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_[2015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及专家共识]
2024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24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是中国医学界在相关领域的最高指导性文件,每个版本都是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更新的。
2024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出台,对于临床麻醉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4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首先对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其中包括关于麻醉药物的分类、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基本知识,麻醉过程中诱导、维持和恢复的相关技术、监护设备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这对于麻醉师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2024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还对不同种类和不同疾病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中和麻醉后的评估、处理和监测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比如,对于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提出了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状态进行个体化的麻醉管理方案。
对于儿童的麻醉管理,指南强调了麻醉师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了解,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和监测手段,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另外,对于在特殊疾病和特殊情况下的麻醉管理,2024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也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比如,对于孕妇的麻醉管理,指南明确了孕妇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提出了不同妊娠期的麻醉管理方案,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明确了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不同处理策略,以降低脑卒中患者麻醉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此外,2024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还对麻醉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
指南提出了麻醉术前准备的重要性,麻醉操作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对麻醉操作团队的组成和分工等进行了明确的要求。
指南还针对不同麻醉方式和不同手术环境的麻醉安全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如全麻和椎管内麻醉的注意事项,电刀和穿刺操作时的麻醉管理等。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_(2014版中国麻醉学的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
二、外科病人围术期容量状态的评估方法
• • • • 病史 体格检查 临床指标 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
二、外科病人围术期液体治疗
术后补液
• 原则: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晶体:胶体=2~4 :1) ,见尿补钾。 • 补液总量为:维持性液体治疗+补偿性液体治疗
•
• • • • • • • • • 维持性液体≈生理需要量 补偿性液体:补偿性液体治疗是指对由于疾病、麻醉、手术、出血等原因导致 的液体丢失进行补充。 它包括:①术前液体损失量(即禁食禁饮): 体重为1~10kg按4ml/kg/h, 11~20kg按2ml/kg/h, 21kg以上按1ml/kg/h。 对于特殊病人还应包括呕吐、腹泻、高热、异常引流量: ②麻醉和手术丢失量:小手术丢失量为4ml/kg/h, 中等手术为6ml/kg/h, 大手术为8ml/kg/h: ③额外丢失量,主要为手术中出血量。
液体治疗常见并发症
3、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是指血Na+<135mmol/L。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 神经系统症状,其严重性与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血容量 水平特别是血钠浓度改变的速度具有相关性。如短时间内 发生严重低钠血症,可致严重脑水肿,产生明显的神经系 统症状,亦可出现心律紊乱和难治性低血压。当血清Na+ 浓度<125~130mmol/L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不适等 症状;当血清Na+浓度<115~120mmol/L时,可致头痛、 嗜睡、抽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低钠血症可通过 限制水入量及输注高渗盐水治疗,通过水的负平衡使血钠 浓度上升,另外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血钠浓度, 缓解临床症状。
150-2500
• 注:每克蛋白质、脂肪、糖氧化后产生水0.41、0.6、1.07ml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和Cl-)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麻醉期间的液体治疗.pptx
是维持组织良好灌注的基础 是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基础 是开展麻醉期间治疗工作的基础 也是术后良好恢复的基础
是麻醉医生每天面对的头等大事 又是到目前为止争议最多的一件事
于布为、姚尚龙、杭燕南、徐惠芳、王保 国、田玉可等
围术期液体治疗指南(2007) 现代麻醉学:金熊元、钱燕宁
ml
常用的液体种类
晶体液:RL 胶体液:白蛋白、羟乙基淀粉、
明胶、右旋糖酐、缩合 葡萄糖 晶、胶复合液
扩容效果
指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和存留量。
主要由分子量和代谢速度决定。 临床需要不同扩容效果的制剂。
大量输注平衡液的问题
难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大量水份渗到组织间隙 产生组织和细胞水肿
脑水肿、肺水肿、 肠道水肿
麻醉期间输液的目的
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保证重要器官和组织的氧供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维持止血功能正常 血液稀释,节约用血 特殊用药的给予
人体水分的分布比例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组织间液中可与血浆交换 的部分
体液总量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组织间液 血浆
新生儿 80% 35% 40% 5%
生理维持量
计算方法
体重
液体维持量(ml/h)
<10kg 10-20kg
4ml/kg/h 40ml +(体重kg-10) ×2ml/kg
>20kg
40ml+20ml+(体重kg-20)×1ml/kg
例如:25kg小儿每小时生理液体维持量为 60+5=65ml
术前禁食水
▪ 液体周转率及代谢率高,禁食时间过长会导致
急性超负荷的盐水排出体外(22ml/kg需2天 组织水肿风险
Holte K et al, BJA, 2002
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 麻醉科
编者按2007年12月1-2日,“2007费森尤斯麻醉高峰论坛”在云南丽江大港国际饭店召开。
全国200名临床麻醉学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新民教授在会上致辞,同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即将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的制订目的与相关思考,并就此与参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这无疑成为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
此外,专家们还介绍了液体治疗在各类手术麻醉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现将会议重点内容综述如下。
中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制订目的与思考1. 《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制订目的本次会议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与会专家介绍了制订我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的目的和思路。
该《共识》的即将出台标志着麻醉领域液体治疗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专家指出,目前液体治疗在外科麻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对于如何正确进行液体治疗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制订一部符合我国国情、便于临床借鉴和应用的参考性文件,以期指导麻醉科医师给予患者正确、合理的液体治疗。
此次麻醉高峰论坛恰好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并很好地促进了该《共识》的完善与尽快出台。
2. 有关《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的思考液体治疗的目标是维持患者术中血容量正常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足够的胶体渗透压,同时还应确保微循环改善,以维持有效稳定的组织灌注和细胞氧合,从而保证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
医生在给予患者术中液体治疗前首先应明确丢失的是哪部分液体,然后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和不同人群(老年、儿童、妊娠妇女等),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个体化补液治疗。
目前临床上可以用来进行术中静脉内液体治疗的制品主要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两种。
晶体液补充容量效果快,但往往在输注后出现明显的血液稀释和胶体渗透压下降现象,进而造成水肿和漏出液形成。
而胶体液可以减轻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水肿,在血液循环中滞留时间也更长,因此更适用于术中的持续液体治疗。
与其他胶体液相比,新一代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作为一种理想的胶体液,能够在血管内停留适当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和脏器灌注,提高组织氧合。
麻醉科病例讨论ppt课件
既往史:
5年前诊断为心肌梗塞,并于同年行冠脉搭桥(3支病变); 高血压病25年,口服降压药治疗,药物及剂量不详,血压
最高184/93mmHg; 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12年前阑尾切除术、5年前冠脉搭桥,均在全麻下完成,否
认任何麻醉相关问题;
xx
3
个人史:无特殊 婚育史:无特殊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xx
围术期输血指南42 2014
转归
手术时间:3h 术后查血气:PH:7.42, Hgb:104g/L ,HCT:0.36 %。 估计术中总出血量约1300ml,胶体1500ml,晶体1800ml。
术中尿量330ml。 联合应用静脉输液和去氧肾上腺素后BP:135/70mmHg,
HR:82次/分,SPO2:100%。 手术结束,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有吞咽反射,循环稳定,呼
屏气试验:32S
xx
5
辅助检查
肠镜:结肠肝曲占位,大小约20mm×25mm×30mm 病理示:肝曲腺癌
xx
6
入院后检查:
实验室检查:HGB:140g/L;HCT:0.42;电解质、肝肾 功能正常;GLU:4.8mmol/L;凝血无异常;
心电图:窦性心率,HR:73bpm,前壁和下壁Q波,无ST 段压低;
问题
根据上述病例情况,麻醉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什么?
xx
11
患者有高血压病
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 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
xx
12
问题
高血压对手术患者有何危害?
xx
13
可增加手术出血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脑卒中 肾脏衰竭
麻醉科服务控制专家共识(2023年)【精编版】
麻醉科服务控制专家共识(2023年)【精编
版】
1. 引言
该专家共识旨在为麻醉科服务控制提供指导和规范,以确保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档总结了麻醉科服务控制的核心原则和最佳实践,供专业人士参考和遵循。
2. 范围
本专家共识主要适用于麻醉科服务控制的相关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麻醉药物使用、手术中的麻醉管理、麻醉后的监护措施等。
3. 核心原则
麻醉科服务控制的核心原则如下:
- 安全性:确保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安全和保护。
- 质量:提供高质量的麻醉科服务,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 有效性:通过合理的麻醉管理,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和不良反应。
- 隐私保护: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
4. 最佳实践
为了实现麻醉科服务控制的核心原则,以下是几项最佳实践建议:
- 执行麻醉科服务控制流程,并建立相关的操作指南和标准程序。
-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监测和评估麻醉科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 确保麻醉团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断进行培训和研究。
-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专业组织,分享经验和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5. 结论
通过遵循本专家共识中的核心原则和最佳实践,麻醉科服务控制可以得到有效地改进,从而提高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手术结果。
该共识的实施应由相关的麻醉科专家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和制定。
---
以下为正文内容...。
最新: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要点(全文)血管内导管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流量充足、保留时间长等优势,在急救、大手术中的监测与输液、肠外营养以及危重患者护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是其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
在我国,CRBSI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监控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指标之一。
如何进一步减少CRBSI的发生率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医院病房和重症监护室相关的CRBSI预防方案已基本完善,并建立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维护过程中预防感染的国家最佳标准做法。
这些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大大减少了院内CRBSI的发生。
然而麻醉科作为承担抢救重任和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科室,血管内导管置管亦是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相关CRBSI预防的相关规范尚未建立,麻醉科医生在进行血管内导管穿刺与置管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可能导致感染的风险和隐患。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撰写此版《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一、CRBSI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发生的,可伴有发热(>38 ℃)、寒颤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近十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RBSI发生率为每千导管日0.62~16.96例。
CRBSI一般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插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可伴有发热(体温>38 ℃)、寒颤等全身感染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持续性菌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明确诊断CRBSI需要微生物学证据。
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诊断依据为患者至少有1处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且除导管外无明显的感染来源。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一、修订说明1.目的二、为不断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加速推进麻醉学科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内麻醉学科质量管理工作的积累和现状,结合对学科发展的预判,现对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进行修订,为全国麻醉学科顺利开展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推进麻醉质控工作进一步良性可持续发展。
2.任务来源本共识修订任务来源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20年专家共识修订项目。
3.修订组织工作本共识修订由国家麻醉质控中心、CSA常委和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完成。
4.修订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科医师学会联盟(WHO-WFSA):麻醉安全国际标准(2018)。
5.修订原则①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兼顾参考国际标准;②考虑到国内区域发展差异化特点,提出不同等级要求;③在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基础上修订,增加修订说明及涉及传染病防控等内容;④本共识与21号文件、884号文件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性;⑤本共识主要针对麻醉科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和基本安全要求,有关质量控制的核心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质量控制不在此共识中表述。
6.适用范围本共识适用于具有麻醉科建制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及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他开展麻醉学科业务但尚未形成麻醉科建制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7.共识要求的层级表述①高度推荐:为确保患者安全的最低要求标准,任一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均应达到该要求。
②推荐: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麻醉科。
③建议:是相对较高层级的要求,为大型医院麻醉科应该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要求(一)总体要求1.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涉及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推荐)。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摘要:一、引言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1.基本原则与理念2.临床麻醉3.疼痛治疗4.重症监护5.复苏与急救6.麻醉科建设与管理四、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意义与影响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麻醉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我国麻醉学的临床水平,规范麻醉诊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我国于2017 年发布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本文将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麻醉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从1997 年开始,我国开始制定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
至今,我国已发布了多个版本的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1.基本原则与理念本部分内容强调了麻醉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舒适化、快速康复等。
同时,要求麻醉医师遵循人文关怀理念,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临床麻醉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临床麻醉的各个环节,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选择、麻醉药物使用、麻醉监测、麻醉管理、麻醉后复苏等。
对于各类手术的麻醉处理,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3.疼痛治疗本部分介绍了疼痛治疗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疼痛疾病的诊疗策略。
同时,强调了疼痛治疗中的患者教育与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重症监护本部分内容包括:重症监护室的设置与设备、患者评估与监测、常见危重症的诊疗规范、复苏与急救技术等。
旨在提高我国重症监护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5.复苏与急救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心肺复苏、创伤复苏、急性中毒救治等急救技术,以及相关疾病的诊疗原则。
以提高我国复苏与急救能力,降低死亡率。
6.麻醉科建设与管理本部分内容涉及麻醉科的科室设置、人员配置、设备要求、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等方面,为麻醉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指导。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14 术中失血采用血制品、晶体液和〔或〕 胶体液进展补充〔D级〕
46
五、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1、治疗液体的选择 晶体液
溶质<1nm 分子有序 光束无折射 胶体液
溶质 1-100nm 光束有折射 葡萄糖液
1/14 血管内 糖利用受限 血糖高 缺血性神经损伤
47
1、治疗液体的选择
计缺失量; Ⅲ.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 Ⅳ.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Ⅴ. 术中失血失液量。
28
推荐意见7
重视麻醉手术期间患者的液体需求量 〔D级〕
29
〔二〕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人体的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表
30
〔二〕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2、术前累计缺失量 根据术前禁食时间计算〔实际缺失量会少〕 呕吐、腹泻、利尿、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 麻醉前和麻醉诱导期补充 晶体溶液补充 以禁食 8 小时,体重 70kg 的患者为例,液体
21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
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须连续监测CVP
CVP 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 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 CVP 监测。通常平卧
位时压力传感器需放置在右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
那么应放置于右第四肋间,胸骨右缘水平,并在呼气末〔无论
血液黏稠度↓ 血流速度↑ 改善微循环 防血栓形成 <20ml/(kg·d)
50
1、治疗液体的选择
③羟乙基淀粉
支链淀粉羟乙基化水解制成 羟乙基淀粉平均分子量、取代级、C2/C6比 羟乙基淀粉<60KD经肾脏排泄
51
推荐意见15
讲座-852、麻醉期间输..学习文档
4.麻醉引起血管扩张及出血量
此部分以胶体替代较好 麻醉引起血管扩张约5-7ml/kg 出血量按实际量计算
总量
等于上述四项之和. 体液治疗实施要注意:对于基础需要量和额外丢
失量当以晶体液为主;当有效血容量和体液总容 量都不足时,首先考虑是否要输血,再考虑输 液.可用胶体和晶体比例1比2补充.当有效血 容量不足时,总体液量无明显改变时,考虑胶体 液. 输血条件:出血量超过三分之一,或红细胞压积 小于0.20.
154
307.5
146
K+4
155
Ca++5
274
130
K+4
109
Ca++3
140
K+3
98
Mg ++ 3
302
151
—
103
500
—
—
855
—
855
*血浆渗透浓度290Osmmol/L
其他阴离子
—
—
—
—
乳酸盐28
醋酸23
HCO348 HCO3量 胶体浓度 %
琥珀
计算公式:
渗透浓度=Na+×2+(葡萄糖/18)+(尿 素氮/2.8),
例如:Na+135mmol 血糖 90mg/dl,尿素 氮 1 8 mg/dl, 则 渗 透 浓 度 =270+5+6.4=281.41 Osm/L
体液渗透平衡失衡
血液低渗状态:血浆渗透浓度低于280 mmol/l, 临床常见低钠性低渗状态,低蛋白血症,水中毒, 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减少水的摄入, 适当补充所缺的溶质.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㊃专家共识㊃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㊀㊀DOI:10.12089/jca.2021.01.020㊀㊀由于手术创伤㊁麻醉和疾病的共同影响,麻醉恢复期患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潜在的生命危险,需要有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cureunit,PACU)和专业化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管理㊂麻醉后监测治疗是麻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接受过全身麻醉㊁区域麻醉或监护麻醉监护的患者均应接受适当的麻醉后监测治疗[1-2]㊂本专家共识的目的是为麻醉恢复期患者的评估㊁监测和管理提供专家建议,以提高PACU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㊂麻醉后监测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管理麻醉恢复期手术患者的医疗活动[2⁃3]㊂危重患者直接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恢复㊂麻醉后监测治疗主要是恢复患者的保护性反射,监护和治疗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识别和及时处理麻醉和手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㊂麻醉后监护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24h[4]㊂PACU定义和功能PACU又称为麻醉恢复室㊂1873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第一个PACU,PACU已成为现代医院麻醉科的标准配置㊂PACU是由麻醉科医师管理对麻醉后患者进行集中严密监测和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医疗单位[5]㊂未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在指定区域由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㊂PACU的主要功能:(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生命体征恢复到接近基线的水平;(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㊁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4)评估决定患者转入普通病房㊁ICU或者是直接出院;(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6)特殊情况下可临时提供ICU服务㊂PACU的设置要求PACU的设计㊁设备和人员配置应符合国家‘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 2014)“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等标准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文件规范要求㊂PACU的位置㊀PACU应与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区域紧密相邻,以减少患者转入时间㊂如有多个独立的手术室或其它需要麻醉科医师参与的医疗区域,可能需要设置多个PACU㊂建议医院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将需要麻醉科医师参与的内镜检查/治疗室㊁介入治疗中心等区域集中管理,以提高PACU资源利用率,保障患者安全㊂PACU的规模㊀PACU床位数量根据医院实际需求确定,所需的床位数与手术种类和手术间数量有关㊂以长时间大手术㊁患者周转缓慢为主则所需床位较少;以短小手术或日间手术为主则所需床位较多㊂床位数量通常需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1)与医院手术科室床位总数之比应ȡ2%;(2)与手术台比例ȡ1ʒ4;(3)与单日住院手术例数比例ȡ1ʒ10[4]㊂PACU的人力资源配备㊀PACU需配备具备麻醉及重症监护治疗能力的医师㊁护士和必要的辅助人员㊂PACU麻醉科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ȡ0 5ʒ1,至少配备1名有能力处理并发症和为患者提供心肺复苏的麻醉科医师㊂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不低于1ʒ3,至少有1名有重症监护领域工作经验㊁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㊂PACU的开放时间㊀PACU开放时间应根据医院医疗实际需求确定㊂如果手术安排许可,晚间可以关闭PACU㊂邻近中心手术室的PACU可以延长开放时间,以保证夜间手术患者的安全㊂PACU的设施配置㊀相关医疗设备的配置与ICU要求基本相同㊂(1)监护设备:需有满足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㊁ECG㊁无创血压㊁呼吸末二氧化碳㊁肌松功能㊁体温等功能监测的床旁监护仪,根据需求可以配备有创压力监测(直接动脉测压㊁中心静脉测压)㊁颅内压监测㊁心排血量测定等特殊监测设备,监护设备需处于备用状态,配备足够的便携式监护仪供转运患者使用;(2)呼吸支持设备:应配备满足临床需求的呼吸机,邻近中心手术室的PACU至少需有一台麻醉机;(3)生化检测设备:麻醉科或PACU至少需配置一台血气分析仪和凝血功能监测仪器如血栓弹力图仪;(4)中心监护站和麻醉信息系统:配备与床旁监护仪相连的中心监护站,麻醉信息系统记录和储存患者资料;(5)至少1台除颤仪;(6)其它设备和设施:输液泵㊁急救车㊁困难气道车㊁超声仪及纤维支气管镜㊁保温及加温设备如加温毯㊁空气净化装置或消毒装置等;(7)病床:采用可移动式的转运床,有可升降的护栏和输液架,且能调整体位,床头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电源插孔㊁氧气管道接口㊁医用空气管道接口㊁负压吸引管道接口,开放式的床位可以更方便观察患者,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保护患者的隐私㊂(8)必要的物品储存区域和生活㊁休息㊁办公区域㊂(9)可以根据医院的外科特色建立专科PACU区及儿童PACU区㊂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PACU的管理㊀PACU是由麻醉科管理的医院独立医疗单元,应建立健全完善的PACU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应有患者转入㊁转出标准与流程㊂医护人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和职责,建立由高年资麻醉科医师负责管理PACU,其他麻醉科医师提供紧急支援和指导机制㊂麻醉科主任或主管PACU的负责人决定特殊情况下的协调与决策㊂PACU的人员职责㊀PACU人员在麻醉科主任的领导下,依照科室制定的工作职责开展工作㊂麻醉科医师应负责患者评估管理㊁协调㊁医嘱㊁气管拔管和患者转出决策㊂护士是PACU的主要医务人员,负责为患者提供监测与治疗护理[4],应以床旁护理为主㊂PACU可设立独立护理单元,设立1名护士长负责PACU日常管理和护理工作㊂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1)PACU内医疗设施㊁设备㊁床位以及急救药品㊁急症气道工具车的准备与日常维护;(2)接收转入PACU的患者,连接监护设备及给氧装置或呼吸机;检查和妥善固定各种导管;(3)根据医嘱为患者进行血气分析㊁血糖检测或其他快速实验室检查;(4)对患者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危急值的识别㊁报告,对疼痛的评估;(5)初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转出PACU;(6)医疗文书的记录与保管㊂当PACU仅有一位患者时,应有两名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在场㊂可能出现手术并发症时应通知外科医师处理㊂患者病情变化需要可请相关科室医师紧急会诊处置㊂手术室转入PACU的要求手术结束后由该手术组麻醉科医师㊁外科医师㊁手术室护士等共同转运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麻醉实施者负责转运患者的安全[8],应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评估和治疗,注意预防坠床㊁缺氧㊁人工气道㊁引流管及导尿管的移位及意外脱出㊂麻醉实施者必须将术后患者转交给经过专业训练的PACU医务人员,记录患者到达PACU时的状态,并将患者相关的情况向PACU的医护人员进行交班,并对在恢复期间的患者随时提供咨询直至患者完全恢复[8]㊂交班内容至少应包括:(1)麻醉记录单;(2)术前可能影响到患者恢复的基础疾病及用药;(3)手术及麻醉过程中的信息如手术方式㊁麻醉方式㊁术中补液㊁失血量㊁尿量等术中情况;(4)评估并汇报患者目前状态;(5)责任手术医师的联系方式㊂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以及充分供氧的情况下进行交班,麻醉科医师和手术医师应在PACU医护人员开始履行患者监管责任后方能离开PACU㊂PACU的监测大多数患者的全身麻醉苏醒期可分为:麻醉深度减浅㊁感觉和运动功能逐步恢复;出现自主呼吸并能逐渐维持正常呼吸;呼吸道反射恢复和清醒四个阶段㊂麻醉恢复期患者术后恶心呕吐㊁上呼吸道梗阻㊁低血压㊁低氧血症和延迟苏醒等并发症发生率高[6],因此应对PACU患者的病情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避免漏诊或延误诊断导致严重后果[7]㊂术后监测应遵循与术中监测类似的原则,强烈推荐由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进行持续的临床观察,包括观察脉搏血氧饱和度㊁气道和呼吸㊁循环和患者的疼痛评分㊂应监测心电图㊁脉搏血氧饱和度和NIBP,根据患者和手术因素选择其他监测(如温度和尿量的监测)[8]㊂至少每15分钟记录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㊂PACU的详细记录应保存在患者的病历中㊂有条件的单位应用麻醉信息系统联网自动记录并保存患者监测资料㊂PACU患者常用监护指标见表1㊂椎管内麻醉患者需观察麻醉平面㊁下肢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㊂表1㊀PACU常用监护指标项目监护指标呼吸功能气道通畅㊁呼吸频率㊁氧饱和度㊁呼吸末二氧化碳心血管功能心率㊁血压㊁心电图㊁容量状态神经肌肉功能体格检查㊁神经肌肉阻滞监测(必要时)神经系统意识/精神状态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疼痛疼痛评估(VAS疼痛评分)消化系统术后恶心呕吐体温体温泌尿系统功能排尿功能及尿量手术部位引流/出血量PACU并发症的治疗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术后6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5%[9]㊂术后防治PONV的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㊁氟哌利多和5⁃HT3受体抑制药㊁甲氧氯普胺和东莨菪碱[2,10-11]㊂未预防性用药的患者术后第一次出现PONV时,可静脉给予5⁃HT3受体拮抗药(昂丹司琼㊁多拉司琼或格拉司琼)治疗㊂已采用预防性用药的患者,术后出现PONV应采用其它类型的止吐药㊂气道梗阻与低氧血症㊀低氧血症和呼吸抑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不良事件[12],气道梗阻是PACU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㊂舌后坠㊁喉痉挛㊁颈部和颈椎手术㊁反流误吸㊁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等均可导致呼吸道梗阻㊂术后3d内的低氧血症与术后1年的死亡率增加相关[13],迅速诊断和干预气道梗阻可减少负压性肺水肿㊁低氧血症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㊂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的机制有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㊁通气不足(如睡眠呼吸暂停㊁神经肌肉功能障碍)㊁肺通气/血流比异常(如COPD㊁哮喘㊁肺间质病变)㊁肺内分流(肺不张㊁肺水肿㊁ARDS㊁肺炎㊁气胸)㊁弥散障碍(如肺栓塞)㊂低氧血症的处理措施包括:(1)严格掌握气管拔管指征,降低再插管风险;(2)评估和消除持续低氧血症的病因,保持气道通畅(如托下颌或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咽部梗阻);(3)氧疗;(4)拮抗阿片类药物导致的呼吸抑制和肌松药残留作用;(5)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支持等治疗㊂体温异常㊀室温应保持在24ħ左右,注意患者保暖,维持患者体温正常㊂如患者有低体温的征象时(如寒颤㊁肢体末端凉等)应采取主动升温措施,如使用强制空气加温装置和加温静脉输液装置等㊂如监测发现体温升高,应在病因明确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后,必要时应采取降温措施㊂寒战㊀低体温是寒战的首要原因,寒战患者应使用加温措施,提高患者舒适度㊂必要时可使用曲马多㊁哌替啶㊁右美托咪定和多沙普仑等药物治疗寒战,注意这些药物可能导致的呼吸抑制㊁恶心呕吐㊁意识抑制等不良反应㊂术后躁动与谵妄㊀术后躁动和谵妄是PACU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原因包括低氧血症㊁低血压㊁低血糖㊁疼痛㊁膀胱膨胀㊁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等[14]㊂首先应针对原因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适时拔除气管导管,充分给氧㊁镇静镇痛等㊂术后疼痛㊀应对每位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进行个体化的充分治疗㊂术后镇痛首选多模式镇痛[15],采用静脉使用阿片类镇痛药㊁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或对乙氨基酚,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等方法㊂对镇痛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采取补救镇痛措施㊂术后低血压㊀通过心率㊁心脏功能㊁外周血管阻力和血管内血容量等方面评估患者低血压原因㊂液体量不足㊁椎管内麻醉或术中出血是低血容量的常见原因,其他原因有感染性休克㊁过敏反应㊁急性肺水肿或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等㊂应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如液体量不足补充晶体液㊁过敏性休克使用肾上腺素治疗等㊂术后急性高血压㊀术后急性高血压(acutehypertension,APH)定义为收缩压㊁舒张压高于基线20%或以上,APH发生率为4% 35%,需要及时治疗㊂APH治疗的目的是保护心㊁脑㊁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㊂积极寻找并处理可能引起APH的各种原因,可以使用艾司洛尔㊁拉贝洛尔㊁尼卡地平㊁硝酸甘油等药物控制APH㊂苏醒延迟㊀最常见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吸入麻醉剂㊁静脉麻醉药㊁苯二氮类药物㊁肌肉松弛药)的影响[16]㊂检测血气分析㊁血糖㊁血清电解质和血红蛋白浓度等可以排除代谢原因㊂麻醉药物引起的苏醒延迟可以使用某些药物逆转:(1)拮抗苯二氮类药物作用:氟马西尼通过竞争性抑制苯二氮受体而阻断苯二氮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2)拮抗阿片类镇痛药作用: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注意其可能导致的疼痛㊁高血压㊁心动过速和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不推荐常规使用氟马西尼或纳洛酮,但可用于咪唑安定或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3)拮抗肌肉松弛药作用:常用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药残留阻滞,同时使用阿托品;如有需要,可以使用舒更葡萄糖钠逆转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的肌松作用㊂原因不明时应进行头部CT扫描以分辨是否是颅内疾患引起的苏醒延迟㊂转出PACU的标准手术结束到患者完全康复可分为3个阶段[17]:(1)早期复苏:从麻醉结束到患者意识㊁保护性气道反射和运动功能恢复;(2)中期复苏:患者达到符合离开PACU的标准送往普通病房,或日间手术患者可以回家;(3)晚期复苏(生理和心理康复期):全面康复(包括心理康复),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㊂PACU中的麻醉科医师负责决策患者是否转出PACU㊂制定患者转出至ICU㊁特护病房㊁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标准,最大限度的降低神经㊁呼吸和循环系统抑制风险㊂PACU停留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2]㊂Steward苏醒评分表(表2)和Aldrete评分表(postanesthesiarecovery,PAR评分)(表3)是临床常用于患者是否转出PACU的量表[18-19]㊂一般Steward苏醒评分>4分或Aldrete评分表>9分可考虑转出PACU[20]㊂表2㊀Steward苏醒评分表(分)项目分值清醒程度㊀完全清醒2㊀对刺激有反应1㊀对刺激无应应0呼吸通畅程度㊀可按医师吩咐咳嗽2㊀可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1㊀呼吸道需予以支持0肢体活动程度㊀肢体能做有意识的活动2㊀肢体无意识活动1㊀肢体无活动0总分㊀㊀注:上述三项总分为6分,当患者评分>4分,可考虑转出PACU㊀㊀PACU转入普通病房的基本标准㊀(1)意识完全清醒;(2)能维持气道通畅㊁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呼吸和氧合恢复至术前基础水平;(3)循环稳定,没有不明原因的心律失表3㊀Aldrete评分表(分)项目分值活动力㊀按指令移动四肢2㊀按指令移动两个肢体1㊀无法按指令移动肢体0呼吸㊀能深呼吸和随意咳嗽2㊀呼吸困难1㊀呼吸暂停0循环㊀全身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麻醉前水平的20%2㊀全身血压波动幅度为麻醉前水平的20% 49%1㊀全身血压波动幅度超过麻醉前水平的50%0意识㊀完全清醒2㊀可唤醒1㊀无反应0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㊀呼吸室内空气下氧饱和度ȡ92%2㊀需辅助给氧下维持氧饱和度ȡ92%1㊀即使辅给氧下氧饱和度<92%0总分㊀㊀注:上述五项总分为10分,当患者评分>9分,可考虑转出PACU常或严重的出血,心输出量能保证充分的外周灌注;(4)疼痛和术后恶心呕吐得到控制,并有转出PACU后的镇痛措施;(5)体温在正常范围内;(6)提出对术后氧疗和补液的建议;(7)完善所有麻醉后苏醒与恢复早期的记录,包括从PACU转出的记录单;(8)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不应少于20min,除非有麻醉科医师的特殊医嘱㊂日间手术室或内镜中心等场所麻醉恢复后直接出院标准㊀意识状态㊁血压㊁恶心呕吐㊁疼痛是评估患者出院的关键指标[21]㊂1995年由Chung[22]等提出PADSS(postanestheticdischargescoringsystem)评分,是用于日间手术患者的一种术后出院评分系统,当患者评分>9分,可考虑出院(表4)㊂患者必须在监护人陪同下方能回家,可以减少不良后果㊂医表4㊀PADSS评分表(分)项目分值血压㊀血压波动幅度<基础值的20%2㊀血压波动幅度<基础值的的20% 49%1㊀血压波动幅度>基础值的40%0活动能力㊀步态稳定㊁无眩晕感㊁与术前状态抑制2㊀需要帮助1㊀无法行走0术后恶心呕吐㊀轻度无需治疗2㊀中度㊁治疗后控制1㊀重度㊁治疗无效0术后疼痛㊀VAS疼痛评分0 3分2㊀VAS疼痛评分4 6分1㊀VAS疼痛评分7 10分0外科伤口出血情况㊀轻度,无需处理2㊀中度,敷料更换2次后无继续出血1㊀重度,敷料更换3次后仍然出血0总分㊀㊀注:上述五项总分为10分,当患者评分>9分,可考虑转出PACU务人员应书面形式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离院后医嘱㊁注意事项和紧急联系电话,以备特殊情况时及时联系㊂危重患者的转出㊀PACU偶尔被用于临时收治手术麻醉后危重患者,或患者在PACU病情发生变化,这些患者可能需要转入ICU㊂应建立协调机制使得PACU内的危重患者得到与ICU同质的医疗服务,并尽早将危重症患者转入ICU治疗㊂患者转运㊀应由PACU中的麻醉科医师明确患者有从PACU转至各不同医疗区域的指征,推荐使用转运交接单完成患者交接㊂转运中应注意:(1)明确患者从PACU转至各不同医疗区域的接送人员;(2)一位患者需要两名或以上人员陪同㊁其中应有一名医护人员;(3)交接麻醉记录㊁PACU记录等医疗记录;(4)患者到病房后,与病房医护人员当面交接,详细交代临床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5)对留置导管㊁引流管㊁输液及注射泵等进行交接㊂患儿苏醒期的管理小儿呼吸道解剖及生理特点独特,因此患儿麻醉手术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麻醉恢复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23],气管拔管后可即刻可出现喉痉挛㊁上呼吸道梗阻㊁中枢性呼吸暂停和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24]㊂全麻后的麻醉苏醒期受麻醉㊁手术等因素的影响,是麻醉并发症发生的高危时期㊂苏醒期患儿应加强监护与护理㊂(1)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应在PACU设置患儿复苏专门区域,依照患儿心理特点营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可考虑允许父母/其他监护人在PACU陪伴已经苏醒的患儿,以减轻患儿的恐慌情绪㊂(2)PACU应配备适合患儿气道管理的工具和监护设备,可以配备单独的儿童急救车㊂(3)患儿全麻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应注意预防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必要时可以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咪哒唑仑)㊁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㊁曲马多)以及镇静催眠药等药物治疗㊂(4)早期发现与处理患儿苏醒期并发症:患儿恢复期容易发生心动过缓㊁喉痉挛㊁体温异常,低氧血症常常比成人发展更快,应迅速处理㊂(5)对患儿的疼痛评估较为困难,应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及时处理患儿术后疼痛㊂(6)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是成人患者的2倍,昂丹司琼是唯一批准可以用于<2岁患儿的5⁃HT3受体拮抗药㊂非全身麻醉患者的麻醉恢复接受区域阻滞㊁神经阻滞麻醉㊁椎管内麻醉或复合全身麻醉/镇静镇痛的部位麻醉的患者亦应接受麻醉后恢复期监测与治疗㊂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如病情需要,在手术医师或麻醉科医师认为有必要时也应转入PACU观察㊂门诊手术患者,若病情不稳定需短期观察者也可进入PACU㊂椎管内麻醉后患者转出PACU标准:(1)呼吸循环功能稳定;(2)麻醉平面低于T6和/或最后一次椎管内麻醉用药时间超过1h㊂若留观期间用过镇痛药者药物作用高峰期过后再转回病房㊂质量管理PACU应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建立PACU质量指标体系㊁质量标准㊁评估体系,实施质量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制度,降低麻醉恢复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医疗质量,提高PACU的利用率㊂1.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PACU医疗资料,包括临床不良事件,以此为PACU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建立月㊁年度统计档案㊂2.制定PACU建设和管理规范按床位数配备有资质的麻醉科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的麻醉科护士㊂制定PACU设施㊁设备配置标准㊁临床路径㊁核心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范㊂3.建立PACU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和预案,及时有效处理PACU各种突发或意外事件㊂4.建立PACU医务人员的培训制度㊂适用范围本专家共识适用于接受全身麻醉,区域麻醉或中度和深度镇静的患者,不适用于无镇静作用的浸润性局部麻醉㊁轻度镇静或重症监护的患者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编写组成人员名单:负责人郭曲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执笔人程智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胡浩(执笔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专家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列)邓小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科)董海龙(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黄文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黄宇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李金宝(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李天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李伟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马正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严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杨承祥(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麻醉科)姚尚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俞卫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张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郑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朱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参考文献[1]㊀MembershipoftheWorkingParty,WhitakerChairDK,BoothH,etal.Immediatepost⁃anaesthesiarecovery2013:associationofanaesthetistsofGreatBritainandIreland.anaesthesia,2013,68(3):288⁃297.[2]㊀ApfelbaumJL,SilversteinJH,ChungFF,etal.Practiceguide⁃linesforpostanestheticcare:anupdatedreportby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postanestheticcare.An⁃esthesiology,2013,118(2):291⁃307.[3]㊀Patientrecoveryandpost⁃anaesthesiacareunit(PACU).Anaes⁃thesia&IntensiveCareMedicine,2018,19(9):457⁃460.[4]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9 884,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1912/7b8bee1f538e459081c5b3d4d9b⁃8ce1a.shtml[5]㊀郭曲练,姚尚龙,主编.临床麻醉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67⁃463.[6]㊀BelcherAW,LeungS,CohenB,etal.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andassociatedhealthcareutilizationinpatientsundergoingnon⁃cardiacsurgeryrequiringneuromuscularblockade2005⁃2013:asinglecenterstudy.JClinAnesth,2017,43:33⁃38.[7]㊀KellnerDB,UrmanRD,GreenbergP,etal.Analysisofadverseoutcomes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basedonanesthesialia⁃bilitydata.JClinAnesth,2018,50:48⁃56.[8]㊀GelbAW,MorrissWW,JohnsonW,etal.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FederationofSocietiesofAnaesthesiologists(WHO⁃WFSA)internationalstandardsforasafepracticeofanesthesia.CanJAnaesth,2018,65(6):698⁃708.[9]㊀MorenoC,VeigaD,PereiraH,etal.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incidence,characteristicsandriskfactors⁃⁃apro⁃spectivecohortstudy.RevEspAnestesiolReanim,2013,60(5):249⁃256.[10]㊀KovacAL.Updateonthemanagementof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Drugs,2013,73(14):1525⁃1547.[11]㊀ÖbrinkE,JildenstålP,OddbyE,etal.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updateonpredictingtheprobabilityandwaystominimizeitsoccurrence,withfocusonambulatorysurgery.IntJSurg,2015,15:100⁃106.[12]㊀LiuSK,ChenG,YanB,etal.Adverserespiratoryeventsin⁃creasepost⁃anesthesiacareunitstayinChina:a2⁃yearretrospec⁃tivematchedcohortstudy.CurrMedSci,2019,39(2):325⁃329.[13]㊀BartelsK,KaizerA,JamesonL,etal.Hypoxemiawithinthefirst3postoperativedays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1⁃yearpost⁃operativemortalityafteradjustingforperioperativeopioidsandotherconfounders.AnesthAnalg,2020,131(2):555⁃563.[14]㊀MunkL,AndersenG,MøllerAM.Post⁃anaestheticemergencedeliriuminadults:incidence,predictorsandconsequences.ActaAnaesthesiolScand,2016,60(8):1059⁃1066.[15]㊀GritsenkoK,KhelemskyY,KayeAD,etal.Multimodaltherapyinperioperativeanalgesia.BestPractResClinAnaesthesiol,2014,28(1):59⁃79.[16]㊀WiinholdtD,EriksenS,HarmsLB,etal.Inadequateemergenceafternon⁃cardiacsurgery⁃aprospectiveobservationalstudyin1000patients.ActaAnaesthesiolScand,2019,63(9):1137⁃1142.[17]㊀ParrSM,RobinsonBJ,GloverPW,etal.Levelofconsciousnessonarrivalintherecoveryroomandthedevelopmentofearlyre⁃spiratorymorbidity.AnaesthIntensiveCare,1991,19(3):369⁃372.[18]㊀PhillipsNM,StreetM,KentB,etal.Post⁃anaestheticdischargescoringcriteria:keyfindingsfromasystematicreview.IntJEvidBasedHealthc,2013,11(4):275⁃284.[19]㊀HawkerRJ,McKillopA,JacobsS.Postanesthesiascoringmeth⁃ods:anintegrativereviewoftheliterature.JPerianesthNurs,2017,32(6):557⁃572.[20]㊀AbdullahHR,ChungF.Postoperativeissues:dischargecriteria.AnesthesiolClin,2014,32(2):487⁃493.[21]㊀PhillipsNM,StreetM,KentB,etal.Post⁃anaestheticdischargescoringcriteria:keyfindingsfromasystematicreview.IntJEvidBasedHealthc,2013,11(4):275⁃284.[22]㊀ChungF,ChanVW,OngD.Apost⁃anestheticdischargescoringsystemforhomereadinessafterambulatorysurgery.JClinAnesth,1995,7(6):500⁃506.[23]㊀vonUngern⁃SternbergBS.Respiratorycomplicationsinthepedi⁃atricpostanesthesiacareunit.AnesthesiolClin,2014,32(1):45⁃61.[24]㊀VeyckemansF.Trachealextubationinchildren:planning,tech⁃nique,andcomplications.PaediatrAnaesth,2020,30(3):331⁃338.(收稿日期:202011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 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白在微血管中的δ值超过0.9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
COPMV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COPT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
通常每日液体摄入量成人大约为 2000 mL。
每日液体损失量包括(1)显性失水量:尿量 800-1500 mL;(2)隐性失水量:肺呼吸250-450 mL、皮肤蒸发250-450 mL;(3)消化道液体丢失量,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准备时需考虑。
消化道液体分泌量及成分见附件3。
正常机体可自行调节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保持其平衡。
三、液体治疗的监测目前临床上尚无简便而直接测定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1.无创循环监测指标(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一般维持术中收缩压大于90mmHg或平均动脉血压(MAP)大于60mmHg;老年、高血压和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压应该维持较高。
血压下降除外了麻醉过深或手术操作,应考虑循环血容量不足。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可参考的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0.5 mL.kg-1.h-1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和准确地反映血容量的变化。
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状态的指标。
(4)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SpO2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描记的SpO2波形随呼吸变化明显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SpO2波形不随呼吸变化,不能完全除外患者血容量不足。
(5)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帮助准确判定心脏前负荷和心脏功能,现逐步成为重症患者术中重要的监测项目。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1)中心静脉压(CVP)CVP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监测。
通常平卧位时压力传感器需放置在右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则应放置于右第四肋间,胸骨右缘水平,并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
(2)有创动脉血压(IABP)有创动脉血压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
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或收缩压下降³5 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
(3)肺动脉楔压(PAWP)PAWP是反映左心功能和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PAWP 升高是心脏容量增加或左心室功能异常的表现;(4)动态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静态监测指标如CVP,BP,SvO2,PAWP等,近年来临床常使用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液体治疗。
动态指标包括从动脉压力波中获得的收缩压变异度(SPV)、脉压变异度(PPV)和每搏心排血量变异度(SVV)等。
在机械通气时,吸气相胸内压增高,导致右心回心血量减少,右心和左心的每搏心排血量(SV)下降,而呼气相则相反。
吸气和呼气的交替导致SV、动脉收缩压、脉压和指脉搏氧饱和度的波形发生变异。
在正常人群,收缩压、脉压和SV的变异度小于10%;而增大的变异度提示机体存在血容量不足,并且对扩容治疗有较好的反应。
动态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液体治疗同样存在局限性。
这些监测一般不能应用于①自主呼吸的患者,②心律失常的患者,③潮气量小于 8 mL/kg和高PEEP的患者, ④开胸手术的患者,⑤存在右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等。
(5)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SvO2和ScvO2不仅与心排出量、血色素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反映全身氧供的参数呈正相关,而且还和组织的氧耗量呈负相关,即与全身的氧供需平衡相关,可用于指导液体治疗。
3.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1)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胃粘膜pH(pHi)及血乳酸在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动脉血气监测。
pH 对于维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分压(PCO2)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两者的差值可反映呼吸对[HCO3-]的影响程度。
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BUN)、肌酐(Cr)等的变化也需进行及时的监测。
血乳酸和胃黏膜CO2(pHi)监测是评估全身以及内脏组织灌注的有效指标,对麻醉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贫血状态下机体的代偿机制包括:①心排出量增加;②全身器官的血流再分布;③增加某些组织血管床的摄氧率;④调节Hb与氧的结合能力,遇到术中出血量较多或液体转移量较大时,应监测血红蛋白含量。
(3)凝血功能大量输血输液以及术野广泛渗血时,均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性描记图(TEG)或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
专家建议1.术中应该常规监测血压,并维持患者的血压在正常的范围。
复杂大手术推荐连续有创动脉压监测。
2.术中连续CVP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容量状况。
如果CVP结合HR、ABP、尿量和血乳酸监测,则对患者的容量状况的评估有更重要的指导作用。
及时监测动脉血气和血电解质水平是有益的。
3.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术中。
4.动态血流动力学参数SPV, PPV和SVV在评估患者的容量状况和对液体负荷的反应方面优于静态血流动力学参数CVP和PAWP。
5.估计有大出血的外科手术期间应监测血红蛋白(Hb)或血细胞比容(Hct)。
四、术中液体治疗方案(一)术前容量状态评估1.病史和临床症状(1)最后进饮食的时间;(2)呕吐、腹泻、出汗、发热等情况;(3)尿量(利尿药物、糖尿病、尿崩症);(4)服泻药,术前肠道准备(可导致2~4 L体液丢失);(5)烧伤、腹膜炎、肠梗阻、胰腺炎、创伤、出血、严重骨折或骨盆骨折。
临床症状见附件4。
2.体检(1)体征:意识、脉率、血压、血压的体位变化、颈静脉充盈度、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弹性、体温;(2)尿量:≥0.5 mL·kg-1·h-1 ;(3)血流动力学状态。
3.实验室检查血细胞比容、血钠、尿素、肌酐、尿比重。
(二)麻醉手术期间液体需要量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需要量包括:①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②术前禁食所致的液体缺失量或手术前累计缺失量;③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④术中失血失液量;⑤第三间隙丢失量。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液体治疗,方可达到维持有效血容量的同时,确保氧转运量、凝血功能和水电解质正常及酸碱的平衡,并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
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计算应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直至手术结束送返病房。
人体的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见附件5。
2.术前禁饮食所致液体缺失量和手术前累计液体丢失量(1)术前禁饮食所致液体缺失量术前禁饮和禁食后,由于机体的正常需要量没得到补充,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液缺失,此部分体液缺失量应以晶体液补充。
此部分缺失量的估计可根据术前禁食的时间进行计算:以禁食8 h,体重70kg 的患者为例,液体的缺失量约为(4×10+2×10+1×50)ml/h×8 h=880ml,此量在麻醉开始后 2 h内补充完毕,第一小时内补液量=880ml/2+110ml=550ml,手术第二小时补液量也是550ml,以后是110ml/h补液维持生理需要。
由于睡眠时基础代谢降低以及肾脏对水的调节作用,实际缺失量可能会少于此数值。
(2)手术前累计液体丢失量部分患者术前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如术前呕吐、腹泻、利尿及麻醉前的过度不显性失液,包括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理论上麻醉手术前的体液丢失量都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开始初期给予补充,并采用与丢失的体液成分相近的液体,故主要选择晶体液(醋酸林格氏液或乳酸林格氏液),并根据监测结果调节Na+、K+、Mg2+、Ca2+、HCO3- 的含量。
如果因低血容量而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给予胶体液。
3.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区域阻滞和全身麻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通常在麻醉开始即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