第,后因社会矛盾,放弃科举,退而读书。两人合称“归奇顾怪”。一个叫张博的太仓人,于1629年为17岁的顾炎武开拓眼界。后来顾炎武和归庄一起参加了名满天下的复社。
两人一起经历了边患明变,眼看着风雨飘摇的明王朝走向衰亡,在明王朝即将灭亡之际,笔蕴饱墨,写下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此书被喻为十七世纪中国国情书。因为时代的变化,顾炎武的文风变得有严重的社会抨击性。这不仅是顾炎武对于垂垂欲坠的明王朝的批判,也是顾炎武这二十年来的读书成果。
“感四国之多,耻经生寡木”。这场边患明变,不仅让顾炎武的文风大变也让顾炎武投笔从戎。1644年年底,弘光政权令顾炎武为兵部主事。在那个夜晚,顾炎武扔下毛笔,拔剑出鞘。那锋利的剑刃映出顾炎武坚定的目光。顾炎武在月下,望着满天繁星,吟出“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写下了《军治论》《形式论》《因功论》《钱功论》。这四篇论文,满是对明王朝的批判。1645年,清兵剑指南方,在硝烟战火中,弘光政权随既瓦解。在苏州,昆山等地区相继起兵抗清,
顾炎武和归庄都身列其中,苏州义军白布包头,顾炎武手摇羽扇,在密室中,他们商量对策,眼神中满是抗清意志。当时人们形容“遥看白羽扇,知是顾生来”。
苏州的抗清斗争,在大清猛烈进攻下坚守21天后被攻破。清军屠城三日。嗣母王氏绝食而亡,在那一夜,顾炎武的手感受母亲的温存。母亲最后的话令他铭记于心,他铭记着,不做异国臣子!
清兵入关,明王朝被新的王朝所替代。顾炎武来到寺前,拜访抗清者万寿琪。万寿琪剃发为僧,对顾炎武的清朝服饰大为抨击。顾炎武细细解释,两人很快冰释前嫌。在许多抗清人士留发不留头的时候,顾炎武毅然选择了留头不留发。这看似不忠诚的举动,但在他的《解发诗》中,一颗抗清爱国之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不注小节,胸怀赤诚之心,足矣。
南京博物馆的一只鞋,见证者顾炎武借商人身份考察的人生经历。1657年,顾炎武弃家北去。跨河北、北京、山东,以文化反清,发奋读书。因为顾炎武的博学多才,清朝朝廷招募顾炎武开博学鸿词料。此时,抗清意志仍在其脑海久久不散,他果断拒绝,留下了名垂青史的“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以相逼,则以身殉之矣。”顾炎武用自己的生命与清朝保持着距离。他铁骨铮铮的气节,是源于内心的信念。
四十年前,血气方刚的顾炎武读到《心史》,誓死复国,四十年后,在友人家读到《心史》,想起四海为家的故人。不仅老泪纵横。玄冬,雪花点缀在梅梢,满是诗意。冬雪飘零,吟诵着“一生长飘零,四海竟沦胥。”的绝笔诗,溘然长逝。
顾炎武的气节,是历史卷上的壮丽的一章,因为顾炎武,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第16集才子文章
木中郁嘉仪
本集主要讲述了冯梦龙与金圣叹两位苏州才子的人生故事。
明朝天启元年即1621年,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写成,他为中国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年少的金圣叹也正痴迷于小说和戏文,浓厚的兴趣为他之后点评各大小说打下了深厚基础。
明朝两位才子的故事,正是由这一年正式开始的。
明万历二年,冯梦龙出生于苏州一户读书人家。早年的他,专注于研习经史,罗古今于掌上,寄《春秋》于笔端。20岁时,他已是四方延请的饱学之士,但他在科举道路上却极不顺利。自秀才之后,再没能获得更高的功名,他的不得志使他无力苦读下去,转而倚红偎绿,终日与烟花女子作伴,与她们结为知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