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女名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甲骨文中“女”部字研究

甲骨文中“女”部字研究

甲骨文中“女”部字研究内容提要:甲骨文字为中华名族灿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全民族之科学文化水平,甲骨学为不可忽视的学科。

而研究甲骨文中的“女”部字,又有其所特有价值,经过人类社会的母系时代,“女”部字作为当时女性的代表,是否在文字的创造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却正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希望通过研究,能增补前人建树。

本文主要通过对商王室中的部分女性所代表的“女”部字进行研究,发现了很多商王朝时的包括祭祀、纳贡、生育等方面的习俗。

并对照如今这些“女”部字的作用,找出同异。

关键字:女部字分类祭祀生育纳贡引言:女。

公认为表意字。

象侧立俯首敛手曲膝形,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

甲骨文中写作。

本文从商代王室中的女性入手,对“女”部字进行研究。

商王室中的女性在商代社会是一个不小的阶层,人数众多,地位显赫,对商王室有重大影响。

认识和辨别了解代表她们的一类字,对了解、研究商代的世系和社会性质,对研究卜辞的断代分期都极为重要。

从卜辞来看,商代王室的女性,主要是妣和母;与商王室关系最密切的女性则是帚(婦)。

由于卜辞中妣和母的含义比后代笼统,所以同名者多。

又由于断代研究至今尚未取得更理想的成果②,所以对于同名者的辨识还相当困难,甚至还有不少的妣和母根本不清楚是谁的配偶。

帚(婦)在商代人数多,位高权重。

但是妇和商王室到底是什么关系?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由于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只好比较客观地依据卜辞所反映地现象。

1.妣:匕,或写作。

构形不明。

甲骨文用作祖妣字,则为借音字。

匕与后世之妣为古今字,但词义有别。

后代的妣,指已去世的母亲,如成语“如丧考妣”的意思是“好像死了父母一样”。

甲骨文的(匕,即妣)则是对各代祖母辈的通称,即对自己的父辈的,祖辈的,乃至再上几代的祖母皆称作妣。

从横向的关系来看,不管是亲生的或是叔伯关系的祖母也都称之为妣。

卜辞“妣”的这种含义,显然是相当笼统的。

由于各代皆有妣,而各代的妣均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因此必然会有相当多的称谓,而所指又并非同一人。

甲骨文部首详解:窈窕淑「女」,良母贤妻

甲骨文部首详解:窈窕淑「女」,良母贤妻

甲骨文部首详解:窈窕淑「女」,良母贤妻(一)、传神勾勒现代女性特别是从事服务业的,有一个核心的标准姿仪,也即:双手交叉置于大腿(坐)或者小腹(站),以突出女性的端庄和亲和,如下图所示:我们知道,汉唐以前时代的中国人都是「跽坐」,也即「跪坐」。

甲骨文的「女」正是从一个跪坐女性取像——双手置于大腿,头微偏:《說文》:女,婦人也。

象形。

注1寥寥数笔,传神的勾勒出一个「婀娜、文静、含蓄」的女性形象,可以说一看即明。

这就是大俗话说的「鹌鹑样」,可见这个姿势不论古今都流行:《喜剧之王》剧照(二)、女性特征有一些从「女」的甲骨文,以突出「女性特征」的办法来造字。

比如:•「母」突出女性的「乳房」,意思是「哺育孩子的母亲」:•「每」突出女性的高高的「发髻」和「簪饰」,表示「成年已婚妇女」:这在以前的文章中经常讲,古代的成年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有「笄」有「髻」的女性,表达「已婚成年女性」。

在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每、母」同为唇音读音相同,都可以表示「母亲」,「母」是突出「成年女性的生理特征」,「每」则是突出「成年女性的社会特征」。

•「乳」的初文突出「乳房」的同时,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子」,全字会意「哺乳」:•「女」突出「羊角的头饰」则是「姜」字,如果从「人」则是「羌」,「女性羌人」为姜,「男性羌人」为「羌」:•甲骨文的「媚」是一个独体字,从「女」突出女性的美丽的「大眼睛」,「电眼」为「媚」:(三)、家中有「女」女性作为「母亲」之外的第二个角色就是「妻子」,从「女」的字很多都与「妻子」有关。

「妻」字从「女」从「又」,根据目前学界说法表示「先民抢婚的习俗」,全字像「手抓女性头发」之形。

【注2】「娶妻」之「娶」,从「女」从「取」:其实「取」字也跟「暴力」有关,「取」字从「手(又)」从「耳」,本义是「战争割下战俘耳朵」的意思,因为上古战争中割耳计数论功。

《說文》:「捕取也。

从又从耳。

《周禮》:獲者取左耳。

汉字中“女”字做部首的作用浅析

汉字中“女”字做部首的作用浅析

摘要汉字有合体字、独体字之分,合体字的的构成部件即为偏旁。

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部件称为部首。

同时,汉字又是表意的文字,也可以称作是意音文字。

可以做部首的汉字部件,大多具有表示意类的作用。

根据许慎《说文解字》中部首的划分,“女”可以用作汉字部首。

本文即从是《说文解字》收录“女”字做部首的汉字意义入手,分析其作部首的作用。

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的结构,辅以甲骨文、金文字体。

关键字:“女”字部首作用正文一、汉字的意义1.1从字义的构成角度讲,汉字的意义的构成可以分为理性义与色彩义。

1.1.1理性义字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即为理性义。

理性义所强调是汉字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是从汉字的各个意义中高度抽象出的意义。

例如;花可供观赏的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理性义的作用就在于把汉字所表示的事物划定一个范围,有区分事物的作用。

1.1.2色彩义色彩义又可以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本文主要涉及的色彩义为感情色彩,故主要说明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又可以分为褒义色彩、贬义色彩、中性色彩三类。

1.1.2.1褒义色彩:有些汉字表示对事物的赞许、表扬的感情,即为褒义色彩。

例如:好美嫙姣媛安这几个汉字蕴含了一定的褒扬的意义。

1.1.2.2贬义色彩:表示对事物厌恶、贬斥的感情,即为贬义色彩。

例如;妒奸婪弑谗佞1.1.2.3中性色彩:对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表述,不蕴含任何的个人主观情感。

例如:高大全长短来去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有些汉字的色彩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色彩义皆为古汉字的色彩义,排除现代汉字的色彩义对其的影响。

1.2从字义分解的角度讲,字义可以分为基本义、引申义。

这里的字义分解并不是完整的字义,主要是汉字理性义的分解。

是从理性义的分项说明即义项的角度进行划分的。

1.2.1基本义:字义中基本的、常用的义项。

但是,汉字的基本义并不完全是汉字的本义,即词源学上的汉字的原始意义。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

1. 引言甲骨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其发现和研究给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宗教和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而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记录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祭祀活动,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并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阐述。

2. 安阳殷墟的发现和甲骨文的意义安阳殷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要的商代遗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国家和都城遗址。

而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为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内容涵盖了宗教祭祀、政治命令、日常生活、天文历法等方方面面,对于理解商代社会的面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主要内容(1)宗教祭祀出土的甲骨文中,宗教祭祀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包括祭祀活动的时间、对象、方式等的记录,以及祭品的内容和数量等。

这些内容不仅为我们了解商代宗教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对商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种种记录和描述。

(2)政治命令在甲骨文中,也有大量关于当时政治命令的记录。

这些命令可能涉及国家、宗庙、部落、家族等不同层面的政治活动,包括战争、统治等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组织、官制等情况,以及当时的战争、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3)日常生活甲骨文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内容,如疾病、婚姻、宴饮等方面的记录。

这些内容反映了商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健康状况、社交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极大的帮助。

(4)天文历法出土的甲骨文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天文历法的内容,如太阳、月亮、星宿等的记录,以及日月食、五星连珠等天象现象的记载。

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认识以及关于时间的记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4. 总结与展望通过逐一分析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珍贵价值。

甲骨文与随葬品中的商代王后妇好 王后·母亲·女将

甲骨文与随葬品中的商代王后妇好 王后·母亲·女将

1976年五六月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安阳小屯村北发掘的殷墟小屯5号墓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商代王室墓葬。

墓室上建有宗庙性质的建筑——“母辛宗”。

墓葬中出土了1928件(组)精美的文物,包括铜器468件、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骨器564件,还有贝、石制品等。

其中许多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展现了商代晚期高宗武丁时期王朝中兴、社会空前繁荣的景象。

根据110多件青铜器上铸有 “妇好”铭文,以及甲骨文中对妇好事迹的记录,多数学者同意其墓主即武丁妻子妇好——一位传奇的女子。

甲骨文中的妇好武丁有64位妻子,但是法定的配偶只有三位,即妣辛(妇好)、妣戊、妣癸。

妇好是在武丁后期最早死去的一王后·母亲·女将?甲骨文与随葬品中的商代王后妇好文 图/朱乃诚位。

妇好多才多艺,深得武丁的宠爱。

在殷墟出土的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近200片甲骨文记载了这位传奇女子的一些故事。

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等甲骨学家已经对这些甲骨文作了充分的阐述。

女将领妇好为武丁的军队征集兵员。

《殷墟书契前编》5.12.3:“甲申卜,殻,贞乎妇好先登人于庞。

”意思是武丁卜辞问:命令妇好为王的先导,从庞这个部族征集兵员吗?妇好率领13000人征伐羌方。

《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130:“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伐乎(羌)。

”意思是武丁卜辞问:命令妇好征召13000军旅征伐羌方吗?这是甲骨文中记录的武丁时期征召军旅人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妇好参加过伐土方的战争。

据《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37:“贞王勿乎妇好攻打巴方设埋伏圈的甲骨文妇好率领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甲骨文妇好往伐土方。

”意思是武丁卜辞问:商王不命令妇好去伐土方吗?妇好率领过将领征伐东夷。

《殷墟文字乙编》2948+2950:“贞王勿(令)妇好从侯(告伐夷)。

”意思是武丁卜辞问:王命令妇好统率侯告伐夷方与否?妇好还参加过对西南巴方的战斗(《殷契粹编》1230正),并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殷墟文字乙编》2948+2950)。

【女】字的来历和演变

【女】字的来历和演变

【女】字的来历和演变【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說文解字篆體字)(金文 )(甲骨文 )甲骨文密码我认为隶书“女”字的像形,是一个人抱胸脆坐,肩负着长辈和儿女两头挑的扁担。

甲骨文中女字的形态如断头的蛇,这也印证了夏娃私欲引诱犯罪而为了推脱自己的罪在神面前说谎说蛇引诱她犯罪的。

甲骨文女字来源于甲骨文龙字,甲骨文龙字是蛇被砸头的形态,也是说谎犯罪女人被惩罚的形态。

《文字蒙求》象形里说女字,'盖象敛抑之状’,这又是什么意思?甲骨文字形第三个不是母的甲骨文么?还是另有说法啊?是的,是“母”。

甲骨文件中“女”、“每”、“母”有时相替用。

但字形演变表确实不应该将“母”的甲骨文收在“女”的字形之中。

【甲骨密码】女:女人,母后。

【其他解读】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表示发簪。

有的甲骨文在臂弯位置加两点表示乳房,写成"母"或"每"。

本义指女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卷十二】【女部】女。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妇人也。

象形。

王育说。

凡女之属皆从女。

尼吕切〖注〗??,古文。

妇人也。

男、丈夫也。

女、妇人也。

立文相对。

丧服经每以丈夫妇人连文。

浑言之女亦妇人。

析言之适人乃言妇人也。

左传曰。

君子谓宋共姬女而不妇。

女待人。

妇义事也。

此可以知女道妇道之有不同者矣。

言女子者对男子而言。

子皆美偁也。

曰女子子者、系父母而言也。

集韵曰。

吴人谓女为娪。

牛居切。

靑州呼女曰娪。

五故切。

楚人谓女曰女。

奴解切。

皆方语也。

象形。

王育说。

不得其居六书何等、而惟王育说是象形也。

葢象其揜敛自守之状。

尼吕切。

五部。

小徐王育说三字在从女下。

凡女之属皆从女。

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

殷墟甲骨语词汇释

殷墟甲骨语词汇释

殷墟甲骨语词汇释殷墟甲骨语词汇释殷墟甲骨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古文字材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起源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殷墟甲骨文字的破解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下面将对一些殷墟甲骨语词汇进行释读,以加深对这些古代文字的了解和认识。

1. 江:甲骨文中,江字的形状与现代汉字有很大的不同。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一条弯曲的弧线,下面是两条平行的直线。

据研究者推测,江字可能表示一条弯曲的流动,与江河等大水系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江字可能被用来描述或标志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

2. 牛:牛字是殷墟甲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形文字。

牛字的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有一个牛头和一个牛身组成。

从古代社会的角度来看,牛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动物,用来耕种、运输和供食。

因此,牛字可能用来表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

3. 山:山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变体,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三个尖角的形状,形似一座山峰。

山字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代表了力量、威严和壮丽等特点。

因此,山字可能用来描述山脉、山岳等自然要素,也可能用来表示与力量、威严等相关的事物。

4. 羊:羊字是另一个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字,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形文字。

羊字的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有一个头部和一个身体组成。

在古代社会中,羊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养殖动物,用来供食、取暖和制造工具。

因此,羊字可能用来表示与畜牧业相关的事物。

5. 人:人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通常由头、身体和两条腿组成。

人字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象形文字,代表了人类。

在古代社会中,人是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因此,人字可能用来表示人类相关的事物,如人名、人群、人口等。

通过以上对殷墟甲骨语词汇的释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这些古代文字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和相关事物。

殷墟甲骨作为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遗存,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

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

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她们——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在甲骨的断片里,她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大地的女儿,以一种古典的姿势停留在甲骨之上,在不同的情境里,或是演绎着母性的力量与美感,或是折射出审美的取向、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思维的差异。

本文将循着这个轨迹,以“女”部作为字根始发点,选摘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甲骨文字,分析它们的字形特征,心怀感恩与敬畏地展开一次对于古代祖先们的想象和揣度。

[关键词] 甲骨文女部女性审美取向女权旁落两性关系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现存四千多种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应用人口最多,并且是始终延续不断的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留下了先民所刻写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对文字的一种探索和创造。

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中,汉字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和严密的文字体系。

作为最悠久的象形文字系统,甲骨文通过笔画的描摹、概括和引申,传达着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自然观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现象的理解和表达。

也许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现时的世界,而把目光孤独地投向几千年前的甲骨之上,因为在这些甲骨的刻痕里,蕴藏着如同DNA 一样的生命密码,它们或浅或深地游弋在时光世代堆积涌动的河流里,这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河,从古至今,奔腾不息。

在这条长河的璀璨浪花之中,采撷一朵,也许就有着一部长篇的历史。

历史的起端,总是神的形象,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引领人与万物进入皇皇巨著。

继而,男人与女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神便将形象隐于这部巨著的背后,接受仪式的膜拜与供奉,并且泛化为更高层级的主宰世界的自然神力。

文字便是沟通人与神,与最广阔世界的神力的工具。

放眼世界,历史上所诞生过的最早的文字,都是图画性极强的,而且它们无一例外被最早应用于政治和宗教领域。

在人的世界里,男人和女人都镌刻了自己的形象,释放着肢体、形态、表情和思维的意象的光芒。

本文试图阐述的内容,正来自于这些最初的形象。

甲骨文中“女”部形象

甲骨文中“女”部形象

(婢)
(妥)
(妾)
甲骨文中对于女性的审美评价体系,其实挺完备:要 会生孩子(好),会打扮(婴),会营造情调(媚),还 得会才艺表演,这说的就是“嬉”了。(嬉)是左边立一 面鼓(喜),右边坐着一个女性。从字形上看,女性并不 是鼓乐的执行者,因为她缺少一个执行的姿态和用具,可 以理解为她是伴鼓助兴,她们的才艺表演技术含量相对比 较低,就像时尚大片里可有可无的花瓶角色,放在那,供 人观赏就是了。
(好)

甲骨文(婴)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贝壳、手和女人。这类 似于今天的情景造句,古人的句式是:女人用手拿起了贝壳,女 性有饰物的装扮点缀,更显妖娆。但古人很聪明,也很诚实,他 们感恩这些美丽珍贵的贝壳为他们带来了人间更美丽的女子,把 功劳还是记在贝壳的身上,因此“婴”的本义并非人的属性,而 是对贝壳的由衷谢意和赞美,也因为对贝壳的这种珍视(它不仅 当钱使,还比花钱美容更有实效),它引申出了“婴儿”之义, 要说明它,一个成语就已道破天机,这便是:掌上明珠,只不过 它最初是“项上花贝”罢了。
(妇)
(帚)
三、审美对象的女性在“女”部甲骨文中的表达
“好”是在女性旁边,有一个小孩子,因为甲骨文的书写 没定性,这个小孩甚是顽皮,一会左,一会右,可是这女性 的双手方向,一定是跟随这是一个有孩子的母 亲形象,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就是“好”,而且越多越好。
(乳)
(妇)
在甲骨文中,(妇)字,是一个手持笤帚的女性形象, 笤帚在这个字当中本来相当于一个“道具”的地位,可以 想见的是,这个道具的专属程度之高,一度被直接用(笤 帚)来指“妇”,这种因工具使用的“性别分配”而导致 的文字局部放大甚至取代,也并不是“妇”所独见,在甲 骨文中,同样参与农耕劳动的女性就很少获得特别的指代, 农具与武器,都是男人的形象在把持,甚至田间扶耒的 “男”已经完全成为男性的指称。

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宾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宾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宾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宾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文字材料,它们是中国古代商朝时期的文字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其中,殷墟甲骨文所见的贞人宾材料是研究商朝社会和人类活动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文将对这些贞人宾材料进行整理与研究。

贞人宾材料是指殷墟甲骨文中出现的关于人员名字和尊称的记录。

在商朝社会,人员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贞人(包括贞、人、宾等字)的记载。

对这些贞人宾材料进行整理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商朝时期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首先,对贞人宾材料进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社会的阶层结构。

在商朝社会中,贞人是一种表达身份的称谓,通常为贵族、官僚或祭祀人员。

通过分析这些贞人宾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各种贵族、官僚和祭祀的名字和尊称,从而推测出商朝时期的分级制度和社会阶层。

其次,对贞人宾材料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商朝社会的人际关系。

商朝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形态,人际关系非常复杂。

贞人宾材料中记录了很多贵族、官僚和祭祀的名字和尊称,这些和其他甲骨文材料结合起来,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婚姻关系和交往关系。

通过研究这些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社会的家族结构、权力网络和社交活动。

此外,对贞人宾材料的整理研究也可以为商朝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线索。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社会,经济活动非常发达。

贞人宾材料中记录了一些官吏和贵族的名字和尊称,这些人往往在商朝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研究这些贞人宾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社会的税收制度、商业活动和财富分配。

最后,对贞人宾材料进行整理与研究也可以推测出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

商朝是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有深远影响。

贞人宾材料中的一些名字和尊称往往涉及到王室和祭祀活动,通过分析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社会的政治秩序、统治结构和宗教仪式。

总之,殷墟甲骨文所见的贞人宾材料是研究商朝社会和人类活动的重要资料。

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妇女社会地位

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妇女社会地位

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妇女社会地位借助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尚书·牧誓》中所谓“牝鸡之晨”现象并非独存于商纣王时期,它已存在于整个殷商时期,武丁时尤为突出。

商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能看到妇女的活动身影,她们应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男女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现象事实上在商代也已初露端倪。

标签:甲骨文;商代妇女;妇女社会地位在我国传世文献中,有一段话经常被研究商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学者所引用: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①这是周武王灭商前在商郊牧野誓师之词中的一部分,他指责商纣王“惟妇言是用”。

此外,周武王还借用古人之语对纣王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如“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伪孔传说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在周人看来,妇人是不应该知晓外事的,商纣王时代“牝鸡之晨”、“惟妇言是用”等,是最终导致商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借助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便可发现,商代妇女社会地位较高,这种现象贯穿于整个殷商时期,且武丁时尤为突出。

本文拟从商代妇女在祭祀、军事、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来阐述这一史实。

一、宗教生活中的商代妇女“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②,祭祀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殷人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要务,他们总是希望经过占卜来通晓神灵之意。

通过对甲骨文中大量辞例的调查,我们发现宗教生活中的商代妇女是非常活跃的。

例如,商代甲骨文中有妇女主持祭祀活动的记录:1.乙卯卜,宾贞:呼妇好侑于妣癸?(《合集》94正,典宾类③)2.贞:勿呼妇好往燎?(《合集》2641,典宾类)3.壬辰卜,争贞:妇好不往于妣庚?(《合集》2643,典宾类)4.贞:翌辛亥呼妇妌宜于磬京?(《合集》8035,典宾类)上述例1—3是商王呼令妇好主持祭祀之辞,其中例1中的“”是一种人牲,该辞大意是,乙卯这天举行占卜,一个名字叫作“宾”的贞人问道,要呼令妇好使用人牲对妣癸举行侑祭吗。

安阳殷墟PPT

安阳殷墟PPT

在她的军事生涯中,不仅频繁的参与国家的重要战 役,而且还经常统帅庞大的军队去东讨西伐,最多 的一次达13000人。这也是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朝时期 最大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以商王朝的胜利,羌人 的失败告终。这不仅证明了妇好有卓越的统帅三军 的才能,同时也证明商王武丁已将王朝的命运全部 托付给了妇好。 甲骨文还记载,由于妇好军功卓著,武丁王给她封 了地。她除了王后、祭司、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外, 又成了一方诸侯,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属民。在妇 好墓发掘出来的千件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以及七千 枚在商朝作为货币的贝壳,都表明妇好拥有巨大的 财富和权力。 能像妇好这样集王后、祭司、诸侯、最高军事统帅 为一身的伟大王后恐怕是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绝无 仅有。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 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 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 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 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 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 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 器、酒器、水器等。随葬品不仅数量 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 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 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
河南有一段家喻户晓的豫剧 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是啊,提起巾帼英雄,您一 定会想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的花木兰,53岁依然挂帅出 征的穆桂英,可是您知道中 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 的女将军是谁吗?她就是商 代第23位国王武丁的妻子— —妇好。
王后+祭司+最高军事统帅+诸侯= 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三位王后,是中国历 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 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考古学家们发现有200多块甲骨上记载了妇好 的事迹,妇好的名字多次与武丁的名字同时出 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还记载妇好直接主持了 很多的祭祀活动。因此,考古学家们认定妇好 是一位王室中学识超群、地位至高的祭司。 在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件鋳有“妇好”铭文的 大铜钺足以证明妇好与军事战争有关。在中国 古代,军事将领们指挥军队作战时都是手持斧 钺号令三军的。钺无疑是最高军事权利的象征。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能称得上女将军的也 有几位,但能象妇好那样,能手持鋳有自己名 字的大铜钺来号令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那是绝 无仅有的。

性别考古学研究简述

性别考古学研究简述

性别考古学研究简述——以中国考古学为中心姓名:***年级:2011级硕士院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性别考古学研究简述——以中国考古学为中心内容摘要:虽然中国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渐趋多元化,而性别考古学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梳理了性别考古学产生以来所走过的的历程,尤其对中国性别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本文将中国考古学中的性别研究划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建国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90年代至今,第三个阶段后现代视角的性别考古学真正在中国产生。

本文并对中国后现代视角下的性别考古学进行了反思,希冀能够引起学者的注意。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考古反思一、性别考古产生的前奏——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1]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著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运动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在西方女权主义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

西方的女性主义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女性主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与欧洲工业革命同步,为女性主义的发生和初步发展期。

第二个阶段的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时及之后的动荡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也由于具体的斗争目的不同开始分道扬镳,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也被称之为现代女性主义。

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争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争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争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殷墟甲骨文所见贞人争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殷墟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材料之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对殷墟甲骨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关于“贞人争”的记载,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些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对这些贞人争材料进行整理与研究,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有关贞人争的信息。

在殷墟甲骨文中,有很多记录了贞人争的文字,这些记录主要是关于古代社会中贞人(女性)之间的争斗和冲突。

贞人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是家庭的管理者,又是社会的参与者。

因此,贞人之间的争斗和冲突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研究古代社会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贞人争材料进行整理与研究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这些记录中贞人之间的争斗往往涉及到家庭财产和权力的争夺。

例如,有一块甲骨上记录了贞人之间为争夺嫁妆而发生的争斗,这说明嫁妆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其次,贞人争往往伴随着妇女的地位和权力的变化。

一些记录显示,贞人之间的争斗往往与妇女的地位和权力有关,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妇女地位变动的复杂性。

再次,这些记录中还显示了贞人争对于古代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贞人之间的争斗往往导致家庭的分裂和混乱,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和道德观念的维护构成了威胁。

通过对这些贞人争材料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首先,贞人争是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贞人争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和道德观念构成了威胁,需要古代社会加以约束和解决。

再次,贞人争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秩序和妇女地位的变革。

然而,对于这些贞人争材料的解读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争议。

首先,古代文字的解读和诠释本身就是一项挑战,需要我们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其次,贞人争材料通常只是殷墟甲骨文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将其与其他材料进行比较和对照,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理解。

甲骨文中大量记载有妇好这位奇女子,为何史书却均无记载

甲骨文中大量记载有妇好这位奇女子,为何史书却均无记载

甲骨文中大量记载有妇好这位奇女子,为何史书却均无记载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的王室墓葬。

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

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

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

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

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

安阳殷墟博物苑建有复原的妇好墓,供游人参观。

考古发现,甲骨文记载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

妇好──庙号“辛”。

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

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

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

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

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妇好的老公,也就是公元前1250-1192年在位的武丁,也就是武丁中兴的主角,尚书和史记都有记载。

其中重点突出了武丁重用贤能,比如傅说,甘盘,和周边和亲维持统治。

也写了武丁征鬼方,平定羌方,也就是文治武功全齐了。

这样一个在商王朝赫赫有名的女将军,令人诧异的是,史书上却对她毫无记载,如果不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世人永远不会知道她的存在。

根据出土的甲骨文看,一般均为武丁对妇好出征前的一些献祭和卜辞。

周伐殷商,避而不提妇好这名猛将,自然是又可能的。

再者,此时已经由男性主导政治,母系社会早已土崩瓦解。

甚至连考证严密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也未有记载这位奇女子,也就不足为怪了,毕竟西汉距商朝已经1千多年了。

甲骨文于20世纪初发现,妇好墓于1976年发掘;最古老最权威的史料《史记》和《尚书》分别成书于西汉、春秋,著录时距妇好时代近千年,以那时的情况看,妇好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久已了。

殷墟卜辞中“帚”的含义及身份界定

殷墟卜辞中“帚”的含义及身份界定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VOCATCONALTECHNCCALCOLLEGE第37卷第1期Vol. 37 No. 12021年2月Feb. 2021殷墟卜辞中“帚”的含义及身份界定李文琦(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96622)[摘要]“帚”字在殷墟卜辞中被学界认定为“妇”字的最早形态,有着“妇”的含义。

而关于妇的含义及诸妇身份,学 术界虽已有论述,但对诸妇的身份范围界定尚未达成共识。

本文试梳理甲骨文中的诸妇,并结合传世文献,考证妇的含义应为已婚女性。

从商代妇女的称谓方式、丈夫身份等方面入手,来论证商代卜辞中诸妇的身份有王妇、子妇和其他贵族之妇三种类型。

[关键词]卜辞;妇;身份[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1900493 [收稿日期]2022 -11 -06“帚”在殷墟卜辞中经常出现,是商代一个很重要 的群体。

据徐义华教授的统计,在《甲骨文合集》《怀 特氏等收藏甲骨》《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等著录中, “除去重片,有妇卜辞937余版,内容十分广泛,涉及 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各个方面,许多刻辞的内容也十分重要"W 22。

前辈学者对“帚”的研究已有一定成 果,如雁侠的《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赵诚的《甲骨文与商代文化曹兆兰的《金文与殷周女性 文化》⑷,陈薭的《商周姓氏制度研究)[0],赵林的《殷 契释亲》⑷等著述。

这些研究涉及了从“帚”衍生的“妇”的释义、“妇”的称谓方式、“诸妇”间的等级关 系、“诸妇”身份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以及诸妇地位等问题。

这些成果对“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文试从商代“诸妇”的称谓方式、“诸妇”配偶 等方面入手,分析商代“妇”的含义,考察“诸妇”的身 份”一、“妇”的含义“帚”字在甲骨卜辞中的常见字形为“[”等,唐兰认为“正像王帚一类的植物,以其可为扫帚,引申之遂以帚为扫帚之称。

新鄉市博物館藏殷墟甲骨文介紹

新鄉市博物館藏殷墟甲骨文介紹

新鄉市博物館藏殷墟甲骨文介紹王麗娟(新鄉市博物館) [摘 要] 新鄉市博物館現藏殷墟甲骨313片,這批甲骨最早是1949年10月由平原省文管會收藏,1958年8月入藏新鄉博物館。

這批甲骨文結構匀整,綫條遒勁,字迹清晰,風格多樣,均爲解放前的流傳品,一期到五期均有,所反映的内容較爲豐富,涉及世系、稱謂、王事、呼命、職官、地理、經濟、祭祀、夢幻、疾病、軍事、方國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關鍵詞] 新鄉市博物館 甲骨 整理 研究自1899年河南安陽發現殷墟甲骨文以來,至今已有121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甲骨文的發現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新鄉市博物館作爲一個地方性博物館,也因收藏了一定數量的甲骨而倍感榮耀。

新鄉市博物館的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9月的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組,對外稱平原省博物館。

提起平原省,多數人可能不了解,這裏有必要解釋兩句。

平原省最早是1945年3月侵華日軍從河南新淪陷區劃分出來的一個行政區劃,1949年5月華北完全解放。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在原民國河南省的基礎上再次設立平原省,省會駐新鄉市,由中央直接領導。

1952年11月,平原省建制撤銷,平原省博物館隨同平原省文管會一起撤銷。

之後,在新鄉市成立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豫北分會,隸屬豫北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

1958年3—7月稱新鄉市人民圖書館文物股。

1958年8月,文物股從市人民圖書館分出,正式成立新鄉市博物館。

1980年9月,新鄉市博物館館舍搬遷至南幹道東段南幹橋人民勝利渠西岸(今新鄉市體育中心東南角)。

1996年7月,新鄉市博物館庫房及辦公遷至和平路南段。

2002年6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平原省委舊址交於新鄉市博物館管理並進行維修,恢復其原有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甲骨文女名結構分析1趙鵬人名結構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問題。

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

姓所以別婚姻……”周代金文和先秦典籍中的人名基本如此。

殷墟甲骨文中的人名,有其自己的特點。

考慮到女名的問題與姓氏制度的研究緊密相關,所以我們在分析人名結構的時候,把男名和女名分別進行分析。

這裡我們著重對殷墟甲骨文中的女名結構進行分析。

我們將殷墟甲骨文中的女名分爲單一形式的女名和複合形式的女名兩種。

一單一形式的女名單一形式的女名是指用一個單音節詞來指稱女名,沒有其它的附加或附屬成分。

例如:婐、、嬂、、嫀、嬉、、、等,有些學者稱其為“女化字”。

()貞:力()。

《乙編》2[小字]二複合形式的女名1本文據筆者博士論文《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線裝書局,2008年7月)相關章節修改而成。

2蔣玉斌綴合。

本文引用卜辭時,釋文一般用寬式。

卜辭釋文裏,□表示缺一字;表示所缺之字數目不詳;字外加[]號,表示按照文例擬補的字。

用來注釋的字外加()號。

所引甲骨凡出自《甲骨文合集》的,只写片号。

複合形式的女名是指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來指稱一個女名。

複合形式的女名一般以“身份某”結構爲主。

構成女名“身分”的主要有:婦、女、子、司3、妻、妾、丁人、亞。

.婦某某婦“婦”為一種身份,“婦某”中的“某”有些是私名,有些是國族名。

例如:婦寳(臼)、婦(臼)、婦姼()、婦光()、婦(臼)、婦()、婦姃()、婦妥()、婦利(臼)、婦息(臼)、婦杞(反)、婦喜(臼)、婦婐等。

()庚子卜,殻:婦婐娩,。

貞:婦婐娩,不其。

正[賓一]“某婦”中的“某”為夫族名或丈夫之名。

例如:角婦、雷婦、般婦等。

()甲戌卜,王:余令角婦朕事。

[賓]()壬申卜,貞:禦般婦。

[賓一]()癸酉,余卜,貞:雷婦又(有)子。

[子組] 卜辭中有“中婦”。

()貞:中婦尊餗其用于丁示。

[賓出]我們不能確定“中”的性質是族名,還是排行。

許多學者整理殷墟甲骨文中婦名的時候都把“望乘帚”作爲人名來看待,認爲其所指為望乘的妻子。

“望乘帚”出現在兩版歷組二類卜辭中:()丁未貞:王其令望乘帚,其告于祖乙一牛,父丁一。

丁未貞:王其令望乘帚,其告于祖乙一牛。

4[歷二] ()丁未貞:王其令望乘帚,其告于祖乙。

丁未貞:王令卯達(撻)5危方。

[歷二]3參見裘錫圭:《說“以”》,《古文字論集》,第108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

4蔡哲茂:《甲骨綴合集》,第88組,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9月。

5“達”原釋為“”,此從趙平安釋,讀為“撻伐”的“撻”,後“達(撻)”字皆同。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中國文裘錫圭先生認爲這兩版卜辭中的“帚”都應該讀為“歸”6,“望乘帚”應該是“望乘”這個人“歸”。

這兩版卜辭中所涉及的人名究竟是“望乘”還是“望乘婦”呢?我們贊同裘錫圭先生的意見,認爲這兩版所涉及的人名為“望乘”。

卜辭中有一些關於“令某人歸”的占卜:()辛卯卜,爭,貞:勿令望乘先歸。

九月。

[典賓]()貞:令侯歸。

正[典賓]()貞:令沚歸。

六月。

[典賓]除了上舉的《合集》,賓組卜辭中還有一些關於“令望乘先歸”的占卜,如:《合集》7、8、、、、、《英藏》、《英藏》。

商人經常把臣子的往來情況報告給先王,如《屯南》把“亞往”報告給丁,《屯南》把“畫其步”報告給丁。

所以上舉()()中的“帚”很有可能就是“歸”,卜辭卜問把命令望乘回去這件事報告給祖乙和父丁。

歷組二類卜辭中,有幾版與()()應該是可以繫聯的同事卜卜辭:()丁未貞:王令卯達(撻)危方。

[歷二]()庚辰貞:令望乘達(撻)危方。

[歷二]()庚辰貞:令望乘。

《英藏》[歷二]()庚[辰]貞:□令。

辛巳貞:其告令[望]乘。

于祖乙告望乘。

字》,新二十七期,第51~63頁,2001年12月;又收入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第218~225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6裘錫圭:《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六輯,第286頁,中華書局,1981年11月;後收入《古文字論集》,第277~320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五冊,第370~384頁。

7裘錫圭缀合。

8白玉崢缀合。

于大甲告望乘。

《屯南》[歷二]()是庚辰這一天卜問命令望乘撻伐危方嗎。

()是庚辰這一天卜問命令望乘去做某事嗎。

()是庚辰這一天卜問命令望乘去做某事嗎。

第二天辛巳卜問把命令望乘這件事報告給祖乙還是大甲。

()()()是為同一件事而作的占卜。

()是丁未這一天卜問把命令望乘回去這件事報告給祖乙還是父丁。

()是丁未這一天卜問把命令望乘回去這件事報告給祖乙嗎,同時還卜問王命令卯去撻伐危方嗎。

()是丁未這一天卜問王命令卯去撻伐危方嗎。

繫聯後這組卜辭的意思應該很明確,王先命令望乘撻伐危方,後來又命令他回去,讓卯接替他撻伐危方。

從這組卜辭來看,“帚”也應該讀為“歸”。

所以,從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甲骨文來看,“望乘婦”這個人名是不存在的。

另外有幾條卜辭中的“帚”也應該讀為“歸”。

如:()壬寅卜,:令帚(歸)伯。

[肥筆]()庚戌:王令伐旅帚(歸)。

五月。

[小字]()辛未卜,王:勿帚(歸)。

辛未卜,王:帚(歸)。

[賓]()方其帚(歸)。

[典賓]()乙未貞:其令亞侯帚(歸),惠小[乙告?]。

《屯南》[歷二]()丙戌卜,貞:帚(歸)。

帚(歸)。

9 [歷]()辛帚(歸)沚戈(戓)。

[歷草]胡小石指出上舉()辭中的“帚”應讀為“歸”,認爲是“假帚為歸”10。

濮茅左先生指出上舉的()、()、()中的“帚”為“歸”,認爲是借“帚”為“歸”。

並且指出()辭的大意是:五月庚戌日,9許進雄綴合。

10胡小石:《讀契札記》,《江海學刊》,第一、二期,1958年3、4月;後收入《胡小石論文集三編》,第10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一冊,第434頁。

王命令征伐旅的軍隊歸來11。

方稚松先生指出()、()卜辭中的“帚”應讀為“歸”。

我們認爲()、()、()中的“帚”亦應讀為“歸”。

關於“帚”讀為“歸”,從文字學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

唐蘭在《殷虛文字記》中指出:說文:“彗,埽竹也,从又持甡。

篲,彗或從竹。

,古文彗,從竹從習。

”按彗為埽竹,古之通詁,然从又持甡,無繇取象。

別本作則,亦乖帚形。

獨卜辭作,與形相近。

然則是王帚,本象草形,為掃帚,乃狀其器。

及變爲,其本義遂不可尋矣。

12余謂卜辭作者,帚之初文,與等字相近,實象植物之形。

爾雅釋草:“葥王蔧”。

注:“王帚也。

似藜,其樹可以爲埽彗,江東呼之謂落帚”。

是帚字之形正象王帚一類之植物,以其可為埽彗,引申之,遂以帚為埽彗之稱,習久忘本,遂不知帚字本象樹形矣。

13裘錫圭先生在《殷墟甲骨文“彗”字補說》中說:甲骨文中从“帚”的“”()字,有時寫作从。

或。

早期金文中的“婦”字,卜戈婦爵寫作从,山婦觶寫作从。

曾為《西清古鑑》所著錄的一個方鑑,銘文共三字,左字為“射”,右字似是“桑”,中間一字作。

過去多稱此器為“射女鑑”,把中間一字的右旁跟右邊的那個字合起來看成一個字。

其實中間一字也是“婦”字。

《攈古錄金文》著錄一同銘之盤,但將銘文摹倒(卷一之一,頁)。

盤銘所用之字雖與鑑銘同,字序卻不一樣,“婦”字在左,“桑(?)”字在中,“射”字在右。

“婦”字右旁11濮茅左:《商代的骨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列編:《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87~192頁,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10月;《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七冊,第241~243頁。

12唐蘭:《殷虛文字記·釋習騽》,第20頁,中華書局,1981年5月。

13唐蘭:《殷虛文字記·釋帚婦》,第25頁,中華書局,1981年5月。

作,寫法較繁。

由以上所說,可知(帚)、(彗字所从)二形本可通用。

甲骨文“歸”字作“”,似應為从“”(卜辭多用作“師”)“帚”聲之字(《說文》以爲“歸”字“从止,从婦省,聲”,恐不可信。

)此“帚”旁大概就讀“彗”的音。

“彗”是匣母祭部字,“歸”是見母微部字,聲韻皆近,所以可以相諧 (14)關於“帚”讀為“歸”的問題,筆者曾向陳劍先生請教。

陳先生在回信中根據裘錫圭先生的意見進一步指出:獨體的“帚”與獨體的“(彗字所从)”二形可以通用,則除了裘先生所舉的獨體的“”用爲“帚(婦)”和“歸”字中的“帚”讀“彗”音的情況,當然也可能存在獨體的“帚”形就代表“彗”的讀音的情況。

當跟“帚”也用來代表“婦”一樣,皆出於“一形多用”。

“(彗字所从)”所象的是植物“王蔧”的形象,王蔧即地肤,也称王帚、落帚。

《爾雅·釋草》:“葥,王蔧。

”郭璞注:“王帚也,似藜。

其樹可以爲埽蔧,江東呼之曰落帚。

”古文字單複常無別,兩個“”即卜辭字、“彗”字的上半、以及“習”字所从等。

王蔧可爲笤帚(或者說當時笤帚最常用的製成材料就是王蔧),所以“帚”字既可以直接寫作獨體的“”,也可以畫出其下端加以結束之形與普通的“”形相區別,以後兩形就逐漸分化開了。

已經畫出其下端加以結束之形的“帚”,從材料來說仍是“蔧”,因此也仍可用以表示“蔧彗”。

因此,獨體的“帚”和獨體的“(彗字所从)”,都是既可以代表笤帚之“帚”的讀音,也可以代表用以製成笤帚的“蔧”的讀音的。

“望乘帚”一類“帚”字,就是因爲其讀“彗蔧”音而假借爲“歸”的,再加注意符“”就成爲卜辭普通的“歸”字了。

.某女某“女”為身份,可能為“女子”之義,前面的“某”為父國族14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彗”字補說》,《華學》,第二輯,第35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名,後面的“某”為私名。

例如:妝女(《屯南》)、逆女娥()。

有時候“女”不出現,人名結構為“某某”,前面的“某”一般認爲是該女子所在的父族名,後面的“某”為私名。

例如:屰、屰嬂、屰、何(均見於)。

《合集》是一組非常有名的婦女卜辭。

林澐先生對其釋讀如下:()使人先曰屰?——先曰何?()癸亥卜:子夕往匄逆娥?——匄逆女(毋)娥?匄屰?匄屰嬂?匄屰?()匄何?——匄何女(毋)?並且解釋說:“如果我們讀一下《儀禮·士婚禮》,很自然地會推想到這正是一組擇婚的占卜。

其中逆和何是武丁王室卜辭中常見的族名,亦見於銅器銘文。

第()小段是遣使向逆、何兩族分別‘納采’以前所卜。

第()()兩段是在‘問名’(參看《左傳·襄公十二年》)之後,再進行選擇,以便決定娶哪個族的哪一名女子,好進而‘納吉’。

”15宋鎮豪先生對其釋讀如下:癸亥卜,子夕往逆以。

匃逆女。

匃何。

匃何。

匃屰。

匃屰嬂。

匃屰。

匃娥。

使人,先曰:逆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