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完整版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实用标准文案 )2017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953 : 2017-12-13 11:25 :来源:未知 编辑shuangkai 点击 万茹 马正良同马虹 邓小明 朱涛 严敏 李天佐(共执笔人)笔杨承祥 欧阳闵苏 张洁 张铁铮 文(共同执笔人) 周星光(共同执负责人) 周燕丰 郑宏 闻大翔,姚尚龙 徐军美 徐建国 郭曲练( ) 黄文起 黄宇光潘楚雄程智刚 人/共同执笔人 董海龙ambulato 1909年出日间手师最早提术(英格兰James Nicoll 医Interry surgery/day surgery )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间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 ,IAAS )成立,日院时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
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优势,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率的使用效术患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间手定。
由于日高的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了更理提出围术期管识,为临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共麻醉专家日间手术 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的顺利开展。
术念 一、日间手术的概手术,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的(24h )之病情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殊病例。
特由于和急诊手术在医除外师诊所或 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48h 。
最长不超过平的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医地区疗水。
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件间手术及麻本条的基醉 开 二、展日手术住院件应与设备、设施等条境、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具品,以及管理用药及抢救药醉与室一致。
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围术期员应士及相师、手术室护关人医师备成熟的抢救流程。
手术、麻醉科医。
门授及相关部权医院具备相应资质,获得类间手种术 三、日较小、风险相对扰小、手术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总的后疼少、术量少和术后并发症)、预计一般手术时间短(不超过3h 出血 术。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1]日间手术( Ambulatory Surgery )的概念最早由英格兰的 Nicoll 医师提出,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 (Th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 AmbulatorySurgery,IAAS) 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
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加快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 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 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 24h )之内完成的一种手术模式。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 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 由各地区、医院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 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 [1]。
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
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的种类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 )、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 设备条件、 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2],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
四、日间手术患者的选择日间手术不同于传统手术模式, 手术患者应严格筛查 [3,4],以确保患者能安全进行日间手术。
1、适合日间手术及麻醉的患者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1)ASA Ⅰ或Ⅱ级患者;ASA Ⅲ级患者并存疾病稳定在3个月以上, 经过严格评估及准备, 亦可接受日间手术。
最新:小儿外科日间手术专家共识最全版
最新:小儿外科日间手术专家共识(最全版)日间手术(ambulatory surgery或day SUrgery)是指患者入院、出院在24 h之内(一般不超过48 h)完成、需要麻醉医生参与的手术和操作[1]。
其概念最早由英国小儿外科医师Nicoll提出[2,3],经过长达60余年的发展,日间手术模式以其安全、高效、经济在欧美国家得到认可。
特别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小儿外科日间手术是安全可靠的[4,5,6,7,8]。
我国张金哲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展了小儿疝的日间手术[6,9] , 80年代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小儿外科日间手术[10]。
近年来由于微创外科的发展、麻醉与复苏技术的进步,日间手术在小儿外科逐年增多。
研究表明日间手术具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缩短住院等候时间、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减少院内感染、加速患儿康复以及减轻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等优点[11,12,13,14]。
在此背景下,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内外日间手术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专家共识,旨在为小儿外科日间手术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参考。
一、小儿外科日间手术体系的建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设立日间手术中心或日间手术病房,成立日间手术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工作职责,组织研究日间手术各项重大管理决策并协调各相关部门的配合。
医疗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的安全与质量监督。
1 .设施小儿外科日间手术设施既要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和快捷的医疗服务,又要创造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功能上应包含适合儿童的综合服务区、日间手术区、麻醉复苏室和日间手术病房。
综合性医疗机构可以集中有关功能单元,并配备适应日间手术诊疗和安全保障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如抢救车、监护仪、除颤仪等)。
2.流程日间手术流程包括门诊患儿的诊断与筛选、术前麻醉评估、健康宣教、入院手术、术后监护与安全性评估、出院及随访等。
二、小儿外科日间手术的过程管理(一)手术前管理小儿外科日间手术应该选择本医疗机构开展成熟、手术时间一般不超过2 h、出血风险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不需要特殊术后护理、短期能达到出院标准的手术。
6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版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天佐(共同执笔人)承祥闵苏洁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宏闻大翔,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
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
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
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
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
26 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
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2017-12-13 06:11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257田玉科,冯艺,严敏,杨建军,闵苏,俞卫锋,姚尚龙,徐建国(负责人/执笔人),郭曲练,鲍红光一、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必要性日间手术后良好的镇痛,既有助于预防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还可改善术后转归并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是保证日间手术平稳进行的必要条件。
手术创伤导致组织受损、炎性介质释放刺激受损或未受损的神经、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均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
某些需术后功能锻炼的手术有较长时间的术后镇痛需求。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防止术后急性痛转化为慢性痛,也是术后镇痛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原则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原则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有效的镇痛;无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微,患者易于耐受;镇痛不妨碍日常活动或功能锻炼的进行;方法简单、实用。
日间手术后镇痛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到:疾病和手术的影响(如创伤涉及的神经、放置引流管的粗细等);患者的要求;与麻醉方法的衔接;尽可能对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影响轻微或无影响;方便易行。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或伤口局麻药浸润和(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及(或)NSAIDs镇痛是日间手术的基础镇痛方法。
国内也经常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配合激动拮抗类阿片药或对乙酰氨基酚与曲马多(或与羟考酮)组成的合剂。
只在部分重度疼痛患者加用适量口服阿片类药物。
三、日间手术后镇痛要点日间手术后疼痛虽有个体差别,但总体而言,疼痛程度与损伤面积和部位相关。
随着创伤愈合,疼痛逐渐减轻和消失。
日间手术后疼痛一般不超过两天,故离院后只需计划一天的镇痛,以口服镇痛为主。
术前教育可理解镇痛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患者,如有术后功能锻炼的需要,可采用导管和球囊法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
通过外科切口持续给予局麻药或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优点在于镇痛作用好且可避免或极大减少全身镇痛药物的应用及其可能副作用,是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基本方法。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日间手术(Ambulatory Surgery)的概念最早由英格兰的Nicoll医师提出,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1]。
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内完成的一种手术模式。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由各地区、医院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1]。
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
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的种类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2],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
四、日间手术患者的选择日间手术不同于传统手术模式,手术患者应严格筛查[3,4],以确保患者能安全进行日间手术。
1、适合日间手术及麻醉的患者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1)ASAⅠ或Ⅱ级患者;ASA Ⅲ级患者并存疾病稳定在3个月以上,经过严格评估及准备,亦可接受日间手术。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1.心血管系统(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
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
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
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
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10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版)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
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
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
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PACU由麻醉科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应制定明确的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医护人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和职责。
成人日间手术加速康复外科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 (1)术后镇痛药物首选口服用药,尽量避免肌注给药;
• (2)预防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NSAIDs;
• (3)弱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轻、中度急性疼痛的治疗,强阿片类药物可用于中、 重度疼痛治疗,对于内脏痛明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κ受体激动剂;
• (4)推荐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氯胺酮、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等作为多模式镇 痛的一部分;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低体温风险,监测并记录体温,
保持患者温暖直至安全转运至手术间。对于全麻
手术麻醉时间>30 min的患者,术中进行体温
监测并予主动保温至患者体温≥36 ℃。术中、加温冲洗液等。术后监测、记录并维持
患者体温≥36 ℃。
2 术中
• 2.5 鼻胃管及导尿管留置的管理 • 【建议】 • 日间手术不常规放置鼻胃管及导尿管。 • 证据级别:高 • 推荐级别:强烈推荐
• 择期手术中不推荐常规留置鼻胃管减压。与 放置鼻胃管相比,未放置鼻胃管的患者术后胃肠 功能恢复更快。导尿管的留置不仅影响患者活动, 同时增加尿路感染几率。日间手术患者术中不推 荐常规放置导尿管。
3 术后
• 3.1 疼痛管理 • 【建议】 • 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 • 证据级别:高 • 推荐级别:强烈推荐
炸、脂肪及肉类食物;2 h可口服无渣清亮饮品。 • 证据级别:中 • 推荐级别:一般性推荐
• 术前的代谢准备有助于改善患者饥饿、烦躁等不 适症状,降低胰岛素抵抗,维持机体正氮平衡。 术前6 h可进食淀粉类固体食物,但不包括油炸、 脂肪及肉类食物,术前2 h可口服清流质食物。 术前2~4 h口服12.5%含碳水化合物的饮品 (≤400 ml)可降低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率(糖尿病患者除外),对于有胃排空延迟或胃 肠梗阻的患者,需延长饮时间。超声技术可用于 评估患者胃容量。
麻醉镇静专家共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 镇静水平评估方法 1. 警觉/镇静观察评分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A/S评分,表2 ) OAA/S评分是临床镇静评分中有代表 性的一种镇静评分方法,OAA/S评分主 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声音指令和触觉干 扰指令来评价患者的镇静深度。
精品课件
一、区域麻醉镇静的定义及目的
区域麻醉镇静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麻醉性镇痛药和全身麻醉药以及 相关技术,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区域麻醉操作或手术过程中的疼痛 、紧张、焦虑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区域麻醉镇静的类型包括从最小 程度的镇静到深度镇静。 大部分患者对区域麻醉的手术/操作有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手术/ 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心绞痛 、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数患者不能耐受或 配合完成区域麻醉操作和手术进行,从而使麻醉医师无法进行区域麻 醉或手术医师无法进行手术。区域麻醉下的镇静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 者的焦虑和不适,从而增强患者对于区域麻醉操作和手术的耐受性和 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围术期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麻 醉和手术/操作创造最佳的诊疗条件。
精品课件
四、麻醉前访视与评估
在进行区域麻醉操作镇静前,麻醉医师需要充分做好麻醉前评估。 1.麻醉前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判别
患者是否存在困难气道;是否存在未控制的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可 能导致围术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情况;是否有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急性上 呼吸道感染、肥胖、哮喘、吸烟和未禁食等可能导致围术期严重呼吸系统事件 的情况;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编者上官王宁,尹宁,左云霞,冯春,刘金柱,李超(共同执笔人)杨狄,连庆泉,邹小华,宋兴荣(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康荣田,蓝雨雁,叶茂随着门诊手术、各种有创或无创检查和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室外接受麻醉/镇静。
这些需要接受手术室外麻醉的领域包括无痛胃肠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介入诊断/治疗、超声影像检查等。
儿童是特殊的医疗群体,即使在进行一些成人能配合的无创无痛检查(如心脏彩超、磁共振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时,也会因为害怕、哭闹而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我国目前开展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医疗单位日渐增多,迫切需要新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在广泛查询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征求小儿麻醉医护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2017版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以便规范其实施条件、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利于我国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安全开展和推广。
一、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种类和特点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指在手术室以外的场所,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镇静。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磁共振(MRI)检查、CT检查、特殊B超检查(眼部、髋关节、血管等)等。
2.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眼科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诱发电位、脑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3.穿刺性检查蛛网膜下隙穿刺、骨髓穿刺等。
4.内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膀胱镜检查术等。
5.介入检查和治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呼吸病介入治疗、血管造影、局部硬化治疗和经动脉血管栓塞治疗等。
6.小儿门诊手术外科手术(如包皮环切、疝囊高位结扎术、小清创缝合、体表小肿物切除、组织活检、马蹄足石膏外固定)、口腔手术(舌系带松解、补牙、拔牙)、眼科手术(霰粒肿切除术、外眼拆线术)、耳鼻喉科手术(鼻腔异物取出术、耳道异物取出术、腺样体消融术、扁桃体消融术)等。
(完整版)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李天佐(共同执笔人)杨承祥闵苏张洁张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郑宏闻大翔,姚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楚雄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 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
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内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
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
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
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
日间手术麻醉
日间手术的优点
三、有益于社会
✓ 相同时间内使更多的病人及时得到治疗 ✓ 病人满意度提高、社会和谐 ✓ 减少医疗保险机构保险给付,减轻了社会经济
负担
日间手术的优点
四、有益于国家
✓ 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 减缓来自医疗保险部门对政府的压力
日间手术的不完善之处
、肾囊肿(去顶减压)、鞘膜积液、包皮环切、不育症(男)。 ④ 胸外科:纵膈淋巴结肿物(纵膈镜淋巴结活检)、气胸、肺结节(胸腔
镜)。 ⑤ 骨科:关节肿物、双侧腕管、肘管综合征、骨折。 ⑥ 整形科:隆胸术、腋臭、外伤清创缝合、隆鼻、吸脂。 ⑦ 妇科:宫颈畸形、刮宫。 ⑧ 脑外:头皮肿物。 ⑨ 甲状腺科:甲状腺肿物、颈部肿块。
日间。 4. 日间手术就是门诊手术 × 答:手术麻醉方面,门诊手术一般采用的是局麻中操作简单、风险小的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和区域阻滞,而日间手术则是采用神经阻 滞、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手术技术方面,门诊手术范围多局限 在身体表面,使用简单的手术器械,而日间手术的范围则涉及关节、 骨、神经和体腔,且需要其他先进的辅助设备。术后恢复方面,日 间手术后并无过多的特殊要求,而日间手术恢复期需要严格的控制 和管理。
➢ 现代定义
国际日间手术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IAAS ) 定义(2003年):
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中完成的手 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
传统手术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术前检查 + 手术 + 术后观察
国外日间手术现状
国外日间手术 发展现状
1970年,美国 出现了第一个 独立的日间手 术中心,很多 国家开始推广
日间手术麻醉管理
02
引入先进的麻醉设备:提高麻醉设备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03
加强麻醉管理与手术团队的协作:提高麻醉管理与手术团队的沟通和协作效率
04
患者体验的改善
麻醉技术的进步: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1
麻醉管理流程的优化:提高麻醉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2
术后康复指导:提供详细的术后康复建议,帮助患者快速恢复
3
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收集患者反馈,持续改进麻醉管理服务
应对措施
加强麻醉医生培训,提高麻醉技术水平
01
完善麻醉设备,确保麻醉设备安全可靠
02
加强麻醉药物管理,确保麻醉药物安全有效
03
建立麻醉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麻醉风险
04
加强麻醉患者术后护理,确保患者术后安全恢复
05
预防措施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身体状况、麻醉风险等
麻醉风险评估:麻醉风险等级、麻醉方式选择
术前准备:禁食禁水、预防性用药等
麻醉实施
麻醉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疾病史、过敏史等
01
麻醉方案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式、麻醉药物、麻醉剂量等
麻醉实施:按照麻醉方案,进行麻醉操作,包括麻醉药物注射、气管插管等
麻醉监测: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生命体征、麻醉深度等
4
保障患者安全
麻醉管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舒适和安全
麻醉监测: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麻醉并发症
麻醉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麻醉后护理:确保患者在麻醉后得到良好的恢复和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李天佐(共同执笔人)杨承祥闵苏张洁张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郑宏闻大翔,姚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楚雄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 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
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内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
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
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
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开展的日间手术。
2015年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首批推荐56个适宜日间手术的术种。
四、日间手术患者的选择日间手术不同于传统手术模式,手术患者应严格筛查,以确保患者能安全地接受日间手术。
1.适合日间手术与麻醉的患者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1)ASAⅠ-Ⅱ级患者;ASA Ⅲ级患者并存疾病稳定在3个月以上,经过严格评估及准备,亦可接受日间手术;(2)年龄:一般建议选择1岁以上至65岁以下的患者。
但是,年龄本身不单纯作为日间手术的限定因素,6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能否进行日间手术,应结合手术大小﹑部位﹑患者自身情况﹑麻醉方式﹑合并症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综合判断;(3)预计患者术中及麻醉状态下生理机能变化小;(4)预计患者术后呼吸道梗阻、剧烈疼痛及严重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2.下列情况不建议行日间手术与麻醉:(1)全身状况不稳定的ASAⅢ级-Ⅳ级患者;(2)高危婴儿或早产儿;(3)估计术中失血多和手术较大的患者;(4)因潜在或已并存的疾病可能会导致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恶性高热家族史,过敏体质者等);(5)近期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愈者、哮喘发作及持续状态;(6)困难气道;(7)估计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时间长的病态肥胖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根据ASA推荐使用STOP-BANG筛查工具,见表1);(8)吸毒﹑滥用药物者;(9)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及不配合的患者;(10)患者离院后24h无成人陪护。
表1 阻塞性呼吸睡眠综合征术前STOP-BANG筛查诊断注:各条目回答“是”者计1分,“否”者计0分;OSAS风险增高:≥3分;中至重度OSAS风险:≥6分五、麻醉前评估与准备充分的术前评估是保障患者安全不可缺少的措施。
由于日间手术患者手术当日来医院,麻醉科医师与患者接触时间短,故应建立专门的术前麻醉评估门诊(anesthesia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clinic,APEC),既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也可避免因评估及准备不足导致手术延期或取消,同时还能减轻患者对手术麻醉的焦虑。
1.评估方法原则上日间手术患者术前需到麻醉门诊就诊,进行评估及准备,对于病情较复杂者尤为重要。
手术当日麻醉科医师应于手术开始前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直接沟通和评估。
2.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具体评估内容参照住院患者的评估。
对于日间手术麻醉前评估,尤其要注意辨别出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麻醉问题,包括困难气道、恶性高热易感者、过敏体质、肥胖症、血液系统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等。
3.术前检查及准备术前检查的内容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方式、麻醉方法选择,与住院患者必需的检查项目一致。
各项化验检查均应在手术前完成,若检查后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建议术前复查能反映病情变化的相关项目。
对于有并存疾病的患者,在仔细评估病情的基础上安排合理的术前准备,必要时和相关学科医师共同制定术前准备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以增加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4.术前须知及用药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戒烟。
推荐参照ASA术前禁食规定:术前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至少2小时禁止摄取清亮液体。
做好患者的术前宣教以及咨询工作,同时履行告知义务,签署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
原则上不需要麻醉前用药。
对明显焦虑、迷走张力偏高等患者可酌情用药。
六、麻醉选择及术中监测1.日间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麻醉方式的选择需考虑手术和患者两方面因素,应选择既能满足手术需求,又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的麻醉方式。
(1)监测下的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MAC一般指在局麻手术中,由麻醉科医师实施镇静或(和)镇痛,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诊断和处理MAC中的临床问题。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患者术中的安全、舒适、满意。
(2)局部浸润和区域阻滞:采用局部浸润和区域阻滞麻醉,除满足手术需要,还可减少全麻术后常见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眩晕、乏力等)。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日间手术神经阻滞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建议尽可能采用。
用稀释的局麻药在手术部位局部浸润是减少术中阿片类镇痛药剂量和减轻术后疼痛最简便﹑安全的方法,有利于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出院。
蛛网膜下腔阻滞由于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是下肢和会阴部手术通常选用的麻醉方法,但应注意其可能出现腰麻后头痛不适。
硬膜外阻滞可能出现阻滞不完善、术后行走受限和排尿困难等情况,用于日间手术时需掌控好用药时机和药物种类。
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都可能引起尿潴留,患者需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后方能回家,椎管内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可能在术后数日内才发生,故日间手术一般不优先选用这两种麻醉方式。
(3)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应用最广泛的日间手术麻醉方法。
1)靶控输注技术、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深度监测以及肌松监测在全身麻醉管理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日间手术患者术毕快速苏醒。
气道管理一般可选择气管插管、喉罩、口咽通气道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喉罩作为一种声门上的通气装置,是介于气管导管和面罩之间的一种特殊人工气道,术中可保留自主呼吸,可行机械通气,特别适用于日间手术麻醉。
与气管插管相比,应用喉罩可适当减少麻醉药用量,可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顺利置入,有利于加快术后肌力恢复和患者苏醒,降低诱导和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避免了肌松药和拮抗药的过多使用。
但需要注意,喉罩不能完全隔离气道和食管,可能发生误吸,对于饱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不宜使用。
2)麻醉药物的选择总的选择原则:选择起效迅速﹑消除快﹑作用时间短、镇痛镇静效果好、心肺功能影响轻微、无明显副作用和不适感的药物。
多主张采用速效、短效、舒适的药物。
临床上,丙泊酚、依托咪酯、瑞芬太尼、七氟烷和地氟烷等全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日间手术。
丙泊酚能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苏醒质量高,已成为目前日间手术应用最广的静脉麻醉药。
而且,靶控输注技术的发展使得静脉麻醉药使用更精确,可控性更好。
依托咪酯除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和恢复迅速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循环功能影响小,呼吸抑制作用也较轻。
瑞芬太尼是新型超短时效阿片类镇痛药,消除迅速,但术后疼痛的发生时间也相对较早,故应根据手术进程适当联合使用其他镇痛药物。
短效镇痛药阿芬太尼较芬太尼作用持续时间短,亦适用于短时手术的麻醉,但长时间输注后维持时间可能迅速延长。
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因具有容易调节麻醉深度、术中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面罩吸入诱导以及术中麻醉维持,尤其适用于小儿麻醉;地氟烷作为短效吸入麻醉药,苏醒快,有利于日间手术麻醉。
肌肉松弛药使用应根据手术情况选择,对于短时间的浅表手术,一般不需要使用肌肉松弛药,需要完成气管内插管或在手术中需要肌松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中、短效的肌肉松弛药。
2.术中监测日间手术患者所需的监测项目应与住院手术患者基本一致。
常规监测项目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全麻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条件允许时还可进行神经肌肉功能及麻醉深度的监测,其余监测项目可根据患者及术中具体情况采用。
七、麻醉后管理1.麻醉恢复患者恢复可分为三个过程:早期恢复(第一阶段),即从麻醉药物停止使用到保护性反射及运动功能恢复。
此阶段通常在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进行,监测患者意识、活动、呼吸、心电图、血压、氧合状态等,至改良Aldrete评分(见表2)达到离开PACU的标准。
中期恢复(第二阶段),由PACU转入日间手术病房(ambulato ry surgery unit,ASU)或普通病房进行,至达到离院标准时结束。
此阶段应继续观察患者各项生理功能的恢复及外科情况。
后期恢复(第三阶段):患者离院后,在家中完全恢复。
表2 改良Aldrete评分注:总分为10分,9分或9分以上可以离开PACU。
2.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主要因素,有效的疼痛管理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术前评估时应告知患者术后疼痛的可能程度和持续时间。
术后应及时评估疼痛(附1),如果疼痛NRS评分>3分,应及时治疗。
术后建议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原则上以口服、局部镇痛为主,包括切口局部浸润和区域阻滞,并联合使用NSAIDs药物(表3),必要时辅助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
具体可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7)》。
表3.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附1 疼痛评估方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